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還錢?那是萬萬不能的

普利特最終還是走了,但他並不是什麼都沒留下。

最終他還是沒能接受來自朱由檢那張他之前所說的薄薄的一張紙背後的利益誘惑,因爲朱由檢給他開出了每年10%,五年期的定向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債券。

這張國家債券,由大明朝廷發行,由大明皇家銀行負責承兌,而定向的目標只有荷蘭東印度公司。

並且兌換人也只能夠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一億兩白銀的巨大訂單,匹配這些債券只會購買荷蘭人的商品。

最後普利特留下了高達八千萬兩白銀的認購書。

這讓朱由檢都不禁在一旁感慨荷蘭人的富裕,而一旁戶部的郭允厚更是對此嘖嘖稱奇。

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能爲大明帶來價值高達八千萬兩白銀的糧食。

而今誰不知道這海外來的糧食,有時候的質量甚至要高於本地生產的糧食,甚至就連這海外來的大米,從南洋飄入大明之後。

一斤南洋白米,就可以在福建兌換一斤半的本地大米。

而就算是更加缺糧的北方,也能換一斤一兩的大米,對於準備將糧食用來面對崇禎元年不斷爆發的自然災害的朱由檢。

可以說這一次的債券發行是極大的幫了朱由檢一把。

事情到這裡,都和詐騙扯不上關係,似乎只是朱由檢代表大明帝國和荷蘭人做了一筆生意,直到...

見普利特轉身出了殿外,朱由檢直接將手中剛剛與普利特簽訂的債券認購書投入了宮殿內用以取暖的火盆之中。

衆人見狀,不由一驚。

而此時只有魏忠賢露出了別樣的笑容,心中暗道:“果然...”

是的,沒錯。

朱由檢壓根就沒準備還錢這一說,因爲熟讀歷史的他知道,要不了多久歐洲就會大亂,此刻雖然東亞、南亞、東南亞等地的貿易都牢牢的把握在荷蘭人手中。

可歐洲之上,另一個即將崛起的國家——大不列顛,又名大英帝國的英國國會,將正式通過一條叫《航海條例》的法案。

將與荷蘭的貿易摩擦正式升級成爲武裝對抗。

Wшw_тtkan_¢o

而荷蘭人的下場也牢牢的記在了歷史書上,那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敗了,敗的一塌糊塗,敗的根本找不到北。

被大英打的頭都擡不起來,縱使他們已經竭盡所能的將遍佈全國的軍事力量全部收攏回國來應對英國人的襲擊。

最後還是輸了,荷蘭人就此一蹶不振。

到那時候,別說來找朱由檢還錢,能夠不被朱由檢兩棒敲死都算是好事。

只見朱由檢偏頭一笑,對着魏忠賢說道:“魏卿,這下有錢了。”

魏忠賢用力的點了點頭,迴應道:“有錢了!”

“你們說,這種好心人要是能夠多一些,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自今日起,無論荷蘭東印度公司以什麼樣的理由試圖收回這筆債券中的款項,一律以沒有到期爲由拒絕,如果他們從中嚐到甜頭還願意購買更多的債券...”

“那就多賣他們一點吧!哈哈”

在場的大臣無不是朱由檢,或者說是擁皇黨的心腹,怎能看不穿此刻眼前的這位皇帝打的是什麼樣的算盤。

一邊慨嘆這些紅毛番子是真有錢,一邊高興這困擾大明最嚴重的糧食問題終於有了解決的辦法。

八千萬兩白銀實際上對於眼下的大明並不能顯得多麼重要,不可或缺。

但是價值八千萬兩白銀的糧食對於大明可謂是久旱遇甘露。

而白給的價值八千萬兩白銀的糧食!

更是對於大明來說是意外之喜!

而荷蘭人能怪誰呢?怪只能怪自己被利潤衝昏了腦子。

要說這荷蘭人對於財富有多麼瘋狂,他們居然能夠對於眼皮底下大英的崛起熟視無睹。

居然能夠爲了利益,利用自己的造船廠和碼頭,爲大英造船。

這一點真的是讓朱由檢撓破頭皮都想不出原因來。

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自己周圍多了這麼一個強盜起家的鄰居,在利益分配上面出現明顯失衡的情況下。

會用什麼樣的手段來攫取更多的利益嗎?

真是...奇葩。

......

大明,天津港。

隨着對外貿易的開放,大明天津港已經成爲了大明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爲了迎接更多的糧食,朱由檢一口氣開放了數個沿海城市作爲通商口岸。

只不過眼下大明似乎對海外的一切東西都不感興趣,唯獨對於糧食有着極大的熱忱。

原本依河而建的天津城,繁華靠的是運河和離京師更近的地理位置。

而現在不斷髮展的海外貿易,讓天津城最重要的碼頭從北運河碼頭變成了天津港碼頭,商鋪林立,無比繁華。

衆多的商鋪之中,裝修最爲繁華的可謂是眼下正火熱的大明皇家銀行。

爲了在對外貿易結算中佔到更多的好處,朱由檢直接下旨,一切結算業務都必須到大明皇家銀行。

同時通報所有來到大明的海外商船,如果敢私自與大明的民間商賈進行結算貿易,那麼恭喜你。

一旦被抓,大明皇家海關總署的工作人員,會一邊站在你的船上刷大明海軍的底漆,同時一邊搬走你所有的貨物。

查抄你所有的所得,並且還要把船上的所有人都扣下來,等待着背後的金主或者國家來贖人。

要是時間到了,沒人來贖?

海關旁邊就是碼頭區,那裡對於相較於眼下的大明百姓更加強壯的金毛番子可是更爲稀罕。

到那搬運糧食,卸貨賺錢吧,什麼時候用你這條命。

賺夠了贖你這條命的銀子,你就可以自由了。

而在這樣的政策之下,海外的商人們反而更加興奮,雖然大明皇家銀行只會給他們更多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票。

可是用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換到銀子。

而逐漸擴大的貿易規模,讓荷蘭東印度公司一邊捨不得這裡裡外外的貿易收入,一邊咬碎了牙不斷的收下這些商票。

因爲那八千萬兩白銀,正兌換了八千萬兩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票。

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太極的來信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二百九十五章 橡膠貿易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第三百五十五章 貨幣戰爭第一百八十九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十六章 史上第一皇帝詐騙犯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問題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五十章 自我審視第二百三十章 四處亂入謝子華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第二百零四章 安撫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雲變化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八十九章 與蒙古人商量商量第三百二十章 儒學控蒙第四百零七章 準備行動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三百六十六章 纏足之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安南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七十八章 出征!第二百二十六章 送上門的銷路第一章 魂穿大明,我是崇禎第二百零一章 漕運疑雲(3)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四百零八章 悉數歸案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三百零九章 佈局第十七章 關寧關隘,畢自肅第六章 視察京營,收回兵權第三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案第一百四十章 城門異變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三百八十五章 轉至九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陸開始第四百五十七章 兩幅面孔第五十二章 樹碑立傳,建祠並祀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四百八十一章 開赴第三百三十章 調兵遣將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人的新生活第五十章 自我審視第三百八十七章 進港休整第二百零九章 對蒙古的態度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五百零四章 離去的查理二世第一百五十五章 成本第一百一十九章 回過神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海上條例第二百七十章 驚喜第三百六十八章 廢除裹腳第十章 江南縮影,探子野心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災第二百四十七章 農業貸款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問題第三百四十六章 阮氏家族第二百一十七章 供銷局市場第三百五十三章 田下三郎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四十三章 議事第五百一十章 萬國來朝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獲勝利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南平南第三百零九章 佈局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稅問題第四百九十八章 實力很重要第四百八十一章 開赴第二十五章 再次視察王恭廠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災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四百一十七章 辦了國丈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請求第三百八十四章 田中秀傑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稅問題第四百二十一章 海上條例第四章 內帑存銀,擺駕工部第二百五十五章 覆滅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明電氣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容錯過第二百八十五章 戰鬥吹響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三百二十九章 崇禎三年第一百章 不預則廢第二百五十五章 覆滅第一百七十二章 敗退第三百一十一章 覆滅開始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人的新生活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快遞要下崗?第四百九十章 兵臨建州第七章 京營改編,天虎軍顯第五十七章 國家債券
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太極的來信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二百九十五章 橡膠貿易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第三百五十五章 貨幣戰爭第一百八十九章 遼東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十六章 史上第一皇帝詐騙犯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問題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五十章 自我審視第二百三十章 四處亂入謝子華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第二百零四章 安撫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雲變化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八十九章 與蒙古人商量商量第三百二十章 儒學控蒙第四百零七章 準備行動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三百六十六章 纏足之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安南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七十八章 出征!第二百二十六章 送上門的銷路第一章 魂穿大明,我是崇禎第二百零一章 漕運疑雲(3)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四百零八章 悉數歸案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三百零九章 佈局第十七章 關寧關隘,畢自肅第六章 視察京營,收回兵權第三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案第一百四十章 城門異變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三百八十五章 轉至九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陸開始第四百五十七章 兩幅面孔第五十二章 樹碑立傳,建祠並祀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四百八十一章 開赴第三百三十章 調兵遣將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人的新生活第五十章 自我審視第三百八十七章 進港休整第二百零九章 對蒙古的態度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五百零四章 離去的查理二世第一百五十五章 成本第一百一十九章 回過神了第四百二十一章 海上條例第二百七十章 驚喜第三百六十八章 廢除裹腳第十章 江南縮影,探子野心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災第二百四十七章 農業貸款第二百九十一章 土地問題第三百四十六章 阮氏家族第二百一十七章 供銷局市場第三百五十三章 田下三郎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四十三章 議事第五百一十章 萬國來朝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獲勝利第三百三十三章 平南平南第三百零九章 佈局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稅問題第四百九十八章 實力很重要第四百八十一章 開赴第二十五章 再次視察王恭廠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災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四百一十七章 辦了國丈第三百六十二章 安南請求第三百八十四章 田中秀傑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稅問題第四百二十一章 海上條例第四章 內帑存銀,擺駕工部第二百五十五章 覆滅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明電氣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容錯過第二百八十五章 戰鬥吹響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三百二十九章 崇禎三年第一百章 不預則廢第二百五十五章 覆滅第一百七十二章 敗退第三百一十一章 覆滅開始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人的新生活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快遞要下崗?第四百九十章 兵臨建州第七章 京營改編,天虎軍顯第五十七章 國家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