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有的放矢

劉榮一直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保證地方郡縣官府,以及組成地方官府的官吏體系,能常態化維持較高的工作效率?

劉榮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當官吏體系出現問題時,作爲掌權者的封建天子,首先應該搞清楚問題的由來,並對症下藥,而不是不管問題從何而來,便急着解決問題。

病因不明,治療便必然是治標不治本。

好比某的地方,突然颳起了一陣溺嬰之風。

尋常人的第一反應,必然是立刻發佈禁令,強硬的禁止這股歪風邪氣!

但事實卻是:風浪越大,魚越貴。

單純的法令禁止,只會提高某件事的施行難度和成本,卻並不會從根源杜絕這種是發生。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先搞清楚這股歪風邪氣,究竟源自何處。

哪有父母不愛子?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父母不惜強忍悲痛,不惜放棄懷胎九月所孕育的小生命,也要遵從、跟隨這股歪風邪氣?

是客觀條件,使人們養不起孩子?

還是某些迷信觀念,影響了人們的判斷?

搞清楚這源頭,然後再針對源頭做出應對——個人養不起,就官府幫忙養,迷信觀念導致,就引導正確觀念。

解決了根源,那道關於‘禁止溺嬰’的法令,或許也就無所謂頒行與否了。

反之——不管不顧,不管前因後果,只腦門一拍頒一條法令?

不過是讓老百姓,從原先的光明正大,改爲偷偷摸摸而已,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因法令而出現的偷偷摸摸,也必然會逐漸便會光明正大、肆無忌憚的模樣。

——因爲病根兒還在,問題的根源還沒得到解決。

一條源頭就髒了的水,無論你灑再多消毒劑、漂白劑進去,水都不可能清澈的起來。

只有針對疾病由來的定製治療方纔,纔有可能將該疾病完全根治。

而今漢室,自長安朝堂中樞,到地方郡縣、郡國,官吏體系的問題,可謂是多如牛毛。

其中最嚴重、最惹人矚目的,首先是貪污腐敗問題。

世人皆知,劉漢上百頁,朝堂自上而下,宮闈由內而外,貪污腐敗蔚然成風。

至於原因,世人只當是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在近臣張武受賄被舉報時,非但沒有懲罰張武,反而還賜下五百金,美其名曰:以愧其心。

於是,世人紛紛有樣學樣,肆無忌憚的大撈特撈,卻根本不怕東窗事發。

——大不了,就讓太宗皇帝,也給我五百金嘛~

——我保證,我會很‘愧疚’的~

然而,真實的情況,卻絕非如此簡單,也絕非如此戲劇性。

想想就知道:僅僅只是一個貪官沒有被處罰——尤其還是天子潛邸從龍的絕對心腹!

別說是‘贈金以愧其心’了,便是外出吃野食時前後夾擊,讓目標人物首尾不能相顧,也不是多讓人感到稀奇的事。

然後呢?

人家皇帝老子,和自己的從龍心腹交流感情,你還真敢把自己,也當成從龍心腹不成?

所以事實上,盛行於如今漢室的賄賂之風,其實和當年,太宗皇帝對張武‘賜金以愧其心’一事,根本沒有多少關係。

或者說,定奪頂多,也只是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將本就存在的賄賂之風給放大了、從暗處搬到明面上了。

至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非常簡單。

就像學生抄作業,是因爲憑自己寫不完一樣:如今漢室的賄賂之風,最早便源自於官員俸祿不夠花,不貪污腐敗,根本就養不活妻小。

當然,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不是後世朱明的朱扒皮。

最開始,劉邦爲官員制定的俸祿,其實是很夠花,甚至非常寬裕、優厚的。

且漢室至今爲止,也都仍在施行當年,由高皇帝劉邦親自定下的官員俸祿制度。

制度沒變,原本俸祿夠花,甚至還有的剩的官吏,爲何會在短短几十年後,便淪落到‘不得不貪’,不貪就要活不下去的地步?

要想搞清楚這一點,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如今漢室,對官員發放俸祿時的形式。

太祖高皇帝制:官員俸祿,上自丞相萬石,下至無秩小吏,皆錢糧、各半,以各爲俸祿。

也就是說,無論是多大、多小的官,只要是官吏,那俸祿就應該分俸、祿二者,一半發糧食,另外一半發等價的錢。

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了。

——高皇帝年間,關中糧價可是最高達到過八千錢一石!

即便這是峰值,正常時候的糧價,也普遍維持在每石千錢以上。

以此糧價爲準,以丞相爲例。

作爲禮絕百僚,羣臣避道的百官之首,丞相食祿萬石,實際俸祿爲四千石。

按照高皇帝劉邦‘錢、糧各半’的俸祿發放規定,丞相每年得到的俸祿,便該是二千石糧食,以及能從市面上,買回二千石糧食的錢。

用高皇帝年間的糧價算——如果以八千錢爲準,這兩千石糧食,便該折價1600萬錢。

即:高皇帝年間,丞相每年的俸祿,爲二千石糧食,外加1600萬錢。

1600萬錢,外加同樣價值1600萬錢的二千石糧食——丞相的年收入,已然是來到了3200萬錢之巨。

更何況在漢家‘非侯勿相’的政治潛規則下,丞相又必然是徹侯。

既然是徹侯,那就不可能看得上丞相俸祿這仨瓜倆棗。

——滿共才四千石的侍奉,比起蕭相國、曹丞相動輒萬戶的食邑、每年十好幾萬石糧食的徹侯封國租稅,那完全就是九牛一毛。

工資高達3200萬錢,丞相卻依然看不上;

徹侯封國另外有數萬萬,乃至十數萬萬錢每年的產出,丞相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貪了。

何必呢?

惹得一身騷,去貪那仨瓜倆棗的,還不如在封國多花點心思,多幾戶人家給自己繳納租稅,這仨瓜倆棗便怎都能賺得回來。

或許有人會說了:漢家‘非侯勿相’,丞相都是徹侯,壓根兒不指着俸祿過日子,完全可以由徹侯封國的租稅產出兜底。

那麼好。

來看看同屬朝中重臣,卻未必會有徹侯之爵的九卿一級。

漢九卿中二千石,實際年俸2160石。

半錢半糧,便是1080糧食,外加864萬錢(糧價石八千錢)。

即便是取高皇帝年間,長期穩定的糧價:千錢每石;

一位中二千石級別的當朝九卿,其年收入也高達108萬錢,外加同等價值的糧食。

二百多萬錢,也很可以了。

就連最底層的百石小吏,年俸祿總價值,也高達足足十萬錢——年收入就是一箇中產之家的全部家產。

如此豐厚的俸祿,自然沒有多少官員願意爲了那仨瓜倆棗,就捨棄自己的名聲,搞貪污腐敗了。

可以說,高皇帝年間,漢家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無論官府、官方,還是百姓民衆,都窮。

唯獨當官的,和封了國的徹侯不窮。

——朝中九卿好幾百萬、百石小吏也有十萬錢的高工資,想窮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反觀現在,天子劉榮在朝。

同樣的‘丞相食祿萬石,實俸四千石’,同樣實際俸祿2160石的九卿中二千石們,其年收入,卻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拿丞相來說:還是那兩千石糧食,外加價值兩千石糧食的錢。

可糧價,卻已經從高皇帝年間的千錢,乃至八千錢每石,跳水跳到了今年開春,主爵都尉官糧司對外報價的:粟三十五錢一石,麥五十二錢一石。

官員俸祿,從來都是按照粟來計價的。

也就是說,現如今,漢家的丞相俸祿,已經來到了七萬錢,外加價值七萬錢的糧食——總共十四萬錢的水平線。

十四萬錢!

丞相!

中二千石的九卿,甚至還要在這個基礎上減半,每年只有七萬多,不到八萬錢!

百石級別,更是隻有3500錢的年收入……

3500千,在如今漢室夠幹什麼?

——最普通的粗抹布,價格都是11錢一尺!

封建過節,想給老婆孩子、老母親扯兩匹布,各置辦一身新衣裳,沒個幾百上千錢,根本就下不來!

這還是最普通、最廉價的粗抹布!

好歹也是百石的官,而不是無秩的吏,總不能真讓妻兒老小,穿粗麻以上吧?

但凡穿的稍微精細點,一年的收入便全砸進去了!

再比如,逢年過節,三不五時沾點葷腥。

去了市場一問:一隻雞百八十錢,還不能是下蛋母雞,得是已經不下蛋的老母雞。

一頓稍微像樣點的肉食,一家人就得吃掉幾百錢。

百石級別的官員,年收入才能讓家人吃十幾頓肉食!

甚至於,哪怕不算其他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只算口糧,頓頓吃粥!

一百石糧食,也不過是四名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糧。

官員自己,外加妻子、兒女,但凡人數超過五、六人,一年的俸祿,便是連最基本的口糧都支撐不了!

如此低微的俸祿,如何不貪?

不貪就要餓死、窮死了,又怎能不貪?

就算是禮絕百僚的丞相,年收入也纔不過十幾萬錢而已。

十萬錢,又是個什麼概念?

——用太宗孝文皇帝的說法,十萬錢,便是一戶中產之家的全部家產。

對農戶百姓而言,十萬錢,可以在長安附近買上三五畝田,爲子孫置備下一份祖產;

亦或者,可以在關中偏遠一些的地方購買十幾二十畝田,讓某一個兒子從此擁有立身之本。

但對丞相來說,十萬錢真的多嗎?

功侯二世祖們只想說:十萬錢,不過十金而已,別說買匹良駒了,連個像樣點的異族女奴都買不到!

過去這些年,‘當官的不指望俸祿過活’,也早已成爲朝堂內外的共識。

——有徹侯封國的,就靠封國產出的租稅。

哪怕只有千戶食邑,租稅收入每年也能有上萬石糧食。

丞相實俸四千石,這一萬石糧食的封國租稅,便是丞相俸祿的二點五倍!

至於丞相,在大多數情況下,更是動輒三五千戶的徹侯食邑,封國租稅往往是俸祿的十倍不止;

作爲丞相,又有誰會在乎那二千石粟米、十萬枚銅錢?

明白此件種種,再來看如今漢室貪污、受賄蔚然成風,也就不難理解了。

——漢家的丞相,只有一個。

即便是在劉榮改革公卿官吏體制之後,漢家也仍舊只有丞相、大司馬二人,食祿萬石,實俸四千石。

那麼,那些不是丞相、不是大司馬的人怎麼辦?

尤其是那些佔據絕大多數的‘百石小官’,每年拿着區區3500錢的俸祿,又該如何是好?

只能貪。

只能無所不用其極,上下其手,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畢竟你沒法指望一名百石級別的官員,能擁有幾百戶徹侯食邑,來爲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封國租稅。

毫不誇張的說:如今漢室所面臨的狀況,和千百年後,日月王朝洪武年間的情形,可謂是如出一轍。

——除非本身就家財萬貫,否則,只要做了官,就必須貪!

——剝皮實草也得貪!

——不貪就活不下去!

類似的例子,在過去這些年,也是屢見不鮮。

先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間的廷尉張釋之,其早年,因爲商籍出身而不得重用,在尚書檯做了十幾年郎官,負責整理文檔,蹉跎時光。

在得到袁盎舉薦,併爲太宗皇帝重用之前,張釋之更是已經萌生出了辭官返鄉的想法。

至於原因,張釋之給出的理由是:久宦減仲產。

——做官做久了,導致兄長的產業,都因爲我在長安做官而縮水。

而當時,張釋之是六百石級別的郎官。

按照當時的糧價,張釋之一年的收入,也起碼有個四萬錢。

而張釋之的兄長,卻是身家數百上千萬的大商人。

可就是這麼一個大商人,因爲支持弟弟張釋之在長安做官,便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裡,資產大幅縮水。

四萬錢的年收入,非但沒能讓張釋之積攢下餘財,甚至還差點把哥哥的家產敗了個精光。

如果不是得到袁盎舉薦,併爲太宗皇帝衆人,最終官至廷尉、列漢九卿,只怕張釋之的家族,還真就要‘一人做官,全家返貧’了。

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514章 大案第479章 冰雕第475章 人心啊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65章 物論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19章 考題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33章 尚書令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205章 羽林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538章 意外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86章 王孫,且去第421章 大喜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05章 羽林第363章 黑土地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24章 真打呀?!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523章 好好好第335章 西域!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514章 大案第531章 封禪?第487章 僵持第159章 社稷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542章 程不敗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77章 我乏了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20章 諸呂故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79章 雛鳳初鳴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88章 駭人!第487章 僵持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82章 屠龍勇士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0章 有樣學樣第480章 意外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81章 天下皆反?第406章 傻了吧?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晚點更第292章 蒙王?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7章 此事,急不得調整一下狀態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50章 有樣學樣回家晚了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575章 還有時間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20章 諸呂故事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36章 下一步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426章 歲末第381章 洗牌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
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514章 大案第479章 冰雕第475章 人心啊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65章 物論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19章 考題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33章 尚書令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548章 新的嘗試第205章 羽林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538章 意外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86章 王孫,且去第421章 大喜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05章 羽林第363章 黑土地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24章 真打呀?!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523章 好好好第335章 西域!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514章 大案第531章 封禪?第487章 僵持第159章 社稷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542章 程不敗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77章 我乏了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20章 諸呂故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79章 雛鳳初鳴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88章 駭人!第487章 僵持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82章 屠龍勇士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50章 有樣學樣第480章 意外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81章 天下皆反?第406章 傻了吧?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67章 賞善罰惡,賞功罰過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晚點更第292章 蒙王?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7章 此事,急不得調整一下狀態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50章 有樣學樣回家晚了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575章 還有時間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20章 諸呂故事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36章 下一步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426章 歲末第381章 洗牌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