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大喜

第421章 大喜

這個因科舉的出現,而提前誕生在華夏文明的怪物是什麼?

汲黯稱之爲:文官集團。

但如果讓劉榮來取名,劉榮必定會稱其爲:文人士大夫官僚階級。

在華夏文明歷程當中,士大夫文官集團,與武將功臣集團的敵對、角力,可謂是貫穿五千年始終。

文官嫌武將粗鄙、不識大體;

武將嫌文人嘴炮、只說不做。

表面上,這是兩個不同羣體對彼此的成見。

但實際上,這是兩個利益衝突羣體,爲了儘可能確保自己的利益,而對利益衝突方的攻訐。

——封建政權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蛋糕。

理論上,天子吃最美味、最大的那一塊,元勳功臣緊隨其後;

剩下的部分,則都要爭。

武將爭,文官爭,外戚爭;

爭到最後,蛋糕都爭完了,本屬於這些‘外人’的蛋糕沒得分了,他們就會去爭那些不屬於自己的部分。

比如開國元勳,必定會隨着時間推移,而被新的功勳武將,以及文官外戚擠出權利決策層;

乃至於天子,都有可能被這些外人當中的佼佼者——如丞相、太尉,又或是外戚大將軍,分走本該由天子獨享的蛋糕。

後世人常說:文官武將,是所有封建王朝的兩條腿,缺了任何一條都要跛。

好比武強文弱的大秦,窮兵黷武,橫徵暴斂,終二世而亡;

又好比文盛武衰的弱宋——千古絕句說外蠻,萬萬庫銀作歲幣,空守半壁江山。

在後世絕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整個華夏封建史,似乎就只有文、武這兩個對立面;

至於皇帝,則是在利用這兩個互相對立的羣體的同時,還要憑藉微妙的帝王之術,來尋求二者之間的相對平衡。

但事實上,華夏曆史上下五千年,政權內部的紛爭種種,都不外乎‘爭權奪利’四個字,也就是分蛋糕。

蛋糕分的好,大家都滿意,那自然是君臣相得、文武相得益彰——君賢臣明,文能武強,外戚也能溫潤如玉;

反之,某一方對分到的蛋糕不滿意,就會盯上某個看上去不夠強大,至少不配分到那麼大蛋糕的羣體,然後對其進行無下限攻訐;

爲的,也不過是把對方分走的蛋糕,給劃拉到自己的碗裡。

比如天子,對分到的蛋糕,也就是自己手裡的權利不滿意,便會本能的集權;

而天子集權,自然會導致外朝權柄被奪走。

於是,朝堂內外說天子‘不務正業’,天子說滿朝亂臣賊子根本不懂忠君奉上。

又比如文官,覺得武將風頭太盛、外戚受寵過度,顯得自己很呆很沒用,便會本能的對其進行打壓。

被打壓者又不可能束手就擒;

於是,文官們說武將功高蓋主,居心叵測,說外戚把持朝政,禍亂朝綱。

反過來,武將說文官百無一用,外戚則說文官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除此之外——除天子、文臣、武將、外戚等幾方之外,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會出現其他的利益羣體。

比如宦官,又或是軍閥之類。

但在絕大多數時間裡,華夏封建政權的牌桌上,都是這四方在角力。

尤其是在外戚逐漸被擠出牌桌之後,更是隻剩下君、文、武三方。

——皇帝需要文官治國、武將打仗;

文官、武將,則需要通過‘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比如加官進爵、升官發財、名垂青史、福佑子孫之類。

雙方對彼此有需求。

但在‘權力’這塊蛋糕面前,雙方,乃至這三方彼此之間,又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皇帝想的永遠都是:事兒最好全都有人替自己幹,但權力,最好也全都在自己手裡攥着,一點兒都不給別人分。

既要又要,確實不要臉,卻也是封建帝王最真實、最本能的期望和目標。

文官、武將,則稍有些不同。

——絕大多數時候,文官要的是名聲、地位,以及權柄;

武將要的,則是尊重、財富,以及信任。

只是二者都極端到令人無法接受的程度。

文官要的名聲,是名垂青史;

要的地位,是在世聖人;

要的權柄,是權傾朝野。

武將要的尊重,是天子親迎;

要的財富,是富可敵國;

要的信任,是兵權盡付。

二者都想要從不同層面,得到世人的愛戴、敬重——而且是天子無法接受、無法贊同的那種程度的愛戴和敬重;

二者也都想要掌握天子很不樂意交出,乃至於根本不可能交出的權柄。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你想要的,朕絕對不給——至少不可能自願給;

同時,朕又要求你給朕朕想要的。

朕需要你,所以咱們不能翻臉;

你也沒別的選擇,所以你也需要朕……

便是在這般鬥而不破——彼此需要,又彼此存在利益衝突的微妙關係中,三方共同度過了華夏曆史最精彩的上千年。

後來的事,也都是世人皆知的:由於對皇權威脅更大,武將,成爲了這三方中首先被擠出牌桌的淘汰者。

在那之後,便是以文官代表‘臣’,與作爲‘君’的天子進行博弈。

君強,則臣弱勢、恭順;

君弱,則臣強勢、擅權。

到這裡,也就不難明白本場科舉,即將催生出一個怎樣的怪物了。

——在華夏曆史上,與天子、武將、外戚、宦官等各方勢力同坐一張牌桌,並最終,成爲除天子外唯一一個未被淘汰者,成爲封建帝王‘最後一個對手’的文官士大夫階級。

這個階級,或者說是這個羣體,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利益集團。

他們壟斷知識,從而壟斷官僚職務,並間接壟斷從政渠道;

他們因所學知識,而天然身處同一陣營,且天然具備較強的‘報團取暖’的意識。

不同於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盤算着和同類人競爭的武將、外戚、宦官——文官們內鬥、內部競爭的前提,是已經掃除、消滅了所有外部威脅;

只有在沒有外部威脅,即沒有武將、外戚、宦官等勢力和自己對着幹時,文官們纔會有空搞內鬥。

一旦有這些羣體存在,那文官們就會不約而同的‘兄弟鬩牆’,一致對外。

慢慢的,他們會將一個又一個對手擠下牌桌,到最後,只剩下他們與皇帝這兩方,在牌桌上博弈。

這場博弈的結果,往往都會很慘烈。

——因爲封建皇帝離不開文官;

對於封建皇帝而言,要想構建統治國家的官僚體系,就必須通過文人士大夫羣體,根本沒有替代品可言。

但對於文官而言,天子,是可以換的。

這個不行,就換一個;

實在換不掉,那就等。

等這個不好搞的皇帝死了,早晚會有一個好搞的皇帝上位。

至於你說,皇室血統太過強大,以至於連續好幾個皇帝都不好搞?

也沒關係;

皇帝這個東西,是可以‘易溶於水’的……

“也不知陛下今日之舉,後世之人會如何評說?”

“——說不上來哪裡不對;”

“就是莫名心慌……”

作爲當世人,汲黯當然不知道文官士大夫階級,最終會成長爲一頭怎樣的怪物。

但一個合格政治人物所具備的敏銳嗅覺,也還是讓汲黯本能的感知到了些許危險。

——如今漢室,爲什麼不存在文武相爭,又或是文官士大夫階級倒逼天子,以至於天子被奪權的情況?

因爲當今漢室,根本就不分文武。

作爲一個以武立國的華夏統一封建政權,以及弟國煮意最後的餘暉,當今漢室的官僚體系,其實是以武人來作爲框架構建。

應該說,在這個時代,文人士大夫階級並沒有出現,或者是還沒有從武人,即武勳功侯集團當中分離出來。

如今漢室,文官就是武將,武將就是文官。

穿上官袍能治民,裝備甲冑能治軍,纔是如今漢室的常態。

文武不分家,本身就同屬於一個羣體,自然也就沒有針鋒相對的矛盾可言。

但隨着科舉的出現,漢室官僚體系當中,必將開始出現沒有任何軍方背景的‘純文人’。

不同於如今,漢室已經存在的、文武雙全的全能官僚——這些‘純文人’,幾乎是從小就泡在書本、知識的海洋當中。

他們沒有武勳傍身,沒有在軍中當兵、做官的故交;

他們不會像現有的官員那般,具備‘文武不分家’‘文官也要會打仗,武將也要會治民’的人生信條。

他們會以不同的名義,如同年、同科,亦或是同窗、同門之類,來報團取暖。

最關鍵的是:作爲新興既得利益羣體,他們必然會站在現有利益集團的對立面。

——汲黯,就站在他們的對立面……

“陛下總說,年輕官員遇到事,要少說、少做,多看、多想。”

“此事……”

“看看吧;”

“再看看吧……”

帶着一股不明由來,只因本能而出現的憂慮,汲黯從座位上站起身,對不遠處的中年將官輕輕一點頭。

而後,便是一陣武人特有的粗狂吼叫聲,於這處考場次序響起。

“奉陛下旨意,今歲秋闈,開科取士,爲國舉才!”

“辰時三刻(8點30)髮捲,巳時正(9點)準時開考,午時二刻(12點),擊鼓以結考!”

“聽聞結考鼓聲,考生務必於三息之內提筆離卷,停止作答!”

“違令者,以軍法論處!!!”

“考試期間,考生不得交頭接耳,不得左顧右盼!”

“凡竊視旁人試卷者,以軍法論處!!!”

“考生不得喧鬧、喊叫,不得擅自離位!”

“違者,以軍法論處!!!”

軍士們此言一出,在場考生只一片譁然。

——這場科舉,‘武人’氣息實在是太重了些。

監考是禁軍,守備是禁軍,維持考場秩序的同樣是禁軍。

再加上這接連三條‘以軍法論處’,竟讓在場衆考生,都莫名生出一種身在軍營,而非文試考場的錯覺。

但很快,大家便接受了這個現實,並默默點頭表示明白。

——這是漢室。

在這個儒生也能手劈榴蓮,老學究也能騎馬射箭的時代,以軍法來約束科舉考場秩序,其實並沒有那麼違和。

更重要的是:軍法,往往被用在極爲關鍵的場合和時刻。

換而言之,以軍法來作爲考場秩序的根本,意味着這場科舉,對於長安朝堂而言很重要、很重大。

不然何必用軍法嚇唬人?

於是,帶着對未來的無盡遐想,以及對未來前景的美好憧憬,考生們自顧自泡開了筆、研起了磨,並靜靜等候考題發放。

很快,一塊塊兩人高、三人寬的巨大木板,被軍士們合力擡入考場,並立在了考生們的視野範圍內。

“考題抄錄時間,限半個時辰!”

又一聲呼號,考生們趕忙捻筆沾墨,開始奮筆疾書。

畢竟是首輪科舉,難度很低,期間也沒有出什麼意外。

三個時辰後考試結束,絕大多數考生面上,都流露出輕鬆之色。

——在科舉規則公佈之後,考生們也都想明白了;

前後三輪科舉,一輪比一輪難,最後卻只錄用一批最高四百石,最低一百石的基層官員。

說難聽點:在這個時代,能接觸到知識、成爲讀書人,並能長途跋涉順利抵達長安的,誰家沒點能爲自己謀求官職的人脈?

十幾二十年寒窗苦讀,費勁巴腦跑來長安,先後三輪科舉競爭,最後卻只能做個靠人脈就能做的官?

這也太不划算了……

但若是把科舉,作爲豐富個人履歷的渠道,那就很划算了。

往大了說,通過科舉,讀書人們無疑是通過一個相當公平公正的平臺,證明了自己的學術水平。

在過去,你治《春秋》,我治《尚書》,咱倆還真不好說誰學問更好。

而現在,我通過了三輪科舉,你只通過了前兩輪——參考系一下就建立起來了。

再者,這個參考系,也不完全就是人和人比。

無論是將來有機會被舉薦,還是被徵辟之類,科舉成績,都必定會成爲毋庸置疑的加分項。

往小了說——就算沒有通過全部三輪,那也沒事。

通過個一輪或兩輪,好歹也算是證明了自己。

回到地方郡縣,無論是謀求官職,還是打算投靠權貴給人做門客,人家都能高看你一眼。

也就是在這基本沒有例外的歡慶氛圍中,原本還對科舉的未來,乃至漢室的將來憂心忡忡之時,汲黯得知了一個足以讓天下人普天同慶的大喜事。

——當今劉榮的皇帝面板中,最後一塊缺損的版圖,或許要被補上了。

——椒房殿曹皇后的某個陪嫁侍女,懷有身孕……

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25章 河西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22章 不遠了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38章 秦老匠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53章 吞金獸!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69章 朕,變了嗎?睡一覺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448章 墨家?第430章 人才啊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55章 老孃長進了?沒寫完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02章 戰書?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38章 秦老匠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92章 蒙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406章 傻了吧?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26章 歲末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105章 西進!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46章 莢錢歇一天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52章 瓷器成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6章 莢錢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430章 人才啊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51章 新軍!第292章 蒙王?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206章 孤兒軍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
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25章 河西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22章 不遠了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38章 秦老匠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53章 吞金獸!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69章 朕,變了嗎?睡一覺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448章 墨家?第430章 人才啊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55章 老孃長進了?沒寫完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02章 戰書?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38章 秦老匠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92章 蒙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406章 傻了吧?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426章 歲末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105章 西進!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46章 莢錢歇一天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52章 瓷器成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6章 莢錢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430章 人才啊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51章 新軍!第292章 蒙王?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206章 孤兒軍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