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約法三章

第504章 約法三章

當然了。

既然接下來,要在河套試行的新制度,關乎到在場衆人的未來——究竟是繼續在河套做遊牧部族頭人,還是去長安城做貴人一等,極盡奢靡的徹侯關內侯,那這新制度到底長個什麼樣,大家也總得先搞清楚。

往大了說,聽到漢人朝堂‘紙上談兵’的新制度後,作爲遊牧貴族的在場衆人,說不定能在新制度的,提出更具可行性的意見。

意見一提,新制度都得到昇華了,還算不上‘試行新制度積極’‘成效卓著’嗎?

往小了說,就算提不出有效的改進建議,搞清楚新制度是個什麼樣,大傢伙推行起來,也能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於是,在短暫的興奮之後,衆人無不是屏息凝神,翹首以盼,齊齊注視向程不識,等候着程不識接下來的發言。

至於那新制度,大家暗下也都各有猜測。

還是那句話。

——經過長達一年的彼此瞭解,不單是程不識這樣的漢軍將領,從河套各部的生活方式當中,對遊牧之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在場的各部頭人,也同樣在過去這一年多的接觸當中,對漢人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不瞭解不要緊。

這一瞭解,大傢伙的心態,難免就發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

在過去,草原上最廣爲流傳的說法,是與草原牧民對應的漢人農民,生活那是異常艱苦。

牧民遇到青黃不接,食不果腹,牛羊不產奶的時候,好歹還能宰幾隻羊、幾頭牛,來勉強度過危機。

可漢人的農民,一旦因爲天災人禍沒種出莊稼,那就是要馬上餓死的!

畢竟同爲生產資料,牛羊牧畜還能宰了吃肉,但漢人的農田,卻是無法讓人果腹的。

對漢人農民的刻板印象尚且如此抽象,對漢人權貴、官吏的認知,那更是離譜的不行。

首先,是與草原部族頭人,所對應的郡、縣官員,在草原的輿論認知中,不過就是富裕一點的農民。

只是田畝多一些,種地的技藝高超一些,能指導其他農民種地的‘精銳農民’而已。

甚至就連長安朝堂的大臣,乃至軍中的大將,都不乏有因爲極其擅長種地,而被任命爲官員、將領者。

也就是說,在遊牧之民的認知中,漢人的社會組織結構,幾乎是完全以‘會不會種地’來作爲唯一指標的。

不會種地,那就得餓死。

稍微會一點,那就是農民,勉強餓不死。

比較擅長種地,那就能做官,具備對其他農民的部分統治權力。

超級超級擅長種地的,才能成爲朝堂中樞的大臣,以及軍中的將帥指揮官。

用一個不大恰當的比喻,就是草原遊牧之民眼中的漢人,那就是田裡自有黃金屋,田裡自有顏如玉。

萬般皆下品,惟有種地高。

民衆、官吏如此,權貴也同樣好不到哪去。

——在草原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廣爲流傳。

說是漢人有一個侯爵,因爲打仗時殺敵夠多,就被賜予了一塊土地(徹侯食邑)。

恰好這個侯爵極其擅長種地,短短几年的時間,就把自己的領土治理的非常好——也就是種地種的非常好。

領土上的子民,都因爲這個侯爵擅長種地,而對其無比敬佩、尊崇。

此事傳到漢天子耳中,漢天子甚至也同樣大受震撼,又給這個侯爵多賞賜了一塊土地。

並交代這個侯爵:你很會種地,我就多給你一點土地,讓你可以無所顧忌的種更多的地,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愛戴……

這個故事有多離譜,自然是一目瞭然。

可最離譜的是:這個故事,並非全然空穴來風。

——漢家,還真有這麼一個奇葩的侯爵,因極其擅長農耕、極其擅長在封國搞農業建設而聞名!

太宗孝文皇帝年間,長安朝堂處於‘勸耕天下’的政治宣傳需要,甚至還真以‘種地中的好’‘封國建設的好’爲由,給這個侯爵溢封了食邑!

但同一件事,換一種說法,那就會全然變了味。

自有漢以來,自開國元勳功侯一百四十七家開始算,漢家先後封了三百多家徹侯、七百多家關內侯。

上千家‘功侯’貴族,滿打滿算,也就這麼一個另類的奇葩,即不想着建功立業于軍中,也不想着執掌大權於朝野,而是被自己,乃至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徹侯封國的建設之上。

而且人家搞建設,也沒通過歪門邪道。

就是最簡單直接的:帶人挖水渠,興修水利,改善農耕條件。

以此來提高農業產出後,再間接提高自己能得到的租稅。

內在邏輯也非常簡單:徹侯食邑存在的意義,或者說是徹侯封國租稅的來源,其實就是農稅。

好比說某個村,被分封給了某人爲徹侯封國,那這一個村子的農稅,以後都不需要上繳國庫了,直接交給這個徹侯封國的擁有者,即徹侯本人即可。

而如今漢家的農稅,衆所周知,是根據實際糧食產量,按比例收取的。

某徹侯食邑一千戶,封國平均農產每畝三石,每戶人家一年能種出來三百石糧食,農稅便是三十取一的十石。

一戶十石,一千戶,便是一萬石。

等於說是這個食邑千戶的徹侯,一年的封國租稅產出,便是糧食一萬石。

另外一個侯爵,同樣食邑一千戶,封國卻被他建設的非常好,畝產暴漲到了四石五斗!

每戶人家每年,都能種出來四百五十石糧食,三十取一的農稅,也能高達十五石!

那這個徹侯的封國租稅,便是每年一萬五千石糧食。

前後二者,食邑同爲千石,封國租稅卻差了足足五千石糧食。

這,還只是短期內的租稅收入增長。

還沒把農民良好的生存環境、完善的基礎水利設施等因素,對周邊地區農戶的人口虹吸效應,以及當地徹侯國民的繁衍速度計算在內。

事實上,一個食邑千戶的普通徹侯封國,與那個在太宗皇帝年間受到嘉獎、溢封食邑的徹侯封國,差距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

一個邑千戶的普通徹侯封國,每年的封國租稅爲一萬石糧食,自然發展二十年,頂多也就是在人口增長、田畝增長、糧食產量自然增長等諸多因素綜合下,翻倍爲:兩萬石糧食。

而那個在太宗皇帝年間,得到嘉獎的奇葩徹侯,同樣以一萬石糧食作爲起點,卻能在二十年內,讓封國租稅達到十萬石,乃至二十萬石不止!

因爲他對自己的徹侯封國的建設,對水利設施的完善、對農業的重視,本身就足以讓糧產翻倍。 而良好的生存環境,又能通過吸引外來人口、調動當地人口的繁衍慾望,讓當地人口在二十年內翻兩到三倍。

再加上積極開墾荒田,週期性不間斷地完善水利設施等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這一徹侯封國,無論是糧食產量,人口數量,還是田畝數量,民生、治安,都必然能得到高歌猛進式的快速發展。

那長安朝堂對於這麼個一不奢靡享樂,二不欺男霸女,三不胡作非爲,四不圖謀不軌,一心就想建設自己封國的徹侯,又能是個什麼態度?

無論是爲了嘉獎其‘引民勤耕’的政治貢獻,還是對其他功侯起到的榜樣作用,長安朝堂都必然會大張旗鼓宣揚其事蹟,並不吝封賞。

但這話傳到草原上,卻沒人會這麼認爲了。

——沒人知道這一家功侯,不單在草原令人無法理喻,才漢家也同樣是僅此一例的奇葩。

也沒人知道長安朝堂的嘉獎,正是因爲這一例奇葩‘難能可貴’,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以及被塑造爲榜樣的價值。

草原遊牧之民只會說:哦~

在漢人的地界,會種地纔是王道啊~

小到底層農戶黔首,大到官吏乃至貴族,居然都是這樣。

那咱們這些牧民,也別想着去和漢人混了。

就咱們種地這兩下子,真去了漢人的地界,怕是做奴隸都要找門路,走關係……

而在經過一年的互相瞭解之後,河套地區的遊牧之民——尤其是這些消息門路暢通的部族頭人,都已經意識到了真相。

勾八漢人貴族過的日子,比特麼單于還舒服啊!

要知道在草原上,某些極端惡劣的天災人禍之下,就連單于本人,都未必不會被迫食放久了的腐爛肉乾充飢!

反觀漢人?

別說是對標單于的皇帝了——但凡是個像樣點的貴族和官吏,人家愁的就根本不是吃喝。

而是排場!

宅子要夠大,馬車要夠氣派,奴僕要夠多,衣服要夠精美。

至於吃?

那不是泥腿子該頭疼的問題嗎?

連吃都需要頭疼,又算的哪門子權、貴?

一開始,大傢伙還有點不信。

結果等那個幾個封了歸義侯的老朋友,從長安送來顯擺奢靡生活的書信,大傢伙才終於明白:畜生啊!

特麼的畜生啊!

你憑啥能過上這好日子啊!

特麼封侯爲啥沒有公示期……

咳咳……

說回正題。

經過一年的瞭解,河套地區的各部頭人,對於漢家的社會結構、文明體制,以及律法體系、價值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

尤其是漢人對遊牧之民‘蠻夷也’的看法,更是讓這些頭人,只經過短暫的義憤填膺,便在深入瞭解過漢家的情況之後,也不得不接受了這個看法。

——相比起漢人過的日子,遊牧之民,還真就是未開化的野人。

畢竟草原上的尋常牧民,幾乎一輩子都吃不上一頓肉。

而漢人的農民,則是一年到頭能沾上幾次葷腥。

瞭解過後,是拜服。

拜服過後,自然而然,就是極致渴望進一步的瞭解。

而在各部頭人看來,此次,即將在河套試行的遊牧之民新制度,便是進一步深入瞭解漢人,尋求漢人與農耕之民間的共處之道的良機。

шωш▪ Tтká n▪ c o

於是,大家開始集思廣益,各自猜測起來。

有人猜測,漢人不喜歡遊牧之民以部族爲單位聚居,或許會將河套地區現有的部族打散,或是打亂重組。

畢竟河套地區在漢家的掌控下,既沒有需要民衆以‘部族’爲單位去應對的外來威脅,也不再被允許發生部族之間的大規模衝突。

也有人猜測,漢人不喜歡遊牧之民居無定所,所以可能要將河套地區的部族,各自安置於城池,亦或是鄉鎮、村落之中,定居下來。

這一可能性,讓大家稍有些不安。

因爲定局,意味着無法遊牧、無法追逐水草,也就等於無法蓄養好牛羊牧畜。

更有人猜測:漢人不喜歡遊牧之民的點,不單是遊牧的‘遊’字,也同樣在遊牧的‘牧’字!

所以,漢人說不定會把河套地區,都開墾成可耕種的天地,勒令河套地區的遊牧之民,都學着漢人的樣子種田!

衆人各有猜測,心思各異,自然,也就面上神色各異了。

有不安,有期待,又忐忑,有遲疑。

程不識則是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待所有人都把心思寫在臉上,才慢條斯理的取出一張絹布,遞到了身旁的頭人手中。

在那頭人皺眉查看的功夫,程不識也不忘開口,爲衆人解讀起這新制度的主要內容。

“說來,也算不上有多複雜。”

“其一,是在河套地區,各遊牧部族之間,試行《漢律》。”

“考慮到河套各部遊牧之民,多還未得教化,所以試行的《漢律》,也暫以其中幾條關鍵的試行。”

“——一言以蔽之: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這,是我朝太祖高皇帝,先入關中之時,與關中之民約法三章的內容。”

“我漢家的皇帝陛下,也願意與現下的河套諸部,與未來的河西各部約法三章。”

“這三條約定,不單是遊牧之民不能殺害漢人、遊牧之民不能殺害遊牧之民——也同樣包含:漢人不能殺害遊牧之民。”

“包括某在內,凡河套上下,皆需要遵守這幾條鐵律。”

“當然,犯下罪行者,也並非完全殺不得。”

“但不能再有各部族,於私下行刑懲治,而是必須有郡縣官府緝拿、收押,並審判、懲處。”

(本章完)

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65章 酷吏?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21章 大喜第510章 奇奇怪怪的奴隸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87章 僵持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9章 執棋者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308章 將戰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0章 諸呂故事第9章 執棋者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48章 墨家?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90章 族!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84章 爆!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376章 無題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335章 西域!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416章 大棒!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32章 策問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432章 策問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24章 划算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551章 曹美人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13章 家宴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441章 迭代!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35章 奏對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92章 出師不利
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65章 酷吏?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421章 大喜第510章 奇奇怪怪的奴隸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487章 僵持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9章 執棋者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564章 反應會很大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308章 將戰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20章 諸呂故事第9章 執棋者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48章 墨家?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90章 族!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84章 爆!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376章 無題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576章 把控力度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579章 戰略藍圖第335章 西域!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416章 大棒!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32章 策問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432章 策問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24章 划算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551章 曹美人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13章 家宴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441章 迭代!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35章 奏對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92章 出師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