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

愣是把一文錢掰成兩瓣花的畢自嚴,居然讓入不敷出的大明財政硬撐近十年不垮,可以說作出了卓越貢獻,後世稱其爲著名..理財家!

可奈何穿越者的影響力太大,畢自嚴的命運軌跡也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變化。

畢自肅在遼東都快揭不開鍋的時候,能尋誰幫忙呢?

最好的人選不就正是他這個在京爲官的兄長嗎?

這作爲兄長也不可能在京城老老實實待着了。

於是畢自嚴只得披星戴月的趕路跑到遼東幫自己的弟弟一把,沒想到這一幫..讓戶部尚書郭允厚佔了大便宜。

不僅能夠安穩的繼續當他的尚書不說,眼下沾沾自喜的郭允厚正天真的敲着算盤,盤算着今年下來戶部能有多少盈餘,到時候國庫充盈自己也能展現一番大作爲。

說不定有一天皇帝也有求到自己頭上的時候,到時候手裡有錢的戶部國庫,想做些什麼事情不還是輕而易舉。

到時候手握銀子的郭允厚,想向皇帝抖落些功勞出來,還不是輕而易舉。

不過郭允厚雖然一邊沾沾自喜,但另外一邊也在爲了清查全國的田畝及軍屯的任務撓破頭皮。

...

“臣..畢自嚴覲見。”

又是熟悉的暖閣,又是熟悉的朱由檢,眼下宮內的冬暖閣徹底的成爲了朱由檢最愛去的地方之一,每天都在這裡約見一個又一個的大臣。

雖然看起來效率低,可實際上是要事情能夠辦下去,這不比在早朝之上看羣臣打嘴炮強得多?

“畢愛卿這邊坐..連夜奔波勞累了吧..”

“回稟陛下,臣正當壯年,算不上什麼,何況而今從遼東至京師的驛道可謂暢通無阻,馬車速度很快。”

朱由檢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畢自嚴這樣的人才,他早都在心中給他安排了去處,今天的召見只不過是爲了讓畢自嚴能夠更好更安心的去走馬上任。

“朕給畢愛卿安排了個新去處,大明皇家稅務局,不知畢愛卿對此有何看法呢?”

原本在接旨之後,畢自嚴在路上就不斷的預估皇帝陛下將自己召回京城另有任用的聖旨到底是何意思。

心中已經暗暗有了揣測的畢自嚴沒有想到,果真一切與他的通盤預估契合在了一起。

而在朱由檢看來,稅收之事交給畢自嚴絕對是再明智不過的決斷。

“回陛下,微臣對此並無異議,陛下讓微臣去哪,微臣就去哪,但就是不知這大明皇家稅務局與原本的戶部徵稅有何區別?”

朱由檢沒有直接回答畢自嚴的疑惑,反而向畢自嚴提出了一個問題。

“依畢愛卿看來,而今的大明稅務困境根本問題有哪些呢?”

畢自嚴一愣,這不是說到自己的專長之上了。

隨即便回道。

“當今我朝稅收之弊病不止一處,陷入困境的因素也不止一個,陛下若是願聽,臣就和陛下講講臣的拙見。”

“朕願聞其詳,畢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據臣所瞭解,雖然陛下在前段時間對稅務重新進行了規劃,將農稅留給了戶部後將其他稅種全部給到了大明皇家稅務局,但問題依舊存在。”

“其一就是這戶部既要清查田畝,又在徵收農稅,此舉不僅無利,長期看來反而容易後患無窮。”

朱由檢忍不住插話,這是第一次有人質疑自己的決定。

問道,:“畢愛卿,兩件事都由戶部幹了,這戶部爲了徵收更多的稅銀,就不會在清查的時候做文章,這不是好事嗎?”

只見畢自嚴衝着朱由檢搖了搖頭,輕輕的說道:

“陛下,此舉並不會讓農稅的徵收更加有利,反而會造成戶部內部瞞而不報,偷稅漏稅。”

“愛卿何出此言?”

“這最難掌控的便是人性,而這收錢的和劃線的都是一個人,雖然戶部尚書郭允厚自然是想要收更多的稅銀,可徵收稅銀的當地官員就那麼願意繳納更多的農稅嗎?顯然不會,那麼他們就會使用更隱蔽的方法逃避朝廷的監察。”

“朝廷律法如此之嚴,且現在各個地方都有東廠下轄的監督機構,就不怕百姓舉報,就不怕被稽查出來要他們的命嗎?”

“陛下,微臣斗膽說說這州縣官員,眼下的大明朝大多品級不高的當地父母官都出自當地,更多的時候他們也是身不由己,並非他們手中沒有權力,而是他們的權力不由他們心中所想去使用。”

“嗯?”朱由檢略顯疑惑。

“當地的士紳、富商、地主,往往纔是掌控州縣權力的核心,地方官員想要做出成績就不可能離開他們的支持與幫助,如果當地士紳不支持,那麼他就一定辦不成事,不僅辦不成事,就連他自己恐怕都容易自身難保。”

“士紳盤踞鄉里,把控民意,通常家族形式,錯綜繁雜的關係網遍佈周邊,誰家出了點事,那旁邊的家族一定不會袖手旁觀,都會想盡辦法給予幫助。”

“因爲他們知道,現在幫別人就是以後幫自己,而面對更高昂的農稅,他們不僅會控制州縣官員申報免稅。

若是能免稅收則皆大歡喜,若是不能免稅,那麼他們不僅會擾亂正常的清查田畝,更會將手中集中的土地在名義上重新還回佃戶的手中。”

“待清查結束,當地的佃戶百姓不僅沒有從中受益,並且還因爲在清查中名下登記了更多的土地,就要承擔更多的稅收,如此循環往復,這樣的清查不僅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

“反而又要背上當地鄉紳原本應當自行承擔的農稅,到頭來一場空不說,百姓的生活將更加舉步維艱,到後來就只能變賣手中更加稀少的土地,以繼續繳納農稅,繼續償還地主們的地租。”

這樣的一番話,如同驚雷一般刺痛了朱由檢。

也是朱由檢第一次感受到了地方的頑疾並非表面上看的那麼簡單,如果不解決這樣的士紳問題,那麼當地就算是換上再多的官員。

就算朝廷砍了再多的頭,那麼當地的官員也不得不繼續冒着殺頭的風險,冒着觸碰律法的風險,不斷的爲當地的士紳階級提供便利條件。

循環往復之間。

可不就正如畢自嚴所說,到頭來一場空。

利民之策反倒成了禍民之災嗎?

第四百一十二章 啥都敢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雲變化第二百零三章 學生罷課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畢業第一百一十四章 直隸官學第一百零三章 紙糊的旅順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災第二百七十七章 學生出校第九十三章 喜出望外的皇太極第一百九十三章 橡膠樹的佈局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二十九章 風捲殘雲,朝堂之上第八十九章 與蒙古人商量商量第二百九十章 困獸猶鬥第四百三十二章 打!第四百八十二章 紅毛?第四百零六章 擺弄輿論第一百九十二章 醫學開端第一百四十八章 陝西案第三百四十四章 反攻時間第一百五十八章 老張買米記(1)第一百三十一章 漩渦內的追逐第二百零八章 出宮閒逛第三百五十二章 醞釀風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天虎軍第十師第二百零二章 改漕爲海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二百一十章 商隊在草原第四百六十九章 再度哭窮郭允厚第三百五十一章 拿下東番第三百零七章 謀劃第四百五十一章 來京看看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三十五章 關寧絞肉機第一百四十五章 落難遇故友第二百一十八章 情報體系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到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人才認定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二百九十六章 會議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八十五章 卡..卡住了第三百八十八章 炮轟大阪第六十六章 再入兵器總局第三百七十三章 一夜無夢第四百七十六章 張燈結綵第一百五十二章 造船計劃第四百八十七章 火焰彈第二百八十七章 第二次衝擊與機槍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二百八十一章 收網第二百七十六章 經濟理論的啓蒙第四百二十九章 試圖教化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蓮行刺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第四百零八章 悉數歸案第四百六十四章 後金風雲第一百三十章 不斷襲擾的蒙古人第四百一十六章 周奎作妖第五十二章 樹碑立傳,建祠並祀第二百九十八章 花了好多錢第四百一十五章 視察直隸第二百六十一章 經濟理論第一百四十九章 逃亡之路第三百六十三章 殖民之路第五十四章 朝鮮難局第二百六十五章 糧價走低第六十三章 席地而坐的皇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平南軍上陣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零三章 紙糊的旅順第三十三章 走走過場,豪格攻城第四百八十九章 送個大禮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一百零八章 兵部改制遇阻第二百九十四章 開墾遼東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三百四十章 海戰結束第五百一十章 萬國來朝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稅問題第三百三十一章 風雲變幻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式科舉將近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攏武士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三百八十八章 炮轟大阪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六十章 鑄幣第五十七章 國家債券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三百九十二章 絢爛焰火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五百零一章 虧大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學生出校第一百一十八章 倒黴的多鐸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
第四百一十二章 啥都敢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雲變化第二百零三章 學生罷課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畢業第一百一十四章 直隸官學第一百零三章 紙糊的旅順第二百三十九章 江西受災第二百七十七章 學生出校第九十三章 喜出望外的皇太極第一百九十三章 橡膠樹的佈局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二十九章 風捲殘雲,朝堂之上第八十九章 與蒙古人商量商量第二百九十章 困獸猶鬥第四百三十二章 打!第四百八十二章 紅毛?第四百零六章 擺弄輿論第一百九十二章 醫學開端第一百四十八章 陝西案第三百四十四章 反攻時間第一百五十八章 老張買米記(1)第一百三十一章 漩渦內的追逐第二百零八章 出宮閒逛第三百五十二章 醞釀風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天虎軍第十師第二百零二章 改漕爲海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二百一十章 商隊在草原第四百六十九章 再度哭窮郭允厚第三百五十一章 拿下東番第三百零七章 謀劃第四百五十一章 來京看看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三十五章 關寧絞肉機第一百四十五章 落難遇故友第二百一十八章 情報體系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到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人才認定第十四章 韃子來犯,遼東告危?第二百九十六章 會議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八十五章 卡..卡住了第三百八十八章 炮轟大阪第六十六章 再入兵器總局第三百七十三章 一夜無夢第四百七十六章 張燈結綵第一百五十二章 造船計劃第四百八十七章 火焰彈第二百八十七章 第二次衝擊與機槍第四百二十八章 新生活第四百八十五章 瀋陽第二百八十一章 收網第二百七十六章 經濟理論的啓蒙第四百二十九章 試圖教化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蓮行刺第一百一十六章 農業部喜報第四百零八章 悉數歸案第四百六十四章 後金風雲第一百三十章 不斷襲擾的蒙古人第四百一十六章 周奎作妖第五十二章 樹碑立傳,建祠並祀第二百九十八章 花了好多錢第四百一十五章 視察直隸第二百六十一章 經濟理論第一百四十九章 逃亡之路第三百六十三章 殖民之路第五十四章 朝鮮難局第二百六十五章 糧價走低第六十三章 席地而坐的皇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平南軍上陣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一百零三章 紙糊的旅順第三十三章 走走過場,豪格攻城第四百八十九章 送個大禮第三百二十一章 韃子學明第一百零八章 兵部改制遇阻第二百九十四章 開墾遼東第四百一十三章 風帆鐵甲艦?第三百四十章 海戰結束第五百一十章 萬國來朝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稅問題第三百三十一章 風雲變幻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式科舉將近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攏武士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四十七章 崇禎一年第三百八十八章 炮轟大阪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六十章 鑄幣第五十七章 國家債券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三百九十二章 絢爛焰火第四百五十八章 打什麼打第五百零一章 虧大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學生出校第一百一十八章 倒黴的多鐸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