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協助閱卷

張煥所說的方法十分簡單,那就是採取試卷糊名制和謄抄制度。這倆個方法雖然簡單,在此時卻絕對行之有效,所以張煥剛剛說完,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就率先贊同。

李世民也點頭道:“果然是妙策!可嘆如此簡單的做法,朕竟然想不到。張煥,你這方法推廣開來,勢必能減少很多考試作弊的機會,也算是一件大功勞了!”

魏徵和孔穎達等人略微一思考,也都齊聲稱善。

張煥微微一笑,躬身道謝。

侯君集本來打算不管張煥出什麼主意,只要有一絲問題就出言反對。哪想到張煥這倆個法子雖然簡單有效,卻沒什麼漏洞,再加上滿朝重臣都齊聲贊同,只好將怒火壓在心頭。

李世民道:“既然此法行之有效,房愛卿也贊同,這閱卷主官,你就當仁不讓了吧!”

房玄齡無奈道:“臣遵旨。還請皇上再挑選一名副主官,協助微臣。”

“朕答應你,不知何人願爲閱卷副主官?”李世民知道房玄齡生性謹慎,這話其實是想找人監督,以免落人話柄,當下就點頭答應。

“父皇,兒臣願意協助房相,秉公閱卷,爲我大唐選拔有用之人!”

原來李泰旁聽許久,已經瞭解了事情原委。此時見李世民接受了張煥的主意,而且有房玄齡出頭,這件事情不但沒有絲毫風險,反而可以收天下寒門士子之心,趕緊起身自動請纓。

“皇上,魏王殿下才學橫溢名聲遠揚,正是閱卷副主官的不二人選!”岑文本率先附和。

劉洎緊隨其後道:“微臣認爲,魏王不但素有才學,而且處事公正,乃是協助房大人的最佳人選。請皇上准許魏王所請!”

李泰這些年在府中置辦文學館,確實博得了諾大的名聲。除了岑文本和劉洎,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人也都相繼投靠李泰,因而李泰在朝中文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此時見岑劉二人出班力挺李泰,韋挺等人也相繼出班附議。

張煥率衆衝擊皇城,指責崔康的時候,李承乾還對他抱着一絲希望。直到張煥令僕人狀告崔伯顏,李承乾才恍然醒悟過來,這張煥和自己絕對不是一條道上的,心裡痛恨之餘也有些惋惜。

李泰到來後,李承乾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李泰身上,暫時將張煥拋在了一邊。此時見李泰竟然準備撿便宜,哪裡肯答應,趕緊對侯君集使個眼色令他推舉自己。

侯君集道:“皇上,魏王才華橫溢衆所周知,如今有房大人出頭,魏王殿下屈尊去做副主官豈不是大材小用?反而降低了魏王殿下的身份!微臣以爲,房大人公正嚴明,隨便派遣個副主官就是。”

李承乾一愣,繼而就清醒過來,自己見到李泰就有些頭腦發熱。侯君集表面上吹捧李泰,實際上卻是以退爲進之意。李泰不合適做這個副主官,自己當然更不合適,侯君集雖然自作主張,不過明顯比自己考慮周全。

魏徵雖然被李承乾疏遠,不過也不願意李泰得益,因此也沉聲道:“陳國公此言不錯!豈有堂堂親王殿下去做閱卷副主考的?有房大人出面,想必各方都會心服口服!”

東宮系和魏王系平時都要爲了反對而互相反對,此時東宮系自認爲佔着理,紛紛出班附議侯君集和魏徵。

長孫無忌也道:“魏王做副主官,確實欠妥當,皇上明鑑。”

李世民見長孫無忌也反對,只好點頭道:“既然魏王不合適,何人最爲合適啊?”

李承乾道:“父皇,兒臣舉薦一人,銀青光祿大夫、東宮左庶子張玄素爲人剛正不阿,官職高低也正合適,可爲副主官。”

張玄素清名昭著,乃是著名的直臣。因此李世民特意讓他任職東宮,以便勸諫太子。張玄素雖然屢次進諫,李承乾卻置若罔聞,甚至對張玄素十分厭惡。

不過李承乾也知道,若是舉薦一般官員,李世民肯定不會答應。只有舉薦大家都認爲是直臣的張玄素,纔有可能被李世民採納。所以李承乾雖然厭惡張玄素,此時爲了不讓這個位置落在李泰一派手中,也就顧不得對張玄素的厭惡之情了。

李世民皺皺眉頭,雖然相信張玄素的爲人,卻不想將這件事再交給東宮的人。

李泰微微一笑道:“父皇,禮部尚書李安儼至今還兼任着東宮中郎將一職,李尚書和東宮歷來過往親密。而這次舞弊的崔康是禮部侍郎,還曾多次拜訪太子殿下,因此兒臣以爲,再挑選東宮官員擔任閱卷官,只怕難以服衆!”

李泰此言雖然沒有明說,大家都知道話中暗指禮部是李承乾的勢力範圍,崔康舞弊乃是李承乾一力主使。

李承乾怒道:“李泰!你竟敢血口噴人!李尚書和崔康拜見孤王,都是正常來往!孤王若是知道崔康舞弊,早就將他抓起來呈交刑部了!”

李泰笑道:“若是胸懷坦蕩,太子殿下何必如此着急辯解?有沒有問題,父皇自會明斷!”

李安儼出班道:“皇上,微臣請辭東宮中郎將一職,請皇上恩准。”

杜楚客奏道:“皇上,臣有本,彈劾禮部尚書李安儼貪贓枉法。”

“皇上,臣韋挺附議。”

“臣附議……”

禮部一直是李承乾的勢力,李泰一系早就想借機會插手進去,如今正好借這個機會彈劾李安儼。一時之間,原本在商議何人爲閱卷副主官,卻變成了魏王系對東宮系發難。

侯君集道:“皇上,微臣手中有證據表明,工部尚書杜楚客,就任期間多次貪污工部款項。請皇上徹查杜楚客!”

“皇上,臣彈劾……”

“微臣彈劾……”

轉眼之間,朝堂就變成了鬧市一般,雙方官員互相彈劾謾罵,就差上演一場毆鬥了。房玄齡和李靖等中立官員紛紛閉目養神,似乎見怪不怪。張煥和曹巖等人則是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世民暴喝道:“都給朕閉嘴!”

此前雙方也多次如此吵鬧,李世民並未大發雷霆。如今見李世民發怒,雙方雖然都怒瞪着對方,卻不得不各自歸位。

李世民怒道:“如今在討論爲國選士的大事,爾等卻爲一己之私互相爭吵,成何體統!張煥,就由你來協助房愛卿!”

衆大臣聞聽,都是滿臉驚詫。張煥也是有些發呆,竟然不知道回話。

房玄齡趕緊道:“張煥,還不謝恩!”

張煥躬身道:“多謝皇上恩典!不過小民乃是白身,如何服衆?”

李世民沉聲道:“既然你的策問沒問題,那首試帖詩也是上佳之作,朕特欽點你爲本科魁首,暫時封你爲散騎常侍!你身負天下學子的期望,務必公平公正!”

此時的散騎常侍乃是散官,算是皇帝的侍從顧問,毫無半點實權,而且還是從八品的小官職。

李泰率先道:“兒臣贊同父皇所言!張煥才華滿天下,又被衆多學子奉爲領袖,答卷也沒什麼問題,當爲魁首!由他協助房大人,想必天下人心服口服!”

李泰自知打算落空,既然如此還不如擺個高姿態,先給張煥一個順水人情,將來也好說話。岑文本等人知道李泰心意,也齊聲附和。

李承乾嘆息一聲,躬身道:“兒臣附議!”讓張煥得到這個位置,總比讓李泰得到要好的多。

一時之間,出於各種目的,滿朝文武都紛紛出言支持張煥。

張煥見李靖也微微點頭,趕緊躬身行禮道:“小臣謹遵皇上旨意,一定盡心盡力!”

李世民道:“房愛卿,你和張煥務必抓緊時間,三日之內要將結果呈報給朕!”

房玄齡躬身道:“微臣一定不辱使命,準時將結果稟報皇上。”

李世民點頭道:“如此甚好!起居郎,你擬旨吧。”當下緩緩踱步,將旨意說了一遍。

褚遂良躬身領命,提筆將李世民所說的書寫在了聖旨上。寫完之後,見沒什麼問題就呈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仔細看了一遍道:“房愛卿,就由你親自帶着張煥等人去宣旨,以安學子之心。宣完旨之後不必進宮覆命,房愛卿直接去禮部接手那些試卷,張煥先回去處理傷勢,恢復一些之後再協助房愛卿閱卷!”

“臣遵旨!”

房玄齡答應一聲,接過聖旨帶着張煥曹巖等人出宮而去。

李世民接着道:“刑部尚書長孫無忌、御史中丞馬周、執金吾大將軍尉遲敬德留下,其他人都回去吧!春浩,再去傳旨令大理寺判寺李巖覲見!”

衆人都知道這是要商議審訊崔康一案了,紛紛告退出了太極宮。魏王一系幸災樂禍,東宮系則個個臉色陰沉。李泰故意在外面等着李承乾,見李承乾出來了,笑着迎了上去。

李承乾面沉如水:“你做什麼?”

李泰笑道:“聽聞大哥和世家交往密切,這次卻出了這麼大簍子,小弟深爲大哥擔憂啊!”

李承乾怒道:“孤王的事,還輪不到你管!”

李泰笑容不改:“大哥的事情,自然輪不到小弟去管。只是不知道這次父皇還會不會袒護大哥?若是需要小弟幫忙,請只管明言,小弟絕不推遲!”

李承乾雙目噴火瞪着李泰,看樣子就想和李泰拳腳相加了。侯君集見勢不妙,趕緊將李承乾拉到一邊勸解起來。李泰哈哈大笑,和衆人打聲招呼,轉身就上了肩輿。

朱雀門外,衆學子們已經等待了幾個時辰了。好容易見到房玄齡和張煥出來,趕緊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詢問。

張煥笑道:“諸君,這位是房玄齡大人。皇上有旨意!諸君且安靜一下,請房大人宣讀聖旨。”

衆人聽說有聖旨,而且宣旨的還是房玄齡,都瞬間安靜了下來。

房玄齡取出聖旨朗聲道:“大唐皇帝詔曰:茲有今科副主考、禮部侍郎崔康,營私舞弊,已被朕捉拿下獄,三日後三司會審。本科錄取名單全數作廢,試卷仍舊有效。現實行試卷糊名制和謄抄制,由房玄齡、張煥二人擔任正副主官重新閱卷,則賢錄取。另,張煥才華橫溢,忠君愛國,朕特簡拔張煥爲本次科考魁首,賜散騎常侍之位。”

房玄齡讀完聖旨,張煥又大聲將試卷糊名制和謄抄制度講解了一番。

張煥得中狀元乃是衆望所歸,他話音剛落,衆學子們就向着皇宮山呼萬歲,繼而紛紛向張煥祝賀。

第一百章 吐谷渾人的潰敗第三百四十九章 審問第七十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至九成宮第三十九章 同船異夢第一百八十五章 漕幫的鼎力協助第二百六十二章 沒有矛盾要製造矛盾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勝第九十七章 達阪山口之戰(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覆滅(上)第二十九章 未知女子的信件第二百四十四章 蓋牟城破(上)第六十四章 侯君集的建議第一百三十章 混水摸魚第二百三十七章 定計渡河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九章 排戲(上)第二百章 伏俟城驚變(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靖莊園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壤城動亂(下)第十六章 花魁之爭第三百二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暴亂之夜(上)第三十二章 進宮獻藝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焚山林(中)第九十三章 初次領軍第七十四章 御前辯論第四百一十二章 慘敗第三章 學堂考覈第二百八十章 逃跑(中)第三百六十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九)第九章 排戲(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輾轉回歸(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一百七十章 窮途末路(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撤離遼水第一百六十三章 萬事俱備第一百二十八章 驚天秘密第一百九十三章 信任危機的解除第二百九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第二百九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二)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五十七章 上元節燈會第七十三章 跨過此線者,殺無赦!(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兵圍碎葉城第三百二十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再取玄菟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民族政策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五章 誘敵深入(上)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二百八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一百零八章 好男兒當效班定遠!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一百一十三章 艱難迴歸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玄菟城(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經濟轉型的雛形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二百七十二章 輕取白巖城(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再臨伏俟城第三百九十六章 洞若觀火第二百八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第四十六章 世家的決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強渡遇阻第二百零一章 伏俟城驚變(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撤離遼水第二百八十四章 泉蓋蘇文的決定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二百二十八章 輾轉回歸(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西內苑決議第四百二十四章 兵臨麥加第八十三章 三司會審(中)第七十四章 御前辯論第二百七十七章 倭人的本性第二十章 春色滿屋第三百四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覆滅(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火焚俱毗羅城第三百六十一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中)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煥和圖爾坎的密議第九十三章 初次領軍第二百八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面圍城第三百四十七章 被駁斥的諫言第五十章 李靖原來是二哥第四百零九章 交戰(上)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御駕親征第三十章 妙玉離去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婚(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被駁斥的諫言第三百八十六章 兵至嬀水第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
第一百章 吐谷渾人的潰敗第三百四十九章 審問第七十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至九成宮第三十九章 同船異夢第一百八十五章 漕幫的鼎力協助第二百六十二章 沒有矛盾要製造矛盾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勝第九十七章 達阪山口之戰(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覆滅(上)第二十九章 未知女子的信件第二百四十四章 蓋牟城破(上)第六十四章 侯君集的建議第一百三十章 混水摸魚第二百三十七章 定計渡河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九章 排戲(上)第二百章 伏俟城驚變(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靖莊園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壤城動亂(下)第十六章 花魁之爭第三百二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暴亂之夜(上)第三十二章 進宮獻藝第六十一章 慷慨解囊第三百五十一章 火焚山林(中)第九十三章 初次領軍第七十四章 御前辯論第四百一十二章 慘敗第三章 學堂考覈第二百八十章 逃跑(中)第三百六十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二十九)第九章 排戲(上)第二百二十九章 輾轉回歸(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十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至思渾河第一百七十章 窮途末路(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撤離遼水第一百六十三章 萬事俱備第一百二十八章 驚天秘密第一百九十三章 信任危機的解除第二百九十四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第二百九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二)第二百九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十一)第五十七章 上元節燈會第七十三章 跨過此線者,殺無赦!(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兵圍碎葉城第三百二十八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再取玄菟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民族政策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五章 誘敵深入(上)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二百八十五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程處默來訪第一百零八章 好男兒當效班定遠!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一百一十三章 艱難迴歸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片廢墟的摩揭陀(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玄菟城(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經濟轉型的雛形第二百五十五章 三兄妹再聚第二百七十二章 輕取白巖城(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再臨伏俟城第三百九十六章 洞若觀火第二百八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第四十六章 世家的決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強渡遇阻第二百零一章 伏俟城驚變(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撤離遼水第二百八十四章 泉蓋蘇文的決定第三百三十二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四十八)第二百二十八章 輾轉回歸(一)第三百六十三章 西內苑決議第四百二十四章 兵臨麥加第八十三章 三司會審(中)第七十四章 御前辯論第二百七十七章 倭人的本性第二十章 春色滿屋第三百四十六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六十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覆滅(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火焚俱毗羅城第三百六十一章 阿羅那順的末日(中)第三十四章 風口浪尖第四十四章 皇家親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煥和圖爾坎的密議第九十三章 初次領軍第二百八十七章 平壤城破,高句麗亡(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面圍城第三百四十七章 被駁斥的諫言第五十章 李靖原來是二哥第四百零九章 交戰(上)第八十章 決定大唐國運的密談(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御駕親征第三十章 妙玉離去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婚(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被駁斥的諫言第三百八十六章 兵至嬀水第三十八章 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