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

袁盎死了!

如果單看這四個字,倒也沒什麼大不了。

——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長安朝堂之上,單就是比二千石以上級別,便有至少二十人離世。

人食五穀雜糧,便必有生老病死。

雖然令人哀婉、唏噓,卻也僅限於此了。

只不過袁盎的死,卻並非自然死亡。

甚至是比起朝服腰斬的晁錯,都還要更離奇一些……

“廷尉屬衙外七十步?!”

長樂宮,長信殿。

端坐於御榻之上,目光渙散的撒向殿內,廷尉張歐那且驚且懼的模糊身影,竇太后纔剛燃起的怒火,便好似被淋下了液氮般,當即僵在了臉上。

——恥辱!

——奇恥大辱!

要知道袁盎至死,都還是漢家的奉常卿!

雖然是戰時臨時任命,並不具備實際行政權,但吳楚之亂平定之後,罷免袁盎奉常一職的詔書,卻也至今都還沒有頒下!

太子劉榮沒走完獲立爲儲的政治程序,卻也依然是板上釘釘的太子;

而袁盎這個奉常卿,雖然也是板上釘釘要離任,但一天沒走完政治程序,就仍舊還是漢家的九卿。

即將離任、必將離任,但終歸還沒有正式離任。

這麼說起來,問題就大條了。

——堂堂九卿,中二千石的秩祿;

掰着指頭算,也絕對屬於能排進漢家決策層前十五的重臣。

就這麼死在了廷尉——死在漢家最高級別的司法部門外?

拿後世的時代來舉例,這就好比某部尚書在大庭廣衆、朗朗乾坤之下,被刺殺死在了大理寺外。

“何人膽敢!……”

只剎那間,竇太后便勃然大怒!

正要出聲厲喝,卻被身旁的女兒劉嫖輕輕一拉衣袖。

半帶盛怒,半帶不接的側過身,隱約看見劉嫖對自己輕輕一搖頭;

再度正過頭,卻見身旁的老寺人噔噔噔小跑下御階,似是從張歐手中接過了什麼,便又噔噔噔折返而回。

“太后……”

僅僅只是‘太后’二字,竇太后便從老寺人——從自己幾十年的忠僕字裡行間,聽出了驚懼!

下意識伸出手,幾乎只是在摸到那枚符信輪廓的剎那,竇太后纔剛被壓下的怒火,便再也不受控制的徹底迸發。

“血口噴人!!!”

“——來人吶!”

“——將張歐這個亂臣賊子,即刻腰斬於東市!!!”

“爲宗廟、社稷拼死奮戰的樑王,也是你張歐一介外姓可以潑髒水的?!!!”

啪!!

含怒幾聲厲喝,竇太后仍不覺得絲毫解氣,索性將手中玉符砸出。

玉符本就脆薄,被竇太后這麼奮力砸出,縱是竇太后老邁,也還是被摔了個稀碎。

張歐卻絲毫沒有被竇太后口中,那‘潑髒水’三個字嚇到;

只無奈的搖頭嘆息間,從懷中又掏出七八枚一模一樣——和方纔,被竇太后砸碎的那枚符毫無不同的玉符。

又悠悠發出一聲長嘆,神情悽苦的昂起頭。

“至昨日晚間,廷尉在長安緝拿下獄的關東刺客,共計八人。”

“——除去方纔,被太后砸碎的那枚符信,臣這裡,還另有七枚。”

“如果太后需要的話,臣還能找來更多。”

“臣入宮之前,廷尉又才抓了刺客三五人——無一例外,身上,也都帶着這樣的玉符……”

如是說着,張歐便就地跪坐下身,將手中玉符一枚枚擺在身前。

一邊擺放着,嘴上一邊不忘苦澀道:“臣知道,臣出自陛下的太子府,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

“僅僅只是憑藉一個‘治刑名學’的由頭,便被陛下任命爲廷尉。”

“——至今爲止,朝野內外都還有人說:張歐爲廷尉,不過是陛下想要在朝中安插黨羽,又實在無人可用,纔在矮子裡面拔高個,讓張歐這個紈絝子弟撿了便宜,沐猴而冠。”

“還說臣——說張歐這個廷尉,將故廷尉張釋之打下的局面,給攪合的亂七八糟……”

道出這最後一句話,張歐手中的最後一枚玉符,也應聲落在了張歐身前。

只見張歐擡起頭,五味雜陳的拱起手:“還請太后好生想想。”

“——像臣這樣的倖臣,怎敢僞造如此拙劣的證據,去誣陷陛下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太后懷胎九月生下的樑王?”

“如果真有這樣的膽量,朝野內外,恐怕也就不會說臣這個廷尉,幾乎讓我漢家再也沒有了被處死的人,更不再有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廷尉卿了……”

張歐話音落下,御榻上的竇太后,面色也隨之一陣風雲變幻起來。

作爲漢家的第二位‘皇帝’,或者說是天子啓口中的‘東帝’,竇太后雖然已近目不視物,但對於朝野內外的大小事務,卻仍舊保持着相當全面的掌控。

朝野內外發生了什麼事、出現了什麼樣的言論,竇太后不說了若指掌,也起碼是有所耳聞。

至於張歐口中,朝堂內外冷嘲熱諷,說張歐‘德不配位’,是被天子啓強行提拔上了九卿,竇太后自也是有所瞭解。

——三年前,先帝駕崩,廷尉張釋之誠惶誠恐的入宮請罪,請求曾被自己狂刷聲望的儲君太子、先帝駕崩後的新君:天子啓,能大人不記小人過,原諒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爲。

之後,天子啓雖然原諒了張釋之,卻也還是記仇的將張釋之‘外放’——從廷尉卿的位置,挪到了淮南國相的職務上。

從中二千石的九卿,到同爲中二千石的諸侯王相,雖然是同級調動,卻是從京官外放關東;

多少也帶着些公報私仇,亦或是‘眼不見爲淨’的意味在其中。

而在張釋之外放爲淮南國相後,便是由天子啓的潛邸心腹:太子舍人安丘侯張歐,成爲了天子啓一朝的首任廷尉卿。

任命張歐爲廷尉時,天子啓對朝野內外給出的交代是:張歐治刑名學,又乃功臣之後,可堪一用。

治不治刑名學,沒人能說清楚;

至於是否可堪一用,張歐過去這幾年的表現,卻是給全天下人,交出了一個近乎趨近於零分的糟糕答卷。

作爲廷尉卿,張歐手中最重要的職責,便是批准地方郡縣遞交上來的死刑執行申請。

只有廷尉卿用印批准,這一例死刑(腰斬、坐死、梟首等),纔可以從審批階段進入執行階段。

原本不是這樣的。

漢家的死刑執行權,原本並非完全由中央掌控,而是給予了地方郡縣相當大的自主權;

至於朝堂中央的廷尉,地方郡縣則只需要在事後,補交案件審理的過程和報告,以供複覈即可。

而如今,漢家的死刑執行權,之所以被收歸朝堂中央的廷尉所有,則是從先帝年間的著名典故:緹縈救父開始的。

緹縈救父的典故,在後世幾可謂婦孺皆知,自不必再多贅述。

在這件事發生之後,先帝便以‘漢律尚有嚴苛之處’爲由,廢除了漢家相當一部分肉刑。

也恰恰是這件事,給了先帝從律法着手,以執法權爲切入點,將地方行政權——主要是死刑執行權收歸中央的機會。

與之一同出現的,便是那句讓世人耳熟能詳的‘將相不辱’,即:二千石及以上級別官員,地方郡縣不再具備審理權,而是應當由長安中央的廷尉直接審理。

言歸正傳。

作爲廷尉卿——尤其是先帝專門進行過強化,甚至是作爲漢家中央集權之開端的廷尉屬衙主官,張歐本該在履任之後大展身手,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但在過去這三年,或者說是整個廷尉生涯,張歐這個廷尉卿親自批准的死刑執行申請,卻是五個指頭都數得過來。

——這很離譜!

要知道如今漢家,便是拋去關東各宗親諸侯,單只是長安中央直轄的郡縣——甚至單只是關中,便有起碼上千萬人口!

便說一個幾萬口人的縣,一年也總會有那麼三五個爛人,因爲犯下種種人神共憤的罪行,而被依律判處死刑。

更何況過去這三年,絕對屬與漢家自太祖皇帝立國以來,少有的‘多事之秋’。

在這樣的情況下,死在張歐那方廷尉印章下的死囚,就算沒有三五萬,也總該有個萬兒八千人才是。

結果張歐可倒好:一看到死罪審批的文檔,便動輒頭痛腦熱,接連告病休假;實在是裝病都裝不下去了,也都是儘可能尋各種由頭,將鍋甩給副手:那什麼,我忙,你把這個案子批了。

到了推無可推、避無可避的地步,張歐也都是哭喪着臉,磨磨唧唧老半天,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用印批准。

甚至即便是批准了,也不忘沐浴更衣,焚香禱告,並告訴左右:絕非是我冷血嗜殺,實在是形勢所迫……

對此,五星評論家太子劉榮說:張歐做廷尉,就好比和尚轉行做了劊子手——別人砍頭前往刀上噴酒,他可倒好,砍頭前要先誦幾句佛經……

更要命的是:張歐的不作爲,非但讓許多原本早就該被執行的死囚苟活於牢獄之中,甚至還等來了自先帝駕崩至今,天子啓先後兩次頒下的赦令!

——第一次,是薄太皇太后駕崩,天子啓依照慣例舉國喪,並大赦天下;

第二次,則是吳楚亂平,天子啓礙於那句‘深入多殺爲要’惹得天下人心惶惶,才姍姍來遲的大赦天下,以安定人心。

這,就有些讓人接受不能了。

一個無惡不作的渣滓,爲禍地方多年,好不容易被一個公正的縣令捉拿下獄,並依律判了死罪;

結果送去廷尉審批的卷宗,等來的卻不是‘可以執行’的審批通過回執,而是天子啓大赦天下的詔令……

好,算你小子走運,放你出來;

結果沒兩天的功夫,又是犯下殺人放火之類的大罪,再次被捉拿下獄,判了死罪。

當地百姓羣情激憤,恨不能啖其肉、寢其皮!

縣令也很給力——這邊剛抓了人,那邊便給長安廷尉發去了死刑執行申請。

結果又等了大半年,再度等來了天子啓大赦天下……

如今,關中已經開始出現一個很危險的說法了!

——說是隻要張歐做廷尉,那除了謀反之外,便沒有第二種罪行,會真的讓罪犯被處死;

左右不過‘判’了死刑,然後在張廷尉的宅心仁厚下吃幾年牢飯。

長則一兩年,短則三五月,總能等來下一次大赦……

“朝野內外對廷尉的指責,究竟有幾分真假,廷尉自己心裡清楚。”

“——我這雙眼睛再瞎,也不至於看不清一個廷尉,究竟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

“若不是看在廷尉已故的父親:安丘懿侯的份上,我也不會對朝野內外的劾章視若無睹,仍留用君侯於廷尉任上。”

“只是此番,君侯居然做出這樣的事來,卻是實實在在的把我,果真當成一個瞎了眼的鄉野愚婦了……”

明明已經自嘲過,卻還是被竇太后如此不留情面的指責‘別裝可憐,你就是個很不稱職的廷尉’,張歐自是不敢多辯解。

正要說點什麼——好歹爲自己沒有污衊樑王劉武解釋幾句,便見御榻之上,竇太后原本滿含盛怒的面龐,此刻卻是佈滿了陰森冷然。

“君侯,還是回到自己的府邸,靜侯皇帝的罷免詔書吧。”

“——太宗皇帝有制:將相不辱,許公卿二千石自留體面,不得刀劍加身。”

“按照慣例,應該是由廷尉卿登門,爲君侯斟上御賜鴆酒的。”

“既然君侯自己就是廷尉,那倒也省卻了不少麻煩?”

竇太后清冷之語,這便算是在眨眼之間,宣判了一位當朝九卿的死刑。

按照慣例,被太后如此不留情面的說上一句‘回家等着被罷免吧’,以如今漢家的風氣,張歐甚至都不用廷尉帶鴆酒上門,便會自己給自己留體面。

但這件事,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至少張歐這條性命,還沒這麼容易就被盛怒之下,不惜將樑王劉武的瘋狂舉動歸咎爲‘有人誣陷’的竇太后取走。

不知是早就到了殿外,只是沒有進來;

亦或是真的有那麼巧。

幾乎是張歐這邊,剛面色灰敗的叩首領命,表示自己這就回去,給自己保留體面,天子啓和劉榮的身影,便也隨即出現在了殿門之外。

沒有唱喏,也沒有通傳。

漢家的天子和儲君,就這麼大咧咧走進了東宮太后的居所,齊聲對御榻上的母親/祖母拱手一禮。

“兒臣,參見母后。”

“——孫兒,參見皇祖母。”

“——惟願太后千秋萬福,長樂未央……”

對竇太后,父子二人的態度雖不盡相同,但面上神情,卻好似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都是微皺着眉頭,勉強維持的淡定,卻一眼就能看出鬱悶之色。

竇太后顯然看不清這些細節;

聽到皇帝兒子,以及長孫劉榮的聲音,本就不甚愉快的神情,只霎時間便更多出一抹譏諷。

“喏?”

“——戲臺剛搭出個架子,角兒這便來亮相了。”

“皇帝這戲癮,可真是越來越大了……”

陰陽怪氣的一語道出口,竇太后只雙手抓着鳩杖頂部,將腦袋往異側一別,以顴骨撐在手背上。

只嘴上,仍是極盡譏諷道:“今兒個,皇帝是要唱哪一齣啊?”

“——冒頓單于鳴鏑弒父?”

“還是烏孫王子殘害手足?”

相較於後世,京、川、昆、豫等地方戲曲相對發達的時代,如今漢家,其實是沒有成體系的戲曲類目的。

唯一可被稱作‘戲’的,是禁中宮諱於年節時,半祭祀、半娛樂性質的蚩尤戲。

最早的蚩尤戲,大約出現在週中期,以蚩尤爲丑角,講黃帝斬殺蚩尤的故事。

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根據地域文化差異,而發展出了不同的內容——以敵對國的某位暴君,又或是某個殘暴的將領、奸詐的文臣爲丑角,講本國擊敗對方的故事。

到如今漢室,尤其是先帝一朝天下大治,百姓民安居樂業之後,蚩尤戲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

有以疫病、災害爲丑角的祭祀專供曲目;

有以妖魔、惡人爲丑角的單純娛樂項目。

自然,也有了以草原遊牧民族爲丑角,披着‘娛樂’的皮,隱晦彰顯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曲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冒頓單于鳴鏑弒父、老上單于迎娶親母,以及烏孫王子殘害手足這樣的人倫大戲。

而此刻,竇太后以這幾個曲目,來暗諷天子啓‘戲癮越來越大’,其言外之意,自也不言而喻。

“皇祖母……”

見老爹應聲黑了臉,劉榮自是按照過往的慣例,或者說是愈發熟練的本能,想要站出來爲老爺子蹚遍雷。

ωωω ⊙ttκá n ⊙¢o

——有沒有效果另說,起碼態度得擺出來。

只不過一聲‘皇祖母’都還沒完全道出口,便見老爺子猛然一擡手!

旋即便昂起頭,面上不見絲毫恭順之色,只陰沉着臉,將雙手緩慢揹負於身後。

仰望向御榻之上,執拗的將頭別過去的竇太后,天子啓陰鬱的面龐之上,終是緩緩涌現出一抹無奈。

“母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如今這般模樣的呢?”

一聲‘母親’,當即惹得一旁的張歐、劉榮兩人趕忙低下頭去,全當自己什麼都沒聽見。

天子啓卻毫不在乎,只定定的望向上首——望向母親竇太后那手握鳩杖,別過頭不願,或者說是不敢直視自己的執拗側臉。

“母親,還要頑固到什麼時候?”

“還要護……”

···

“嘶~~~……”

“呼~~~~~……”

···

“——母親,還要縱容阿武到什麼時候?!!”

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430章 人才啊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61章 陛下!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告假第373章 統籌會?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23章 好劇本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3章 左膀右臂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419章 考題第373章 統籌會?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章 左膀右臂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99章 十日?!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晚點更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42章 啊這?啊???第238章 宗祠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431章 面聖第458章 難啊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7章 樑《孝》王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05章 西進!第435章 稅第376章 無題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311章 幽冥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50章 有樣學樣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6章 莢錢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81章 天下皆反?告假第69章 朕,變了嗎?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205章 羽林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31章 序幕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50章 單于庭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9章 執棋者第435章 稅第98章 陛下口諭!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13章 趙禹之怒!
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430章 人才啊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61章 陛下!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告假第373章 統籌會?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23章 好劇本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3章 左膀右臂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419章 考題第373章 統籌會?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3章 左膀右臂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99章 十日?!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晚點更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42章 啊這?啊???第238章 宗祠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431章 面聖第458章 難啊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7章 樑《孝》王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05章 西進!第435章 稅第376章 無題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311章 幽冥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50章 有樣學樣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46章 莢錢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15章 服從命令,纔是武人的天職!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81章 天下皆反?告假第69章 朕,變了嗎?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205章 羽林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131章 序幕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50章 單于庭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9章 執棋者第435章 稅第98章 陛下口諭!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13章 趙禹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