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歷史教訓

這當然不行。

於是,太宗皇帝就派出了掃雷戰士:鄧通。

具體的做法不算複雜:既然你搞劣幣,那我也搞劣幣。

一樣的成本,一樣的成色,沒道理你的錢有人收,我的錢就沒人收。

靠着這一手‘劣幣與劣幣瓜分市場’,鄧通最終得以促成‘天下銅錢,半鄧半吳’的局面。

至於說這件事,先帝爲什麼非要推出鄧通這麼個排雷戰士來做,而非少府內帑下場?

答案很簡單:鑄劣幣這事兒,不能由國家機構來幹。

尤其是有太祖高皇帝‘三銖鉛製莢錢’的‘珠玉在前’,倘若漢家再發生一次官方鑄劣幣的惡劣事件,恐怕終漢一朝,天下百姓都不會再使用錢幣了。

甚至於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都會因此而遭受巨大的衝擊。

官方不能鑄劣幣,可吳王劉濞的劣幣,又根本無法被良幣驅逐出市場;

怎麼辦呢?

——用魔法打敗魔法,用劣幣對抗劣幣。

至於官方不能鑄劣幣,則被太宗皇帝以一個‘寵臣’作爲棋子,輕而易舉的化解。

於是,鄧通這個‘看似是私企,實則遠甚於國企’的力量,成爲了太宗皇帝破局的關鍵。

在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說:鄧通可真垃圾;

背靠天子支持,可謂是有官方在背後撐腰,居然才和偏居一隅的吳王劉濞鬥了個旗鼓相當,搞出個‘天下銅錢,半鄧半吳’的結果。

這分明就是無能!

但實際上,要不是有鄧通這一手用魔法打敗魔法,彼時的錢幣市場,只會被吳王劉濞徹底壟斷。

衆所周知:任何生意,只要是沾上‘壟斷’二字,那就不再是一門簡簡單單的生意了。

尤其還是貨幣壟斷,更是與市場定價權、貨幣發行權,乃至於整個天下的商業環境直接掛鉤!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鄧通此人,就算達不到‘國之功臣’的高度,也起碼是於國有功的。

明白了這些,再看鄧通最終的結局,也就沒人會覺得先帝老爺子,真是個心胸狹隘到極端的人了。

——鄧通於國有功不假,可過去這些年,流通於天下的劣質四銖錢,有一半都出自於鄧通之手,也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鄧通鑄劣幣,自然是有功;

但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官方不能鑄劣幣;

同樣的道理——任何鑄劣幣的人,官方都應該堅決抵制。

所以,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吳王劉濞最終被認定的罪名,便有一條‘私鑄劣幣,擾亂天下幣制,以權謀私,荼毒天下蒼生黎庶’。

這條罪名,甚至比起兵謀反都還要更重、還要更該死!

既然吳王劉濞——身爲宗親的劉濞,都尚且因爲這一條罪名而‘罪無可恕’,自更別提作爲外人、倖臣的鄧通了。

這,纔是先帝老爺子把鄧通活活餓死,且毫不心軟的真正原因。

——先帝‘公報私仇’,秋後算賬,不過是表象;

鄧通‘罪不容恕’真正的原因,是鄧通鑄劣錢十數年一事,漢家、朝堂中央,乃至於漢天子,需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往大了說,是國有亂賊,必須撥亂反正!

往小了說,這也算是某種程度的殺人滅口——讓鄧通永遠閉嘴,以免太宗皇帝遺德有損……

當然了,以上,都是鄧通的整個政治生涯,對於漢室的政治意義。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近乎壟斷天下貨幣市場的吳王劉濞手中,硬生生搶回來一半的市場,鄧通的能力,其實是值得認可的。

而在那十幾年的人生高光中,除了‘主鑄錢’,鄧通還主持了漢家另外兩件大政。

也就是繼鑄錢之後,鄧通一生當中的第二點貢獻:主冶鐵。

衆所周知:華夏曆史進程中的青銅時代,與春秋戰國時期得到長足發展,並在嬴秦達到巔峰。

尤其是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幾乎是將青銅冶煉技術,推上了登峰造極的天花板。

隨着秦王而漢興——隨着秦王朝的覆滅,同樣開始退出華夏曆史舞臺的,便是已經達到天花板,無法再進一步,只能被取代的青銅冶煉技術。

只是不同於秦王朝的轟然崩塌,青銅冶煉技術被取代的進程,卻是無比的緩慢。

沒辦法;

要想讓鋼鐵取代青銅,那最淺顯的道理就是:鋼鐵冶煉技術,需要發展到所製作出來的鋼鐵製品,性能較青銅器更好——至少是不比青銅器更差的程度。

可冶煉技術的發展,尤其還是通用金屬的更迭,又並非王朝更迭那般,僅需數年便可完成三。

——就好比後世,人人都清楚核聚變是未來能源的唯一答案,卻也都只能用火電、水電一樣;

如今漢室,幾乎所有人也都清楚:鋼鐵,早晚會取代青銅器,成爲華夏文明最通用的優質金屬材料。

但不是現在。

不是鋼鐵產量底、冶煉成本高,成品性能差——至少比青銅器差的現在……

經過秦末十數年的摸索,以及漢初那二十來年的探索、積累,到太宗皇帝年間,華夏民族在鋼鐵冶煉技術這一賽道,也算是具備了相對成熟的工藝。

可這一次,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個問題。

——這件事兒,不能讓官方去搞。

至於原因,倒不再是‘官方不能鑄劣幣’那般的政治考量;

而是純粹的: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漢室官方做出任何‘勞民傷財’的舉動。

太宗皇帝那是什麼人?

一枚銅錢恨不能掰成八瓣兒花,磚頭縫裡摳沙子兒的主!

就這人設,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簡樸之風’,怎麼能因爲鋼鐵事業給搞垮?

要知道那些年,賴太宗皇帝‘簡樸’之風所賜,天下各地方郡縣,都迅速颳起了一股勤儉節約的風。

其中最爲典型的一點便是:郡縣府衙的主體建築,除非徹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築樣兒,否則,原則上不做修補。

大概是‘府衙越破,越證明官員清廉’的路數。

甚至時至今日,這個政壇潛規則都依舊保留着相當深遠的政治影響!

尤其是在關東郡縣,不知有多少官府主體建築,因爲年久失修而坍塌、缺損。

你問地方主官爲什麼不修,人家也是理直氣壯——憑啥要我修?

修了對我沒半點好處不說,一旦被誰安個‘奢靡享樂’的帽子,我這官還做不做了?

於是,你不修,我不修,大家誰都不修,積年累月下來,關東居然都找不到幾個完好無損的郡縣府衙了。

對此,太宗皇帝的態度是:好!很有精神!

我漢家的官兒,就得有這樣的覺悟,就得是這樣的精神面貌!

既然大家夥兒都這麼給力,那朕也不含糊!

從今往後,朕四季常服不過五套,餐食不過一粥一菜,後宮姬嬪面不施粉黛,裙襬不拖地,各自養蠶剝絲抽繭,織布自衣!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簡樸、節約,全天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攢錢將來打匈奴,是太宗皇帝一朝最爲典型的政壇風貌。

而在這個背景下,即便再怎麼清楚鋼鐵產業的重要性,太宗皇帝也無法一邊向全天下人倡導‘簡樸之風’,一邊讓少府使勁兒砸錢搞鋼鐵行業。

再有,便是鋼鐵行業的發展,其實並非純粹的悶頭搞研發。

——研發經費的絕大部分,都是需要通過銷售成品來回收的。

就好比一百塊錢經費,搞出來了一把鋤頭,將其賣出,收回來二百塊錢;

再投入這二百塊錢,研究出來一把菜刀,再將其賣個五百塊錢……

以此類推,通過循環往復的研究、製造、售賣、再研究的良性循環——尤其是‘有利可圖’的循環構型當中,鋼鐵行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而售賣,就意味着這門行當,也和‘商’字兒扯上了關係,而且是極高頻次的買入、賣出。

顯而易見,封建時代的官方,並不方便直接插手商業。

於是,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

——官方不能搞,可不搞又不行;

怎麼辦呢?

仍舊是由鄧通出馬,以皇帝寵臣、近臣的身份,私自發展鋼鐵行業。

和鑄錢行業,與吳王劉濞鬥了個半斤八兩不同——鄧通發展鋼鐵行業,幾乎是毫無阻力,一切都水到渠成。

到太宗皇帝晚年彌留之際,天下的鋼鐵製品,幾乎有八成都出自鄧通之手!

剩下兩成,也並沒有被某方勢力瓜分,而是被小規模、小成本摸索的少府所佔據。

鄧通八成,少府二成——可以說當時的鋼鐵行業,完全被漢室朝堂中央官方壟斷!

只是這件事,也同樣成爲了鄧通‘非死不可’的明證。

時至今日,鋼鐵行業的發展,已經將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擺在了天下人眼前。

——鋼鐵製品最能推動文明進程、能爲華夏文明帶來最大改變的方式,是軍工!

鋼鐵材料所製作的軍械,尤其是刀劍,在劈砍過程中,對青銅武器呈現出降維打擊級別的優秀性能!

所以鋼鐵行業,已經和軍工行業深度掛鉤。

而鄧通——區區一個近臣,一手搞鑄錢,一手搞鋼鐵;

一邊積累財富,一邊掌握跨時代的先進軍械製造技術。

他不死誰死?

這要是都不死,那以後大傢伙都可以效仿了。

只不過,每每想起鄧通曾掌握的鋼鐵行業,劉榮便不免感到一陣唏噓。

——鄧通死後,曾經被鄧通掌握的錢幣市場,自然是被少府接管;

尤其是在吳王劉濞兵敗身亡後,漢室天下的貨幣市場,也終是再度被中央政府掌控。

但曾經由鄧通主持,並得到長足發展的鋼鐵產業,卻並沒有被順利收歸國有。

根據劉榮目前瞭解到的信息:當年鄧通餓死街頭後,少府第一時間便派出了大量人手,接管原屬於鄧通的各式產業。

考慮到彼時,長安朝堂的重點是削藩策,以及即將舉兵謀逆的吳王劉濞,少府接管鄧通產業的重點,自然也就放在了鑄錢產業上。

也就是那麼個把月的功夫,待少府將鄧通的鑄錢產業清點好,準備轉頭去接手鋼鐵產業時,一切卻都爲時已晚。

——原本爲鄧通做活的鋼鐵匠人,都被各方勢力所瓜分;

被太宗皇帝賜予鄧通的鐵礦、作坊,也因爲過於龐大、繁雜,而被各方勢力分食殆盡。

其中,館陶主劉嫖吃下了部分,公卿貴戚——尤其是竇氏外戚吃下了一部分;

餘下一小部分,被蜀地兩家商賈分食,便迅速催生出了聞名天下的兩家‘鋼鐵大亨’:程鄭氏,以及卓氏。

沒錯;

就是卓文君那個卓氏……

說一千,道一萬;

從鄧通這個太宗近臣的一生,其實就不難看出:近臣,究竟有多難做。

——鄧通,那麼有能力的一個人,可謂是爲太宗皇帝流血流汗,最終卻落下得個餓死街頭的悲慘下場。

先帝老爺子的近臣周仁,也完全是靠九卿:郎中令的身份地位,汝墳侯、宗周後裔的政治成分,外加一個繡衣衛指揮使的價值,才得以至今都還活躍在漢室政壇核心。

過去這些年,周仁遭受了多少詆譭、謾罵,更或是攻訐、誹謗,劉榮心裡清楚;

受了多少委屈、多少窩囊氣,劉榮也瞭然於心。

雖然周仁是先帝老爺子的近臣,劉榮並不願,也不想將其化作自己的近臣,但對於周仁爲漢家做出的貢獻,劉榮是極其認可、讚賞的。

對於有功之臣,劉榮從來都不吝於獎賞。

而在劉榮看來,對周仁最好、最公平的獎賞,無疑便是給周仁一手打造出來的繡衣衛,安排一個光明的未來。

屆時,史書之上,當也會有如下記載;

——汝墳x侯周仁,宗周姬姓後裔也。

太宗皇帝尋宗周之後,存亡續斷,乃封汝墳侯。

初從孝景皇帝,爲太子舍人,後任郎中令,隨侍皇帝左右,頗得信近。

乃奉太宗皇帝之令,始建繡衣衛,以監吳、楚諸叛王;

雖繡衣衛久不見天日、仁之所爲無人知,然其於國之功、之忠,皆非此數語所能盡言。

孝景皇帝曾曰:汝墳侯仁,朕家臣也……

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206章 孤兒軍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343章 考校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08章 誓師第380章 魔改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9章 執棋者第353章 吞金獸!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晚點更第377章 圍三缺一婚假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3章 丞相失勢第81章 天下皆反?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421章 大喜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92章 蒙王?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40章 驗金石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324章 試探第431章 面聖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65章 物論第363章 黑土地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24章 試探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388章 藍圖第21章 殫精竭慮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81章 天下皆反?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430章 人才啊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請假條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458章 難啊第40章 賺錢賺錢第44章 長安侯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73章 封印第17章 樑《孝》王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230章 小說家言
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206章 孤兒軍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343章 考校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08章 誓師第380章 魔改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9章 執棋者第353章 吞金獸!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晚點更第377章 圍三缺一婚假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3章 丞相失勢第81章 天下皆反?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421章 大喜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92章 蒙王?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40章 驗金石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324章 試探第431章 面聖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365章 物論第363章 黑土地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24章 試探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388章 藍圖第21章 殫精竭慮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81章 天下皆反?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430章 人才啊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請假條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458章 難啊第40章 賺錢賺錢第44章 長安侯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73章 封印第17章 樑《孝》王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230章 小說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