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第二章 收穫果實

精密機牀並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出來的,當前最重要的事就是收穫果實,這個果實不但包括莫臥兒帝國的領地,還包括巴達維亞荷蘭人所佔的領地,甚至還包括莫臥兒帝國儲量驚人的真金和白銀。

莫臥兒帝國疆域之巨大,可以說絲毫不下於擴張之前的大明帝國,其東起東胡帝國,西至坎大哈,南到邁索爾,北邊直接延伸到了巨大的山脈腳下,可以說後世南亞所有國家幾乎都被他囊入其中。

這麼一個巨大的帝國怎麼收穫呢?要是慢慢的打下來估計一年時間都不夠,還好,現在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沙賈汗已經投降了,朱慈炅直接令他寫了四份投降懿旨準備分別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方向同時接收莫臥兒帝國的領地。

西北方向是最重要的,因爲坎大哈還有莫臥兒帝國將近十萬大軍,朱慈炅直接令盧象升率天雄軍留守德里,而侯世祿則率領遠征軍第一軍團和暹羅軍團帶着沙賈汗的懿旨一路疾行,趕往坎大哈,先將那裡的十萬大軍收服,繳了械再由暹羅軍團押到果阿來。

侯世祿則率遠征軍第一軍團直接留在西北,步炮兵留下駐守坎大哈,騎兵則一路回頭去接收西北所有領地。

西南方向也好辦,現在莫臥兒帝國已經投降了,沿途也不需要那麼多軍隊駐守了,直接讓秦拱明拿着沙賈汗的懿旨一路接收就行了。

至於東北方向,差不多都被曹文詔的東路大軍給佔領完了,從莫臥兒帝國進攻果阿掀起大戰,到盧象升兵臨德里,迫降沙賈汗,中間已經過去三個多月時間,曹文詔已經率東路大軍將鐵路修到離德里只要幾百裡遠的地方了。

朱慈炅直接令曹文詔率關寧軍和安南軍趕到德里取了沙賈汗的懿旨,安南軍直接押着德里守軍俘虜趕往果阿,關寧軍則帶着懿旨去接收東南和東北剩下的土地,而定遼軍和東胡軍團則繼續帶着三十萬俘虜慢慢修,將鐵路修到德里再說。

軍隊接收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行政區域的劃分了,在沙賈汗時期,莫臥兒帝國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蘇巴,也就相當於大明的行省,朱慈炅直接拿着地圖一頓圈,將小蘇巴合成大蘇巴,最後定下了十五個行省。

至於州府縣,他就懶得具體去劃分了,一道旨意直接傳到京城,令吏部即刻選拔十五省的行政官員,前來莫臥兒帝國赴任,當然,這應該是最後一次用莫臥兒帝國這個稱呼了,等官員到任以後,這裡就應該稱爲大明某某承宣布政使司了。

這裡光是設置行省還不夠,畢竟是新接收的領土,如果不派兵駐守,還真不能保證他們不造反,這麼廣袤的疆域,沒有三十萬兵力怕是很難鎮的住,但朱慈炅又不想把正規軍團放這裡虛耗,怎麼辦呢?

調衛所的屯衛過來嗎?這樣估計還不行,因爲屯衛平時主要還是以屯田爲主,不可能時刻集結在一起,而像這種新接收的地區,必須有常備軍駐守,如果別人都開始造反了你再臨時去集結軍隊,那恐怕就來不及了。

最後,朱慈炅還是決定,擴充陸軍預備軍團,從南方各行省招三十萬新軍,組成江南、廣南、雲南三個預備軍團,前來莫臥兒帝國駐守,以後,莫臥兒帝國分爲三個防區。

東北防區總部設置在達卡,由江南預備軍團駐守,負責東北五省的治安,每個行省派駐兩萬人馬,其中一萬駐守在首府,另外一萬分散到各州府。

中南防區總部設置在德里,由廣南預備軍團駐守,負責中南五省的治安,每個行省派駐兩萬人馬,其中一萬駐守在首府,另外一萬分散到各州府。

西北防區總部設置在坎大哈,由雲南預備軍團駐守,負責西北五省的治安,每個行省派駐兩萬人馬,其中一萬駐守在首府,另外一萬分散到各州府。

至於領兵將領,朱慈炅直接從各大軍團中選取了三個年近六十的老將張應槐、劉大受、謝朝佐來擔任三個預備軍團的主將,其餘各級將領則直接從武進士中選取。

朱慈炅還趁這個機會給武進士規劃了一條升遷之路,以後,所有武進士都必須先在預備軍團磨礪幾年,待弓馬嫺熟,累積了一定的指揮經驗,再派往各正規軍團任職。

這樣既不影響他們的收入,又不耽誤他們的前程,以前武舉高中直接就派往正規軍團指揮千軍萬馬作戰實在是無奈之舉,因爲那個時候朱慈炅手下沒有那麼多可用的忠誠將領,不用武進士就得用以前的老油子,對軍隊的掌控和戰鬥力的提升都極爲不利。

現在就不一樣了,各正規軍團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忠臣良將,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以後就是要注重培養人才選拔人才了,只有用經過層層培養,層層考覈的武進士來擔任將領,才能不斷提高明軍的戰鬥力,光會拳腳功夫和紙上談兵還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莫臥兒帝國疆土的接收到這裡就差不多了,作爲皇上,他只要將大致框架定下來就行了,至於具體事宜,那就是兵部和吏部的事了。

安排好莫臥兒帝國的接收事宜,朱慈炅又將目光投向了巴達維亞,荷蘭人在那裡經營了數十年,周圍的土著武裝都被他們消滅的差不多了,像三佛齊、滿加刺、渤泥、蘇祿等土著國家都被他們打得人影都找不到了。

要不是他們本土人口實在是太少太少,估計整個南洋羣島,除了呂宋,都要被他們收入囊中了,不過他們沒有人,大明有的是人啊,那些島嶼可是不收白不收!

朱慈炅決定還是在那裡成立一個行省,其實以前巴達維亞四周也是大明的領土,大明曾在那裡設立了舊港宣慰司管理南洋諸島,現在正好,朱慈炅直接沿用了原來的名字,在巴達維亞成立舊港承宣布政使司與呂宋承宣布政使司一起掌管南洋諸島。

這下吏部又有得忙了,一下多出十六個行省,所需的官員何止千記,大明的進士也有福了,一下多出這麼多實職官位,哪裡都要人,他們簡直成了搶手貨。

以前要當官可沒這麼簡單,就算是進士,獲取功名之後差不多都得在國子監甚至是各衙門底下掛着,只有等到實職出缺才能去填補,現在只要有進士功名估計都能謀取個七品以上的官職,甚至連舉人都有機會出任縣令等七品官員了!

第十二卷 第二十章 難續的戰火第十三卷 第二十四章 洋使勸降第十一卷 第四章 歐陸使節遊大明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東南防線第一卷結束 感言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九卷 第十三章 揚天威親王赴歐陸第十六卷 第六章 造福百姓第十二卷 第三十一章 全面的合作第五卷 第十章 不戰而逃第十七卷 第七十七章 裝甲戰車顯神威第十二卷 第十五章 造訪呂宋第二十二章 彈劾第十六卷 第五十七章 和談籌備中第六卷 第十四章 拔得頭籌第十五卷 第二十四章 加大投入(三更,感謝姆知起咩名好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六十七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下)第十三卷 第五章 星城港基地第十五卷 第五十三章 文武齊聚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第十八卷 第四章 千萬平民大遷移第十五卷 第十九章 運河開挖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九卷 第十七章 爭守護主臣全清光第十二卷 第二十二章 艱難的思考第十三卷 第三十一章 行險一搏第四卷 第十九章 假意投靠第十七卷 第十三章 經緯度座標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十一卷 第二十七章 宿命之敵終一戰第二十四章 提拔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十三卷 第二章 東胡王朝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六卷 第二十七章 花市燈如晝第五卷 第十一章 繼續碉堡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九卷 第二十三章 下本州雙雄終一戰第九卷 第三章 班師凱旋再造寶船第十五卷 第八章 鑽研技術第十四卷 第十七章 誘敵之計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十一卷 第五章 召見洋使談軍火第十七卷 第二十七章 爲什麼放權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二卷 第十四章 巡視東番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計第三卷 第十七章 花魁大會第十八卷 第十二章 調動海軍,準備支援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十七卷 第四十六章 建訓練基地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八卷 第三十九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上)第十八卷 第六十四章 恐怖大明,飛速備戰第七卷 第一章 崛起計劃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十七卷 第三十九章 作弊式研究第十四卷 第四十八章 東線潰敗第十二卷 第二十二章 艱難的思考第十七卷 第二十九章 再添新衙門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將至第八卷 第三章 錦衣密探第十七卷 第五章 打天下易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質量第十三卷 第十四章 血染龍旗(上)第十八卷 第四十一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下)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將至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十三卷 第十二章 兵臨升龍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二卷 第五章 車牀第十七卷 第七十一章 渡過冰河大明興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學院第二卷 第十二章 推廣西學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八卷 第五十七章 殖民開始,運氣逆天第四十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中)第十卷 第二十一章 抗官兵各懷鬼胎第十八卷 第十七章 世子降臨,盟友恭迎第十五章 引導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十四卷 第八章 商業帝國第九卷 第十二章 籤條約大明壓列強第十八卷 第六十七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下)第十六卷 第六十四章 西域臣服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十七卷 第七十二章 歡樂喜慶又一年第十五卷 第三十七章 黎塞留出手第三卷 第五章 史無前例第五卷 第七章 改變策略第三卷 第十八章 栽贓陷害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第十三卷 第二十八章 列強聯合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
第十二卷 第二十章 難續的戰火第十三卷 第二十四章 洋使勸降第十一卷 第四章 歐陸使節遊大明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東南防線第一卷結束 感言第十四卷 第二十八章 同盟條約第九卷 第十三章 揚天威親王赴歐陸第十六卷 第六章 造福百姓第十二卷 第三十一章 全面的合作第五卷 第十章 不戰而逃第十七卷 第七十七章 裝甲戰車顯神威第十二卷 第十五章 造訪呂宋第二十二章 彈劾第十六卷 第五十七章 和談籌備中第六卷 第十四章 拔得頭籌第十五卷 第二十四章 加大投入(三更,感謝姆知起咩名好大大打賞)第十八卷 第六十七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下)第十三卷 第五章 星城港基地第十五卷 第五十三章 文武齊聚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第十八卷 第四章 千萬平民大遷移第十五卷 第十九章 運河開挖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師基地第九卷 第十七章 爭守護主臣全清光第十二卷 第二十二章 艱難的思考第十三卷 第三十一章 行險一搏第四卷 第十九章 假意投靠第十七卷 第十三章 經緯度座標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臨海州第十一卷 第二十七章 宿命之敵終一戰第二十四章 提拔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狂賣軍火第十三卷 第二章 東胡王朝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六卷 第二十七章 花市燈如晝第五卷 第十一章 繼續碉堡第十六卷 第三十六章 瓦刺來襲第十三卷 第二十二章 相互猜忌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九卷 第二十三章 下本州雙雄終一戰第九卷 第三章 班師凱旋再造寶船第十五卷 第八章 鑽研技術第十四卷 第十七章 誘敵之計第十四卷 第四十九章 列強幹涉第十五卷 第三十一章 共同的語言第十一卷 第五章 召見洋使談軍火第十七卷 第二十七章 爲什麼放權第十二卷 第二十四章 混亂的場面第十二卷 第十四章 巡視東番第七卷 第十九章 京察大計第三卷 第十七章 花魁大會第十八卷 第十二章 調動海軍,準備支援第十八卷 第八十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上)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災人禍第十七卷 第四十六章 建訓練基地第十八卷 第三十二章 精心籌劃持久戰第十八卷 第三十九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上)第十八卷 第六十四章 恐怖大明,飛速備戰第七卷 第一章 崛起計劃第七卷 第六章 研製成功第十七卷 第三十九章 作弊式研究第十四卷 第四十八章 東線潰敗第十二卷 第二十二章 艱難的思考第十七卷 第二十九章 再添新衙門第十七卷 第三十一章 張溥進京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將至第八卷 第三章 錦衣密探第十七卷 第五章 打天下易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質量第十三卷 第十四章 血染龍旗(上)第十八卷 第四十一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下)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將至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十三卷 第十二章 兵臨升龍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二卷 第五章 車牀第十七卷 第七十一章 渡過冰河大明興第七卷 第二章 火器學院第二卷 第十二章 推廣西學第十六卷 第十章 增添衙門第十八卷 第五十七章 殖民開始,運氣逆天第四十章 一戰成名驚列強(中)第十卷 第二十一章 抗官兵各懷鬼胎第十八卷 第十七章 世子降臨,盟友恭迎第十五章 引導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講課第十四卷 第八章 商業帝國第九卷 第十二章 籤條約大明壓列強第十八卷 第六十七章 風之語者,天朝傳說(下)第十六卷 第六十四章 西域臣服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十七卷 第七十二章 歡樂喜慶又一年第十五卷 第三十七章 黎塞留出手第三卷 第五章 史無前例第五卷 第七章 改變策略第三卷 第十八章 栽贓陷害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忠烈之後(感謝點着螢火蟲看書大大)第十三卷 第二十八章 列強聯合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