第180章 使汝英雄必善終(上)

張攸之是隨軍參謀,擬旨之事,對他來說,自是極爲簡單的一件事,王弘毅吩咐下來,他在一旁鋪就好了紙張,提起筆,刷刷刷,幾乎是一氣而成,一道旨意已是寫成,讓王弘毅閱看。

“不錯,用印吧!”

有着“蜀國公寶”字樣的大印,被按在上面。

派誰去宣旨,這是個問題,此時正是稱王大典籌備忙碌時,秘文閣的人自是動不得了。

王弘毅思索片刻,想到了一個人選,這人剛剛在早會上,被張攸之提起過,正要調任到西蜀去做縣令,正好這一趟派他去西蜀傳旨,也算是提前瞭解下風土民情了。

想到這裡,王弘毅說着:“令秘文閣正八品文吏劉常青覲見。”

張攸之退下,去安排好的地方歇息。

再說劉常青,是蜀地一個文士,自幼習過武,讀過兵書,算得上是文武兼有類型。

本是不得志,卻在王弘毅成勢後,舉行的人才推薦中得到提拔,王弘毅對他,算是有知遇提拔之恩,進了秘文閣後也是勤懇實幹。

這次被張攸之舉薦外任縣令,王弘毅覺得,現在有些事,適合磨練此人,要是磨練得當,日後或可成爲一個能臣。

王弘毅派人去找他時,劉常青正在秘文閣臨時辦公之處做着交接。

這時,天已靠近中午,實際上秘文閣只有五間房,座落在大殿的西側,只見裡面,到處是鑲了銅葉的大櫃,裡面存放的就是文檔。

中間密密麻麻,全是桌几,桌几按照等級不同,有大小不同規格,堆得滿滿都是摺子和文卷,滿屋都是書卷墨香,除之外,絲毫沒有奢華氣象,只有西秦進口的自鳴鐘,算是貴重。

和簡單的辦公場所不一樣的是,從這裡到外城,經過五道門,三個道,沿途都是侍衛,釘一樣站着。

按照規矩,只有隨身攜帶銀牌,才能進入,當然,僅僅有銀牌不行。

“這就是宰相之地啊!”劉常青在整理着自己的文件,戀戀不捨,幾個同僚很是理解他的心情,也不催促。

按照規矩,劉常青還可以呆上一中午,中午時一起用餐,下午就必須離開了。

以劉常青的身份,自是不能參加早會,但張攸之舉薦他的事,他已是聽說了。

年紀尚輕又有着一腔抱負的人,有幾個不想建功立業?有幾個不想有一番作爲,以此爲祖先添彩讓後人榮耀?

劉常青自是對張攸之甚是感激,不過,離開秘文閣還是使他不勝感慨!

隨着時間推移,秘文閣漸漸形成規矩,入進的人是九品,到了裡面學習軍機,一般到了八品就放出。

並且這機會也難得了,以後要開設翰林院,一般新人只有在裡面學習和鍛鍊。

在翰林院後,又設昭文殿、崇政殿、資政殿。

崇政殿,就是專門給皇帝講讀經文的經筵官。

昭文殿,就是監修國史之處。

資政殿實際上纔是現在秘文閣候補,以後一般人就很難直入中樞了,這也是防範和規矩的道理。

事實上,王弘毅想起了某人的侍從室。

侍從室和現在的秘文閣是一樣,是培養親信場所,統治機構的核心。

可是這種培養方法,往往使人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繞過重重體制而直達核心,造成的破壞不用說。

因此在早期培養“嫡系”還有些用處,現在官制已經森嚴,價值已經不大,可以取消新人直入秘文閣的規矩,以後這處非數十年積官和考察不得進。

這就基本上斷絕了後患。

劉常青自是明白這點,心知以後新人要進入此處,難上登天,就算是自己,想再次進入,非積官十幾年不可。

正在整理文書時,有內侍進門,高喊:“劉常青劉大人可在此處?”

旁人都擡頭,愕然看去。

劉常青連忙將文書放於一邊,站起身,向來人拱手:“下官正是劉常青。”

“劉大人,國公宣你去覲見,你這便跟奴婢走吧!”

聞聽是主公宣見,劉常青不敢怠慢,向同僚交代了幾句,就跟在內侍後面,匆匆向後面走去。

王弘毅的書房離此並不遠,這時,空曠的走廊前幾乎沒有人。

濃密的雨點落下,不遠處湖泊水暈圈兒密密麻麻,沿途的侍衛明顯多起來,一個個挺立着,本有些緊張的劉常青,額頭上隱隱見汗。

“就是這裡了,請劉大人先在這裡等候片刻,奴婢這便進去向國公回稟。”這內宦尖聲說着。

“啓稟主上,劉大人已被奴婢帶過來了。”

“讓他進來吧。”王弘毅批閱着奏章,連頭也沒有擡起來。

“是,主上。”得到王弘毅的命令,內侍轉過身,請劉常青進去。

劉常青深吸一口氣,整了整自己的衣冠,進了書房,內侍將門從外面關上,退到了十米之外。

書房內佈置的很雅緻,傢俱不多,只一張書案,一把座椅,一個書架,以及遠處點着的香爐和一盆冰塊。

外面雖炎熱,進到書房內,卻只覺得迎面涼風陣陣,很是清爽。

“臣劉常青,見過主公。”根本沒敢直視書案後坐着的那人,劉常青一見來,就恭恭敬敬的跪倒行禮。

“起來吧!”王弘毅又抽出一份,說了句,也沒有多理會。

“謝主公。”劉常青起身後,垂首站立,瞟一眼伏案看信的王弘毅,就不敢多看,靜心等待着。

片刻後,處理完了一份,王弘毅才目視這人。

這是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方臉細眉,留着八字髭鬚,穿着八品官袍穩穩站着,頂上有着白色氣運,還有着紅色的本命氣。

端詳着這人,王弘毅微笑開口:“張卿在大殿上所說事,你可聽說了?”

“啓稟主公,臣已聽說了。”

“你在秘文閣,已有一年半之久了,對你孤有些印象,知道你是勤懇實幹的人,這樣人,正是孤所需要。”王弘毅平靜的說着。

聽到主公這樣說,劉常青伏身說着:“主公簡拔於臣,臣只是盡本分,不敢受主公誇獎。”

對這話沒有多理會,王弘毅盯着他,繼續說:“孤讓人去西蜀之地做一縣令,你可願意?”

“臣願意。”劉常青認真答道。

“不怕那裡民風彪悍?”

“臣不以爲懼。”

“好!”王弘毅滿意的點點頭,將一道喻令遞交給他:“在你去西蜀擔任縣令前,孤先派你一個任務,將這道喻令送交到平蠻將軍丁虎臣手中,去他那裡宣喻令,你可願意?”

“臣萬死不辭。”劉常青說着。

“死不用,西益州已經清理了大半,已是太平,但是恢復民生重建郡縣,自然很繁重,你去那裡體察民情,磨練閱歷,對你以後會有些用處。”

“除了喻令,還有一封密信,你必須日夜趕路,風餐露宿是必須,不過在你就任前,孤已給你備好了車輛、侍從、副使,一會你便啓程去吧!”

這密信是交給丁虎臣,王弘毅認爲,官可以含糊以顯神秘,但是王之道,就是口含天憲,一字一句都是法。

以力顯法纔是王道,所以他在發出的律令,都簡單明瞭,一字不易,當然,對違反者也毫不猶豫處置。

密信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直接喻令丁虎臣:“師可失,將不可失,八旗英雄,必善終也!”

意思就是,上三旗的人消耗掉,這是政策,但是中上層,特別是上層不可有失,這些“英雄”必須基本上平安回去,王弘毅爲這些人加官晉爵。

實際上就是消耗的十之八九,再召回加官就是了,和歷史上相比,前面一模一樣,就是結果不一樣。

大凡政治和歷史,一旦消磨了這類人的兵權,往往是下獄處死,在王弘毅看來,這就是典型的短視。

國家還吝嗇這點爵田?

有了前車之鑑,誰不怕?

道理都是一樣,這樣搞了,就算不得已投靠和合作,一有機會,都是養賊自重,明朝中後期,哪個關將不這樣,滿人就是養出來。

這種八旗制度的核心,實際上有二個核心,第一就是以夷滅夷打內戰,死一個就少一個,就算有八旗獲勝,其族也只剩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就再也沒有機會翻天了,以少數族驅使這法,還可得天下,以大民族驅少數族,就絕無後患了。

第二就是善終。

國家這點爵田有多少,就一個名號,一點田產,新開幾個縣就可以賞賜全國,何必弄的人人自危。

八旗打光了,事實上對國家就沒有威脅了,那就個個高官厚俸,子孫繁衍,才能使以後的外族英雄一看,爲朝廷辦事,不怕沒有好結果,才能沒有後顧之憂。

過河拆橋實是可笑。

“臣遵旨。”劉常青謝恩,退下。

半日後,一輛馬車,在衆侍從的保護下,出得襄陽城,先走水路,經東蜀,趕赴西蜀之地。

快馬加鞭,二十天後纔到達平蠻將軍的治所,丁虎臣受命接旨,又讀了密信,明白了主公的意思。

旨意已宣讀完畢,丁虎臣也明白了主公的意思。

劉常青閱讀後,就不再是上使,成了縣令,丁虎臣向隨軍百戶說着:“請回稟主公,主公的意思,臣已明白。”

當月,丁虎臣召上三旗,使全族出兵,領兵一萬二,由雲南之地撲向交州。

第281章 三月憶(上)第80章 茶思(下)第106章 繼位(上)第248章 召集(下)第57章 來使(下)第324章 貴賤(上)第289章 對應(上)第120章 結盟(上)第68章 滅亡(上)第13章 婚禮(下)第29章 有女好求(上)第240章 夜襲(上)第82章 憤憂(上)第233章 誅滅(上)第269章 推恩令(上)第311章 運去如山倒(下)第9章 修氣士(下)第202章 入衙(下)第225章 新年(下)第52章 金子(下)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225章 新年(下)第24章 羽翼漸豐(下)第293章 誰是豪傑(上)第247章 流民(下)第192章 急報(上)第326章 消息(下)第173章 絕境(上)第173章 絕境(下)第96章 決意(下)第127章 放糧(上)第26章 突破(上)第55章 請旨(上)第198章 信使(下)第131章 真理三定律(下)第116章 紅染一片(上)第73章 豐收(下)第209章 海關(下)第269章 推恩令(下)第235章 腐化(下)第233章 誅滅(上)第116章 紅染一片(上)第93章 產子(四)第184章 禪讓(上)第309章 挽回(下)第234章 收賞(上)第112章 青色(下)第329章 來使(下)第39章 觀禮(上)第237章 壓迫(上)第118章 度江(下)第155章 大戰(五)第323章 釐清天下祭祀(上)第62章 大賢來投(下)第169章 國運(上)第121章 半日城(下)第300章 動作(下)第223章 平定(上)第53章 大喪(上)第233章 誅滅(下)第241章 赤虎成形(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259章 痛哭(上)第163章 洗城(上)第312章 轉運(上)第107章 明悟(下)第163章 洗城(上)第122章 英雄氣(下)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292章 白馬港(上)第277章 旨意(上)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299章 旨意(上)第135章 機會(下)第256章 幷州事變(上)第332章 崩解(上)第40章 再世爲人(上)第127章 放糧(上)第235章 腐化(上)第270章 天譴(上)第137章 漢中城(上)第35章 轟動(上)第42章 迎娶(上)第274章 晉見(上)第11章 練兵(下)第102章 聽聞(上)第78章 就仕(下)第249章 潛勢(下)第148章 皇商(上)第275章 彌風波(上)第31章 嗣子(上)第80章 茶思(下)第59章 引戮(下)第333章 崩解(下)第223章 平定(上)第119章 側室(上)第63章 夜奔百里追大將(下)第165章 送行(上)第228章 科舉(下)第297章 震怖(上)
第281章 三月憶(上)第80章 茶思(下)第106章 繼位(上)第248章 召集(下)第57章 來使(下)第324章 貴賤(上)第289章 對應(上)第120章 結盟(上)第68章 滅亡(上)第13章 婚禮(下)第29章 有女好求(上)第240章 夜襲(上)第82章 憤憂(上)第233章 誅滅(上)第269章 推恩令(上)第311章 運去如山倒(下)第9章 修氣士(下)第202章 入衙(下)第225章 新年(下)第52章 金子(下)第125章 初建八旗(下)第225章 新年(下)第24章 羽翼漸豐(下)第293章 誰是豪傑(上)第247章 流民(下)第192章 急報(上)第326章 消息(下)第173章 絕境(上)第173章 絕境(下)第96章 決意(下)第127章 放糧(上)第26章 突破(上)第55章 請旨(上)第198章 信使(下)第131章 真理三定律(下)第116章 紅染一片(上)第73章 豐收(下)第209章 海關(下)第269章 推恩令(下)第235章 腐化(下)第233章 誅滅(上)第116章 紅染一片(上)第93章 產子(四)第184章 禪讓(上)第309章 挽回(下)第234章 收賞(上)第112章 青色(下)第329章 來使(下)第39章 觀禮(上)第237章 壓迫(上)第118章 度江(下)第155章 大戰(五)第323章 釐清天下祭祀(上)第62章 大賢來投(下)第169章 國運(上)第121章 半日城(下)第300章 動作(下)第223章 平定(上)第53章 大喪(上)第233章 誅滅(下)第241章 赤虎成形(下)第75章 想先誅(下)第259章 痛哭(上)第163章 洗城(上)第312章 轉運(上)第107章 明悟(下)第163章 洗城(上)第122章 英雄氣(下)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292章 白馬港(上)第277章 旨意(上)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299章 旨意(上)第135章 機會(下)第256章 幷州事變(上)第332章 崩解(上)第40章 再世爲人(上)第127章 放糧(上)第235章 腐化(上)第270章 天譴(上)第137章 漢中城(上)第35章 轟動(上)第42章 迎娶(上)第274章 晉見(上)第11章 練兵(下)第102章 聽聞(上)第78章 就仕(下)第249章 潛勢(下)第148章 皇商(上)第275章 彌風波(上)第31章 嗣子(上)第80章 茶思(下)第59章 引戮(下)第333章 崩解(下)第223章 平定(上)第119章 側室(上)第63章 夜奔百里追大將(下)第165章 送行(上)第228章 科舉(下)第297章 震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