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

在最開始,對於河套地區的高配合度,漢家朝堂之上,還頗感一陣豪邁。

——你看看你看看!!!

草原上日子過的最好、最富足的河套地區,真到了我漢家手裡,那也照樣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這說明什麼?

說明在漢家掌握河套之前,草原遊牧民族的日子,哪怕是日子過得最好的河套地區,也仍舊難忘漢家之民項背!

一俟漢家掌握河套,河套地區的遊牧之民,有了‘做漢民’的機會,不也照樣是上趕着的?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劉榮有意無意的提醒,朝堂內外才終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事出反常必有妖。

遊牧民族,是信奉叢林法則,是奉行‘有奶便是娘’的現實主義價值觀沒錯;

但與此同時,遊牧民族對其他不同的文明,乃至同爲遊牧民族的其他部族,都有着極爲強烈的排外情緒。

其中,又尤其以華夏農耕文明,爲箇中‘翹楚’。

——在遊牧之民看來,農耕之民存在的意義,就是爲了給抗風險能力低,動不動就要瀕臨破產,乃至瀕臨家破人亡的遊牧民族,提供無限的容錯量的。

如何提供?

簡而言之,便是在草原上不夠順遂,資源不夠充足的光景,供遊牧之民南下搶掠,以補充度過當年冬天的物資。

再加上如今,掌控草原的匈奴人、匈奴單于庭,極其提倡草原上的男丁自幼磨練武藝,倒也頗應了後世那句:領居屯糧我屯槍,鄰居就是我糧倉。

在匈奴人看來,讓每一個牧民都自幼磨練武藝,掌握精湛的騎術、射術,便是‘屯槍’;

而漢家之民辛勤勞作,躬耕爲業,則是毋庸置疑的‘屯糧’。

這就導致草原遊牧之民,在面對華夏農耕文明時,總是有一種迷之優越感。

——漢人?

——哦,負責給咱們遊牧之民種地、種糧食的奴隸啊……

——什麼?

——你說他們,不是我大匈奴的奴隸?

——有什麼區別?

——反正只要有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去搶他們的糧食……

所以在草原上,漢人的商隊也好,使團也罷,都總是得不到遊牧之民足夠的尊重。

每當漢人面孔出現在草原,遊牧之民的第一反應都永遠是好奇圍觀。

第二反應,則是回憶起自己曾經,在漢北邊境‘馳騁’的英姿。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河套地區也好,未來的河西地區,乃至於幕南、幕北也罷——在面臨漢家即將掌控某一片土地時,當地遊牧之民的反應,都應該是無比激烈的。

匈奴人的反應應該是:什麼?!

漢人?!

反了他了!!

替我遊牧之民種地的奴隸,居然膽敢來搶佔我們的祖地了?!!

簡直倒反天罡!!!

類似這樣的激烈反抗情緒,最終必然會演變爲堅定且強烈的,包括但不限於軍事、輿論、治安等層面的反抗動作。

即便最終,漢家將所有方式的反抗悉數壓下,遊牧之民不得不接受‘被漢人統治’的客觀現實,也絕對不會太過於順從。

遊牧之民不會說,生活在長城以北、草原之上的遊牧之民,被長城以南的農耕之民通知了;

而是會想,曾經‘統治’‘支配’農耕之民的遊牧之民,因爲時運不濟也好、天公不作美也罷——總歸是因爲有個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騎在了曾經的主子頭上。

那怎麼辦呢?

短時間內確實沒辦法。

哪怕不服氣,在生存二字面前,也只能乖乖低頭——能屈能伸,爲了生存本能犧牲一切,本就是草原上亙古不變的法則。

但與此同時,遊牧之民也會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忘了,曾經,咱們纔是支配者!

哪怕現在,天罡反倒,鞋子和帽子換了位置,這也絕對不是正常的!

早晚有一天,要讓鞋子回到腳上,讓帽子回到頭上,讓一切都歸於‘尋常’!

什麼是尋常?

遊牧之民擁有一切,支配一切,農耕之民任勞任怨的勞作,最終都作了遊牧之民的嫁衣,纔是這世界最正常的運轉模式……

在這樣極端且狹隘的認知之下,遊牧民族被統治時,才總會成爲政權的不穩定因素。

——甚至在遊牧政權內部,遊牧民族也同樣會成爲不穩定因素!

以至於後世,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都不忘派人會草原,把這些桀驁不馴的窮親戚給犁個遍。

在此背景下,漢家掌握河套,河套地區的各部族最應該、最正常的反應,大致是以下這樣。

——最開始,是河套地區普遍因‘漢人非但不投降,居然還膽敢主動攻擊’爲由而震怒,隨後便是激烈的反抗!

反抗失敗,被漢家強行統治後,則應該是隔三差五搞得大新聞出來。

不圖別的,就只是出於不甘,而給漢家添點堵。

再過一段時間,既定事實清晰明確了,事實無法改變了,不得不接受現實了,他們纔會不情不願、嘟嘟囔囔的開始商量:該怎麼和漢人談條件,該如何保證自己在漢人的統治下,也能過上優渥的貴族生活。

反正漢人如果誠意不足,他們這些‘遺老遺少’們,是不可能乖乖被統治,甚至配合漢家治理河套地區的。

最後,漢家小小退讓一步,給這些河套地區的舊貴族封個爵位,然後遷往漢家內陸圈養起來,再在河套創建新的秩序,便也就齊活了。

但現實狀況卻是:對於漢家統治河套這一既定事實,整個河套地區,從戰爭開始一直到今天,都是一如既往、一脈相承的無條件配合,無延遲滑跪。

就好比兩個勢均力敵,半斤八兩的國家,明明是百年世仇,水火不容;

結果某一方剛佔領對方的某個城鎮,當地城鎮百姓,就直接對敵對國家的軍隊滑跪了。

這說明什麼?

——要麼,這些百姓都是軟骨頭,二五仔,天生就是做叛徒漢奸的料;

要麼,便是這些人在‘假裝投降’,目的不是伺機暴亂,便是等待本國軍隊打回來時,配合本國部隊裡應外合,重新奪回這一座城鎮的控制權。

所以在最開始,在河套纔剛爲漢家所有,什麼情況都不明確,只是‘河套各部傳檄而定’的軍報傳回長安時,劉榮就已經下了定論:不對勁!

十分裡有十二分不對勁!

匈奴人,這是壓根兒不覺得漢家在河套地區的統治,能根深蒂固、長久維序;

所以,短時間內對漢家低頭、投降,不過是河套各部保存力量、保全自身的權宜之計。一旦未來某天,緩過勁兒來的匈奴人打回河套,那這些所謂‘投降漢家’的河套遊牧部族,就將成爲匈奴人奪回河套最至關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畢竟碉堡,永遠都只能從內部攻破。

有了如此清晰地認知,劉榮對河套地區的掌控方式,更是十二萬分的慎重。

光是駐守河套的兵力,就有博望城的朔方都尉部、北地騎都尉,以及原朝那塞駐軍:北地都尉,共計一萬五千兵馬。

再加上河套南部的五原都尉五千兵馬,西部與河西隔大河相望的西部都尉、北部都尉一萬兵馬;

林林總總算下來,小小一個河套,二郡只土,漢家愣是駐紮了五個野戰都尉,一個騎都尉——共計足足三萬人的常備野戰軍!

要知道自有漢至今,凡近六十年,其中至少有五十年的時間,漢家的常備野戰軍總兵力,都不曾達到過三萬這個數字!

是全天下、整個漢室的野戰軍,不曾達到過三萬!

哪怕到了現在,漢家在劉榮有意‘窮兵黷武’的前提下,短時間內爆兵爆了十幾支常備野戰軍出來,但除去南北兩軍、羽林虎賁二衛在內的都城衛戍力量,剩下的也就是七八萬——總兵力絕對不到十萬!

換而言之,漢家把過去五十多年,都不曾擁有過的龐大軍隊:三萬常備野戰軍,都投送到了只佔據朔方、五原二郡的河套地區。

拿漢家如今的情況來說,便是十幾支常備野戰軍,二十來個常備野戰都尉部,滿共十來萬人,漢家在長安留了三萬左右;

其餘七八萬,有將近一半,都被送去了河套。

最後剩下的三四萬,則分別駐紮在飛狐逕、棘門、句注、雁門等北方邊塞地區,分散駐守北方防線。

長安留南北兩軍、羽林虎賁二衛,超過二十個校尉部、三萬多兵力,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理。

——畢竟是爲了衛戍都城長安嘛!

尤其長安,曾有過差點被匈奴人兵臨城下的先例,悠着點也沒什麼錯。

但河套地區,卻也得到了和長安差不多的待遇,也同樣得到了近三萬兵力的常備野戰軍駐紮。

尤其是在整個漢室,都只有十來萬常備野戰軍,且長安已經分走其中三萬多的前提下,河套地區又分走三萬?

這樣的兵力部署,本身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要說河套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顯然沒有重要到和都城長安齊平的程度。

畢竟長安要是沒了,寒假就要亡了國;

而河套丟了?

——華夏文明,又不是沒有丟失過河套。

從始皇駕崩,一直到劉榮主導的漢匈河套-馬邑戰役,長達六七十年的時間,河套都掌握在草原遊牧民族手裡,漢家不也好好的?

所以,說河套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和漢都長安不相上下,本質上是並不成立的。

河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和皇都長安相比,只能說是別來碰瓷。

那麼,既然河套並非‘和長安一樣重要’,又爲何能得到和長安等同兵力的龐大野戰軍長期駐紮呢?

不是戰略地位、戰略重要性達到了這種程度,那就只剩下一種解釋。

要麼,是漢家短期內,有想要達成的軍事戰略目標,需要從河套發起。

比如去年的高闕之戰,以及未來幾年內,有可能打響的河西之戰,漢家最能仰仗的,無疑都是長期駐守河套地區,對當地相對更熟悉一些的當地野戰軍。

但從這個層面來考慮,也依舊無法解釋河套地區,這三萬人以上的龐大常備野戰軍駐紮數量。

——高闕之戰,從前鋒郅都的先頭部隊,到程不識後續支援的主力部隊,加到一起也纔不過幾萬人!

且高闕之戰的參戰兵力,有至少一半以上,是漢家從內陸地區悄悄調過去的;

博望城的朔方都尉、北地騎都尉等三軍,程不識最終僅僅只調動了四分之一不到,餘者哪怕在高闕之戰爆發之後,也依舊是原地駐守。

至於河套南部的五原都尉,以及西部地區的西部都尉、北部都尉,在高闕之戰更是連一根毛的武勳都沒撈到。

到這裡,問題就非常明顯了。

——博望城,是河套地區的北部前哨站,距離河套北部,與幕南地區分割的大河只數十里,距離對岸的高闕也不足百里距離。

高闕之戰爆發後,但凡不是有什麼極爲關鍵、極爲要命,稍有差池就要出大亂子的使命,博望城的三部野戰軍,就都是可以去高闕轉悠一圈的。

那他們爲什麼不去?

是攻下高闕沒有誘惑力?

還是到手的武勳不夠香?

顯然都不是。

事實上,漢家在河套北部的博望城,所駐紮的朔方都尉、北地騎都尉也好,在河套南部駐紮的五原都尉也罷;

乃至河套西部的西部都尉、北部都尉等常備野戰軍——真正因‘外部因素’爲需求而設立的,最多隻佔兩個。

——西部地區,爲了防備河西,需要一部都尉;

——北部地區,爲了防備高闕,同樣需要一部都尉。

剩下四部都尉,說是爲了保護河套,事實上,卻是爲了保證河套內部,不會在外部軍事威脅出現時,迅速成爲河套地區的內部威脅。

老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偏偏河套地區的‘賊’,還都是無法甄別,看着濃眉大眼,卻隨時準備反水的二五仔。

殺又殺不得,抓又抓不到;

便只能通過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駐紮軍隊,來儘可能確保安全了。

第574章 朕給你,纔是你的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406章 傻了吧?第98章 陛下口諭!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488章 駭人!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34章 還行吧第542章 程不敗第54章 表叔,慎言第63章 伴君如伴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93章 兒,斗膽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250章 單于庭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42章 和平分手沒寫完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131章 序幕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3章 好劇本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302章 戰書?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61章 陛下!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591章 妙,妙極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302章 戰書?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93章 纔剛開始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16章 大棒!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19章 考題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88章 賊心不死!第238章 宗祠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28章 唯纔是舉?調的一手好作息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33章 尚書令回家晚了第486章 絞肉機?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99章 十日?!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315章 活該!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
第574章 朕給你,纔是你的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406章 傻了吧?第98章 陛下口諭!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488章 駭人!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434章 還行吧第542章 程不敗第54章 表叔,慎言第63章 伴君如伴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93章 兒,斗膽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572章 開什麼玩笑?!第250章 單于庭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42章 和平分手沒寫完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508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131章 序幕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3章 好劇本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302章 戰書?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61章 陛下!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591章 妙,妙極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302章 戰書?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93章 纔剛開始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16章 大棒!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419章 考題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88章 賊心不死!第238章 宗祠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428章 唯纔是舉?調的一手好作息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33章 尚書令回家晚了第486章 絞肉機?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84章 就怕賊惦記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99章 十日?!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315章 活該!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