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應有之理

“皇帝,是想要以科舉爲引,激起諸子百家相互爭鬥啊……”

“只是這爭鬥,似也無甚不妥?”

長樂宮,長信殿。

端坐於上首御榻之上,聽着面前的族侄、當朝御史大夫竇嬰,將今日朝議的內容娓娓道來,竇老太后幾乎是不假思索間,便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在竇老太后看來,劉榮的意圖可謂是一目瞭然——良性競爭。

用‘科舉’二字,來作爲文人與官僚之間的紐帶,或者說是渠道;

再通過將科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來倒逼各個學派,爲了取得更好的科舉成績,而接受更符合漢家利益、更符合當下時代的學術改造。

這很好理解。

好比你生活在如今漢室,是個三代赤貧的農戶,父祖都只給你留下了百畝農田;

——就這,都還是因爲你爹和你,均爲長子的緣故。

你的叔叔們、弟弟們,則都只是得了些糧、布、錢之類,就被趕出家門自謀生計去了。

混得好的,佃租了某位大地主的農田,雖然日子苦些,但也終算是娶了妻、生了子。

混得差一點的——好比你二叔、四弟,都去混街頭當遊俠,在械鬥中橫死接頭了。

到了你這一代,你們家的祖墳終於冒了些許青煙:你某位遠方親長絕嗣,又覺得你這人不錯,厚道,就把遺產留給了你,並交代你照顧一下自己的老妻。

你把老太太接來了家中,好生照料;

倒是那筆遺產,讓你生出了些‘黔首’不該生出的念頭。

就這十幾萬錢的遺產,在寸土寸金的長安一帶,置辦田產也不過三五畝地,根本無法顯著改變你們家的經濟狀況。

——一百畝和一百零五畝,對一個農戶家庭的區別,真的就在有和沒有之間。

但若是把這筆錢,用在培養下一代上,那就不同了。

十幾萬錢,好歹也是達到‘中產之家’家產水平線的財富。

雖然無法培養出一個自幼吃好喝好,另外還得請人教導、打熬身體的武人,但培養出一個文人知識分子,總還是不在話下的。

你之所以有這個念頭,也是因爲你的大兒子,被村頭老生稱讚了一句:此子若從文,則必不復爲黔首農戶矣……

到這裡,情況也就很明顯了。

——繼承遺產這種天降大禮包,你們家祖宗十八代,幾乎不可能幸運到再碰上第二回。

這十幾萬錢怎麼用、是否用到了刀刃上,將直接決定你們家族是就此完成階級躍遷,還是把這天降大禮包拿去打了水漂。

那麼,你會作何抉擇?

這是完全不用考慮的是——哪位老先生曾培養過更多官員、哪位老先生的學生做官做的更大,你就會帶着你的兒子,去找這位‘考公專家’拜師。

而科舉,就等於是爲原本模糊、常人無法明確判斷的‘這位老先生是否能培養出官員’這一疑問,給出了明確的判斷標準體系。

判斷一位老先生培養官員的能力、門下弟子‘考公上岸’的比例和成功率?

簡單,直接看上一次科舉結果就行。

往小了說,科舉,可以讓普羅大衆更直觀的知道:哪位老先生水平更高,門下弟子通過科舉、成爲官員的概率更大;

往大了說,其實也同樣是通過科舉,讓天下人更直觀的看清:哪家學派的學說,更容易受如今漢室青睞,學哪個學派的東西,更容易通過科舉、成爲官員。

對於那些有權有勢,甚至都看不上科舉的權貴來說,讓兒子拜誰爲師,即便是一件需要深思熟慮的事,但也不過是隨便找個名士的事兒。

但對於上文中,意外繼承了一筆遺產,並將其視爲家族完成階級躍遷之希望的‘你’而言,這次選擇,將直接關乎到你們家族未來千百年的命運。

——對於世人而言,誰通過了科舉、誰沒通過,或許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對於這個‘你’而言,過了,就是這輩子,乃至子子孫孫都有了。

每過,那就是一筆天降橫財打水漂,家族翻生無望,別說是世世代代爲農,從土裡刨食了——三五代人之內,能別階級滑落成佃農乃至奴隸,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

而劉榮的科舉,就是抓住了這個關鍵。

或許‘農人意外繼承遺產’的案例太過於極端。

但富農、小地主有閒錢培養後代,而且無力培養出武人,只能培養知識分子,卻也是如今漢室普遍存在的狀況。

——這個時間線,前後三十三年的文景之治,除了那十幾家上萬萬財富、上百家千萬鉅富,以及數以千計的百萬富翁之外,也同樣養出了相當熟練地‘中產階級’。

何謂‘中產階級’?

用這個時代所謂的‘中產之家’來舉例:去掉作爲生產工具的田畝價值,以及剛需的住房價值不算;

餘下的財產,如存款、存糧,家禽家畜、器具等‘身外之物’的總價值,能達到十萬錢以上,便算是中產之家。

這樣的中產之家,顯然無法支撐起一個子弟從小就吃精糧、隔三差五吃頓肉,外加打兵器、買藥品,再請老卒指點、教導,走猛人武將的路子。

但給某位傑出子弟配上文房四寶、一身像樣點的衣服,外加一柄裝飾品性質的佩劍,然後帶着束脩——也就是一條臘肉,找某位老生拜師從文,這種家庭還是負擔的起的。

這樣的家庭,被太宗孝文皇帝成爲:漢室最堅實的擁護者,稅、賦、勞、役最重要的貢獻者。

就差沒說中產之家,是關乎漢家宗廟、社稷的國之柱石了。

如此重要的一個羣體,對於各學派、學說而言,意義其實也是大差不大。

——比這些人更窮的農民,且不說學不學得起、學不學的會,單就是生存壓力,就讓他們不具備脫產學習的客觀條件。

至於比這些人更富有的——商人天生被這個時代鄙視,教出來也沒用;

權貴數量就那麼多,早就被聞名天下的各學派大家、巨擘給預定了。

就剩下這不上不下,即學的起,數量也足夠多的中產之家,能爲各學派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

得到這個羣體中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那這個學派想不興盛都難;

反之亦然——失去這個羣體中感覺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個學派想不斷絕傳承都不可能。

儒家就是這麼個狀況。

明明有那麼多肉眼可見的思想、哲學、學術缺陷,以及黑歷史,內部又分裂爲那麼多南轅北轍的流派,讓人一看就覺得:這個學派如此混亂不堪,簡直吃棗藥丸。

但儒家對地主階級的天然親近,是他們得到了中產階級,也就是這個時代的‘中產之家’的普遍認同。

於是,本次考舉,最終應考一萬三千餘,儒家士子幾近九千;

天下讀書人不到十萬,儒家便可能佔去其中七成!

如此龐大的人才隊伍基數,哪怕是矮子裡面拔將軍,最後拔出來的,也根本查不到哪裡去。

反之,那些幾近絕傳的學派——如縱橫家、陰陽家之類,滿共就剩那麼百十來號人;

就算選出一個最出色的,也不過百裡挑一而已。

而這樣的‘百裡挑一’,儒家能挑出來好幾百個。

正如後世,那句另華夏底層民衆悵然若失的名言:十四萬萬華夏同胞,即便是萬里挑一,也能挑出來十四萬人……

“既然皇帝無心壓制,那儒家,大抵會就此興盛了?”

如是一語說出口,老太后似笑非笑的擡起頭,雖是看不清竇嬰此時的表情,卻也大致竇嬰此刻,應該是笑的壓不住嘴角了。

只是老太后此時的注意力,並不在儒家即將到來的‘美好時光’。

——對於劉榮這個孫子,老太后自認還算了解透徹。

根據老太后的瞭解,這個皇帝孫子,雖然不大會將個人情緒帶入工作當中,總是以一副大公無私的‘上帝視角’來看待問題;

但有一件事,卻是這個正值壯年的漢天子時刻不忘、時刻警惕的。

制衡。

老太后不知道先孝景皇帝,是如何把這兩個字,如此深刻的印入劉榮腦海中的。

但老太后很確定:皇帝孫子,絕無可能允許儒家就此起勢,並就此一家獨大。

最終結果,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儒家起飛,外加另外一個同樣舉足輕重的學說一起起飛,再和日薄西山的黃老學一起,組成‘三足鼎立’之勢。

老太后印象中,劉榮很喜歡玩兒這麼一手三方制衡。

但從現實條件來看,這個可能性,並不具備客觀條件。

那就只剩下第二種可能了。

——儒家‘假’起飛,然後重重摔上一跤。

正如今日朝議,法家被禁了本次科舉資格、儒家被劉榮明確敲打,就連黃老學也沒逃過陰陽怪氣一樣——漢家未來的學術界格局,大抵便是如此了。

法家將成爲時刻跟隨天子腳步,只以天子意志爲金科玉律的鐵桿皇派;

儒家,則將在‘祖傳反骨’,天然爲地主豪強代言、與皇權站在對立面的基礎上,一步步尋找背後金主:地主豪強,與頭頂上的強權:皇權之間的平衡點。

至於黃老,既是老太后最關心的,同時,也是老太后最爲擔心的。

——無論是從今日,劉榮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還是老太后結合客觀現實的推斷來看,黃老學未來的結局,都只有一種。

緩緩淡退,逐步讓出指正學派的超然地位,但並不會徹底退出權力中樞。

還是那句話:劉榮最注重的,從來都是‘制衡’二字。

儒家不能一家獨大;

法家也不能成爲脫繮的野馬。

那麼,在找到第三個可堪一用,且有足夠分量的、綜合性強的學派之前,黃老學,就必須成爲這三方制衡中的一方。

何謂綜合性強?

儒、法、黃、墨等‘大學’,皆是。

反之,農家、醫家、兵家、小說家之類,便是專業性更強,而綜合性明顯不足的‘小學’‘專學’。

很顯然,這和竇老太后預想中,或者說是‘願景’中,黃老學未來的發展並不相符。

只是眼下,老太后縱是有心拉黃老學也罷,也多少有些無從下手了。

就好比一個人。

他伸出手,你可以拉一把他的手;

他徹底暈過去了,你也好到可以從腋窩下,試着把他架起。

可黃老學,如今就好似是爛成了一攤泥——還是稀的。

別說拉一把了,便是雙手去捧,都不怎麼捧的起來……

“皇帝搞科舉,本就是要執諸子百家之牛耳。”

“法家先捱了當頭一棒,往後,當是能想起所學,天然就是爲帝、王牛馬走。”

“儒家受了敲打,魯儒一脈更是受了重錘——儒家內部,當也能有些許教訓。”

“就是這黃老……”

如是說着,老太后不由悠然發出一聲長嘆,即爲皇帝孫子如此不給面子而感到暗惱,也同樣對自己喜愛的黃老學恨其不爭起來。

只是無論如何,漢家的東西兩宮,早已經有了一整套健全、默契的聯合執政模式。

——劉榮在西宮未央,唱完了白臉、打出了板子;

接下來,就需要竇老太后這個‘東帝’,在長樂宮唱紅臉、給甜棗了。

“擬懿旨。”

“——淄川張恢,傳道受業,多有高徒仕漢,有功於社稷。”

“賜十金、布一匹、肉一斤、酒一爵。”

“凡張生門下士子,出則任爲吏、入則舉爲郎。”

“千乘歐陽和伯,教書育人,賢明遠揚,多有高徒仕漢,有功於社稷。”

“賜十金、布一匹、肉一斤、酒一爵。”

“安車駟馬以召至長安,覲朝長樂。”

分別對法家、儒家做出安撫,輪到黃老學,老太后不由又是一陣長吁短嘆起來。

——東西兩宮之間的默契,想來是皇帝在西宮未央揮舞大棒,太后的東宮長樂溫和安撫。

法家、儒家,都捱了劉榮的大棒,老太后安撫之,自是題中應有之理。

可黃老,劉榮壓根兒就沒揮舞大棒,僅僅只是若有似無得表達了不滿和失望。

這,就使得老太后非但不能去安撫,反而還要順着劉榮的意思,以黃老學當代最大靠山的身份,對黃老學做出內部批評。

“南皮侯,近來無事。”

“便走一趟內史,報考科舉吧。”

“——莫言外戚體面之類;”

“若真能考過三輪,我這瞎眼老婆子,倒還真高看他南皮侯一眼。”

“便是皇帝,興許也能就此,不再對南皮侯耿耿於懷了……”

“就這樣吧~”

“魏其侯且去。”

“——別忘了皇帝的交代;”

“告訴那幫魯地的腐儒:當年,太祖高皇帝網開一面,看的是項籍的顏面,纔給英雄的鄉鄰一份體面。”

“若還拿那仲尼老兒說事,便是皇帝脾性敦厚,我這瞎眼老婆子,也總還是揮的動刀、刺的出劍的……”

第441章 迭代!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61章 陛下!第135章 奏對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24章 真打呀?!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4章 真打呀?!第44章 長安侯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430章 人才啊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調整一下狀態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21章 老兵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80章 有母第334章 草原王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24章 真打呀?!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68章 削藩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15章 活該!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238章 宗祠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99章 十日?!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311章 幽冥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
第441章 迭代!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61章 陛下!第135章 奏對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24章 真打呀?!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4章 真打呀?!第44章 長安侯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430章 人才啊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調整一下狀態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55章 老孃長進了?第221章 老兵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80章 有母第334章 草原王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24章 真打呀?!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68章 削藩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15章 活該!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238章 宗祠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99章 十日?!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311章 幽冥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