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趙禹之怒!

在未央宮外、長安城內,隨着天下各地涌來的應考士子越來越多,本該在秋收後才逐漸熱鬧起來的長安城,也隨之更早,且更大規模的‘熱鬧’了起來。

只不過,還是應了那句好話:有人的地方,就必定有江湖。

或者應該說: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人一多,麻煩、混亂也就會隨之出現。

——家境貧寒的士子們爲人抄書,甚至謀了份不大體面的、出賣勞力的活計,便免不得因酬勞問題,與僱主發生爭執。

至於家境殷實者,更是在接連不斷的酒宴當中,迷失在了酒精當中。

與人起爭執、動手腳,都還是輕的。

在這短短數十里的時間裡,長安城內,甚至還發生了好幾起‘應考士子喝多了馬尿,隨即酒後亂性’的醜聞。

對此,大理(廷尉)屬衙本着‘亂世當用重典’的原則,對鬧事者無不是定格處罰。

打架鬥毆?

該罰金罰金,該拘留拘留!

經濟糾紛?

是誰的錯就罰誰!

即不包庇作爲僱主的長安本地人,也不對即將應考的寒門世子‘從輕處罰’。

這還只是事實清楚、誰對誰錯一目瞭然的案件。

至於那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很難界定誰對誰錯的案件,大理屬衙忙碌之下,也實在抽不出空去仔細甄別,只能各打五十大板——有錢的罰錢,沒錢的拘留。

就此,大理牢獄一度人滿爲患。

隨着長安的治安狀況愈發混亂,天子榮新元二年,秋十五日的朔望朝,也出現了許多關於科舉的議題。

比如,大理卿趙禹表示:劉榮搞出來的科舉,在短時間內,將全天下有志於詞的文士都吸引來長安;

這突然多出來,而且還是從外地涌入的‘外來流動人口’,無疑是大幅增加了大理屬衙的司法壓力。

作爲司法部門的大理屬衙尚且如此,自更別提負責治安的中尉等部門了。

再比如,少府表示:在長安朝堂毫無準備之下,突然多出來的這三萬多人,讓長安城的各類生活用品,都面臨着供養緊張和價格波動。

即便少府緊急調控,拋售了一批平價生活物資,也還是沒能避免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

治安問題,以及物資供應,甚至都還是小事兒。

——畢竟長安城,原本就有超過二十萬常住人口。

在這個基礎上,多出三萬外來流動人口,而且還是很快就會離開的‘暫住’人口,事實上,還不至於讓大理、少府因此而疲於應對。

之所以會出現混亂,也不過是這兩個屬衙沒有心理準備,被這突然多出來的人口,以及與之對應的治安壓力、物資供養壓力增大,而搞了個措手不及、無所適從。

用力榮的話來說,只要再搞幾次科舉,讓整個長安都習慣‘每三年就會有一個秋天,長安城或多出幾萬應考士子,及其僕從’的週期,便不會再有問題了。

真正讓長安朝堂爲之擔憂的,是隨着這上萬原本分散於天下各地,如今卻聚在一起的各家、各派文士來到長安,坊間,也開始出現一些不大‘正面’的物論。

有儒家的士子酒後失了智,說太祖高皇帝早年,在儒生帽子裡撒尿、把儒生踢進泥渠裡等行爲,是因爲儒家學說太過正確;

太祖高皇帝胸無點墨,擔心重用儒家的話,會顯得自己很無能,所以才那版折辱儒士,並以此來打壓儒家學說。

也有法家的士子,明裡暗裡發牢騷,說秦之亡,是因爲秦本身的殘酷暴虐,與法家並無幹聯;

及秦亡漢興,天下人都把法家歸類爲暴秦的幫兇,甚至是秦之所以變成‘暴秦’的罪魁禍首,實在是對法家曲解過甚。

儒、法兩個大學派如此,其餘的小學說自更不用提了。

——小說家,陰陽家,縱橫家;

——農家,醫家,兵家,雜家;

乃至於劉榮一度以爲早已絕傳、早已消失在天地間的名家,都被這次考舉給炸了出來。

雖然只有一母同胞的兄弟二人,卻也終歸是在‘坊間輿論’發了聲,抱怨了過去這些年,名家所遭受到的各種不公正待遇……

原本,長安朝堂是打算本次考舉,儘可能不去挑毛病的。

畢竟這件事,是劉榮自即位以來,第一次以獨斷專權的姿態,有如此大的動作。

無論如何,長安朝堂都應該默默的去做,把委屈、辛苦都往肚子裡咽一咽,先把事兒給劉榮儘量辦妥。

等事兒辦完了,到了總結得失的時候,才應該隱晦的指出不足。

若只是治安、物資供養等問題,長安朝堂原本還能端得住。

但當科舉所引發的混亂,開始在輿論層面發酵的時候,長安朝堂再也坐不住了。

原本打算‘先幹着,一切都等秋後再說’的長安朝堂,只能拼着讓劉榮不愉快的風險,將此事擺上了檯面。

——在科舉都還沒正式開始的秋八月十五朔望朝,就將此事付諸廷議。

只是相較於滿朝文武百官、公卿貴戚的如臨大敵,劉榮對此,卻表現出一副雲淡風輕的態度。

“朕嘗聞:聖人之言,當爲後人以身鑑之,方可知其然否。”

御榻之上,劉榮淺笑盈盈,目光輕輕掃向殿內,無不爲皺着眉,甚至隱隱有些不安的百官貴戚。

“連聖人說過的話,尚且需要後世之人親自去實踐,才能分辨其對錯;”

“更何況是一件發生在過去,且至今都沒有定論的往事呢?”

輕飄飄兩句話,劉榮便讓滿朝公卿百官陷入沉思。

陛下這是~

要幹嘛?

莫非是給呂太后政治定性還不夠,打算就勢再進一步,給漢家的歷代先皇——如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乃至於前、後少帝政治定性?

帶着這樣的疑慮,殿內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等衆人眼神交流出什麼成果,劉榮便率先開口,打破了衆人的胡亂猜測。

“道理,總是越辯越明的。”

“——太祖高皇帝於儒生如何、我漢家於法家之士如何,又各爲何,都是諸公了然於胸的事。”

“至於士子非議,不過是打不到獵物的獵戶,抱怨獵物太少、太奸詐,卻不去精進自身獵術的無病呻吟罷了。”

“這些言論,大可不必去理會。”

“待考舉結束,這些曾非議太祖高皇帝,乃至我漢家歷代先皇的士子,自然就會在同僚、上官提醒下,明白事實如何。”

“至於那些有過非議,又沒能通過考舉的士子,何必去理會他們呢?”

“反正儒、法等諸學,抱怨我漢家‘不禮待文士’,也不是三年兩年了。”

“便讓他們繼續抱怨着吧。”

“——朕雖無東海之量,卻也還容得下這些許狹隘之談。”

“至少朕,是這樣的……”

如是一番話出口,殿內百官雖是稍稍安下心,卻也陷入了更深的疑惑當中。

看劉榮這架勢,對於坊間應考士子的非議,劉榮並不打算去主動處理。

但爲什麼總覺得劉榮這番話,還暗藏着什麼大家沒有想到的深機……

“大理卿臣趙禹,頓首頓首,昧死百拜!”

“懇請陛下,將那些非議太祖高皇帝,乃至歷代先皇的應考士子——尤其是治申、商之學的法家士子,悉數下獄!”

譁!

趙禹冷不丁站出身,語不驚人死不休!

——什麼情況?

——科舉在即,你趙禹法家出身,就是這般‘關照’自家師兄弟的?

但很快,大家夥兒就反應過來了。

非但反應過來趙禹爲何出入,也同樣明白過來:劉榮方纔那番看似消極的躺平式應對,究竟暗含着怎樣的深意。

就說趙禹——自幼治的就是申、商之說,尤其還是法家最堅挺的基本盤:律法出身!

照常理來說,這麼一個人,對於同出一學的法家士子、師兄弟們,是必然會有相當濃重的情感濾鏡的。

倘若有法家出身的士子找上門,趙禹旁的不說——好吃好喝,外加安排住處,親切招待一段時日,總歸是不在話下。

至於後續,是否要爲這個同門師兄弟動用人脈、安排官職,雖然也要看這個找上門的法家士子肚子裡有沒有墨、有沒有點真材實料,但標準總歸是會寬鬆許多。

這麼一個人,在某件事情上,居然當着滿朝公卿的面,請求劉榮從重處罰參與此事的法家士子!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在這件事情上,那些法家出身的同門師兄弟,嚴重損害了趙禹的利益!

以至於趙禹這麼個法家‘頑固派’,都不留情面的請求從重懲處,而非爲那些同門師兄弟求情。

那麼,此番,儒、法諸學士子非議太祖高皇帝,乃至整個漢家對‘士子’不公,究竟觸碰到了趙禹的哪片逆鱗呢?

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不過三兩句話就能說明白。

——法家出身的士子,在如今漢室,很不好混!

揹着‘助紂爲虐,助秦殘民’的政治污點,法家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甚至都不曾有過哪怕一人,躋身於廟堂之上!

真正爲法家打開漢家朝廷之大門的,是晁錯。

甚至即便是晁錯,一開始也並非以‘法家士子’的標籤入仕,而是扯了一層《尚書》博士——也就是儒生的皮,才得以順利躋身朝堂。

再經過對先孝景皇帝十數年如一日、潤物細無聲的洗腦,才總算是爲後來的法家士子,開了仕漢的先河。

鬼知道當年,《尚書》博士晁錯成爲太子詹事,並受了太子劉啓的拜師禮時,儒家上下有多高興!

只是與之對應的,是後來,晁錯露出自己‘儒生’的馬甲下,是‘法家拂士’的真實身份後,儒家上下不說是如喪考批,也起碼是罵晁錯罵的很難聽。

從這件往事,其實就不難看出:如今漢家對於儒家,其實沒有太大的惡意。

——北平侯張蒼,治的是儒家六經之一的《春秋》,正兒八經的荀子門徒,那不也做了漢相?

更別說賈誼賈長沙,更是名正言順的成爲了《春秋》博士,以儒生身份垂名青史。

事實上,除了太祖高皇帝本人,從個人情感上有些許厭棄儒家,後來的歷代先皇,對儒家其實態度都比較溫和。

個人情感上,或有遠近親疏,但原則上並不完全厭惡。

反觀法家,卻是被一句‘助秦殘民’的官方政治定性,而從根本上,失去了躋身漢家政壇的可能。

從晁錯寧願扯一層儒皮,也不主動暴露自己法家士子的身份,也不難看出:儒、法兩家在如今漢室,處境絕非同病相憐。

法家的處境——至少在晁錯之前,法家在漢室政壇的處境,可比被放養的儒家惡劣許多。

說到眼下,其實也沒有改善太多。

拜晁錯‘潛伏太子宮’的貢獻所賜,先孝景皇帝,情感上倒是比較偏向法家。

但也僅僅只是個人情感上,而非整個漢室,由上而下的認可、接受,甚至親近法家。

事實上,時至今日,天下仍舊有不少地方郡縣,將法家視爲洪荒猛獸,視爲苛政、暴政的根源。

至於當今劉榮,則是一切唯公——只欣賞法家在律法層面的造詣,卻對法家在治國層面的主張不屑一顧。

在這個大環境、大背景下,法家如今的狀況,雖還不到舉步維艱的程度,但也絕不很樂觀。

晁錯之後,朝堂之上,就只剩下趙禹這麼一根杜苗,外加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張湯。

在外,倒是有個雁門太守郅都,原本在朝中擔任中郎將,並且還是中尉的最佳人選;

如今卻走了武將的路子,未來的發展,大概率會更親近兵家,而非法家。

然後就沒了。

地方郡縣,倒是有零星分佈的法家士子,但能躋身中央決策層、能稱之爲‘高官’的精英,就這麼三兩個。

這種情況下,法家的應考士子,在長安鬧出‘抱怨漢室’的輿論污點?

呵;

也就是此刻,趙禹不在那些個蠢貨面前,此次考舉,趙禹也沒啥插手的空間。

若不然,趙禹不說把那些師出同門的蠢貨挨個暴走一頓,也起碼要搞一搞‘暗箱操作’,讓此次考舉,得出‘法家沒有哪怕一人通過第二輪’的炸裂結果。

什麼?

你說這些應考士子,將來都是我在朝堂之上的左膀右臂?

趙禹表示:去特麼得吧!

這點政治敏感性都沒有的蠢貨,真讓他們躋身朝堂,我撈他們都能累死!

第6章 困獸第40章 賺錢賺錢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268章 削藩第6章 困獸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5章 登門賠禮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449章 戰鼓擂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51章 毒蛇!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歇一天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晚點更第6章 困獸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79章 雛鳳初鳴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38章 秦老匠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69章 詭寂第206章 孤兒軍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131章 序幕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19章 做大哥的第227章 開戰!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466章 點將!第152章 博望苑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06章 傻了吧?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5章 登門賠禮第324章 試探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53章 竇王孫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162章 記住了?
第6章 困獸第40章 賺錢賺錢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268章 削藩第6章 困獸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5章 登門賠禮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449章 戰鼓擂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51章 毒蛇!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歇一天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晚點更第6章 困獸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79章 雛鳳初鳴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38章 秦老匠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69章 詭寂第206章 孤兒軍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131章 序幕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19章 做大哥的第227章 開戰!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466章 點將!第152章 博望苑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06章 傻了吧?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5章 登門賠禮第324章 試探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53章 竇王孫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162章 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