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大刀闊斧
衆所周知:權力體系這個東西,一旦結構複雜起來,那就會造成越級溝通不暢,乃至於掌控力下降。
就拿過去這些年的南北兩軍舉例。
——南軍五校,北軍七校,各有都尉一人,作爲這兩支軍隊的前線指揮官,號將軍,秩比二千石;
這兩位都尉,分別聽命於掌控南、北兩軍的中尉及衛尉。
其中,中尉受九卿之首:內史屬衙下轄,受內史節制,秩二千石。
衛尉本身作爲九卿,秩中二千石,需要對丞相府爲首的整個外朝負責,。
而這兩個人頭上,還有一個‘統轄長安拱衛、宿衛’的衛將軍,秩中二千石——雖然與衛尉平秩,但終歸有軍銜加持,算是高半級;
衛將軍上面,還有一個理論上統領天下軍務的太尉,秩萬石,地位與丞相齊平。
太尉再往上,纔是漢天子。
掰着指頭算下來,漢天子對北軍下達的軍令,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天子-太尉-衛將軍-內史-中尉-北軍都尉——這冗長到令人咂舌的複雜結構一層層傳遞下去。
就算考慮到太尉不常設,內史又向來不怎麼過問中尉屬衙,也是天子-衛將軍-中尉-北軍都尉這四級。
如果是別的單位或部門,這倒也沒什麼,頂多也就是行政效率低下;
但這可是禁軍!
養之千日、用則一時——一旦到了需要動用時,就等同於宗廟、社稷面臨致命威脅,必須要他們迅速保衛國家的禁軍!
如此要害的部門,尤其還是關乎國家乃至文明的槍桿子,不說天子直接調動,也頂多只能隔着一個,或兩個平級的禁軍統領纔是;
但實際情況,卻糟糕到饒是劉榮如今,已經基本坐穩了皇位,不懼任何外來威脅,也總是時不時睡不安心。
舉個比較鮮明的例子。
比如今天,長安城中的某個反動團體,比如落魄功侯,又或是朝中老臣之類,糾集了幾萬民兵,想要在長安發動政變;
因爲政變是在長安城內發起,所以長安城的城門、城牆,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政變武裝從長安城內的各處民居,又或是戚里、孝裡乃至尚冠裡冒出來,匯聚在一起,對長樂、未央兩宮,以及武庫發動了突襲。
以上就是已知條件,問:如何應對?
事態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該事件的影響會有多麼惡劣?
——或許有人會說,幾萬民兵、烏合之衆而已,難不成還真能反了天?
也有人會說,就算這幾萬逆賊聲勢浩大,有南、北兩支禁軍,以及皇宮裡的郎中令麾下郎官們在,最後也鬧不出多大亂子。
但如果是劉榮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劉榮的回答,會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一旦這幾萬人真的彙集在了一起,並毫無徵兆的發動突襲,那至少有一到兩成的機會攻破未央宮,把劉榮踢下皇位,顛覆漢家的宗廟社稷!
便是剩下八九成,也不全是叛軍被輕鬆鎮壓;
而是有六成概率輕易鎮壓叛亂,仍另有兩三成概率,是叛軍在長安大肆破壞,造成極爲惡劣的影響之後,才被驚險鎮壓。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違背普遍認知的情況,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叛軍既然是在長安城內發動政變,而且必定是突然發起襲擊,那朝堂官方必定是毫無預知,倉促應對的。
那麼,在長安城固有的宵禁、門禁制度下,‘毫無預知的倉促應對’,意味着長安城內一旦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長安各城門的守備力量,便都會第一時間遵循本能,關閉長安各城門。
關閉城門,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因爲軍營分別在長安南郊、北郊,而分別被命名爲南軍、北軍的唯二兩支禁軍,無法第一時間從城外的軍營涌入長安城,以迅速鎮壓叛亂!
或許有人會說了——這不純純扯淡嗎?
就算城門關了,那城外的禁軍要入城平叛,難道城門還不能重新打開了?
答案是:當然能開。
但不能立馬開。
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城內發生動亂,各城門第一時間關閉,城外的南北兩軍隨即開抵城門外,然後城門開,禁軍入,叛亂平。
但實際情況卻是:禁軍得到消息來到城門外,呼號着讓城裡的人開城門、迎禁軍入城平叛;
結果城門內、城牆上的戍卒,都在狐疑的打量城外的禁軍將士,有沒有袒露哪條胳膊……
是的。
自從當年,周勃一句‘劉氏左袒’,就在沒有調兵詔書的情況下,憑‘偷來’的虎符把整支北軍帶進長安,並在南軍的守衛下攻破未央宮之後,南北兩軍入城平亂,也不再是打聲招呼那麼簡單的事了。
——你怎麼證明你是入城平叛,而非加入叛軍作亂?
要知道當年,周勃率領上萬袒露左臂,嚎着‘匡扶劉漢社稷’的北軍將士,最終攻破的,恰恰是少帝劉弘所在的未央宮!
咋?
合着劉氏左袒的‘劉’,就不是少帝劉弘的‘劉’了?
所以,當長安城內發生暴動時,長安城各處城門纔會第一時間關閉。
之所以要關城門,防的,卻不全是——甚至不主要防叛軍的外援;
而恰恰是防平定暴亂的主要力量:南、北這兩支禁軍!
如此一來,情況就變成了:長安城內發動暴亂,各城門第一時間關閉,漢室中央即需要南北兩軍儘快入城平叛,同時又要儘可能謹慎的放南北兩軍入城,以免這兩支禁軍,再度成爲政變者利用的武裝力量。
爲了確保萬無一失,兩支禁軍需要在城門外等候‘審覈’,等審覈通過了才能入城。
故而,劉榮纔會說:如果長安城內真的發生了聲勢浩大的政變,那叛軍會有一成的概率成功。
——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制度的不完善。
其二,則是如今漢室盛行的賄賂之風。
早在尚還只是皇長子,連太子都不是的時候,劉榮就已經見識到了這個時代,貪污之風究竟有多麼猖獗。
一個太監,但凡有點權柄,你不給他送錢打點,他就敢給你上眼藥!
記住:這話,是曾經的皇長子劉榮說的!
反之,你給他塞錢,他雖不會再壞你事兒,卻也會到處消費你的聲譽——逢人便說:瞧,皇長子給的;
連皇長子都得給我塞錢、都得給我三分薄面,你又是個什麼東西?
禁中尚且如此,出了宮門,那更是不得了。
你去拜訪某個權貴,若遞上拜帖時,不順帶給門房塞點錢,人家不搭理你都是輕的;
說不定人家門房,把這事往權貴那兒一說?
嘿,你猜怎麼着?
人家權貴能跟你翻臉!!!
爲什麼?
因爲你看不起他的門房,豈不就是看不起他?
打狗還得看主人呢!
再者說了,我一個權貴,屈尊降貴見你,圖的不就是你能給我帶來好處?
結果你連我的門房都不打點——連我的門房,都無法從你這兒拿到好處,更何況是我?
這,也還只是私交層面的。
到了官面兒上,那畫面,當即就要再醜陋三分。
旁的不說,就說一點。
——先帝年間的丞相:故安侯申屠嘉,最爲天下人稱讚的品德,是兩袖清風。
是的;
當朝丞相,整個華夏統一政權的國務園總理,常務副皇帝,最爲人稱道的品質,是不收受賄賂。
離譜不?
一項官員最基本的素養,成爲了百官之首享譽天下的唯一依憑。
就好比後世那句話所說的:在妖魔橫行的世道,平庸就已經足夠優秀;
同理——當賄賂之風成爲常態時,清廉,居然也能成爲爲人稱道的高尚品質……
之所以要提及漢家由來已久,且愈發猖獗的賄賂之風,是因爲城防這個東西,向來都是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要麼戒備森嚴,蚊子都飛不進去;
——要麼鬆垮糜爛,從頭爛到根兒裡。
在華夏封建歷史上,幾乎從來都沒有過一座‘城防即不完全森嚴,也不徹底鬆垮’的城池。
而賄賂之風盛行,以至於皇宮裡的太監們,都敢向皇子——乃至太子伸手要好處,就意味着但凡有心,便必定有人能把同樣的金銀財寶,花在官員、城門衛,乃至禁軍將帥身上。
在劉榮看來,這第二個隱患,比第一個都還要更嚴重。
畢竟禁軍進不來長安城,僅僅只是時間、時效問題——哪怕第一時間進不來,也早晚都是能進來的。
但賄賂之風,卻足以讓長安城的城門,變成只有叛軍外援進得,禁軍卻進不得的單向閥;
足以讓長安的重中之重:武庫,成爲叛軍迅速壯大力量的根基;
若是以帝王的角度,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的話,甚至就連宮門,也未必不會被叛軍靠行賄、送禮的手段,給硬生生用錢砸開。
這,是劉榮認爲在長安發生變故時,反動分子就算無法顛覆漢家宗廟社稷,也有兩三成機會讓朝堂中央頭疼,在長安大肆搞破壞,最終也只是被堪堪平定的原因。
——賄賂成風。
而第三點,便是劉榮眼中,存在於漢家現存‘九卿’體系當中的第三個怪胎:冗雜的禁衛。
還是那句話:禁軍存在的意義,除了震懾反動分子之外,便是在反動分子發動暴亂時,迅速出手平定暴亂。
而冗雜的禁衛體系,以及又臭又長的責任劃分、從屬關係,使得這個原本應該像後世的消防隊般,接到消息就迅速‘出警’救火的機動武裝力量,無法發揮自己本該具備的效能。
就好比先前所提到的那個例子;
長安發生變故,城外的南北兩軍得到消息,第一時間卻不能擅自行動,而是要靜候調兵詔書及虎符。
詔書、虎符都到了,大軍集結朝長安進發,來到緊閉的城門外。
城頭上的宮衛放下竹籃,查驗過詔書、虎符,然後去請示中尉:這咋整,開不開城門?
中尉拿不定主意,又聯繫不上未央宮裡的天子,就只能去問內史或衛將軍:咋整?
內史大概率不敢拿這個主意,衛將軍又未必會拿這個主意。
於是只能等。
等什麼時候,未央宮裡的皇帝能派人傳來消息,說城外的禁軍確實是合法調動來長安,負責平定動亂的,城門纔會開。
這就是上文所說的,禁軍在城外接受‘審查’的大致過程。
而這個審查的過程,有一個軍隊系統——尤其是禁軍系統極爲忌諱的隱患。
涉及的人太多了~
信息傳遞的層級太多、經手的人太多,信息傳遞的週期太長。
整個審覈過程中,但凡有一個人出問題——比如城門衛,中尉,又或是內史、衛將軍;
甚至是他們之間負責送信的僕人、信使,乃至於叛軍派人冒充,以皇帝使節的身份認可或駁回城外禁軍的入城請求,都會出大問題。
這,是劉榮並不認爲長安絕對安全、並不認爲反動分子毫無機會的第三點原因——過於冗雜的指揮系統。
結合以上種種,劉榮不難得出結論:漢天子和禁軍之間,最好是連一個人都不要隔,皇帝能直接指揮軍隊最好!
充其量,也只能有一層禁軍統領性質的中間人,負責按照天子的意志,將禁軍開往天子所希望的方向。
於是,太尉不出意外的,被劉榮放棄;
太宗皇帝搞出來,又莫名升到頂格,卻並沒有什麼存在意義的衛將軍,也被劉榮改成了和上、前、後、左、右將軍一樣的戰時將號,和長安城的都城武裝毫無關聯。
再下一級的內史、衛尉——內史即將被拆分;
尤其是中尉,劉榮肯定是要從內史拆出來,使其作爲一個獨立的九卿屬衙而存在。
名字劉榮都想好了:執金吾。
抄作業嘛;
反正只是個名字而已。
按照劉榮的設想,日後的執金吾,除了要負責長安城的治安巡邏,以及城牆、城門防務之外,還要肩負起一定程度的執法效能。
比如幫大理(廷尉)抓個人啊,或是巡邏時盤查路人之類。
但中郎將,卻不能繼續作爲中尉下轄的部門。
劉榮的想法,是最好把這個羣體扒拉郎中令的飯碗,使長安中央所有帶‘郎’字兒的職務,都被納入郎中令的管轄範圍。
什麼侍郎啊,郎中啊,中郎啊之類,直接包圓。
就是這名字,不能繼續叫郎中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