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六章 爲君之道

徐光啓看見朱慈炅滿臉憂鬱,眉頭深鎖,知道皇上正心煩呢,他並沒有說什麼,而是鄭重的給朱慈炅行了個君臣之禮。

朱慈炅不由奇怪了,一般私下裡沒人的時候,這些繁文禮節都是免了的,徐光啓今天竟然如此鄭重,他不得不也鄭重的給徐光啓行了個師生之禮。

徐光啓坦然受了他這一禮,然後從懷裡抽出一份奏摺,嚴肅的道:“皇上,微臣雖然名義上是您的老師,卻一直沒有教導您什麼,微臣深感羞愧。今天,微臣特意寫了份奏摺,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說罷,他鄭重把奏摺遞到朱慈炅跟前。

這話怎麼聽着有些像交待遺言啊!朱慈炅呆呆的看着徐光啓,他真的老了,頭髮鬍子全都白了,手腳都好像有點不聽使喚了。目光轉移到徐光啓顫抖的雙手上,看到那份奏摺,他才反應過來,連忙用雙手恭敬的接過奏摺,擔心的問道:“恩師,您這是怎麼了?”

徐光啓欣慰的搖了搖手,微笑道:“沒什麼,沒什麼,這人一上了年紀就容易感懷,皇上不必擔心,微臣沒事。”

說完,他竟然一個拱手,告退了!

朱慈炅呆立了半天才回過神來,徐光啓這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是因爲奏摺裡的內容才這麼失態的?好奇怪啊,朱慈炅搖了搖頭,輕輕的翻開奏摺,仔細的看起來。

剛一看到標題,朱慈炅的臉色馬上就變得鄭重了,因爲這份奏摺的標題是:爲君之道!

他都當了三四年的皇帝了,還沒有誰教過他爲君之道呢,按理這些都應該是他父皇言傳身教的,但誰叫他便宜父皇死的早呢,基本上什麼都沒教給他就掛了!

現在終於有人教他爲君之道了,他怎能不重視,他三步並作兩步跑回書桌前,坐下來認真的品讀起來。

第一段倒沒什麼,是摘抄自《貞觀政要》卷一,君道第一中的一段話:

爲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手下的侍臣說的一段話,意思是當一個國家的君主,必須先保存百姓。如果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來奉養自身,就如同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死了。如果要想天下安定,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生動亂的。

這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我沒有欺負老百姓啊,也沒有行爲不正啊!

朱慈炅好奇的往下看去,原來徐光啓並不是在批評朱慈炅行爲不正,損害百姓利益,他所說的是皇室的宗親!

他在第二段引用了嘉靖時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奏摺裡的一段話: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

緊接着,他又列舉了皇室宗親的頭銜和年俸標準:

親王:祿米一萬石;

郡王:祿米兩千石;

鎮國將軍:祿米一千石;

輔國將軍:祿米八百石;

奉國將軍:祿米六百石;

鎮國中尉:祿米五百石;

輔國中尉:祿米四百石;

奉國中尉:祿米三百石;

這個看起來好像不多,一個奉國中尉一年祿米才三百石,折算成銀子才三百兩,一個皇親國戚,這點錢好像壓根就不夠花。如果是明初這點祿米加起來自然是不多,朱元璋總共才二十六個兒子,三十多個孫子,其他兄弟、叔伯加起來總共都不到一百人,祿米也就幾十萬石,對整個大明來說壓根就不算什麼。

但是,到了明末就不一樣了,因爲宗室子弟都太能生了,所謂飽暖思**,一天到晚吃飽了飯沒事幹,怎麼辦?自然是進行造人運動最爲舒爽,不但自己舒爽了,如果一不小心造出個帶把的,那就賺大發了,一個奉國中尉一年都能賺三百兩銀子,最少能白賺十多年!

所以,宗室子弟一個個都拼命的生,著名文人王世貞在《皇明盛事》中記載,慶成郡王朱濟炫一口氣生了一百個兒子,除了長子世襲郡王,其他九十九個全是鎮國將軍,家族聚會時,竟然鬧出了同父兄弟之間不能盡識的笑話,這些皇室宗親的生育能力可見一斑!

據徐光啓統計,到崇正三年,皇室宗親的數量已經達到了恐怖的三十多萬,年俸祿米達到了恐怖的一千三百多萬石,大明一年的稅收有一大半都給這些宗親發年俸去了!

就這樣,這些宗親還不滿足,他們大多數沉溺於富貴,妄自驕橫,不知禮儀,更有甚者,還和地方豪紳勾結兼併土地、強納妻妾、壓榨佃農,以致民不聊生,賊寇四起。像土地兼併最嚴重的河南,徐光啓引用了李於麟的《送客河南》中的一句詩:‘唯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這意思就是說,整個河南除了留給王孫和平民共同行走的官道,其餘土地全是朱姓宗室的私產!

當然,這有點誇張了,徐光啓接下來例舉了各省皇室宗親的私人田產,其中山西和河南土地兼併最爲嚴重,山西全省上好的田地幾乎全爲宗室所佔,河南更有親王郡王七十二家,整個河南的土地有一大半都是這七十二家王室的私產!

他們不但白拿朝廷的年俸,還不斷的兼併土地,以致皇室宗親所佔有土地越來越多,而農民卻因爲無地可種而淪爲佃農、奴役、流民甚至是反賊!據不完全的統計,到崇正初年,落入皇室宗親和地主豪紳手裡的土地已經達到了恐怖的五百多萬頃,而整個大明的總耕地面積歷年統計最高值都只有一千萬頃左右!

徐光啓還統計出一個恐怖的規律,那就是每隔三十年,皇室宗親的數量就會翻一番,也就是說,再過三十年,大明所有的稅收全部加起來都不夠給皇室宗親發年俸了!

看到這裡,朱慈炅氣的臉都青了,這幫蛀蟲,不知道這樣蛀下去大明遲早要被他們蛀光的嗎?一點有意義的事情都不做,就知道拼命的生育,拼命的圈地,拼命的享受,拼命的壓榨,把好好的大明蛀的千瘡百孔,現在蛀的大明奄奄一息了,卻讓我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孩頂在前面爲你們遮風擋雨!

這幫該死的混蛋啊!

難怪李自成剛在洛陽殺了福王朱常洵馬上聲威大震、應者雲集,從一個流寇搖身一變,變成百姓的救星;

難怪張獻忠剛在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馬上得到百姓的擁護,從一個殺人魔王搖身一變,變成了救苦救難的菩薩!

難怪民皆附賊而不附兵,都是這些藩王和宗室平時作孽太多,已經搞得天怒人怨了,***,民怎麼會不反?

而這個官的代表竟然不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更不是他崇正皇帝朱慈炅,而是這藩王、這些宗親、這些蛀蟲、這些混蛋!

現在朱慈炅總算明白明朝滅亡的根源所在了,難怪崇禎皇帝一次次的賑災百姓都不買賬,難怪大明最後窮的連軍糧都湊不齊,都是這些蛀蟲給害的啊!

最後,徐光啓很隱晦的提出一條計策,那就是:借刀殺人,將各州府的守軍全部集中起來,去追剿農民起義軍的主力,其它的只要不攻佔城池,暫時就不去管他們。

就讓他們去鬧,反正農民起義軍隊不會殺一般的平民,對清官也很客氣,他們殺的只是那些貪官和皇室宗親,就讓他們去殺,把這些蛀蟲全殺光,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

朱慈炅算是看明白了,徐光啓不是勸他實施仁治,那是盛世皇帝才能用的方法。他之所以在第一段中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話,並不是讓他效仿李世民實施仁治,而是在暗示他亂世爲君,要殺伐果斷,要知道,李世民可是連親兄弟都殺!

難怪徐光啓今天行爲這麼怪異,他大概是怕朱慈炅念及血脈親情,不忍下手吧,要知道那些什麼親王郡王可都是朱慈炅的叔伯甚至是爺爺輩!

這點他就想錯了,朱慈炅可不是原來的朱慈炅,他是穿越而來,跟那些蛀蟲壓根就沒有什麼親情可言。他只知道天啓皇帝朱由校是他父親,攝政王朱由檢是他叔叔,至於其他皇室宗親,他認識你是誰啊!

正好五省的災民有一大半都遷出來了,剩下的不是流寇就是皇室宗親和他們的爪牙,至於真正的平民,大部分都是軍戶,都在衛所附近待着呢,量那些賊寇也不會無緣無故的跑去攻擊衛所。崇禎朝那會兒西北五省可是十室九空,現在留下的那點人,他朱慈炅損、失、得、起!

想到這裡,朱慈炅眼中歷芒一閃,大喝道:“曹化淳。”

曹化淳應聲而入,磕頭行禮道:“微臣在。”

朱慈炅將奏摺一合,遞到他手裡,然後,冷冷的道:“燒了。”

曹化淳二話不說,掏出火摺子把奏摺一點,那奏摺很快就淹沒在火光中。

第十八卷 第三十三章 特種作戰初登場(上)第十八卷 第十四章 御弟回京,皇宮晚宴第九卷 第二十二章 干戈疾突襲奪四國第十七卷 第七十八章 沙俄震驚求和談第十一卷 第二十章 電報網絡通天下第七卷 第十二章 求助大明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八卷 第十六章 東番密報第三卷 第十七章 花魁大會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殖民擴張第十六卷 第四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厲兵秣馬備出征第十五卷 第四十九章 興兵復仇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車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二卷 第二十八章 大明真恐怖第十八卷 第六十二章 歐亞鐵路,北線貫通第九卷 第十六章 奪大名翁婿初登場第二卷 第十八章 五虎將下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二卷 第十六章 抵達錫蘭第十七卷 第十二章 棱堡遍地第二卷 第二章 小人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大明鄭式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六卷 第十九章 步兵操典第十四卷 第二十三章 席捲南亞第八卷 第十二章 商船失蹤第十二卷 第二十三章 法國的公爵第八卷 第十章 準備打劫第九卷 第十二章 籤條約大明壓列強第十二卷 第十章 經濟入侵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風明軍下西洋第十一卷 第二十七章 宿命之敵終一戰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災民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第十三卷 第十四章 血染龍旗(上)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八卷 第六十章 巡視東番,測試戰艦第十八卷 第六十四章 恐怖大明,飛速備戰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七卷 第四章 鐵礦金礦第八卷 第四章 寶島東番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災民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戰車測試急第十五卷 第二十五章 驚喜不斷(四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二十六章 王子公主訂終身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六卷 第七章 發展方向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質量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十五卷 第二十九章 擴大同盟第十四卷 第十八章 復國有望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呂宋行省第四卷 第十二章 賊寇突襲第十七卷 第三十八章 大型試驗場第四卷 第十二章 賊寇突襲第十七卷 第三十九章 作弊式研究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七卷 第一章 崛起計劃第四卷 第十七章 驚喜不斷第十八卷 第五十五章 獲取土地,禮尚往來第十七卷 第四章 開發西伯利亞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亦商亦盜第十七卷 第三十六章 科舉擴編第十一卷 第三十六章 火炮衝鋒亂敵陣第十卷 第十一章 闖王偷襲反被擒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十八章 鑽牀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六卷 第三十章 共同出兵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十六卷 第二十章 太子少師(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五卷 第十七章 輿論引導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十八卷 第五十九章 屯衛擴編之兩百都司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六卷 第十一章 軍火生意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十一卷 第二十八章 傾盡全力滅建奴第二卷 第九章 遼東第二卷 第十四章 無奈妥協第十四卷 第十六章 準備開戰第七章 氣氛詭異第七卷 第十一章 阿三慘了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質量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九章 召見第十卷 第十七章 傳密旨張網以待第十三卷 第十章 不歡而散第十一卷 第三十五章 兩軍對壘決雌雄第七卷 第二十章 組建水師
第十八卷 第三十三章 特種作戰初登場(上)第十八卷 第十四章 御弟回京,皇宮晚宴第九卷 第二十二章 干戈疾突襲奪四國第十七卷 第七十八章 沙俄震驚求和談第十一卷 第二十章 電報網絡通天下第七卷 第十二章 求助大明第一章 天啓六年第八卷 第十六章 東番密報第三卷 第十七章 花魁大會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七卷 第二十一章 殖民擴張第十六卷 第四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十七卷 第七十四章 厲兵秣馬備出征第十五卷 第四十九章 興兵復仇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車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二卷 第二十八章 大明真恐怖第十八卷 第六十二章 歐亞鐵路,北線貫通第九卷 第十六章 奪大名翁婿初登場第二卷 第十八章 五虎將下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二卷 第十六章 抵達錫蘭第十七卷 第十二章 棱堡遍地第二卷 第二章 小人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大明鄭式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六卷 第十九章 步兵操典第十四卷 第二十三章 席捲南亞第八卷 第十二章 商船失蹤第十二卷 第二十三章 法國的公爵第八卷 第十章 準備打劫第九卷 第十二章 籤條約大明壓列強第十二卷 第十章 經濟入侵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風明軍下西洋第十一卷 第二十七章 宿命之敵終一戰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災民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第十三卷 第十四章 血染龍旗(上)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八卷 第六十章 巡視東番,測試戰艦第十八卷 第六十四章 恐怖大明,飛速備戰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七卷 第四章 鐵礦金礦第八卷 第四章 寶島東番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災民第十七卷 第四十七章 戰車測試急第十五卷 第二十五章 驚喜不斷(四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二十六章 王子公主訂終身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六卷 第七章 發展方向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質量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十五卷 第二十九章 擴大同盟第十四卷 第十八章 復國有望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四卷 第十一章 勞師襲遠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呂宋行省第四卷 第十二章 賊寇突襲第十七卷 第三十八章 大型試驗場第四卷 第十二章 賊寇突襲第十七卷 第三十九章 作弊式研究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七卷 第一章 崛起計劃第四卷 第十七章 驚喜不斷第十八卷 第五十五章 獲取土地,禮尚往來第十七卷 第四章 開發西伯利亞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三卷 第二十二章 亦商亦盜第十七卷 第三十六章 科舉擴編第十一卷 第三十六章 火炮衝鋒亂敵陣第十卷 第十一章 闖王偷襲反被擒第十一卷 第三十七章 雪中激戰定北疆第十八章 鑽牀第十六卷 第五十章 明軍發威(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十六卷 第三十章 共同出兵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十六卷 第二十章 太子少師(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五卷 第十七章 輿論引導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十八卷 第五十九章 屯衛擴編之兩百都司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六卷 第十一章 軍火生意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十一卷 第二十八章 傾盡全力滅建奴第二卷 第九章 遼東第二卷 第十四章 無奈妥協第十四卷 第十六章 準備開戰第七章 氣氛詭異第七卷 第十一章 阿三慘了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質量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十九章 召見第十卷 第十七章 傳密旨張網以待第十三卷 第十章 不歡而散第十一卷 第三十五章 兩軍對壘決雌雄第七卷 第二十章 組建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