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考題

天子榮新元二年,秋八月十四。

距離華夏曆史上的首次秋闈,僅僅只剩六天,本次秋闈的地點才終於確定下來。

根據朝堂官方擬定的方案,本次考舉分三輪,分別於秋八月二十、二十三,以及二十八日舉行。

考試地點由還未被正式拆分的內史屬衙,按考場大小劃分。

甲考場,位於長安西郊,上林苑外圍區域,一處被荒廢的舊軍營,共容納兩千名考生;

乙、丙、丁三個考場,均位於藍田縣附近。

作爲並不曾被荒廢,卻也並非日常使用的大型軍事重鎮,藍田一帶的軍營、校場,無疑是完美解決了本次科舉的場地問題。

三個考場分別位於藍田縣城東、西、北三側,是用於‘非常時期’大軍集結的軍營。

這三個考場,總共容納了九千名考生。

至此,甲乙丙丁四個考場,便已是容納了一萬一千名考生。

卻依舊還有考生沒有安排完。

所以,內史屬衙不得不上書天子,借用了長安南郊,原屬於南軍的一處老舊軍營。

曾幾何時——也就是太祖高皇帝年間,擁有五部校尉,共計一萬兵馬編制的南軍,也是和北軍七校不相上下的禁衛武裝。

但隨着呂太后駕崩,諸呂禍亂長安,太尉周勃一句‘劉氏左袒’,便率領北軍衝擊宿衛未央宮的南軍;

尤其是周勃率領下的北軍最終得勝,成爲‘平亂王師’,南軍卻損兵折將不說,還被判定爲‘助紂爲虐’的亂賊餘孽後,號稱長安兩支禁軍之一的南軍,其實早就今時不同往日了。

太宗皇帝年間,南軍在整個權利決策層或有意、或無意的推動下,逐漸發展爲了豐沛元從、山東父老們安排自家不屑子弟的集中營。

時至今日,舊豐沛元從羣體,也基本已經形成了固有概念。

——凡族中子弟,能學兵法學兵法,沒天賦的就習武;

習武都沒天賦的,就從文。

再不行,就塞進皇宮裡‘蔭爲郎’,鍍一層金出來,然後去混官場。

實在實在不行了——以上這種種道路沒一個走的通了,兵法看不懂、武藝練不好、文才學不會;

乃至於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沒有、察言觀色都不會的高純度廢物,就只能塞進南軍去混日子了。

這也就使得南軍,作爲曾經與北軍起名的精銳禁軍,便不可避免的、愈發便的懶散、懈怠。

戰不戰鬥力且先不說——整個軍營幾千號人,愣是找不出幾個不刺兒頭的。

就這麼發展了幾十年,到如今劉榮即立,南軍,基本已經不配被稱之爲‘軍’了。

原本五部校尉的編制,也從曾經,每校都超編至兩千人,共計萬人,變成了如今,只有一部校尉滿編一千人,其餘四校總共只能湊出不到兩千人的境地。

原本可以容納一萬人便只得南軍大營,如今卻只有不到三千‘山東父老’‘豐沛元從’家的紈絝子弟,自然空出了一大半。

臨時徵調其中的一半區域,塞進去三千考生,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算上這三千,本場考舉的總報考人數,便已經高達一萬四千。

基本已經到頂了。

至於至今都還沒抵達長安,要在未來三日陸續趕來的考生,內史屬衙也沒搞一刀切,而是在長安城東郊的霸上一代,原屬於霸上軍的霸上營,設了一個‘預備考場’。

如果未來幾日,多出來的考生超過五百人,這個考場就將被啓用。

若是達不到五百人,則會被安排到長安西城門外,一片屬於少府的卸貨區,來作爲臨時考場。

總的來說,時間、地點,都已經安排完成。

唯獨考題,在朝中又引起了一陣不小的爭執。

最終,劉榮力排衆議,親自定下了三輪科舉的考題組成結構,以及難度係數。

第一輪考試,分爲文述、算術、自述三個模塊。

文述模塊,顧名思義,是根據考題給出的內容,做出總結概要性質的敘述。

大概是:考題描述了某一事件的具體經過,要求考生自己組織語言,用盡可能精煉的文字,形容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哪些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很顯然,這是一道掃盲題。

只要認字兒,讀得懂題目,且有點語言組織能力,外加能把組織好的語言用文字表達出來,這道題就不會有問題。

這個模塊分兩道題,各十五分,共計三十分。

第二個模塊:算術,則不必贅述——以基本的加減乘除法,分出十道題,每題三分,共三十分。

最後一個模塊,算是首輪科舉唯一有點難度,同時也是唯一能體現出考生文學素養差距的題目。

——自述。

分三道題——自我介紹,家庭背景介紹,以及,講述隨便一件往事。

這三道題,前兩道各十分,最後一道二十分,模塊總分四十分。

如此組成總分一百分的首輪考卷,以六十分爲合格,九十分爲優秀。

這個分數組成,劉榮也算是深思熟慮。

——一百分的卷子,拿夠六十分就合格,可以進入下一輪;

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完全不會算術,將算術模塊的三十分全放棄,在其餘七十分的內容中拿夠六十。

又或者,某個考生語言組織能力太差,文述、自述模塊都拿不到高分,也完全可以靠算術補上缺口。

總的來說,第一輪考試,基本就是在掃盲。

文盲,或者‘準’文盲纔會通不過這一輪。

能寫會讀,有點腦子的,就不可能通不過——甚至都不可能低於八十分。

而在此基礎上,劉榮還附加了特殊羣體照顧條款。

功侯貴戚、朝中百官,又爵關內侯及上之勳貴、秩千石及以上之官員子弟,無條件通過第一輪;

第一輪卷面分高於六十者,則第二輪無條件加十分,第二輪卷面高於六十者,則第三輪無條件加十分。

翻譯成白話就是:哪怕你是個廢物,只要你別廢的太徹底,朕也願意看在你家大人的面子上,允許你連續通過三輪考試。

按道理來說,這樣的照顧政策,不應該只給公侯貴戚子弟。

什麼死王事之英烈遺骨啊,功臣之後存亡續斷之類,劉榮本也應該考慮到。

但最終,劉榮依舊堅持將這種看似榮耀,實則分明就是看不起人的照顧政策,作爲獨屬於貴族子弟的侮辱性照顧。

原因很簡單,其他羣體,壓根兒就不需要這樣的政策。

——這可是漢室!

是“士爲知己者死”六個大字,能切切實實落到實處的漢室!

別說這樣的照顧分了,隨便哪個街坊鄰居的中傷,惹得當事人以死自證清白,在這個時代是稀鬆平常的事。

民間尚且如此,廟堂之高就更不用提了。

不用說旁的,就一點:漢家的丞相,爲什麼只有自然老死任上和被粗暴罷相這兩種結局?

爲什麼不能多出第三種抉擇,比如某位和天子不對付的丞相,識趣的乞骸骨,又或是天子與其友好協商,以相對平和的手段完成相權更替?

答案,便是令後世人理解不能,在這個時代卻再尋常不過的“氣節”二字。

說難聽點,其實就是面子。

——自有漢以來,以蕭相國作爲開端,歷代漢相無不是或老四任上,或罷官貶黜!

憑啥到了我這兒,就得自覺乞骸骨,又或是“光榮退休”?

不行!

絕對不行!

要麼,讓我也和蕭何蕭相國、曹參曹相國那樣,一直幹到老死;

要麼,就讓我和周勃周丞相、張蒼張丞相那樣,因爲不畏強權、不以諂媚事天子,而被昏君罷黜!

絕沒有第三條路!

若不然,這事兒傳出去,我還怎麼做人?

稍微有點口德、有點節操的,或許還會說我這是“才能不足”,不配終老丞相任上;

碰上嘴沒個把門兒得、和我有點仇的,更是能在三言兩語之間,把我貶成“連被罷黜都不配皇帝親自出手”,甚至連和天子對着幹的骨氣都沒有,只能唯唯諾諾的乞骸骨的小人、懦夫!

畢竟桃侯劉舍這樣的丞相,不單在當今漢室,而是遍觀華夏上下五千年,那都是數一數二的少見。

他可以不要臉;

桃侯家族,有不要臉的資本。

“不要臉”三個字,也確實能爲桃侯家族,帶來比“要臉”還要大的多得多的利益,或者說是補償。

但在這個時代,像桃侯家族這麼不要臉的功侯家族,真的找不出第二家了。

在這個人人都要臉,人人都視名譽更甚於生命的時代,當衆把自己剖腹,就爲了證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是不會引起任何人的質疑的。

在這個時代,要想證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那就應該把自己腸子掏出來!

稍有不同的是:在證明過後,這個果真只吃了一碗粉,且因剖腹必死無疑的人,將從此成爲天下人心中的傳說。

至於那個污衊此人吃兩碗粉,卻只付了一碗粉的錢的小人,則將就此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祖祖孫孫、子孫萬代,生生世世不得翻身。

所以,哪怕是劉榮這種本身沒啥毛病——法理堅固,地位穩固,權柄在手,且沒有太大性格缺陷的六邊形全能戰士,在面對朝中重臣時,往往也不敢把話說得太難聽。

這就好比後世,無論事實如何、責任如何劃分,只要是汽車司機撞死了行人,就必定要承擔部分責任的所謂“上路三分責”;

一樣的道理——無論是誰的錯,無論劉榮有沒有冤枉人家吃了兩碗粉,只要最後對方自殺了,那劉榮就要強忍着噁心,接受“登基三分責”的普世價值,爲那個本就該死的敗類、反賊,流兩滴鱷魚的眼淚了。

就像太祖高皇帝,曾哭樑王彭越“蓋英雄也,悔從皇后之言,以小人之術誅殺之”;

比如太宗趙文皇帝,曾哭淮南厲王劉長:太祖皇帝八子,今獨遺朕與淮南。

今淮南驟薨,朕肝腸寸斷,以爲,孤家寡人矣……

如果這都不夠抽象,那就來個最抽象的。

——先帝老爺子,哭過吳王劉濞!

沒錯;

就是那個一棋盤,砸死人家王太子的先孝景皇帝,曾在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哭着哀悼過吳楚之亂的始作俑者!

至於原因,還是那句話:天大地大,人命最大。

老劉家的天子和老六家的匹夫,那肯定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毫無可比性。

但在老劉家內部,宗親對宗親的時候,最關鍵的就不再是對錯了,而往往是“死者爲大”這四個大字。

先帝當然是“對”的,是正義的、神聖的。

但劉濞死了。

且不論他幹了什麼,什麼吳不吳楚之亂——關鍵是他死了。

哪怕是叛亂失敗後,於敗逃被人借了項上人頭,那也畢竟是死了。

既然死了,那先帝老爺子即便對各路平亂大軍,下大了血腥味極濃的“深入多殺爲要”的核心綱領,也不得不假惺惺的抹把淚,然後感嘆幾句:吳王濞,宗親長者也;

其薨,朕哀痛不能自已,以爲國失臂膀矣……

就是這麼抽象!

雖然還不至於說是誰死誰有理,但也起碼是“死了平白多佔三分理,對方平白多生三分心虛”的情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種民風剛烈的時代,也就只有那些如蛀蟲般,趴在國家身上吸血的貴族,纔會覺得這是一份榮耀。

再有,便是其他羣體,本身也不需要通過科舉的渠道,來達成個人的志向;

漢家也不需要在科舉上照顧其他羣體——對於這些羣體,漢家有無數其他渠道,來提供更體面、更尊重他們的照顧。

比如烈士遺孤——劉榮的羽林、虎賁兩部都尉,至今都還維持着只接受英烈之後的單一兵源。

剩下的各個羣體,也都有着各自相應的、符合他們身份的受照顧渠道。

於是,此事便在朝堂內外全當沒看到,以及公侯貴戚沾沾自喜當中定了下來。

之後兩輪科舉的題目,劉榮也不出意外的大包大攬。

——二輪科舉,主要偏重更近一步的文學素養,以及算術在具體政務操作中的應用。

三輪,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殿試……

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251章 毒蛇!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73章 封印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359章 自古以來?調的一手好作息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406章 傻了吧?第263章 人心啊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61章 陛下!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90章 族!第40章 賺錢賺錢第343章 考校第376章 無題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94章 ‘那’個男人晚點更第449章 戰鼓擂第162章 記住了?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68章 削藩第61章 陛下!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52章 博望苑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250章 單于庭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3章 家宴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92章 出師不利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421章 大喜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51章 新軍!第324章 試探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71章 鹽鐵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58章 難啊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請假條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73章 封印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
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251章 毒蛇!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73章 封印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359章 自古以來?調的一手好作息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406章 傻了吧?第263章 人心啊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61章 陛下!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90章 族!第40章 賺錢賺錢第343章 考校第376章 無題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94章 ‘那’個男人晚點更第449章 戰鼓擂第162章 記住了?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68章 削藩第61章 陛下!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52章 博望苑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250章 單于庭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84章 上架感言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3章 家宴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92章 出師不利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421章 大喜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51章 新軍!第324章 試探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71章 鹽鐵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58章 難啊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請假條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73章 封印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