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恍惚、思慮良久,三位老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經過一番漫長的眼神交流,終還是由三人中,最直率、最‘粗俗’的弓高侯韓頹當站出身。
對劉榮微一拱手,便接過劉榮含笑遞出的長棍,昂首看向懸掛的堪輿,而後滔滔不絕的說了起來。
“世人都說,我漢家的帝都長安,如一‘鬥’字。”
“坊間,甚至有人說長安城,更應該被稱爲‘鬥’城。”
“說來我漢家疆域,大體上,也呈一粗矮的‘鬥’字。”
“——至少北方邊牆,原確是東西綿延近萬里,大體皆爲東西向,唯獨最西側,如‘鬥’字般缺了一角。”
“這原本缺失的一角,便是如今的朔方、五原二郡。”
“也就是河南地。”
“又或是陛下所常說的:河套。”
一段四平八穩的開場白道出口,韓頹當便回過身,對欒布微微一笑。
而後便呵笑道:“去歲河套一戰,我和榆侯、曲周侯三人——尤其我和榆侯,也算是走遍了大半個河套。”
“其地形、地勢,又周邊山川河流,我與榆侯不說是瞭若指掌,也總還算略知一二。”
…
“河套,南有高嶺以絕,西、北、東三側,又均爲大河所阻隔。”
“大河西岸的河西、北岸的幕南,均爲北蠻匈奴所掌。”
“唯獨東岸,是我漢家的北地郡和上郡。”
“——北地位於河套東南,上郡位於河套正東。”
“若再加上河套東北方向的雲中,我漢家與河套間,也勉強算得上‘毗鄰接壤上千裡’。”
言罷,韓頹當便帶着欠意的微笑,將話頭交給了去年河套之戰,因‘總攬大局’而沒能親臨河套戰場的曲周侯酈寄。
感知到韓頹當釋放的善意,酈寄也是微笑一拱手,默然承了這份人情。
便見酈寄深吸一口氣,旋即含笑唏噓着接過了話頭。
“去歲一戰,某有幸受陛下以大軍向託付,又將士用命,竊得些許功勳……”
“然早在去歲戰前——乃至早自太祖高皇帝時起,我漢家,便已是對河套念念不忘。”
“某尚還記得,太祖高皇帝曾親言左右:河南地,乃我諸夏應許之地!”
“早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河南地,便乃我華夏神聖不可侵犯之領土。”
“只可惜,秦末天下戰火紛飛,反秦義軍羣起;”
“二世胡亥強令秦北牆邊郡南下,錯使北牆防務空虛,以至北蠻匈奴沐猴而冠,竊奪河南地。”
…
“遙想當年,太祖高皇帝欲與公侯大臣斬白馬而誓盟。”
“可單就是誓盟時,所需斬殺的那匹白馬,蕭相國便尋了足有十數日,才從軍中臨時掉了一匹驛馬。”
“及太祖高皇帝所乘聖駕,更是連八匹同色的馬都湊不出。”
“黑、棕、慄、褐、沙、雜花、灰青——區區八匹馬,卻足有七種顏色。”
“便自那時起,我漢家上至廟堂君臣,下至蒼生黎庶,便皆知:唯有河南地,方可緩我漢家馬匹之奇缺。”
“也唯有先奪河南地,我漢家,才能不再爲匈奴輕騎所掣肘。”
話說到這兒——尤其還是說起了太祖高皇帝年間,即開國後的陳年舊事;
雖原本打定了主意,要‘冷眼旁觀’眼前的三個老傢伙討論出個結果,劉榮也還是不得不站出來接過話頭。
“是啊~”
“漢匈平城一戰,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圍,險些置我漢家宗廟、社稷,於風雨飄渺之中。”
“後太祖高皇帝駕崩,呂太后臨朝掌政,更成爲狄酋冒頓以國書相羞辱。”
“——國仇家恨吶~”
“每每念及此般往事,朕,便總覺得身上冠玄、頭頂硫冠,腰間印璽更沉了些。”
如是說着,劉榮便算是划水式參與了話題,而後便又再度沉默下來,將這場討論交還給了酈、欒、韓三位老將。
便見三人感同身受的嘆息着點下頭,又唏噓感懷一陣,才由酈寄繼續往下說道:“當時,軍中將帥無人不言:先得河套以組騎軍,後以騎軍正面戰胡。”
“這,是唯一可以擊敗匈奴人,使我漢家北牆不再受胡騎侵擾的方式。”
“——後來,太宗孝文皇帝迫不得已,另闢蹊徑,於雁門、上郡等地廣設馬苑,以培育戰馬。”
“但此馬苑育馬法,一來花費頗巨,二來,又多位於北牆一線,隨時都可能爲匈奴人所攻擊。”
“再有,便是十步之牆,跑不出千里馬。”
“太祖高皇帝遍設馬苑於邊牆,雖稍解了我漢家‘馬匹奇缺’的燃眉之急,但邊牆諸苑出欄的馬匹,可謂戰馬者卻十不足一。”
…
“便拿太宗孝文皇帝,最早設立的雁門苑爲例。”
шшш▪ тt kдn▪ ¢Ο
“——去歲末,雁門苑有種馬一十七匹,母馬七百二十九匹,未長成之馬駒百四十六匹。”
“合計:九百九十二匹。”
“此外,雁門苑去歲還有馬七十四匹出欄。”
“此七十四匹馬,有近半數公馬經閹割,做了驛站傳馬。”
“餘下半數母馬——共四十一匹,有一十六匹優等駑馬入了少府,一十七匹劣等駑馬售與商隊,作拉車之用。”
“只餘區區八匹良種母馬,調與飛狐軍做了戰馬……”
說着,酈寄還不忘痛心疾首間,雙手分別伸出五個、三個手指。
“八匹。”
“區區八匹戰馬。”
“真到了戰場上,只須胡騎百人一輪齊射,這八匹戰馬——雁門苑每隔數年,才能出欄一批的全部戰馬,便都要死在亂箭之下。”
“如此,我漢家還需多久,才能以騎萬、千而成軍,與匈奴胡騎正面對戰,以絕北牆後患呢?”
“——百年?”
“——還是千年?”
酈寄話音剛落,一旁的欒布便順勢接過話頭。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載,於邊牆設馬苑七處;”
“先孝景皇帝在位六年,亦設馬苑一十一處於北牆,且另有一十八處待設。”
“——便都算上,邊牆共三十六苑,即便皆不遜色於雁門苑,苑馬三歲一出欄,卻不過三百之數。”
“歲得出欄戰馬百匹,而萬騎之軍,確需戰馬二萬餘,乃至近三萬匹……”
說到最後,欒布也是尷尬的笑着搖了搖頭。
卻並非反駁酈寄,而是非常贊同。
經過一個簡單的算術題,便不難得出結論。
——將太宗皇帝所設七處、先孝景皇帝所設十一處,外加計劃要設,卻還沒落地的十八處,總共三十六處馬苑都算上;
每三年出欄一批戰馬,每個馬苑每隔三年,出欄戰馬八匹。
平均算下來,邊牆三十六苑,年出欄戰馬各兩匹半,不到三匹,總共出欄戰馬不足百匹!
而純騎兵作戰部隊,通常是以‘騎校尉’爲基本作戰單位,即八百騎;
又通常以騎都尉,來作爲分戰場的參戰單位,即四千八百騎。
就說騎校尉,騎兵八百,按一人兩馬的低配置來算,也需要足足一千六百匹合格的戰馬。
而這一千六百匹戰馬,卻需要漢家的邊牆三十六年,花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勉強湊齊。
二十年,卻只能組建一支騎校尉,區區八百騎兵……
至於騎都尉,那就更別提了——足足四千八百騎!
wωω◆тt kān◆c o
若再進一步,以一人三馬的高配置標準來算,足足需要一萬四千多匹戰馬!
如果全指望邊牆三十六苑,更需要至少一百五十年的時間……
所以,酈寄說的沒錯。
太宗孝文皇帝,於邊郡廣設馬苑,並交代繼承人:先孝景皇帝將此發揚光大,真的就是萬般無奈下的‘另闢蹊徑’‘曲線救國’。
想來,太宗皇帝也沒指望通過這種方式,便組建起成千上萬騎兵所組成的強大騎軍。
而僅僅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聊勝於無的努力,來稍稍改善漢家馬匹奇缺——尤其是戰馬奇缺的窘境。
邊牆諸苑出欄的戰馬再少,也起碼能讓先頭斥候斥候部隊,不再因缺戰馬而頭疼不是?
更何況邊牆諸苑,除了少量的戰馬外,還能同時產出相當數量的駑馬。
這些駑馬,且不說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單就是戰時,對後勤保障工作提供的支持,就已經能值回票價了。
至於戰馬?
開國元勳酈寄、降漢‘胡’將韓頹當,以及軍方常青樹欒布——乃至於天子劉榮都不得不承認:酈寄說的是對的。
甚至不單是開國後,長安朝堂內外的公侯大臣們;
時至今日,劉榮這一朝的長安朝堂,也同樣堅定地認爲:能打敗匈奴騎兵的,只有漢家的騎兵!
而要想組建足夠強大、足夠數量的騎兵部隊,漢家就迫切需要一塊合適的養馬地,以及相當基數的良馬種羣,來作爲‘啓動資金’。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河套。
只有河套,能解決漢家組建騎兵部隊,所面臨的一切難題。
河套就是天底下頂好的養馬!
河套就有整個已知世界最爲龐大——至少是最爲龐大‘之一’的良馬種羣!
有了河套,就有了養馬地、就有了培育戰馬的‘啓動資金’;
之後的一切,就都會變得非常簡單,水到渠成。
說到此次,三個老傢伙自然是你一言,我一語,以‘陛下得取河套,乃福佑子孫萬代之大功’之類的話,拍起了劉榮的彩虹屁。
劉榮也是與三人客套一陣,說些‘都是諸位將軍之功,朕不過是會用人而已’之類的客套話,纔將話題重新引回正軌。
便見酈寄深吸一口氣,稍一肅面上神容。
而後,便從軍事戰略的視角,將河套地區的大致狀況擺上了檯面。
“過往數十年,我漢家之所以奪不回河套——太宗皇帝,之所以寧願遍設馬苑於邊郡,也不願圖謀河套,絕非歷代先皇無遠志、軍中將士不效死。”
“而是河套本身,極難攻取!”
…
“兵法有言:居高而臨下,則必居高而‘凌’下;”
“位下而望高,非十倍於敵,不可圍之;非五倍於敵,不可攻之。”
“若強攻——縱三倍於敵,無以勝;縱倍於敵,或潰敗;敵我相當,則必爲敵所盡滅。”
“河套,便是這麼一塊居高而‘凌’下,守之頗易,攻之極難的,兵家甚忌爲‘不可攻’之地。”
“其地勢,連高嶺之南側,及中部高;西、北、東三側皆低。”
“——無論是自河西向東、自幕南向北,亦或自北地向西,皆會是以低攻高。”
“而高闕,便位於河套以北,大河對岸,阻隔河套-幕南的河岸線。”
話到此處,手握長棍的韓頹當,才終於把話題接回,開始做總結性發言。
便見那長棍高擡,先是在堪輿上的‘高闕’二字上一點,而後,又在整個高闕周圍大致畫了個圈。
“自河套北攻高闕,本該是‘居高而凌下’,俯衝接敵。”
“此本乃敵劣、我優之局面。”
“然大河東西而流,我漢軍將士自南向北、自高向低俯衝‘凌下’之優勢,便會爲大河所阻斷。”
…
“反倒是高闕,居河畔而依山巒,關堅牆固,又有大河護關。”
“而我漢家欲奪高闕,則必先淋箭羽而急渡,再三受敵半渡而擊,死傷慘重;”
“便是將百千將士送到河對岸,也絕非大功告成。”
“——拼死渡河,精疲力竭下的將士們,還要立刻強攻高闕。”
“步卒爭度,自當輕裝簡行不說,更不可能將攻城器械送到對岸。”
“輕裝急渡大河,而後在沒有器械之力的前提下,幾乎‘徒手’強攻高闕;”
“二者結合在一起,便幾可稱之爲:縱天神降下雷、火相助,亦無以破局之大難。”
話音落下,韓頹當終於將木棍交還給了劉榮,並向劉榮深一拱手。
而後,酈寄、欒布二人也先後站出身,對劉榮躬身拱手。
“陛下欲得高闕,臣等,皆敬陛下之宏圖大志。”
“然高闕之難攻,不遜於函谷之穩固——非鬼神之力,不可違也。”
…
“去歲一戰,北蠻匈奴損兵折將,更失河套,三五歲間已然不敢再戰。”
“邊牆難得安和,朔方、五原二郡,更負我漢家‘不敗騎軍’之重擔於己身。”
“萬望陛下三思。”
“非十足把握,我漢家,絕不可因攻高闕,而使邊牆再生戰端……”
“至少近幾歲,若非潑天之利唾手可得,我漢家,便不宜再興刀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