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危機

李恪以爲大軍西征,長安朝廷應該安穩一段時間,但天不從人願,黑衣衛從宮中傳出的一個消息,立馬讓李恪坐立不安起來,李恪沒有猶豫,立馬招來了自己的心腹岑文本和席孟買。

李恪急招,岑文本和席孟買很快便來到了王府。

三人方一坐定,李恪便開門見山道:“近來長安事多,昨日本王自宮中得到消息,有人已向父皇進諫,欲將本王封於幷州,以漢王府一脈永鎮邊疆,實爲藩王,此事若成,恐怕本王日後難入長安,二位可有良策?”

李恪之言方落,岑文本和席孟買的眉頭都不禁皺了起來,正如李恪所言,儲君必當坐鎮長安,一個永鎮外藩的皇子是成不了儲君的,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

過了片刻之後,岑文本問道:“此計倒不像太子所爲,可是長孫無忌所出?”

李承乾雖也聰敏,但未必會有這麼深的心思,更何況眼下李承乾自顧尚且不暇,又哪有功夫去對付李恪,最爲可能的恐怕也就是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了。

李恪氣憤道:“除了長孫無忌這奸賊,還能有誰?”

岑文本道:“此計柔中帶剛,乃陽謀,殿下拒之不得,若是拒之,恐怕非但陛下生疑,殿下自己也難自處。長孫無忌老奸巨猾,有這樣的手段也在情理之中。”

席孟買道:“我朝立國至今,只有皇子外放,從無裂土分封藩王之事,難道此事陛下便能準了嗎?”

岑文本輕嘆了一聲道:“分封之意本就是陛下所欲,只是你早年在突厥,有些事情或還不知。陛下初登帝位之時,陛下便曾與蕭相商議諸王分封之制。若非中書省力阻,恐怕此事早就成了。如今舊事重提,陛下豈能不動心。”

貞觀元年七月,李世民便曾傳宰相蕭瑀入宮,問及分封之事,蕭瑀當時便奏對有言:“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爲磐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餘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

蕭瑀以秦立郡縣,二世而亡,漢建分封,國祚綿延四百載而論,主分封諸王,深得李世民之心,此番長孫皇后又提此事,李世民自然動心了。

李恪聽了岑文本的話,沉思了片刻,接着忽然想起了什麼,於是問道:“岑師可知那時力反此事的何人?”

岑文本回道:“乃是時任中書舍人的李百藥。”

李恪點了點頭,接着問道:“若依岑師而言,分封諸王之事於國益否?”

分封之事古便有之,郡縣之事古亦有之,凡新朝立國之初,必有此爭,而文臣,在此事之上也大多所持相同。

爲士者,爲臣者,朝堂之上或執政不一,自然難免分歧,相互彈劾也是常有之事,但在這一件事上,除了蕭瑀這些前朝宗室出身的臣子,絕大部分的文臣的態度卻出奇地一致,那就是郡縣必定優於分封。

分封之制,分天下於宗室各王,以皇帝諸子分治江山,權在皇室,多和帝王之意,但郡縣之制卻不同,郡縣之制於各郡縣置官,文臣治國,上承下接,權在臣,便是文臣所主。

岑文本和王玄策也是文臣,兩人聞言,不假思索地便回道:“分封之事,於國無益。先有周天下割據之禍,後有漢七國之亂,分封諸王絕非善政,當不可取。”

秦所以二世而亡,在其暴政,不在郡縣,漢之所以國祚四百載,在天下人心,不在分封。

秦若非皇帝荒淫無度,橫徵暴斂,逼得天下百姓揭蓋而起,斷無短壽之道,而漢初便有七國之亂,若非名帥周亞夫力挽狂瀾,也早已江山易主。

岑文本和席孟買態度堅決,又出奇地一致,李恪看着岑文本和席孟買不約而同地表態,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他似乎已經找到了破局的法子。

貞觀十二年末,三日後,旬日大朝。

太極宮,兩儀門,李恪正立於門外的宮道之上,時不時地擡頭北眺,似乎在看着什麼,心沉靜如水,一如十二年前,李世民東宮登基時,重明門外的那個懵懂少年。

只不過如今,李恪的處境卻已與當年大不相同,現在的李恪立於宮門之下,已不再會遭人無視,更非那個煢煢獨立,形單影隻,只能看着李承乾左右逢源的漢中郡王。

現在的李恪已然是朝中最爲尊貴者之一,不止是血脈,更是權位,現在的李恪無論站在何處,身後都會不經意地聚集起一團人,雖然李恪從來沒有表示過要奪嫡,但他們既是與李恪親近的朝中大臣,李恪的好友,他們更有一個相同的名號:“漢王黨”。

這些人中有淮南、江南籍的文臣,也有府軍統將,還有朝中重臣,這些人與李恪站於一處,和不遠處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互呼應,竟已成三足鼎立之勢。

盞茶之後,隨着一聲鼓響,兩儀門洞開,滿朝文武依次序魚貫而入,於兩儀殿上分文武大臣,宗室勳親而列。

李恪身爲皇三子,漢王,當屬宗親,本該位列太子李承乾之後,但李恪有身兼任實職,官拜並大都督,賜驃騎大將軍之勳,更在滿朝武臣之上,故而便列於李靖等人之前,站武臣班首,於李承乾左右並列。

“太子哥哥好久不久,近來可好?”李恪站在李承乾的身旁,對李承乾笑着拱了拱手道。

李恪現在處於蟄伏期,平時也沒有和李承乾針鋒相對,所以李承乾和李恪的關係尚好,李承乾微笑道“有勞三弟掛懷,哥哥一切尚好。”

這時大唐皇帝李世民至,李世民一進殿,便看到了在衆人最前,李恪和李承乾二人正靠着說話,只當兩人正是兄弟閒談,於是笑着問道:“太子和漢王正在商談何事,可否說於朕聽聽。”

大唐立國之初,君臣和睦,哪怕是朝會之上也隨意許多,並無太多規矩,君臣之下信口問話也是常有的。

352 排兵佈陣265 得理不饒人352 排兵佈陣0070 房謀杜斷591 兵圍長孫府306 運動會299 足球比賽316 精彩絕倫0020 《如夢令》0157 楚王籌劃0159 安置賑民326 脫險618 殺鬼見血295 各方反應503 暴行494 生擒379 大獲全勝606 抗旱597 褚遂良上門(二)0173 燈火闌珊264 借題發揮501 高昌亡0018 李恪要捱揍353 調兵遣將531 弱秦之計0058 攜美遊街0082 上官儀0113 二子擇師0144 世家226 甘油0152 朔望朝參520 三國志289 大唐第一次足球聯賽的設想570 狄仁傑0180 世家的興衰488 急躁的高昌王0112 秋意0162 紛紛入轂0075 鋒芒畢露0009 宜秋宮589 漢王遇刺(五)262 路遇惡奴0094 消於無形0090 闖大禍了0214 蘇定方468 漢王納妾325 遇刺411 偶遇408 中秋332 漢王大婚0134 廷杖244 機關算盡240 各抒己見547 報復575 儒法之爭288 比賽537 太子黑化482 李泰在行動0111 文臣武將0019 被李世民暴揍0030 暗潮洶涌221 香水0054 新皇登基583 龜茲國王0174 情竇初開338 幷州大都督278 彈劾0101 長幼有序0016 東宮家宴347 借題發揮259 塵埃落定634 徇私舞弊389 慶功宴(二)0143 震驚的李世民285 平安無事545 李元昌438 後續397 杜如晦病重414 武則天出現430 人禍0142 一胖毀所以329 太子大婚497 侯君集的疑惑268 叔侄240 各抒己見442 李恪發飆222 豬肉475 白熱化627 賓主盡歡0196 面君0042 李孝恭0017 李世民暴怒327 天子怒0159 安置賑民363 大戰238 李靖出馬0070 房謀杜斷557 宣紙0101 長幼有序623 以不變應萬變
352 排兵佈陣265 得理不饒人352 排兵佈陣0070 房謀杜斷591 兵圍長孫府306 運動會299 足球比賽316 精彩絕倫0020 《如夢令》0157 楚王籌劃0159 安置賑民326 脫險618 殺鬼見血295 各方反應503 暴行494 生擒379 大獲全勝606 抗旱597 褚遂良上門(二)0173 燈火闌珊264 借題發揮501 高昌亡0018 李恪要捱揍353 調兵遣將531 弱秦之計0058 攜美遊街0082 上官儀0113 二子擇師0144 世家226 甘油0152 朔望朝參520 三國志289 大唐第一次足球聯賽的設想570 狄仁傑0180 世家的興衰488 急躁的高昌王0112 秋意0162 紛紛入轂0075 鋒芒畢露0009 宜秋宮589 漢王遇刺(五)262 路遇惡奴0094 消於無形0090 闖大禍了0214 蘇定方468 漢王納妾325 遇刺411 偶遇408 中秋332 漢王大婚0134 廷杖244 機關算盡240 各抒己見547 報復575 儒法之爭288 比賽537 太子黑化482 李泰在行動0111 文臣武將0019 被李世民暴揍0030 暗潮洶涌221 香水0054 新皇登基583 龜茲國王0174 情竇初開338 幷州大都督278 彈劾0101 長幼有序0016 東宮家宴347 借題發揮259 塵埃落定634 徇私舞弊389 慶功宴(二)0143 震驚的李世民285 平安無事545 李元昌438 後續397 杜如晦病重414 武則天出現430 人禍0142 一胖毀所以329 太子大婚497 侯君集的疑惑268 叔侄240 各抒己見442 李恪發飆222 豬肉475 白熱化627 賓主盡歡0196 面君0042 李孝恭0017 李世民暴怒327 天子怒0159 安置賑民363 大戰238 李靖出馬0070 房謀杜斷557 宣紙0101 長幼有序623 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