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

時間來到春耕之後。

於河套——準確的說,是出高闕而渡大河,以‘叩關請朝’的匈奴使團,也總算是順利抵達長安城。

只是與匈奴使團,乃至於匈奴單于庭預料中的狀況有所不同。

——在長安,匈奴使團並沒有遭受太多的可以刁難。

雖然走在大街上,還是有漢人投來不善的目光,甚至‘口出狂言’,但漢家在接待方面,卻並沒有擺‘戰勝方’的譜。

與過往每一次,都一般無二的驛館,以及算不上美味,卻也足夠精細的吃食;

還是無法自由出入驛館、到外面的街道上活動,但相應的,也還是有一隊禁軍包圍了驛館。

——限制匈奴使團的活動範圍,只是順帶;

真正的目的,是爲了保護匈奴使團的人身安全。

如此對待,讓原本還憂心忡忡的匈奴使團衆人心中,也不由生出些許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令匈奴使團絕望的是:漢人皇帝第一次召見匈奴使團,便給匈奴使團,乃至整個匈奴單于庭,都給出了一個好大的下馬威……

“盧氏?”

“唔,拖下去砍了。”

未央宮,宣室正殿。

匈奴使團纔剛被引入殿內,都還沒來得及躬身行禮,御榻之上,便傳來天子榮淡漠的一聲嘀咕。

待衆人驚疑不定的擡起頭,卻見劉榮正低着頭,看着手中,那捲記錄着匈奴使團成員的名單。

不等使團衆人反應過來,匈奴副使——匈奴東胡王、漢長安侯盧他之幼子:盧榮,便被殿外的武士們架了下去。

在盧榮被拖下去的同時,御榻之上,也響起劉榮一聲明顯不曾壓低音量的嘀咕。

“什麼檔次,和朕起一樣名字?”

而後,劉榮又興致闌珊的擡起頭,將手中名單隨意遞到了身旁。

“按照名錄,凡出身韓王部、東胡王部的漢人,皆斬。”

如是一番話,驚得正使呼延且當瞪大雙眼,根本不敢相信使團受到接見的第一面,漢人皇帝便如此痛下殺手!

雖然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話,很大概率無法改變漢人皇帝的決心,呼延且當也還是硬着頭皮,上前一步。

“我使團,是奉我主——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的派遣,爲了和平、友誼而來朝見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難道就這般不懂禮數嗎?”

“就算不把我大匈奴當做朋友,皇帝陛下也應該遵守漢人的老話: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如是一番話,卻引得殿內,漢家上下君臣一陣鬨笑不止。

看向呼延且當的眼神,更像是一羣來到動物園的遊客,聽到一隻黑猩猩口吐人言——而且還是朗誦出一段文言文般,寫滿了獵奇。

御榻之上,劉榮面掛淡淡微笑,嘴上,也沒忘給出自己的解答。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朕亦以爲然。”

“對於貴主單于派來長安,以商籌‘和平’‘友誼’的使者,朕縱是再怎般不喜,卻也總還願盡一些地主之誼。”

“但貴使需要知道,朕下令斬殺的這些人,並不能算作是匈奴使者。”

“——這些人,出生於我漢家,身上流淌着我漢人的血脈。”

“而且還是王族血脈!”

···

“這樣的人,不珍惜自己高貴的王族血脈,不惜放棄我漢家所恩賜的高官顯爵,也要爲外族效命。”

“——這樣的人,被我漢家之民稱爲:漢奸。”

“既然是我漢家的奸賊,那無論他是藏身於貴使團,還是逃亡到草原上的某個角落苟延殘喘,我漢家,都是絕不可能放過的。”

語調平和,卻也堅定無比的一番話,爲自己‘露頭就秒’的舉動做出解釋之後,劉榮終於坐直了身,擺出一副華夏帝王接見外邦使者的姿態。

只是嘴上,劉榮依舊沒忘補上一句:“回去之後,還請貴使轉告貴主單于;”

“——這些韓王部、東胡王部的奸賊,就別再派到我漢家出使了。”

“近些年,朕年歲稍長了些,脾氣不怎麼好。”

“萬一惹怒了朕,再讓朕盯上貴主大~單于的幕南地……”

“呵;”

“呵呵……”

此言一出,殿內當即又是一陣吭哧吭哧的憋笑聲。

——近幾日,匈奴使團在長安過的‘好日子’,可把朝堂內外給氣壞了!

憑什麼給匈奴人這麼好的待遇?!

沒錯;

對於朝堂內外的公卿貴戚而言,作爲戰敗國的匈奴人,派來長安的使團居然沒受到責難,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善待’。

直到今日,劉榮擺出這樣一幅稍顯隨性,卻又霸氣十足的架勢,漢家衆臣面上,才總算是涌現出由衷的笑容。

——看到陛下這麼流氓,我們總算放心了!

與漢家衆臣的‘老懷大慰’所不同的,是匈奴使團衆人——準確的說,是‘其餘衆人’臉上,都不免掛上了一抹複雜。

有屈辱,有憤怒!

自然,也有恐懼,和擔憂。

不過劉榮卻沒有再過多爲難,只點到爲止的擺明了姿態,便將那塊寫有匈奴國書的木牘拿了起來。

低頭大致掃了一眼,劉榮的嘴角之上,便再次翹起一抹耐人尋味的弧度。

——國書上的內容,早在匈奴使團‘請見’的消息從河套傳來時,便一同送來了長安,送到了劉榮的御案之上。

之所以還要象徵性的掃一眼,不過是劉榮要確定一下有沒有出入。

至於劉榮那耐人尋味的一笑,則是因爲方纔,劉榮發現了一個極爲有趣的變化。

——這塊木牘,確實有些許‘出入’。

卻不是內容上,而是這塊木牘的大小。

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時,漢匈雙方往來國書便有定製:以長寬各一尺一寸的木牘作爲載體,並以‘匈奴單于’‘漢皇帝’作爲雙方對彼此的官方書面稱呼。

但後來,隨着漢家‘休養生息’‘委曲求全’的國策愈發深刻,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略天平,也愈發朝着匈奴人傾斜,情況就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

比如,原定長寬各一尺一寸的國書木牘,在青史第一漢奸:閹人中行說的慫恿下,被匈奴單于庭改爲了長寬各一尺二寸。

大致寓意:我匈奴比你漢家強,連國書都比你漢家的大之類。

而後,便是雙方原定的官方書面稱呼——漢家的‘漢皇帝’,被匈奴人去掉了‘漢’字,簡化爲:皇帝。

聽上去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卻是降格了不止三五個檔次。

就好比一位王侯,你叫他燕王、楚王之類,這就很有逼格。

但如果你叫他大王?

雖然還是‘王’,但聽上去卻根本不像是一方天地的主宰,更像是落草爲寇,打家劫舍的匪寇、山賊之類。

同樣的道理——漢皇帝、皇帝,聽上去一樣,卻只是因爲在漢家內部,皇帝二字本身就是‘漢皇帝’的意思,沒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但在外部,如北方草原、南方嶺南百越之地,去掉個‘漢’字,單稱皇帝,卻是有大問題的。

旁的不說——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可至今都還保留着那頂黃屋左纛呢!

雖然明面上,趙佗在漢家面前承諾去帝號,復王號,但在南越國內,趙佗依舊是那位英明神武的南越武帝!

趙佗既然是南越武‘帝’,那作爲惡鄰的閩越、東越,自然也都不甘於人後。

故而在嶺南,皇帝二字代表的,可能是南越皇帝趙佗,可能是閩越皇帝騶郢(zōu yǐng),也可能是東越皇帝鄒無厲;

但唯獨不可能是漢天子劉榮。

在草原,情況也差不多。

匈奴單于這‘單于’二字,在匈奴語中原爲‘廣大之貌’之意。

自冒頓單于鳴鏑弒父,殺死頭曼單于,並先後打敗東胡、月氏,史無前例的統一草原之後,單于二字,又成了比‘王’高一級,且專指草原遊牧之民最高領主、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詞。

從身份地位上來看,匈奴現在的‘單于’,對標的是華夏的天子、皇帝。

——就連遊牧之民對單于的尊稱:撐犁孤塗,字面意思都是‘天神之子’,基本等同於匈奴語版的天子!

而‘皇帝’二字,在匈奴語中,本沒有近似的同義詞代指;

匈奴人薄弱的文化底蘊,又無法支撐匈奴人像後世的西洋人那般,隨意的‘造新詞’。

所以,漢皇帝三字翻譯成匈奴語,在匈奴人耳中,其實就是簡單直接的:漢人單于。

只是這裡的漢人單于,是直言不諱的‘漢人單于’,而非稱呼匈奴單于時那般,避諱的稱呼‘撐犁孤塗’之類。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漢皇帝’三字被去掉個‘漢’字,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了。

——漢皇帝,在匈奴語中等於:漢人單于;

去掉個‘漢’字,那可就只剩單于了!

草原上的單于,是什麼意思?

雖然冒頓、老上,以及如今的軍臣,本質上都是匈奴單于,但草原上,除非是敵人、反動分子,否則沒人會稱呼他們爲‘單于’;

而是恭敬的稱之爲:撐犁孤塗,或帶上前綴,尊稱已逝者爲:冒頓單于、老上單于。

唯一會被不帶前綴直接稱呼爲‘單于’的,是被冒頓單于鳴鏑弒殺的菜雞:攣鞮頭曼……

再有,便是‘匈奴單于’的官方稱謂,也被匈奴人擅自升格爲: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

這就再簡單直接不過了——和後世的大清皇帝,動輒取個幾十個字的諡號一樣,屬於最簡單粗暴的‘狂炫酷拽吊炸天’。

對此,漢家歷代先皇都是咬牙切齒,卻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呂太后對匈奴人如此狂妄的姿態,對冒頓單于‘來快活快活’的邀請,只是卑微的表示:我老了,無法取悅大單于,還是給您送年輕的美人去享用吧;

太宗皇帝看到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也只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決戰還沒打起來就打道回府,去關東平定諸侯叛亂,並再度和親。

先孝景皇帝——那麼陰損、小氣的一個人,對於匈奴人的狂妄,也只是暗地裡咬牙切齒,再拿劉榮出出氣;

明面上,卻依舊是一副‘隨你怎般激怒,我漢家就是不主動開啓戰端’的架勢,穩如老狗。

而方纔,劉榮便從手中的木牘國書上,發現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變化。

——匈奴國書的大小,從過去幾十年始終保持不變的一尺二寸,直接縮小到了一尺整!

剛好就是劉榮用力張開手掌,以大拇指和小拇指尖端,量取一拃的長度!

比雙方——太祖高皇帝和冒頓單于原本約定的‘一尺一寸’,都還更小了一寸!

好吧,劉榮的手確實有些大,一拃能有23釐米。

但劉榮很清楚:自己的手再大,也絕不可能達到一尺一寸或一尺二寸,也就是26釐米或29釐米多。

如果說,匈奴人把國書從傲慢的一尺二寸,縮小爲原定的一尺一寸,保持和漢家國書大小一致,那或許可以理解爲:匈奴人放下了傲慢,把漢家放在了和自己一樣的高度,平等對待、交流;

但在原定的一尺一寸上再小了一寸,而且是直接從一尺二寸,一次性縮小到了一尺整!

這就只能理解爲:匈奴人,真的是擺足了低姿態,迫切需要漢匈雙方止戰!

更搞笑的是:雖然縮小了國書尺寸,但匈奴人依舊保留了那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的自大稱謂;

就好像是在說:別覺得我尊重你,就是我怕了你!

我依舊狂炫哭拽吊炸天,強的一批!

但與此同時,匈奴人又好似是怕惹怒了劉榮般,將‘皇帝’二字恢復爲了幾十年前,雙方約定的‘漢皇帝’……

只能說,遊牧之民當真是耿直。

就連玩兒花花腸子,都是如此簡單、可愛。

早就明白了匈奴人的意圖,也早就知道這份國書上的內容,劉榮便也沒再裝模作樣的說些‘貴使此來,所爲何故’之類的客套話。

拿着那塊長寬各只有一寸的匈奴國書,裝出一副細細閱覽的架勢,暗下卻是思慮一陣;

良久,劉榮才放下手中木牘,含笑發出一聲嘆息。

“唉~”

“也是難爲貴主單于。”

“——好歹也做了這麼些年的‘兄長’,突然要對弟弟這般低聲下氣,想必也是多有憋悶。”

“只是過往這些年,在教會我漢家的同時,當也教會了貴主單于一個道理。”

“和平,從來都不是空口白話,就能換來的……”

此言一出,便是劉榮圖窮匕見。

——過去,漢家祈求和平,雖然還不至於到割地賠款的地步,卻也好歹是遣女和親,再搭上一筆不菲的陪嫁。

現在,換做你們匈奴人要乞和了;

爲了和平,你大匈奴——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又能付出什麼代價?

第241章 處置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520章 洗腦?第315章 活該!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434章 還行吧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87章 商賈第581章 養不熟就煮熟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93章 兒,斗膽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399章 金布律?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562章 說道說道?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376章 無題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38章 秦老匠第38章 秦老匠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488章 駭人!第435章 稅第542章 程不敗明天更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523章 好好好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514章 大案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80章 魔改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64章 赳赳老秦沒寫完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51章 毒蛇!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553章 呵!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135章 奏對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518章 各謀其利第552章 第二個晁錯?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36章 兒行千里沒寫完第5章 登門賠禮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25章 河西第387章 商賈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449章 戰鼓擂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99章 金布律?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第241章 處置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520章 洗腦?第315章 活該!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434章 還行吧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87章 商賈第581章 養不熟就煮熟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93章 兒,斗膽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399章 金布律?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562章 說道說道?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376章 無題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38章 秦老匠第38章 秦老匠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488章 駭人!第435章 稅第542章 程不敗明天更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523章 好好好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514章 大案第583章 眼神清澈的匈奴人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80章 魔改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64章 赳赳老秦沒寫完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251章 毒蛇!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553章 呵!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135章 奏對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518章 各謀其利第552章 第二個晁錯?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136章 兒行千里沒寫完第5章 登門賠禮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25章 河西第387章 商賈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449章 戰鼓擂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99章 金布律?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