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第七十三章 科舉再臨迎盛事

崇正十六年,公元1643年,這一年,在歷史上生了很多大事。&1t;/p>

歷史上這一年,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攻克承天、西安、榆林、潼關,一路勢如破竹,直奔大明京城。&1t;/p>

歷史上這一年,清太宗皇太極逝世,六歲的順治皇帝福臨登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t;/p>

歷史上這一年,名將孫傳庭戰死在潼關至渭南一線,大明失去了最後翻盤的希望。&1t;/p>

崇禎朝這個時候,大明已經危在旦夕,隨時有可能覆滅,但崇正朝這個時候,大明卻國富民強,即將迎來極盛時期,&1t;/p>

這個時候,大明6軍即將拿下整個西伯汗國,可謂無敵天下;&1t;/p>

這個時候,大明海軍已經集齊上千艘級戰列艦,正準備海上爭霸;&1t;/p>

最重要的,正是這一年,大明崇正皇帝朱慈炅開始着手改變落後的封建制度,正式推行《大明崇正律》。&1t;/p>

正月十六,崇正十六年的第一期《新京報》準時行,令所有買報紙的人吃驚的是,每買一份報紙還附帶送一本小冊子,而這本小冊子就是《大明崇正律》。&1t;/p>

Www☢TTKдN☢C O

更令他們吃驚的是《大明崇正律》的內容,要不是《新京報》是大明通政使司也就是現在的大明通信部行的,他們甚至會以爲這是有人想造謠生事了。&1t;/p>

皇上的權力竟然也要講規矩,老百姓竟然也有權利,這些雖然在幾千年來一直在流傳,貌似好像有這麼個意思,但是,真正明文規定卻從來沒有出現過,所謂”民爲水,君爲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那基本上只是說說而已,哪個皇帝還真把老百姓看的比自己還重啊!&1t;/p>

還有朝廷的日常事務竟然要全部交給內閣處理,甚至官員的人選都由內閣來決定,這一直是讀書人的夢想,也是大明朝文官集團與皇上爭奪的焦點,現在好了,皇上主動放權,什麼都不用爭了,只要做得好,皇上管都不會管!&1t;/p>

大明曆代無數文人的夢想就這麼實現了?這一切也太簡單了吧,讓人覺得是那麼的不真實,但是,《大明崇正律》上卻白紙黑字寫明瞭,皇上從此不再管朝廷日常事務了,只是讓錦衣衛、東廠協助都察院監督一下!&1t;/p>

監督一下倒沒有人覺得不合理,如果沒有監督,文官都可以無法無天了,那才叫不合理。&1t;/p>

只是,皇上真的就這麼放權了嗎?所有讀書人都有點不敢相信,卻有不得不信,因爲《大明崇正律》是御製的,也就是說,是皇上親自編寫的,而且從今年開始就實行了。&1t;/p>

一時之間,整個大明都傳瘋了,不管是不是讀書人,不管識不識字,所有人都在瘋傳。&1t;/p>

所有平民百姓漸漸都聽說了還有權利和義務這個東西,對大明的歸屬感也更強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漸漸的也變的不再是一個口號,因爲他們真切的感受到,天下興亡,真的跟他們有關係,同時,他們對皇上也更擁戴了,因爲他們明明白白的感受到,皇上是真的對他們好。&1t;/p>

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這是人之常情,不識好歹的畢竟是少數。&1t;/p>

《大明崇正律》掀起的熱潮還沒有過去,僅僅隔了一天,正月十八,大明禮部和大明教育部又在《新京報》上聯合文,癸未科會試和殿試的取士名額將再增加一倍左右,也就是這次大明境內提名金榜的進士將達到八百名左右,比最初的兩三百名多了將近三倍!&1t;/p>

這下整個大明再次轟動了,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中進士本來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現在中進士的機會多了三倍,怎麼能不令天下讀書人爲之欣喜若狂。&1t;/p>

原本一些已經絕望的舉人再次看到了希望,四千多人裡面選兩三百人,或者是八千多人裡面選三四百人,這個金榜提名的機會的確不多,但是,現在可是八千多人裡面選八百人,每十個裡面就有一個能金榜提名,能考上舉人的可都不是一般人,要是有希望誰會放棄呢,十個裡面選一個,興許,運氣好就高中了也說不定。&1t;/p>

於是乎,整個大明的舉子都瘋狂的趕往京城,原本打算放棄的,甚至已經放棄了好幾屆的都按捺不住了,除了老的走不動的或者已經隱居收不到消息的,其他的舉人基本上全趕到了京城。&1t;/p>

據教育部最後統計,此次參加科舉的大明舉人竟然達到了恐怖的九千多人,就算大明去年鄉試擴招了一倍,那也應該是八千人左右,這多出的一千多人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冒出來的。&1t;/p>

總之,加上分藩屬國此次來京的舉人,參加癸未科會試的考生已經過了一萬二千人,參加人數同樣達到了原來的三倍,如此盛事,這是前所未有,如此多的考生,對大明教育部也是一個考驗,因爲現在考生的食宿可都是歸教育部安排的。&1t;/p>

好在教育部下屬的國子監經過擴建以後面積擴大了足有五倍之多,佔地面積足有原來京城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原來的京城可是有上百萬人口,也就是說,國子監要放開了建,住二十萬人都不是問題。&1t;/p>

黃道周也早做了安排,本來新國子監就建了將近兩萬間房舍,他還直接給國子監的監生放了大假,凡是不參加本次會試的,等科舉結束再來就學,這樣,再多來點考生也住的下。&1t;/p>

這下大明的考生總算體會到現在的大明有多強盛了,原本京城的考生或者來過京城的考生還好點,沒來過京城的,直接就被碩大的京城給嚇到了,三四百萬人口的城市在這個時候是什麼概念,厲害了,我的大明!&1t;/p>

藩屬國的考生更是驚的目瞪口呆,別說是京城了,就算是新國子監那面積,在他們那裡也算是大城市了,一個學堂竟然比城市還大,這是什麼概念,天朝上國,不愧爲天朝上國啊!&1t;/p>

會試和殿試的流程就不復述了,崇正朝也舉辦了不少次科舉了,朱慈炅對殿試自然是輕車熟路,不過,這次他卻沒有遇到一個認識的考生,連聽說過的都沒有。&1t;/p>

所以,他乾脆沒有插手金榜的排名,完全就按成績來定名次。&1t;/p>

爲什麼這屆考生他一個都沒聽過呢?其實,這也不奇怪,因爲在崇禎朝這已經是最後一屆科舉了,考完第二年大明就亡了,這些考生根本沒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不能留名青史也是很正常的。&1t;/p>

不過,在崇正朝就不一樣了,現在大明正如日高升,光芒必將照耀整個世界,他們將不再默默無聞的逝去,很多人必將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1t;/p>

第十七卷 第二十七章 爲什麼放權第九卷 第十二章 籤條約大明壓列強第四卷 第二章 徵兵計劃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第十四卷 第八章 商業帝國第十三卷 第三十三章 佈局東南第九卷 第六章 《大明藩屬國令制》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十六卷 第一章 進步驚人第二卷 第四章 發威第八卷 第二十五章 強國外交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五卷 第二十一章 波斯遣使(感謝T34/85大大)第十五卷 第十六章 威武霸氣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五卷 第十二章 血戰蓋州(上)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八卷 第六章 利益之爭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四卷 第二十二章 狼狽逃竄第十五卷 第五十九章 僥倖脫逃第十五卷 第十章 專業人才第十五卷 第二十六章 運河通航(五更,感謝所有打賞過的讀者大大)第六卷 第二十六章 遼東全復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十八卷 第六十九章 橫跨美洲,攻擊英軍第十五卷 第四十四章 死戰不退第十六卷 第二十六章 商業發展第十四卷 第五十章 引蛇出洞第二卷 第五章 車牀第十一卷 第三十六章 火炮衝鋒亂敵陣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十八卷 第二十三章 曠日持久,損耗驚人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十四卷 第七章 戰艦翻倍第八卷 第十一章 海上攔截第七卷 第八章 操練洋軍第十四卷 第二十章 大明盛世第十四卷 第二十二章 推廣龍幣第九卷 第二十一章 烽煙起趁亂謀九洲第九章 明爭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將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車第六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中)第十三卷 第十三章 慘烈炮戰第十八卷 第八十一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下)第五卷 第十八章 迅急籌劃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十五卷 第八章 鑽研技術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十五卷 第十二章 再擴京城第九卷 第一章 東瀛也有農民起義第十卷 第二十四章 聞風聲狼狽逃竄第八卷 第十五章 初次交鋒第二卷 第六章 噩耗第十八卷 第七十九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下)第八卷 第十章 準備打劫第十五卷 第三十五章 大明的戰略第二十一章 鋼材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風明軍下西洋第十七卷 第四十一章 實驗有危險第十四卷 第十七章 誘敵之計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卷 第一章 覓良纔開科取士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學院第十四章 隱忍第九卷 第二十章 振國威琉球戰強藩第十七卷 第二十四章 架橋修路兩不誤第十三章 神蹟第十八卷 第二十二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下)第十四卷 第五十二章 蘇祿海戰第十一卷 第三章 後金稱帝來搗亂第十五卷 第十八章 結盟請求第十八卷 第二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姻緣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皇上來了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七卷 第四十一章 實驗有危險第十卷 第四章 證道理電磁相生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八卷 第二章 借用屯衛固邊疆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十二卷 第二十七章 火車和商號第三卷 第十八章 栽贓陷害第十六卷 第十五章 沙俄來使第八卷 第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七卷 第十四章 遠征軍團第十一卷 第三十四章 驚慌失措調兵馬第十五卷 第十一章 繁華之都第三卷 第五章 史無前例第十七卷 第七十二章 歡樂喜慶又一年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車第十七卷 第四十六章 建訓練基地
第十七卷 第二十七章 爲什麼放權第九卷 第十二章 籤條約大明壓列強第四卷 第二章 徵兵計劃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第十四卷 第八章 商業帝國第十三卷 第三十三章 佈局東南第九卷 第六章 《大明藩屬國令制》第十七卷 第八十一章 六國聯軍渾不怕第十六卷 第一章 進步驚人第二卷 第四章 發威第八卷 第二十五章 強國外交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五卷 第二十一章 波斯遣使(感謝T34/85大大)第十五卷 第十六章 威武霸氣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五卷 第十二章 血戰蓋州(上)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陸上霸主現崢嶸第八卷 第六章 利益之爭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四卷 第二十二章 狼狽逃竄第十五卷 第五十九章 僥倖脫逃第十五卷 第十章 專業人才第十五卷 第二十六章 運河通航(五更,感謝所有打賞過的讀者大大)第六卷 第二十六章 遼東全復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十八卷 第六十九章 橫跨美洲,攻擊英軍第十五卷 第四十四章 死戰不退第十六卷 第二十六章 商業發展第十四卷 第五十章 引蛇出洞第二卷 第五章 車牀第十一卷 第三十六章 火炮衝鋒亂敵陣第十六卷 第四章 推動發展第十八卷 第二十三章 曠日持久,損耗驚人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十四卷 第七章 戰艦翻倍第八卷 第十一章 海上攔截第七卷 第八章 操練洋軍第十四卷 第二十章 大明盛世第十四卷 第二十二章 推廣龍幣第九卷 第二十一章 烽煙起趁亂謀九洲第九章 明爭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將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復北疆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車第六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中)第十三卷 第十三章 慘烈炮戰第十八卷 第八十一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下)第五卷 第十八章 迅急籌劃第十八卷 第六十一章 鐵甲無敵,出其不意第十五卷 第八章 鑽研技術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十五卷 第十二章 再擴京城第九卷 第一章 東瀛也有農民起義第十卷 第二十四章 聞風聲狼狽逃竄第八卷 第十五章 初次交鋒第二卷 第六章 噩耗第十八卷 第七十九章 羣雄聚首,決戰西洋(下)第八卷 第十章 準備打劫第十五卷 第三十五章 大明的戰略第二十一章 鋼材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風明軍下西洋第十七卷 第四十一章 實驗有危險第十四卷 第十七章 誘敵之計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卷 第一章 覓良纔開科取士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學院第十四章 隱忍第九卷 第二十章 振國威琉球戰強藩第十七卷 第二十四章 架橋修路兩不誤第十三章 神蹟第十八卷 第二十二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下)第十四卷 第五十二章 蘇祿海戰第十一卷 第三章 後金稱帝來搗亂第十五卷 第十八章 結盟請求第十八卷 第二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姻緣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十六卷 第四十八章 皇上來了第十一卷 第二十二章 西北旱區煥新春第十七卷 第四十一章 實驗有危險第十卷 第四章 證道理電磁相生第十七卷 第五十四章 開發新策略(中)第十八卷 第二章 借用屯衛固邊疆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十六卷 第三十九章 南亞動盪第十二卷 第二十七章 火車和商號第三卷 第十八章 栽贓陷害第十六卷 第十五章 沙俄來使第八卷 第十八章 黃雀在後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十二卷 第二十五章 皇帝的怒火第十卷 第十三章 公主萬里來相會第七卷 第十四章 遠征軍團第十一卷 第三十四章 驚慌失措調兵馬第十五卷 第十一章 繁華之都第三卷 第五章 史無前例第十七卷 第七十二章 歡樂喜慶又一年第十八卷 第三章 北疆定名新九州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車第十七卷 第四十六章 建訓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