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四處亂入謝子華

“這怎麼還能差點呢?這不就是皇上說的透明玻璃嗎?”一位工部的官員出聲反駁道。

誰料那皇家科學院的研究員往前走了幾步,從王毅思手中接過那透明色的玻璃杯,開口向衆人解釋道。

“這玻璃杯儘管已經達到了皇上所說的通體透明,但是諸位大人們有沒有注意到,這玻璃杯之中還有大量的氣泡以及不少的雜質..”

“更爲關鍵的是這玻璃杯,肉眼看來自然是透明的,可要是由我來看....對着太陽的時候,它通體就是在發黃!”

這一番話,如同將衆人從幻想拉入了現實一般。

但是並未有人氣餒,反而紛紛說道。

“第一次就能生產出這麼好看的玻璃杯!兵器總局的諸位大人們近日恐怕沒少費心啊..”

“是啊..是啊!”

..

這個玻璃杯經過衆人圍觀之後,便被等候在不遠處的一位太監用明黃色的絲綢包裹後帶走了。

衆人也都清楚。

皇上也在等待這場試驗的結果呢..

..玻璃杯送入宮內後。

朱由檢拿在手中仔細端詳。

玻璃杯中如果細緻的用肉眼觀察,還是有着不少的氣泡和雜質,但是儘管這樣能夠在大明成功生產出這樣的玻璃製品。

也足以能夠看得出,所有參與生產的大明司局部門的官員們都是下了一番功夫去研究的,畢竟停留在紙面上的都是理論。

只有真正吃透,能夠生產出來,。

才能夠稱之爲技術。

在手中把玩片刻,朱由檢重新將玻璃杯放了下來,畢竟充斥着大量氣泡的玻璃杯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還是一個易碎品。

作爲大明第一個正經的工業玻璃製品。

還是有點紀念意義的,朱由檢也不想直接將其整壞了。

而另外的,朱由檢突然想到,這樣的一個玻璃杯,如果拿到民間的市場上進行售賣,到底得賣出什麼樣的價格。

恐怕不會便宜..

其實這個時代已經有了無色玻璃,但是生產他們的卻不是大明,而是遠在歐洲的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作坊之中。

這種無色玻璃不僅僅是塊頭小,而且純淨度也不高。

何況這樣的易碎品,也不會有商船愚蠢到將其漂洋過海的長途運輸,畢竟這樣的無色玻璃就算是在意大利。

同樣是個稀罕物,也就是說其在歐洲就已經是價格不菲的奢侈品。

但如今,卻不同了。

大明的玻璃一旦成功進入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程度。

不斷降低的生產成本和龐大的玻璃製品產量估計會讓不少人願意將這種來自東方的玻璃製品重新裝載在商船上。

重新漂洋過海,重新帶回歐洲售賣。

而大明呢?

朱由檢彷彿看見了銀子在向自己招手。

щшш●ttka n●c o

...

而在兵器總局的院內。

大量的官員依舊在這裡不願意離去,畢竟最終試驗還是沒有完全結束。

畢竟他們還沒有得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品”。

爲了使得玻璃更加清澈透明。

圍在周圍的衆人當即決定在玻璃生產的工序之中增加攪拌的流程。

也就是說在使用食鹽去除氣泡的時候,使用鐵棒進行攪拌,讓氣泡釋放的更加充分。

最終。

獲得了一個幾乎完全透明並且沒有任何顏色的成品玻璃杯。

事情到這裡,基本上已經證明工業化生產玻璃製品在生產工藝層面有着絕對的可行性,那麼大規模的建設和生產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如此一來,這玻璃的工業生產便可以開始步入正軌了,諸位大人還請記住一件事..”最後,是工部的薛鳳翔出面做最後的總結。

見薛鳳翔這位工部尚書親自開口說話,衆人都是連忙圍了過來。

“皇上傳話,玻璃生產關乎國計民生,乃朝廷機密要務,所有人要記住今天所見所聞的一切都不能傳出去...”

“如若不然..”

薛鳳翔沒有再說,但所有人都明白。

“自會如此..自會如此..”

...

而在這個時候,王毅思突然看到了官員之中的另外一人,出聲說道:“謝大人!你怎麼也在這裡?!!這玻璃生產也有供銷局的事情嗎?”

話語之中滿是驚訝。

聽到這話的謝子華知道自己是被認了出來了,於是人羣中走了出來,咧嘴嘿嘿一笑,開口說道:“王大人也在啊!”

“爲什麼你也在..”王毅思想不到供銷局到底哪裡能夠和玻璃製造扯上關係。

只見謝子華一個一個和周圍的官員打着招呼。

隨後開口說道:“哪裡有生意,哪裡就應該有大明供銷局,哪裡就應該有我謝子華呀!”

此言一出,頓時場面鴉雀無聲,衆人心中都有些無語。

這新任大明供銷局的局長大人似乎更像一個走街串巷的市井商販,言語之中都是這番滿是商賈氣味。

“玻璃都還沒有生產出來?談何售賣?”王毅思不解。

而謝子華卻說:“當初工業總局的布匹不是同樣沒有開始售賣嗎?生意嘛..就是談出來的。”

....不過,經過再三考慮之後。

由朱由檢拍板,最終還是將第一批玻璃的貿易權給到了大明供銷局,作爲他這個皇上和朝廷對於供銷局的再一次支持。

然而,謝子華的胃口還遠遠不止於此。

數日之後的一天,謝子華擬定的奏摺終於寫完,差人送入了宮中。

而在東暖閣內..

朱由檢看到了謝子華的奏摺後久久不能平靜!

直接開口說道:“謝子華...還真是和徐光啓說的一模一樣..真能給朕整事啊..”

至於朱由檢爲何如此形容謝子華。

只因爲在謝子華呈上的奏摺之中,詳細介紹了大明各種貿易措施之中的疏漏,也就是說在對外貿易上。

大明其實一直以來都是有些吃虧的。

奏摺前前後後,洋洋灑灑說了一堆,朱由檢就讀出來了一句話。

那便是。

“皇上..這差事,你就交給我謝子華,交給大明供銷局吧...”

朱由檢思索了許久都沒有拿定主意,決定親自見一見這大明供銷局的謝子華,畢竟在徐光啓舉薦後,朱由檢還真的從未見過此人。

第三百五十五章 貨幣戰爭第三十章 多項改革,遼東大捷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專利事務第一百四十一章 蘇合泰的背影第二十五章 再次視察王恭廠第三百九十二章 絢爛焰火第三百二十二章 召見趙雲凱第五章 此物能制,舉廠搬遷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蓮行刺第三十二章 終於趕到,上城協防第八十七章 京津工業園區的構想第四百二十二章 全面開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氣象資料第三百二十四章 泉州查案第四百九十四章 彙報第一百七十七章 徹查此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打!第八十二章 經濟研討會(2)第四百一十九章 電報滴滴第一百零三章 紙糊的旅順第四十八章 徐光啓與農業部第三百九十八章 清理門戶第二百零八章 出宮閒逛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畢業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二百八十九章 幼稚第四百六十六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議農業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陸開始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二十三章 大明展銷會,京城好百姓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點不老實第四百零五章 入夜微涼第三百零四章 百官訪直隸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的普利特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二百五十四章 天虎軍入山東第一百六十八章 炮口低三分第四百一十四章 癡心妄想第五百章 沒轍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三百八十二章 擊沉議和第二百四十一章 皇子來啦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三十章 多項改革,遼東大捷第一百八十五章 朱由檢病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囂張的宗族第一百一十七章 漲俸第三百四十一章 蒙古平定第三百九十四章 控蒙之計第五十五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一十三章 養豬能手第二百五十九章 羣臣議鋼第十三章 科舉提前,制度革新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二百八十章 痛打切格勒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的大學院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育問題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四百零五章 入夜微涼第八章 一億三千萬,震驚朱由檢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三百四十一章 蒙古平定第三百四十六章 阮氏家族第一百零七章 喚魏忠賢來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到了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二百二十八章 玻璃第三百四十三章 降稅興醫第五章 此物能制,舉廠搬遷第五百零六章 絕對不虧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四百零九章 癡心妄想第四百五十一章 來京看看第四百八十二章 紅毛?第二百七十九章 切格勒的試探第一百六十三章 柳銘器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一百九十章 欣欣向榮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五十三章 新年開榜!第三百六十九章 專利事務第一百八十一章 倭國的銀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一百一十三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二百二十四章 飛梭織布機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一百九十章 欣欣向榮第四百七十三章 趁火打劫第三百零二章 開放錄取
第三百五十五章 貨幣戰爭第三十章 多項改革,遼東大捷第二百二十五章 給錢借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專利事務第一百四十一章 蘇合泰的背影第二十五章 再次視察王恭廠第三百九十二章 絢爛焰火第三百二十二章 召見趙雲凱第五章 此物能制,舉廠搬遷第二百四十二章 白蓮行刺第三十二章 終於趕到,上城協防第八十七章 京津工業園區的構想第四百二十二章 全面開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氣象資料第三百二十四章 泉州查案第四百九十四章 彙報第一百七十七章 徹查此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打!第八十二章 經濟研討會(2)第四百一十九章 電報滴滴第一百零三章 紙糊的旅順第四十八章 徐光啓與農業部第三百九十八章 清理門戶第二百零八章 出宮閒逛第三百二十六章 士子畢業第四百七十八章 農與商第二百八十九章 幼稚第四百六十六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九十二章 再議農業第三百三十四章 登陸開始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二十三章 大明展銷會,京城好百姓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點不老實第四百零五章 入夜微涼第三百零四章 百官訪直隸第一百三十七章 梅開二度的普利特第二十六章 韃子退兵,天虎軍進發遼東第二百五十四章 天虎軍入山東第一百六十八章 炮口低三分第四百一十四章 癡心妄想第五百章 沒轍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三百八十二章 擊沉議和第二百四十一章 皇子來啦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三十章 多項改革,遼東大捷第一百八十五章 朱由檢病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囂張的宗族第一百一十七章 漲俸第三百四十一章 蒙古平定第三百九十四章 控蒙之計第五十五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一十三章 養豬能手第二百五十九章 羣臣議鋼第十三章 科舉提前,制度革新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二百八十章 痛打切格勒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的大學院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育問題第四百五十五章 還有一羣讀書人第四百零五章 入夜微涼第八章 一億三千萬,震驚朱由檢第一百二十六章 法辦周奎(1)第三百四十一章 蒙古平定第三百四十六章 阮氏家族第一百零七章 喚魏忠賢來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到了第四十三章 崇禎再上朝第二百二十八章 玻璃第三百四十三章 降稅興醫第五章 此物能制,舉廠搬遷第五百零六章 絕對不虧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四百零九章 癡心妄想第四百五十一章 來京看看第四百八十二章 紅毛?第二百七十九章 切格勒的試探第一百六十三章 柳銘器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一百九十章 欣欣向榮第四十九章 利民之策還是禍民之災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線作戰第五十三章 新年開榜!第三百六十九章 專利事務第一百八十一章 倭國的銀子第三百一十三章 化肥第二百八十三章 夜不收第五十一章 過三關第一百一十三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四十九章 放寬限制第二百二十四章 飛梭織布機第四百三十八章 死亡和臣服第八十一章 經濟研討會(1)第一百九十章 欣欣向榮第四百七十三章 趁火打劫第三百零二章 開放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