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朕給你,纔是你的

作爲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竇嬰當然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如何回答劉榮的提問。

——劉榮如此明確表達出不滿,以及對竇嬰、對儒家的敲打之意!

凡是個正常水準的政治人物,都應該知道,這種時候的皇帝,那就是一頭順毛驢。

最明智的做法,自然是順着劉榮的話頭,承認儒家學說對於當今漢室而言,並非必不可少;

即便偶有所長,對於如今漢室,也絕對不存在急迫性、時效性。

通過這樣一番低姿態,先把劉榮的氣給消了,等劉榮冷靜下來——或者說是從‘我發火了’的人設中恢復正常,再將話題拉回正軌。

卻不知爲何。

不知是‘當世大儒’外加當朝丞相的身份,讓竇嬰也沾了儒家自命不凡的毛病,還是真的關心則亂;

明知劉榮的意圖,竇嬰最終,卻依舊做出了一個相當糟糕的選擇。

“在臣看來,儒家縱偶有不當、不善之言,然總體而言,終歸是當今世間,無有出其右之顯學、全學。”

“凡儒家言,詩、書、禮、易、春秋,皆可爲陛下治國所用。”

“及其餘百家——除楊、墨二者,幾可謂皆乃儒學分支,乃孔聖之徒子徒孫,以孔聖之言爲基,延伸、延展而來。”

“而楊、墨二者,楊朱之學,早已爲項籍付之一炬於咸陽宮,墨翟之學,亦隨齊王田橫自刎,而無有傳承。”

“臣嘗聞高皇帝,於秦咸陽宮廢墟之中,偶得《楊朱》殘卷一篇,方有言曰:我漢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雜治天下,內王外霸。”

“又陛下一意孤行,不顧先帝勸阻,於上林博望苑收容、庇護墨家殘衆,方使墨翟之學不曾斷絕。”

“及陛下所問:儒家之學,於今之漢家利、弊爲何?”

“臣只一言,以供陛下參詳。”

“——若儒家之言,果真如陛下所言那般,百無一用,當今天下,何以文士十人,儒生佔其七、八?”

“若果真百無一用,爲何黃老落寞,法、墨無以爲繼,唯獨儒家日益顯盛,而得天下人所認同?”

言罷,竇嬰思慮再三,終還是從筵席上站起身,對劉榮拱起手,沉沉一揖。

“臣,斗膽。”

“願爲我儒家之士,敢請問陛下當面。”

“——我儒家,我輩儒家之士,何罪之有?”

“陛下何以厚此而薄彼,親墨家,護法家,助黃老,而獨惡我儒家之學?”

“莫非孔聖,非先賢、先聖?”

“莫非孔聖之學、之言,非陛下可用之治國、治民之學?”

劉榮不確定竇嬰這番話,是不是早就打好了腹稿、是不是本就打算在今日說出口;

只能大概推測:這些話,即便早就存在於竇嬰心中,今日說出口,也大概率是臨時起意。

畢竟今日陛見,竇嬰原本的目的,是求劉榮。

如此一番質問,甚至責問、批評性質的話,不大可能存在於竇嬰原先的腹稿當中。

只是意外歸意外,對竇嬰這樣一番責問,劉榮也並非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早在先帝年間,在剛獲封爲太子儲君,並得以監國之時,劉榮就再三思慮過:對儒家,自己究竟應該抱以何種態度,以及,該向儒家展露怎樣的姿態。

最終,出於本心上對儒家的不喜,以及先帝對儒家的不待見,外加如今漢室的時代背景,劉榮決定:毫不顧忌的表現出自己對儒家的厭煩,並以此阻止——至少是減緩儒家‘一家獨大’的歷史進程。

既然厭煩儒家、明確表露對儒家的厭煩,是劉榮再三思考過的事,那儒家的反應,劉榮顯然也是早有預料的。

——這些年,劉榮明裡暗裡不待見儒家,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類似這種牢騷、不平,恐怕不單存在於竇嬰這個‘當世大儒’心中,也必然存在於每一個儒家士子心中。

爲什麼?

陛下爲什麼如此不公?

陛下,爲何唯獨不喜歡我儒家之學?

劉榮想過有朝一日,自己會聽到這些話。

只是在劉榮原先的預測當中,這些話,大概率會出自一個鬱郁不得志,又自命不凡的狂生口中。

劉榮從未想到這些話,最終是出自竇嬰——而且是已經官拜丞相的竇嬰之口。

只不過,對於這些看似並無不妥的憤憤不平,劉榮心中,也早有定論。

“好啊~”

“好。”

“極好。”

“魏其侯,終究還是問出來了……”

短暫的錯愕之後,劉榮似笑非笑間如是一語,惹得竇嬰本能的低下頭。

片刻後,卻又頗有些憤憤不平的擡起頭,略帶倔強的看向劉榮。

這一刻,什麼竇氏外戚當代代表人物、當朝丞相、當世大儒、故大將軍魏其侯等諸多身份,都被竇嬰拋在腦後。

此刻的竇嬰,一如過往這些年,被劉榮‘不公平對待’的每一個儒生,亦或者說憤青;

此刻的竇嬰,儼然一副‘請陛下給我一個答案’的架勢。

而劉榮,顯然並不吝嗇這個答案。

“好。”

“魏其侯都‘斗膽’相問了,那朕,便給魏其侯這三分薄面。”

“魏其侯之不解,朕,一一應答。”

隨着時間的推移,先帝的陰陽怪氣神功,劉榮也是愈發的得心應手了。

“魏其侯說,諸子百家,除卻楊、墨,便多爲孔丘之徒子徒孫,於孔丘之言、之學的基礎上延伸而來。”

“朕以爲不然。”

“——諸子百家,曰‘百家’,然可稱一學、一說者,足一百八十九家。”

“曾顯於天下,可堪說道者,便有楊、墨、儒、法、名、兵、農、雜、醫、縱橫、陰陽、小說等不下十家。”

“楊朱之學,祖師楊朱楊子居,其說多見於《老子》《列子》,於儒家並無幹聯,而更近黃老、道家之學。”

“墨家之學,則起於祖師墨翟,自成一派,與儒家非但毫無干連,更反其道而行之,以至於戰國之時有言:《墨子》六篇,貶損孔丘之言幾佔篇幅之八九。”

“名家,亦稱‘辯家’,以公孫龍爲顯賢,又爲楊朱、墨翟之先學,可謂楊、墨之師,非儒家言。”

“兵家起於行伍,農家分於墨家,雜家集百家之所長,醫家則懸壺濟世,以藥石鍼灸之術立身,亦非儒家之後。”

“及縱橫、陰陽、小說諸家——也就一個陰陽家,因《周易》而與儒家稍有淵源。”

“然《周易》,非孔丘獨作,而乃伏羲、文王與孔丘三人合作。”“亦或是說:乃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丘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如此說來,陰陽家與儒家的淵源,也不過是孔丘註解《易經》而成《易傳》,二者合一所成的《周易》,爲陰陽家奉爲學術經典而已。”

語調平和間,將諸子百家中,值得一體的顯學如數家珍,並指明其並非儒家延伸而來,劉榮望向竇嬰的目光中,也不由得帶上些許戲謔。

似笑非笑的看着竇嬰,看的竇嬰都莫名紅了臉,稍有些羞臊的低下頭,劉榮才發一聲嘆息。

而後淡然道:“細數下來,也就一個法家,勉強可稱是自孔丘之學延伸而來。”

“但這,可並不能說明諸子百家,皆源自孔丘之學。”

“——春秋戰國數百年,諸子百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有求同存異之處。”

“儒家,不過是諸子百家——即學說百八十九家當中,勉強屬於‘顯學’‘全學’的十數家之一而已。”

“至於魏其侯說,今天下文士十人,儒生獨佔七、八,便是儒家乃‘當世顯學之最’之明證?”

“朕,亦不敢苟同。”

“——孔丘有教無類,徒子徒孫亦從之,朕不駁之。”

“此教化之功,朕更讚賞有加。”

“然今天下,非童子十人,願學孔丘之言者佔七、八——而乃有教無類者,獨儒家一門而已。”

“鄉野童子十人,家世顯赫者,多從黃老;”

“衣食無憂者,則多治法家刑名之學。”

“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之貧民農戶子弟,摸不到黃老的門檻、尋不到法家刑名之學的門路,迫不得已,方入‘有教無類’之儒家。”

“如此‘十佔七八’,並非儒家之學更優於黃老、法墨,而乃儒家‘有教無類’之說,所得教化之功。”

這番話說完,劉榮面上戲謔之色漸消,神情也不由得有些嚴肅了起來。

而對劉榮這樣一番評判,竇嬰也是一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口。

——事實如此,無從辯駁。

正如劉榮所言:民間的文人士子,十個裡面有七八個儒生,並不是因爲最開始,十個打算從文的孩子當中,有七八個都主動選擇了儒家;

而是這十個孩子當中,那至少七八個出身貧苦的窮人家的孩子,除了‘有教無類’的儒家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

治黃老學的貴族老爺們,壓根兒看不上這些農民子弟——甚至連踩在門檻上的普通貴族都有些瞧不上,專盯着頂級貴族!

法家雖說門檻也不高,但也並非沒有門檻。

雖然不會只盯着頂級貴族,甚至都不強求貴族,但至少也得是有能力供脫產讀書人的家庭,才能進法家的眼。

唯獨儒家,一手有教無類,主打一個願意學就願意教。

單論‘有教無類’這四個字,哪怕再怎麼不喜歡儒家,劉榮也願意爲這四個字,而對儒家豎大拇指。

在這公元前,學術壟斷纔剛形成概念的古華夏,能提出有教無類、平等教育權這一概念,就值得劉榮這個穿越者豎起大拇指。

但這並不意味着儒家,能憑着人多、能憑着超高讀書人佔比,就證明其相較於其他學說的優越性。

還是那句話:十個讀書人裡有八個儒生,並不是這十個人裡,有八個人都主動選了儒家,而是這八個人只能選儒家、只有儒家願意收這八個人。

通過如是一番話,將竇嬰的邏輯漏洞無情擊潰後,劉榮的‘回答’,也終於來到了竇嬰‘斗膽相問’的正題。

而在劉榮這一番回答之後,原本還頗具憤青氣質的竇嬰,終似是想起自己‘漢相’的身份一般,默然低下了頭。

“魏其侯問朕:爲何獨薄於儒學、儒家之士?”

“還問:孔丘之學,非顯學否?孔丘之言,非治國之道否?”

“朕,亦可明告魏其侯。”

“——孔丘,確乃先賢。”

“然絕非‘先聖’。”

“我漢家,獨以周公姬旦爲聖,而以諸子百家祖師爲賢。”

“儒祖孔丘,比之墨祖墨翟,又黃帝、老子,並無不同。”

“及孔丘之學,或有可用於治國之處,更或我漢家之急需。”

“然朕,倒要問問魏其侯:我漢家,莫非是離了孔丘的學問,便要無以爲繼了嗎?”

“——朕聞鄉人有言,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既是‘貨與’,何以儒家自命不凡至斯?”

“既是‘貨與’,難道不該是儒家主動叫賣,而後邀請,甚至懇求帝王獲買?”

“儒家這幅自霸於天下,自命爲天下唯一顯學,自以爲非己學,不足以安天下的傲慢,究竟從何而來?”

說到最後,劉榮也不端着‘平易近人’的人設了,只擰起眉頭,毫無顧忌的將惱怒掛上面龐。

“朕敬魏其侯,乃敬我漢家之竇氏外戚、乃敬宗廟社稷之當朝相宰。”

“外戚長輩跪拜,朕不敢受;國家相宰叩首,朕亦不敢受。”

“然‘大儒’之跪拜,朕,自認受得起。”

“魏其侯且回。”

“若還當自己是漢臣——還當真,是漢家的君,往後旬月,魏其侯,便居家讀書吧。”

“就讀《詩》。”

“也好叫那‘孔聖’,替朕好好說道說道:何謂忠君之道,何謂事君之法。”

“及東宮,朕身晚輩,無意左右太皇太后之願。”

“儒家若可求得太皇太后寬憐,此間事自然就此作罷。”

“如若不能,便自求多福吧。”

“——我漢家,不缺一個儒家。”

“我諸夏,亦不缺一個自命不凡之斯,以至視帝王於不顧的所謂‘顯學’。”

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517章 上林宴第38章 秦老匠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44章 百家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58章 我有卵子!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86章 王孫,且去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15章 我好怕啊兒童節快樂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24章 試探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21章 殫精竭慮第376章 無題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135章 奏對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532章 就不!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87章 僵持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251章 毒蛇!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343章 考校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調的一手好作息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39章 降維打擊?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558章 後宮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524章 划算第551章 曹美人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152章 博望苑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80章 意外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46章 廟算第315章 活該!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95章 女人心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566章 如果?第531章 封禪?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兒童節快樂
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517章 上林宴第38章 秦老匠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544章 百家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58章 我有卵子!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86章 王孫,且去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15章 我好怕啊兒童節快樂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324章 試探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21章 殫精竭慮第376章 無題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135章 奏對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532章 就不!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87章 僵持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251章 毒蛇!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343章 考校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調的一手好作息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593章 兩手準備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39章 降維打擊?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558章 後宮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524章 划算第551章 曹美人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152章 博望苑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80章 意外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46章 廟算第315章 活該!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95章 女人心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566章 如果?第531章 封禪?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兒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