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第十六章 多行不義必自斃

話說這李自成爲什麼要把福王煮了做成“福祿宴”與手下分食之呢?把人煮了也就算了,還真吃,這得多大的仇啊?再說李自成並不是以兇殘著稱的,他也沒必要故作兇殘來提高威信,爲什麼做出如此殘忍的事呢?

這“福祿宴”並非虛構之事,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而且,從來沒有人批判過李自成做的殘忍,彷彿這樣做天經地義一樣!吃人還天經地義,有沒有搞錯?

如果去了解一下福王的所作所爲,那真沒搞錯,平民百姓真的是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這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第三子,可以說他一出生就是個禍害,因爲萬曆皇帝寵愛他的生母鄭貴妃,想廢長立幼立他爲太子,結果引起了’國本之爭‘,最後萬曆雖然屈服了,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但這件事直接逼的四位首輔辭職,六部高官有十多人因此獲罪,朝野上下共有三百多大小官吏被罷官、解職、發配,明神宗也因此再不上朝,以示****。

這場國本之爭加劇了文官集團和皇室的矛盾,可以說真正動搖了明朝的國本,要說明朝的滅亡由此而始也不爲過。

但這位福王對明朝的禍害並沒有結束,他被迫就藩以後明神宗將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大部分都賜給他了,並賜他良田四萬頃,以至於民間都有‘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於皇宮’之說。

按理有了這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財,就老老實實當自己的福王,享享清福得了,但是,他不,他沉迷酒色,並仗着明神宗的寵愛,縱容手下四處強取豪奪、強搶民女,瘋狂斂財,瘋狂兼併土地。

他到底有多瘋狂呢?河南一地就不說了,他就是個土霸王,他甚至將四川的鹽井和茶市都霸佔了,搶人都搶到山東和湖廣去了!

這些都還罷了,最多在他肆虐的地方造成一些民怨而已,並不足以動搖明朝的根本,他做的最過分的就是在西北爆發旱災以後,他不但不開倉賑濟災民,還帶頭徵稅,也就是說,不管治下的子民沒飯吃也好,餓死也好,稅賦一分都不能少!他這一帶頭,各地宗室紛紛效仿,逼的到處民怨沸騰,最後釀成了各地的農民起義。

這明末農民起義之禍雖然不能歸咎於他一個人,但是,他帶了一個很不好的頭,不顧災情橫徵暴斂,平民百姓不造反纔怪。要是他帶頭減免稅賦,賑濟災民,西北根本就不可能大亂。

這還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朝廷多次組織兵馬去剿滅農民起義,但由於國庫空虛,士兵們大多是餓着肚子上戰場的,崇禎皇帝對他也算是仁至義盡了,每次有反賊威脅到洛陽的時候都派兵來援,結果每次士兵都餓着肚子來,餓着肚子回去,他從來沒有拿出一粒米犒勞前來支援的軍隊!最後,前來幫他守城的官兵打開城門迎闖王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他這完全是咎由自取。

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不但是福王,襄王、貴陽王、楚王這些皇室宗親都是一個德性,只顧自己享樂,完全不管治下子民死活。三十多萬宗室子弟,俸祿就佔了大明全國稅賦的一半還多,還霸佔了全國將近一半的良田,還仗着宗室的身份到處爲非作歹,這樣搞下去,就算沒有旱災遲早也會逼的平民造反,要說明朝之亡亡於皇室宗親一點也不爲過,西北的大旱只是加速了這個進程而已。

朱慈炅早已在徐光啓的暗示下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來了個“借刀殺人”,讓起義軍去收拾這幫宗室的蛀蟲,現在李自成已經將最大的蛀蟲福王給烹了,張獻忠那邊又怎麼樣了呢?

張獻忠之所以這麼久都沒攻下襄陽跟李自成是一個原因,他也知道不能做出頭鳥,要說這兩個人雖然打仗不怎麼樣,保命之道還是很厲害的,要不怎麼十三家七十二路義軍最後就他們兩混出頭了呢。

張獻忠的耐心甚至比李自成還要好,所以歷史上他比李自成活的還久,最後要不是他腦門一熱,要當一回英雄,率大西軍跟清軍死磕,恐怕滿清都奈何不了他。

當然,最後他這個英雄還是沒當成,因爲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他這樣率軍跟清軍死磕,滿清能讓他留芳百世嗎?這個自然是不可能的,最後,滿清乾脆在史書上把他描述成一個殺人魔王,讓他遺臭萬年!

那些崇禎朝的舊事就不再多說了,總之張獻忠這個人比李自成還要滑頭,他聽聞義軍主力高迎祥部全軍覆沒以後並沒有動,直到聽聞李自成進了洛陽,烹了福王,然後拉着劫掠來的糧草財物往北遁去他才動手。

他圍了襄陽這麼久,城裡自然也聯絡好了內應,所以他同樣不費吹灰之力就衝進了襄陽城,這都是這些皇室宗親不得人心的結果,崇禎那會兒地方上的軍隊幾乎都是這樣,遇到農民起義軍沒幾個抵抗的,都是開城投降。

要真打的話明軍會打不過起義軍嗎?君不見崇禎隨便派個猛人,帶領幾萬明軍就能打的農民軍抱頭鼠竄,像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等等,隨便哪個,隨便帶幾萬人馬都能打的起義軍找不着北。曹文詔更是敢率一千多關寧鐵騎去追十多萬義軍,當然一千比十萬這比例有點太懸殊了,真是一人丟塊石頭都能砸死他,所以曹文詔一不小心就掛了。

這裡之所以舊話重提,只是想說明一點,那就是這些皇室宗親真是做的太過分了,不但平民百姓恨他們,就連明軍都不願意爲他們拼命,更別說義軍裡面很多都是屯衛或者邊兵,所以義軍攻城一般都能找到內應,城池在他們面前簡直形同虛設。

襄陽曆來都是軍事重鎮,以明軍的戰鬥力真要死守,張獻忠就是兵力再多一倍也攻不進去,但是,有了內應就不一樣了,他一晚上就衝進去了。

這襄王朱翊銘只是貪圖享樂,不管平民死活而已,倒沒像福王那樣倒行逆施,但是,他同樣不能倖免,在平民百姓眼裡,皇室宗親都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管你做沒做多少壞事,逮到了就是殺,壞事做盡的那更是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這襄陽城裡還有個倒黴蛋比襄王更倒黴,這位就是貴陽王朱常法,貴陽那地方在明朝的時候幾乎就是蠻荒之地,所以貴陽王朱常法基本上不在自己屬地待着,一般都在襄陽陪老襄王,這下正好也被張獻忠逮住了,一併砍了!

張獻忠攻陷襄陽之後並沒有跟李自成一樣立馬跑路,因爲這襄王沒福王壞,所以並沒有搜刮多少民脂民膏,在襄陽搶到的財物不夠啊,怎麼辦呢?不夠就繼續搶唄,他認爲李自成已經把朝廷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他這應該還有足夠的時間,所以他不但沒跑路,還直接率軍衝向武昌城。

武昌城是楚王朱華奎的王府所在地,這楚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跟福王有得一拼,據說他搜刮的民脂民膏不下一千萬兩,搶了他起碼這兩年是不用愁軍費了。

要說這楚王朱華奎也真是不得民心,守城的官兵甚至連樣子都懶得做,一聽說義軍來了,直接一鬨而散,城都懶得給他守,他不得不出錢招募了一批平民給他守城,結果可想而知,人家跟義軍纔是一家人,自然直接把義軍迎進城來收拾你個大壞蛋。

張獻忠比李自成做的更絕,武昌城裡的皇室宗親都被他一個個趕進漢水活活淹死,叫你們助紂爲虐!至於主犯楚王朱華奎也被他給煮了,與手下分食之!

還是那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做盡總有一天會遭報應的。

第十四卷 第二十一章 龍幣問世第十七卷 第五十章 西伯大開發(上)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七卷 第六十四章 大明陸軍軍官學院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八卷 第五十八章 屯衛擴編之五百萬戶第十八卷 第六十二章 歐亞鐵路,北線貫通第十三卷 第二十八章 列強聯合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七卷 第十八章 明軍攻擊更可怕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三卷 第十三章 中都祭祖第十八卷 第二十一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上)第十六卷 第四十一章 盟國出手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二十四章 提拔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五卷 第四十七章 太傅歸天第六卷 第十四章 拔得頭籌第十六卷 第六十二章 吐蕃綠洲第十八卷 第六十二章 歐亞鐵路,北線貫通第十八卷 第五十五章 獲取土地,禮尚往來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八卷 第十九章 海盜覆滅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西線戰事(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蠻夷第十一卷 第二十五章 斷頭樹下鐵頭精第十四卷 第四十七章 勢如破竹第十七卷 第四章 開發西伯利亞第十八卷 第六十六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中)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瘋狂咆哮第三卷 第十二章 龍顏大怒第十二卷 第四章 推進系統第十七卷 第六十九章 裝備採購計劃第十五卷 第五十四章 水陸並進第十四卷 第十五章 內閣總理第十八卷 第六十三章 借道德國,征討荷蘭第五卷 第十一章 繼續碉堡第十七卷 第七十章 兵法與熱武器作戰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章 火車線路貫南北第四卷 第十章 澤州告急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風明軍下西洋第十七卷 第四十五章 戰車和坦克第十七卷 第四十一章 實驗有危險第十八章 鑽牀第十八卷 第四十九章 不歡而散,全面開戰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八卷 第四十三章 未來樂土,東勝神州第七卷 第十章 早期殖民第五卷 第十章 不戰而逃第三卷 第十四章 微服私訪第十六卷 第二十九章 荒原會面第十七卷 第三十三章 稅賦問題第十八卷 第十三章 誰可依仗,唯有大明第二卷 第十八章 五虎將下第八卷 第八章 推行新政第八卷 第十三章 無恥海盜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十七卷 第五章 打天下易第十八卷 第五十六章 另類殖民,同化土著第十三卷 第八章 天朝降臨第十卷 第二十章 講義氣身陷重圍第十二卷 第十九章 歐陸的形勢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第十六卷 第五十三章 一場鬧劇第十二卷 第七章 歐陸消息第十七卷 第三十四章 規範經營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十六卷 第四十二章 窮兵黷武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二卷 第六章 噩耗第六章 榮耀任務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十八卷 第三十章 世子一怒揍公爵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六卷 第四章 全民動員第十六卷 第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戰遵化上第十六卷 第六章 造福百姓第十卷 第十章 調集兵馬準備出征第十六卷 第二十八章 點亮長安街第六卷 第四章 全民動員第十七卷 第七十三章 科舉再臨迎盛事第九卷 第十五章 謀東瀛父子齊上陣第十七卷 第五十三章 開發新策略(上)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第十六卷 第五十八章 和談進行時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顏直諫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計第三卷 第六章 稅賦之爭第十五卷 第十二章 再擴京城第四章 木工皇帝第十六卷 第四十一章 盟國出手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
第十四卷 第二十一章 龍幣問世第十七卷 第五十章 西伯大開發(上)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九卷 第四章 屬國科舉屠夫鴻儒第十七卷 第六十四章 大明陸軍軍官學院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八卷 第五十八章 屯衛擴編之五百萬戶第十八卷 第六十二章 歐亞鐵路,北線貫通第十三卷 第二十八章 列強聯合第十四卷 第十二章 大明龍幣第十七卷 第十八章 明軍攻擊更可怕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三卷 第十三章 中都祭祖第十八卷 第二十一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上)第十六卷 第四十一章 盟國出手第十五卷 第五章 運河之策第二十四章 提拔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五卷 第四十七章 太傅歸天第六卷 第十四章 拔得頭籌第十六卷 第六十二章 吐蕃綠洲第十八卷 第六十二章 歐亞鐵路,北線貫通第十八卷 第五十五章 獲取土地,禮尚往來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八卷 第十九章 海盜覆滅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西線戰事(五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蠻夷第十一卷 第二十五章 斷頭樹下鐵頭精第十四卷 第四十七章 勢如破竹第十七卷 第四章 開發西伯利亞第十八卷 第六十六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中)第十六卷 第四十七章 瘋狂咆哮第三卷 第十二章 龍顏大怒第十二卷 第四章 推進系統第十七卷 第六十九章 裝備採購計劃第十五卷 第五十四章 水陸並進第十四卷 第十五章 內閣總理第十八卷 第六十三章 借道德國,征討荷蘭第五卷 第十一章 繼續碉堡第十七卷 第七十章 兵法與熱武器作戰第十一卷 第二十一章 火車線路貫南北第四卷 第十章 澤州告急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風明軍下西洋第十七卷 第四十五章 戰車和坦克第十七卷 第四十一章 實驗有危險第十八章 鑽牀第十八卷 第四十九章 不歡而散,全面開戰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八卷 第四十三章 未來樂土,東勝神州第七卷 第十章 早期殖民第五卷 第十章 不戰而逃第三卷 第十四章 微服私訪第十六卷 第二十九章 荒原會面第十七卷 第三十三章 稅賦問題第十八卷 第十三章 誰可依仗,唯有大明第二卷 第十八章 五虎將下第八卷 第八章 推行新政第八卷 第十三章 無恥海盜第十六卷 第十七章 接着忽悠第十七卷 第五章 打天下易第十八卷 第五十六章 另類殖民,同化土著第十三卷 第八章 天朝降臨第十卷 第二十章 講義氣身陷重圍第十二卷 第十九章 歐陸的形勢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第十六卷 第五十三章 一場鬧劇第十二卷 第七章 歐陸消息第十七卷 第三十四章 規範經營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十六卷 第四十二章 窮兵黷武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二卷 第六章 噩耗第六章 榮耀任務第十七卷 第六十五章 裝甲戰車攻城戰術第十八卷 第三十章 世子一怒揍公爵第十七卷 第九章 海軍再升級第六卷 第四章 全民動員第十六卷 第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戰遵化上第十六卷 第六章 造福百姓第十卷 第十章 調集兵馬準備出征第十六卷 第二十八章 點亮長安街第六卷 第四章 全民動員第十七卷 第七十三章 科舉再臨迎盛事第九卷 第十五章 謀東瀛父子齊上陣第十七卷 第五十三章 開發新策略(上)第四卷 第二十一章 趁亂襲營第十六卷 第五十八章 和談進行時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顏直諫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計第三卷 第六章 稅賦之爭第十五卷 第十二章 再擴京城第四章 木工皇帝第十六卷 第四十一章 盟國出手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