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

冬雪初融,萬物復甦。

天子榮二年的春天,隨着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而悄然降臨在了關中大地。

春二月下旬,劉榮於長安東郊的社稷壇,完成了自己皇帝生涯的第一次籍田禮;

同一時間,皇后曹淑——曹皇后,也帶着公卿百官、功侯貴戚們的正妻,於椒房殿完成了劉榮這一朝第一次親蠶禮。

——籍田者,天子親挽犁以開籍田,以身作則,勸天下民男勤耕;

——親蠶者,皇后親剝蠶繭以成絲,以身作則,勸天下民婦勤織。

這,便是後世人認知中,封建時代最理想的小農社會運轉模式:男耕女織。

只是不同於後世人刻板印象中的‘農民會自發這麼做’:男耕女織,不單是封建社會的普世價值,也同樣是封建政權大力倡導、推崇的社會模式。

天子親耕,皇后親蠶,更是以最直白的肢體語言告訴天下人:就算是皇帝、皇后兩口子,那也得男耕女織!

你兩口子憑啥不啊?

是你比皇帝多長條胳膊,還是你媳婦比皇后多長了條腿啊?

既然是以身作則,爲天下人樹立榜樣,此時自然是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漢室天下各地。

渠道也很簡單:各地方郡縣官府,於府衙外的露布上張貼告示,並專門派去文士,將告示上的內容宣讀三日。

然後,全天下的人就都知道在長安,皇帝、皇后兩口子‘男耕女織’了……

籍田禮、親蠶禮,以及同一天舉行的祭天、祭祖,每年都是那麼套流程,倒是沒什麼好說的。

只是在劉榮結束這一天的忙碌,於午後疲憊的回到未央宮時,漢家軍臣期待已久的——匈奴使團的消息,便準時出現在了劉榮的御案之上。

“去河套了?”

端坐於御榻之上,皺眉看了看手中,那捲由榆侯欒布親筆所書的奏疏,劉榮如是發出一聲疑問;

待仔細看過疏奏,又垂眸思慮片刻,纔將手中竹簡遞到身旁,由宮人帶去給殿內衆公卿大臣穿越。

“說是軍臣,打算於開春之後,按照匈奴之俗,率領單于庭本部北巡。”

“在離開幕南之前,軍臣希望能與我漢家‘再修盟約’。”

“——說是‘再修盟約’,卻絕口不提和親,及我漢家送嫁公主時的陪嫁。”

“軍臣,是在求和。”

···

“且此番,軍臣的使團並沒有如往常那般,自雁門關請朝,又或是自北地、上、代叩關。”

“在失去河套短短一個冬天之後,派求和使者自河套聯絡我漢家,此間姿態,也不可謂不低。”

“只是此番種種,其間意味,多少有些耐人尋味……”

劉榮話音落下,丞相劉舍也已經是大致看過了竹簡上的內容。

對於劉榮的看法,劉舍也是深以爲然的沉沉點下頭。

——單看這封奏疏,其實看不出來什麼問題。

在這篇奏疏中,欒布主要描述了匈奴單于:軍臣借使者之口,向漢家表達的主要意圖。

內容四平八穩,軍臣的姿態擺的很低,卻也非常符合戰敗方的領導者,於戰敗後想要求和時,所應有的姿態。

欒布也淺嘗遏止的表示:軍臣這般低的姿態,是自有漢以來,匈奴單于在面對漢家——準確的說,是匈奴單于在面對任何人、任何勢力時,都不曾有過的‘謙卑’。

如此說來,一切似乎都極爲正常。

但只需要從未央宮石渠閣中,隨便翻出一份往年的匈奴國書,又或是轉呈匈奴單于意圖的將帥疏奏,二者一對比,就能很快發現異常。

——匈奴人最硬的,從來都不是手裡握着的刀,而是長在臉上的嘴!

雖然自太祖劉邦鼎立漢祚至今,匈奴人幾乎沒怎麼在漢家身上吃過大虧,但也依舊無法令人忽視匈奴人,那好似與生俱來的嘴硬。

太祖高皇帝五年,漢匈平城一戰,匈奴冒頓單于突襲在先,策反韓王信在後,算是佔得先機;

但在太祖高皇帝御駕親征,並奔赴代、趙之後,冒頓先前的戰果,幾乎是原封不動得全吐了出來。

至此,漢匈雙方打成了平局。

之後的戰役下半場,冒頓誘敵深入,將太祖劉邦圍困於白登山,算是又得一酬;

但漢軍主力緊隨其後的反包圍,又迫使冒頓主動放開包圍圈不說,還忙不迭逃出了漢軍主力的反包圍圈。

至此,雙方再次打成平局。

隨後的戰役收尾階段,漢軍上下雖然盡爲‘陛下陷困白登,險些落難’的屈辱氛圍所充斥,但該做的事,漢軍將士也還是半點沒含糊。

——復代北,收雲中,更是將匈奴人插入漢家北郡的勢力、眼線剷除大半!

到這裡,漢家其實已經算是小勝。

只是彼時,太祖劉邦一來,因自己輕敵冒進,以至於身陷白登而感到尷尬、屈辱;

二來,是一場平城戰役打下來,劉邦也大概明白:和來去如風的匈奴人打,除非絕對的實力碾壓,否則,沒個十幾二十年,根本就分不出來勝負。

考慮到彼時,關東異姓諸侯還各懷鬼胎,漢室內部暗流涌動,漢家本身又是建立在廢墟之上,百廢待興。

說白了,就是即便打得過,也完全耗不起。

考慮到這種種因素,劉邦最終決定退讓一步:與匈奴人握手言和!

在握手言和——即‘結盟’的同時,明確以長城爲漢匈雙方分界線,並行和親穩住匈奴,好爲漢家處理內部問題,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和戰略空間。

以上,就是漢匈平城戰役最精簡、最通俗的總結概要和覆盤。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平城戰役,漢家沒輸;

非但沒輸,還多少佔了點便宜!

若非自己內部有問題——有異姓諸侯需要處理,且漢家急着進入穩定發展期,平城戰役甚至很可能繼續打下去,而且絕非匈奴人想握手言和,就能就此打住的!

就這麼一場戰爭,漢家無論是在社會輿論,還是在史料記載上,都從不曾有隻言片語提及‘沒輸’‘佔了點小便宜’之類的字眼。

非但沒有實事求是的給出‘小勝’的結論,反而營造出了舉國上下屈辱、悲憤,後世子孫、君臣張口閉口‘白登之恥’的悲觀氛圍。

究其原因,不外乎對華夏文明而言,這樣一場平城戰役,根本沒人有臉說漢家打贏了。

自太祖劉邦身陷重圍,被狄酋掌握生死的那一刻起,漢匈平城一戰,就已經是漢家鐵輸,區別只在於輸多還是輸少的問題了。

——若是白登之圍後,平城戰役直接結束,那漢家就是滿盤皆輸,面子裡子都丟了個乾乾淨淨!

按照戰役後來的實際發展,漢家也僅僅只是找回了些許面子。

毫不誇張的說:就算白登之圍後,漢家上下知恥而後勇,直接逆推到龍城,把膽敢兵圍太祖的冒頓單于砍了!

把人頭拿回長安遊街示衆,再拿去祖宗廟宇祭奠一番——對於漢家而言,也根本算不上‘平城戰役大獲全勝’;

而是隻能算作‘大仇得報’‘恥辱得以洗刷’。

說直白點,就是打平了。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爲華夏民族要臉。

但凡丟了臉,華夏民族就不會覺得自己還有機會‘贏’;

只有讓對方也丟了臉,甚至是爲羞辱自己付出代價——包括、但不限於生命的代價,華夏人才會覺得:嗯,扯平了。

反觀匈奴人呢?

嘿!

——當年平城戰役,漢家小勝,匈奴小敗;

結果戰後,整個草原都在傳:漢人的皇帝,被大匈奴最偉大的冒頓單于,給硬生生打怕了!

怕的都不敢繼續打下去,跪在地上親吻冒頓單于的腳趾,祈求偉大的冒頓單于,憐憫的恩賜漢人和平了!

偉大的冒頓單于憐憫漢人,賜予了他們和平,漢人皇帝爲了感謝偉大的冒頓單于,更是願意將自己最美麗的女兒,進獻給冒頓單于享用!

只能說,但凡是和薩滿教扯上邊的文明——無論是這個時代的匈奴人,還是後世的阿三哥,都是多少沾點抽象的。

平城戰役匈奴小敗,漢家小勝,草原上的輿論尚且如此;

後來發生在漢匈雙方之間的摩擦,自更別提了。

——草原口口相傳:孝惠皇帝年間,呂太后對於冒頓單于‘要不要嗨皮嗨皮’的提議,表示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冒頓單于的臨幸!

爲了表明愧疚,還網羅了漢人最美麗的百名女子,進獻給了冒頓單于!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那場由老上單于發起的大規模入侵,在草原上的‘野史’傳聞,更是野的只剩屎了。

什麼,太宗皇帝跪在長安城外,祈求老上單于別攻破長安啦~

什麼,薄太后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爲代價,來祈求老上單于退兵,卻被老上單于嫌棄薄太后‘年老色衰’啦~

以至於太宗皇帝親筆寫下漢匈盟約,願意世世代代以弟弟侍奉兄長的禮儀,侍奉匈奴之類。

對於這樣的輿論,漢家上下,其實是多少有所瞭解,卻又有苦說不出的。

——你說人家是在吹牛吧?

確實在吹;

可你要說人家沒有吹得那麼牛吧?

偏偏人家剛好就比你牛逼,能讓你沒脾氣!

於是,漢家只能忍氣吞聲,以事實爲依據,接受自己‘不如匈奴人那般強大’的客觀事實,並在事實基礎上積蓄力量,以圖將來。

反觀匈奴人,卻是被充斥草原上空滿天飛的牛皮,給捧的越來越傲慢,以至於都開始教導後代:漢人天生弱小,永遠都無法擊敗強大的匈奴了。

也正是在這個輿論背景下,草原遊牧之民對於華夏農耕之民,纔會帶着天然的鄙視和輕視;

認爲漢人的農民,不過是匈奴人養在漢家地界的奴隸,等秋收從田間收穫了糧食,作爲奴隸主的匈奴勇士,就可以去把‘奴隸’們耕作出來的糧食帶回草原。

什麼?

奴隸不願意?

反了他!

既然沒有做奴隸的覺悟,那就殺掉!

捨不得殺,就帶回草原——帶在身邊,好好教教他們:如何做好一個奴隸!

這一切,原本運行的非常順利。

——匈奴人吹噓自己的強大,卻有足夠支撐他們牛皮的贏實力,這個牛皮根本吹不破,也沒人有實力戳破匈奴人的金剛牛皮。

時間久了,連匈奴單于都不記得實際情況了——就連發給漢人皇帝的國書,都是以兄長對弟弟、晚輩的口吻,動輒責問、訓斥。

如果不發生意外,這樣的狀況,要一直等到冠軍侯大破龍城,把單于一大家子都拖回長安遊街,才徹底宣告結束。

而過去這場河套-馬邑戰役,無疑是將匈奴人這個大牛皮,給毫不留情的戳破了。

草原人都懵了!

什麼鬼?

奴隸翻身做主人了?

不是說漢人都羸弱不堪,只能爲我大匈奴英勇的將士,勤勤懇懇的耕作糧食嗎?

怎麼反過來,還把我們寶貴的河套給佔了?

信仰的崩塌,往往會帶來混亂,以及秩序的崩塌。

河套戰役打破了匈奴人‘天下無敵’的幻想,原本還算風平浪靜的草原,當即就陷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

如果說去年年初,右賢王沒能攻破朝那塞,僅僅只是右賢王伊稚斜‘無能’,頂多也就是漢人骨頭硬了,沒那麼難啃了,但也終歸還是砧板的肉;

那河套-馬邑戰役,則是毫不掩飾的告訴了每一個遊牧之民:漢人,即不是過去的肥肉,也不是去年年初,朝那塞的硬骨頭。

漢人,已經是割肉的刀了!

而且漢人這把刀,還專割匈奴人的肉!

於是,前所未有的思想大混亂,徹底席捲整個草原。

——單于庭的貴族老爺們,開始從魔怔狀態恢復正常,逐漸意識到了漢匈雙方的實力差距,已經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各部頭人、小王們,則是在迷茫的同時,憑藉遊牧民族最基本的本能:依附強者,開始尋找依附漢家的門路。

底層牧民、奴隸,更是一臉茫然的隔大河而難忘,對着河套地區發呆。

河套……

沒了?

那咱們怎麼辦?

要跟着大單于,把河套重新搶回來嗎?

還是說,讓漢人的皇帝,做我們新的‘大單于’……

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24章 真打呀?!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婚假第441章 迭代!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08章 將戰第226章 朕!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432章 策問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92章 蒙王?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5章 登門賠禮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16章 大棒!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374章 拍板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238章 宗祠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54章 表叔,慎言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162章 記住了?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3章 丞相失勢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131章 序幕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27章 開戰!第466章 點將!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81章 洗牌第371章 鹽鐵第53章 竇王孫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
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24章 真打呀?!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婚假第441章 迭代!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08章 將戰第226章 朕!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432章 策問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92章 蒙王?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5章 登門賠禮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16章 大棒!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374章 拍板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238章 宗祠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54章 表叔,慎言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162章 記住了?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3章 丞相失勢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43章 丞相失勢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131章 序幕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27章 開戰!第466章 點將!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381章 洗牌第371章 鹽鐵第53章 竇王孫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