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先前,議題一個接着一個、戲肉一塊接着一塊,半點沒有停頓所不同。
在劉舍呈上乞表,並接下劉榮的優待封賞詔書之後,朝堂之內,安靜了足有半炷香的功夫。
——御榻上,劉榮雙眼微眯,單手虛握成拳擡到嘴邊,明顯是在思考。
御階下,滿朝公卿大臣於東西兩側相對而坐,更是無一例外的雙手環抱於腹前,皺眉低頭。
每個人都在思考。
思考什麼?
顯然是劉舍歷任後,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實際上,就算劉舍不歷任,在朝堂公卿大改制的背景下,今日朝議,本身也是要討論人事安排的。
就拿公卿大改制之前後,朝堂現有的班子組成架構來說。
公卿改之前,情況如下。
三公一級——丞相劉舍,御史大夫竇嬰,太尉閒置。
九卿一級——內史韓安國,少府石奮,大理趙禹;
郎中令周仁,宗正劉闢強,太僕直不疑;
衛尉衛綰,典客公孫昆邪,太常閒置。
…
而在公卿大改制後,不考慮劉舍離任的前提下,具體情況如下。
WWW★ TTKдN★ C○
三公一級——丞相劉舍,御史大夫竇嬰,大司空閒置。
九卿一級——大農閒置,執金吾閒置,主爵都尉閒置;
少府石奮,大理趙禹,郎中令周仁;
宗正劉闢強,太僕直不疑,太常閒置。
所以,如果劉舍今日不提乞骸骨的事兒,朝堂原本要解決的人事安排問題,也依舊很多。
三公一級,大司空的人事任命問題;
九卿一級,大農、執金吾、主爵都尉等新職務,以及老職務太常的人事任命問題。
還有,原本擔任的內史:韓安國,是該留在原內史班子,擔任大農令,還是順勢升上三公,擔任大司空的問題。
事兒已經很多、很繁雜了。
偏偏劉舍橫插一腳,就更讓事態變得更加複雜起來。
首先,三公一級——劉舍離任,竇嬰遞補爲相;
這既是朝堂內外早有心理準備的共識,同時也是先帝老爺子在世時就做出的安排,更是劉榮結合實際因素,得出與竇氏外戚和平共處的基本要素。
故而,竇嬰爲相,板上釘釘。
這樣一來,三公一級要考慮的,就直接變成除丞相外的餘下兩個職務:御史大夫,大司空。
如果劉舍沒離任,竇嬰仍未御史大夫,三公一級僅僅只是大司空出缺,那韓安國做大農還是升三公,原本還需要考慮考慮。
可現在劉舍離任,三公一下出了兩個缺,那韓安國沒說的——必升三公了。
唯一的懸念,是讓韓安國做亞相御史大夫,還是第三順位的大司空。
按照漢家過去‘內史-御史大夫-丞相’的發展路徑,韓安國大概率要先做大司空。
畢竟纔剛入朝沒幾年,而且一入朝便做了九卿之首的內史;
再‘越級提拔’——越過三公第三順位的大司空,直接擔任亞相御史大夫,即無法服衆,也不符合常態化的官員個人發展規律。
所以,韓安國擔任大司空,也基本不需要討論。
於是,需要討論的議題,就從原先的‘誰來做大司空’,變成了眼下的:誰來做御史大夫,來和新丞相竇嬰、漢家首任大司空韓安國一起,組成新一屆三公領導班子。
這個問題很麻煩。
在過去,公卿不曾改制時,三公一級雖號稱‘三公’,但實際上卻只有丞相、御史大夫這二公。
餘下的太尉,一則不常設;
二則,出於某些不可言說的忌諱,而不具備參政議政的可能,故而並不在朝堂公卿體系當中,發揮具體的工作職能。
所以,過去那套內史-御史大夫-丞相的官員進階路子,纔沒有太大的問題。
——內史作爲九卿之首,號稱‘關中小丞相’;
能擔起內史的擔子,就等同於有能力——至少是有潛力,能在未來擔起丞相府的擔子。
而內史作爲九卿之首,往上升,自然是要升三公。
三公一級實則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二公,從內史直接升丞相又不可能;
自然,就只能先升亞相御史大夫,而後在圖謀亞相轉正。
這是過去,漢家重臣從內史做起,並通過御史大夫過渡,最終亞相轉正,宰執相府的完整邏輯鏈。
可現在,情況卻是大有不同了。
——大司空取代了太尉,成爲了漢家的新三公!
漢家的三公,真的有‘三公’——真的有三個位置了!
而且先後排序也是一目瞭然:丞相爲首,亞相御史大夫次之,大司空最次。
這樣一來,九卿之首的內史再往上升,自然就只能升三公一級最小的大司空。
韓安國只能升大司空,絕不可能直接升御史大夫,便是由於這個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
——一號丞相、三號大司空都有人了;
要想競爭二號御史大夫,你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
щшш _tt kan _¢ O
首當其衝的,便是御史大夫‘亞相’的實際政治地位,使得候選人,必須具備‘準丞相’‘儲備丞相’的能力和資歷!
即:滿朝公卿大臣,以及御榻上的天子,都認爲你有能力、有資格成爲竇嬰之後的下一任丞相,你纔能有機會,去角逐出缺的御史大夫一職。
其次,便是大改制之下,舊有的內史-御史大夫-丞相——這一晉升路線,已經不復存在了。
內史沒了;
公卿改制才定下來,新的九卿之首還不確定,但必定不可能是被拆分後的大農、執金吾,亦或是少府、主爵都尉。
這就意味着現有的九卿當中,根本找不出除原內史韓安國之外,第二個有資格升上三公一級的人。
無法從九卿提拔,那自然就只能‘空降’——從賦閒的功侯中直接點將,指定某人擔任御史大夫。
但還是那個問題;
御史大夫,得是將來能做丞相的人。
能做丞相的人,又怎麼可能賦閒在家?
更何況漢家的丞相,至今都還留存者‘非徹侯,不拜相’的政治潛規則。
就算有申屠嘉的先例,也僅僅只是把丞相候選人的範圍,擴大到徹侯及關內侯。
——這樣的人,如今漢室有不到三百號人。
其中至少二百多,都是混吃等死的功侯二代、三代;
餘下百十來個,平庸一點的在封國搞建設,相對好一點的,則已經擔任了朝中九卿,亦或是軍中要職。
能賦閒在家的,不是酒囊飯袋,就是飯袋酒囊。
幾乎沒有例外。
這就很難受了。
找一個有徹侯或關內侯爵位——起碼也得是將來有機會封關內侯、徹侯的潛力股,並且這個人,還得具備擔任亞相御史大夫的能力、資歷,以及未來擔任丞相的潛力;
這些條件綜合起來看,真的給人一種蘿蔔崗的感覺。
可問題就在於:這個蘿蔔崗,壓根兒就沒有合適的蘿蔔能佔坑……
好,這個問題,暫且拋開不談。
往下看九卿一級,也是一大堆爛攤子。
——韓安國必須上三公,升大司空了,大農肯定得新找人;
而且這個人,還得是和農業方向相關的人才——至少不能是連農業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門外漢。
除大農外,原內史拆分出來的另一部門:執金吾,也同樣是個老大難。
最省事兒的解決方式,當然是讓原先二千石的中尉,直接官升兩級,和職位、屬衙一起雞犬升天,擔任中二千石級別的九卿執金吾。
但問題就在於:大改制之前,中尉的位置本來就是空着的……
——先帝老爺子即位初,中尉是周亞夫。
後來吳楚亂起,周亞夫被拜爲太尉,亂平又拜了丞相,之後不久便被政治雪藏。
先帝老爺子未雨綢繆,早早培養好的中尉人選:蒼鷹郅都,也被劉榮外放到了雁門郡歷練。
一開始,是給郡太守程不識做副手:郡都尉;
去年河套-馬邑一戰過後,程不識轉掉河套,任朔方郡守,郅都也被提拔爲一把手,做了雁門太守。
纔剛做太守一年,直接把人召回來擔任九卿,多少有些不妥;
而且劉舍也不希望郅都,按原歷史的軌跡走官場,而是希望這位‘戰克之將’,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走軍方發展路線。
而郅都之後,先帝老爺子也曾爲劉榮,預備下了新的中尉人選。
建陵侯衛綰。
當年,中郎將郅都升中尉失敗後,先帝老爺子就任命了平亂有功,武勳封侯的衛綰爲中尉。
結果後來衛尉出缺,劉榮沒辦法,只能把衛綰強提上九卿。
眼下,衛綰仍爲衛尉;
雖然衛尉即將被踢出偏行政的三公九卿體系,但轉入軍隊體系後,衛尉仍舊是中二千石的級別。
理論上,劉榮確實可以讓衛綰平調,從衛尉轉任執金吾。
但這無非就是拆東牆補西牆——衛綰做了執金吾,劉榮就得找個新中尉,缺口依舊存在,僅僅只是換了個位置而已。
更要命的是:劉榮最終需要面對的情況,很可能是執金吾、衛尉兩個位置同時出缺。
——三公一級出缺的亞相御史大夫,劉榮唯一能想到的、基本滿足條件的人選,只有衛綰!
衛綰未必完全合適;
但他絕對是眼下,最合適,同時也是唯一一個乍一眼看上去,不會讓人覺得明顯不合適的候選人。
所以,衛綰非但不能擔任執金吾,甚至還不能繼續擔任衛尉。
至此,三公一級基本得到解決:丞相竇嬰,御史大夫衛綰,大司空韓安國;
可九卿一級的缺口,卻是越來越大了……
——大農得找人;
——執金吾得找人;
——太常得找人。
現有的其他九卿:少府石奮本就是權宜之計,繼續‘權宜’雖也可以,但多少有些不合適。
準確的說,石奮這個少府,在少府順利被拆分後,基本就已經完成使命了。
繼續讓他擔任少府,就要拖這個被削弱後的龐大機構的後退了。
如此一來——少府最好也得找個人。
大理(廷尉)趙禹,乾的挺好,不用換。
宗正劉闢強沒說的——就算要換,也還是從他們楚元王一家,再找個德高望重的老輩子。
可太僕直不疑,卻是無論如何都要換了。
這人,實在太老實了……
過去這幾年,不知有多少鬼精的話頭,趁直不疑這個老好人擔任太僕,瘋狂挖太僕牆角!
什麼免費借馬,出去搞租馬行都還是好的;
動不動把借出去的馬弄傷弄死,甚至是假裝弄傷弄死,卻又死賴着不賠,逼得讓直不疑只能往上報‘意外’的惡劣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這幾年,直不疑也不止一次叫苦,說自己做不好這太僕,辜負了太宗皇帝、先孝景皇帝的信重。
所以——太僕也得換。
多少能讓人好受點的是:直不疑只是不能做太僕,以及少府這種容易被人挖牆腳的位置。
原先在衛尉的位置上,直不疑就做得很好!
未來,讓直不疑回到衛尉的位置,又或是去擔任執金吾,都是不錯的選擇。
剩下的主爵都尉和郎中令——前者,劉榮老早就決定啓用母族外戚:慄氏,看上去是已經得到了解決,但實際上,也是一筆爛賬。
啓用慄氏外戚,沒問題。
相較於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劉榮啓用母族外戚的時間,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很晚了。
但問題就在於:慄氏外戚一族,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慄倉,是慄氏家主慄賁的兒子。
那麼,你天子榮,究竟是用舅舅慄賁,還是表弟慄倉?
——用舅舅慄賁,劉榮不高興,而且事兒也辦不好。
更何況主爵都尉新立,在很多層面,都要給後世‘開先例’;
而慄賁擔任九卿,幾乎百分百會把所有的經歷,都用在給家族撈錢、撈錢,往屬衙塞自家人上。
可若是用慄倉,慄賁又肯定會不高興,覺得老子被兒子比過去了,甚至於說劉榮‘不尊重母舅’;
事態嚴重一些,便是東宮慄太后那邊,也可能出現未知的變數。
過去這幾年,慄太后規規矩矩的窩在東宮,沒給劉榮添亂,劉榮自然是無比舒心。
但劉榮絕不會忘記人生中,那段被母親支配的恐怖時光!
如此一來,就連最穩的主爵都尉,都生出了無比棘手的變數。
至此,新九卿當中,大農、太常、少府、太僕四個位置,都需要新的任命,且完全沒有合適備選;
主爵都尉在慄氏外戚內部存疑。
執金吾重點考慮直不疑,大理、宗正不動,郎中令周仁也勉強湊合用着。
可即便如此,這龐大的工作量——尤其是腦工作量,都讓滿朝公卿大臣、功侯百官,都在飛速燃燒腦細胞。
御榻上的劉榮,自然也沒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