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第三十六章 科舉擴編

南居益一出,後面各部尚書推薦的人選就有點相形失色了,大明這幾年雖然擴張的厲害,但真正和洋人打過交道的三品以上文官並不是很多,因爲很多時候大明都是用拳頭在跟洋人交涉,要是找洋人打過仗的三品以上武將那隨便一拉就能拉來一大堆,但文官卻找不出幾個來。

最後,通過舉手表決,南居益以十三票全票當選爲新任外務部尚書,接下來,只要報請皇上批示,出聖旨,他就可以走馬上任了。

朱由檢對此事還是很上心的,因爲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廷大員的推選,他自然想有個完美的結果,會議一結束,他便直奔乾清宮,向皇上請旨去了。

這如果是別人當選朱慈炅肯定要讓東廠和錦衣衛去查一下,他可不想第一次放權讓內閣推選朝廷大員就選出個庸官、昏官甚至是貪官,但是南居益就不用查了,徐光啓說的很對,他的確很欣賞南居益,對於南居益在東南的表現,他是相當滿意的,提拔他當外務部尚書自然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就這樣內閣推選的新任外務部尚書南居益很快就獲得了皇上的恩准,當天上午皇上便下旨,調原東南總督南居益進京擔任外務部尚書。

這三個新衙門的尚書人選是確定了,但一個衙門不能光有尚書啊,特別是像這種負責日常事務的大衙門,下面左右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等官吏起碼要十來個,還有負責具體事務的主事那更需要幾十個,一個大衙門上百個官員那是很正常的,就這還是大明沒有擴張以前的配置。

現在的大明,疆域面積擴大了三倍還不止,行省也已經差不多是原來的三倍了,接下來再打下西伯利亞,行省數量甚至要過原來的四倍,也就是說,各大衙門起碼得配上兩三百人才堪堪夠用,不但是新衙門,舊衙門也得擴編,上次成立商務部和教育部的時候各衙門官員已經擴充了差不多一倍,到現在,貌似又有點不夠了。

這樣算下來,需求的人數就有點恐怖了,光是新成立的三個衙門就需要六七百人,原來的八個大衙門同樣需要擴充六七百人,加起來就是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貌似不多,因爲大明現在的人口一億都不止了,但問題是這一千多人都必須有功名啊,而且一般的秀才還不行,最少得是舉人,要按以前的規矩,舉人都很難當京官,各部主事一般都是進士出身,更別說員外郎、郎中和侍郎了。

這下可把朱由檢和楊嗣昌給愁壞了,朱由檢那裡還好點,因爲他只負責五品以上的大員,而一個衙門也就兩個侍郎、四個郎中、四個員外郎是五品以上的,老衙門這些都有,新衙門加起來也就三十個,問題還不是很大,只是開會推選比較耗時間而已。

楊嗣昌可就不一樣了,他這裡可是紮紮實實需要選拔一千多個京官,而且最起碼得有舉人的功名,他上哪裡找這麼多舉人和進士去啊!

爲什麼說他找不到這麼多舉人和進士呢,根據大明朝科舉的錄取率稍微算一下就能知道了。

按慣例,大明朝進士的錄取率大概是二十取一,也就是說,二十個舉人裡面只有一個人能考上進士,而大明曆代科舉取士每科選取的進士最多也就兩百來人,這樣算下來,每次參加會試的舉人最多也就四千來人。

這個四千來人並不是說每隔三年就會產生四千個舉人,而是每次參加科舉的舉人就四千來人。

進士是每隔三年就錄取兩百名左右,但舉人不是啊,很多書上都有屢試不第這一說,也就是說,很多舉人蔘加了很多界會試,最後都沒能考取進士,再結合會試的錄取率就能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每次參加科舉的最多也就四千來個舉人,有時候甚至還不到四千。

考中了舉人而不去參加會試的有沒有呢?這種人肯定有,但絕對不會太多,大多都是年邁體衰,無力去考了,但凡正值壯年的誰不想金榜題名,也就是說,大明朝同一時期有功名在身的舉人絕對不會過八千人。

這麼一算問題就來了,就算十屆科舉的進士和所有舉人全部在朝爲官,那進士和舉人的數量加起來也不足一萬人,而大明朝現在有多少官員編制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那更是嚇死人,大明現在的行省數量差不多都有四十個了,每個行省差不多都是八到十個州府,而每個州府差不多又有八到十個縣,也就是說,現在大明光七品縣令就有三四千個,左右布政使、知府、知州、各級同知等七品以上的官吏加起來足有兩千餘人,在加上各直隸州和京城各衙門的官員,大明所有的進士和舉人,只要不是年邁體衰的和品行不端的,其他基本上全部都在當官。

舉人當縣令,秀才當縣臣在大明已經是標配了,進士那基本都是六品以上!

能當官的進士和舉人基本都在當官,楊嗣昌又從哪裡去摳出這一千多號人來,張溥、吳建業、南居益可都是實力派的幹吏,做起事來那叫一個風風火火啊,衙門都成立了,竟然不給配下屬官吏,他們自然不幹了。

於是乎,吏部的門檻都快被他們踩爛了,楊嗣昌幾乎天天被他們堵在吏部衙門裡面,除了要人還是要人,這個走了那個來,那個走了這個來,有時候兩個一起來,有時候三個一起上,把他都快逼瘋了。

他被逼催的實在沒了辦法,只能去找皇上了,實在是沒人啊,總不能招些秀才來當京官吧!

朱慈炅的確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以往歷朝歷代都是進士等着做官,到了他這裡倒好了,連舉人都湊不出來了。

他還能怎麼辦,只能把徐光啓和黃道周招過來,商議科舉擴編的事情。

其實科舉已經擴編過一次了,從崇正十年丁丑科開始,每科錄取的進士都翻了一倍,達到了將近四百人,但是,舉人的數量卻沒有翻倍,還是那麼多。

其實,這也不能怪朱慈炅,他主持的可是殿試,又不是鄉試和院試,能選拔出四百餘名進士就行了,他怎麼會去想大明有多少舉人的問題呢!

這事也湊巧,正好今年八月就是三年一度的院試,也就是秀才考舉人的考試。

都火燒眉毛了還有什麼好考慮的,朱慈炅直接下旨,各地舉人錄取名額翻一倍!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顏直諫第十四卷 第十三章 發展實業第十六卷 第五十八章 和談進行時第十二卷 第二十八章 大明真恐怖第十八卷 第二十二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下)第十章 閹黨第十七卷 第六章 物資轉運第十七卷 第十六章 時刻警惕防偷襲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大明鄭式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四卷 第十六章 戰後事宜第十八卷 第四十七章 以牙還牙,繼續西進第十四卷 第四十八章 東線潰敗第十五卷 第十四章 太傅求見第十一卷 第三十六章 火炮衝鋒亂敵陣第六卷 第十四章 拔得頭籌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十六卷 第六十章 明軍再出徵第六卷 第十三章 定遼右衛第十一卷 第十七章 教導孟侯用水泥第十卷 第十九章 剿反賊御駕親征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八卷 第二十五章 強國外交第十卷 第四章 證道理電磁相生第四章 木工皇帝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十一章 暗鬥第十六卷 第二十三章 皇上請客第十七卷 第七十五章 列強棋子不好當第十八卷 第七十二章 協助盟友之轉戰南美第十一卷 第十六章 屬國考生聚京城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三卷 第十八章 重啓海盜第十六卷 第四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八卷 第十六章 東番密報第十六卷 第四十一章 盟國出手第十六卷 第一章 進步驚人第十七卷 第四十八章 定遼軍回京第十六章 班底第十六卷 第五十四章 兵逼伊斯法罕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十八卷 第八十一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下)第十六卷 第六十二章 吐蕃綠洲第八卷 第四章 寶島東番第五卷 第十五章 閻王急了第十卷 第二十五章 守襄陽義軍末路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四卷 第二十章 暗夜刺殺第十三卷 第三十四章 所謂合約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三卷 第三十一章 行險一搏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十八卷 第二十一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上)第十五卷 第五十二章 恐怖的大明第五卷 第十六章 再傳捷報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第四卷 第十九章 假意投靠第十二卷 第三十三章 延續的希望第十七卷 第十一章 偵騎遇險第十六卷 第五十八章 和談進行時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第十五卷 第四十九章 興兵復仇第二十二章 彈劾第十三卷 第二十三章 廣南阮氏第十四卷 第五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一卷 第八章 新建工廠造機械第十五卷 第三十三章 交易和貨幣第十六卷 第二十五章 盛世長安(下)第六卷 第十七章 第一猛將第十六卷 第十三章 再施毒計第八卷 第四章 寶島東番第十八卷 第四十六章 鋼鐵巨獸,無敵戰艦(下)第十四卷 第三章 御下之道第十七卷 第七十一章 渡過冰河大明興第十四卷 第十四章 商戰演練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二卷 第六章 噩耗第十二章 登基第三卷 第十二章 龍顏大怒第十七卷 第三十七章 石油提煉第六卷 第二十六章 遼東全復第十八卷 第五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上)第七卷 第十七章 大敗阿三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五卷 第十七章 帝國來使第十二卷 第一章 蒸汽輪船第十四卷 第五十一章 魚兒上鉤第九卷 第十三章 揚天威親王赴歐陸第十八卷 第七十章 協助盟友之墨西哥城第六卷 第二十一章 彈幕攻擊第十五卷 第五十三章 文武齊聚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十卷 第二章 念師恩加官進爵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七卷 第八章 操練洋軍
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顏直諫第十四卷 第十三章 發展實業第十六卷 第五十八章 和談進行時第十二卷 第二十八章 大明真恐怖第十八卷 第二十二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下)第十章 閹黨第十七卷 第六章 物資轉運第十七卷 第十六章 時刻警惕防偷襲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大明鄭式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十六卷 第三十一章 陝西行都司第四卷 第十六章 戰後事宜第十八卷 第四十七章 以牙還牙,繼續西進第十四卷 第四十八章 東線潰敗第十五卷 第十四章 太傅求見第十一卷 第三十六章 火炮衝鋒亂敵陣第六卷 第十四章 拔得頭籌第十五卷 第四十五章 緊急軍情第十六卷 第六十章 明軍再出徵第六卷 第十三章 定遼右衛第十一卷 第十七章 教導孟侯用水泥第十卷 第十九章 剿反賊御駕親征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傷慘重第八卷 第二十五章 強國外交第十卷 第四章 證道理電磁相生第四章 木工皇帝第九卷 第五章 明皇親臨藩王震驚第十一章 暗鬥第十六卷 第二十三章 皇上請客第十七卷 第七十五章 列強棋子不好當第十八卷 第七十二章 協助盟友之轉戰南美第十一卷 第十六章 屬國考生聚京城第八卷 第五章 培養海盜第十三卷 第十八章 重啓海盜第十六卷 第四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八卷 第十六章 東番密報第十六卷 第四十一章 盟國出手第十六卷 第一章 進步驚人第十七卷 第四十八章 定遼軍回京第十六章 班底第十六卷 第五十四章 兵逼伊斯法罕第十二卷 第三十二章 帝國的餘暉第十八卷 第八十一章 再請和談,妄圖拖延(下)第十六卷 第六十二章 吐蕃綠洲第八卷 第四章 寶島東番第五卷 第十五章 閻王急了第十卷 第二十五章 守襄陽義軍末路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選尚書第四卷 第二十章 暗夜刺殺第十三卷 第三十四章 所謂合約第十五卷 第二十八章 取個名字真難第十七卷 第六十一章 利潤分配原則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拉攏土著,籌建基地(上)第十三卷 第三十一章 行險一搏第三卷 第二章 匯通天下第十八卷 第二十一章 技高一籌,列強敗走(上)第十五卷 第五十二章 恐怖的大明第五卷 第十六章 再傳捷報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第四卷 第十九章 假意投靠第十二卷 第三十三章 延續的希望第十七卷 第十一章 偵騎遇險第十六卷 第五十八章 和談進行時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第十五卷 第四十九章 興兵復仇第二十二章 彈劾第十三卷 第二十三章 廣南阮氏第十四卷 第五十章 引蛇出洞第十一卷 第八章 新建工廠造機械第十五卷 第三十三章 交易和貨幣第十六卷 第二十五章 盛世長安(下)第六卷 第十七章 第一猛將第十六卷 第十三章 再施毒計第八卷 第四章 寶島東番第十八卷 第四十六章 鋼鐵巨獸,無敵戰艦(下)第十四卷 第三章 御下之道第十七卷 第七十一章 渡過冰河大明興第十四卷 第十四章 商戰演練第四卷 第十三章 短兵相接第十二卷 第九章 文化入侵第二卷 第六章 噩耗第十二章 登基第三卷 第十二章 龍顏大怒第十七卷 第三十七章 石油提煉第六卷 第二十六章 遼東全復第十八卷 第五章 西伯舊地換新顏(上)第七卷 第十七章 大敗阿三第二卷 第二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五卷 第十七章 帝國來使第十二卷 第一章 蒸汽輪船第十四卷 第五十一章 魚兒上鉤第九卷 第十三章 揚天威親王赴歐陸第十八卷 第七十章 協助盟友之墨西哥城第六卷 第二十一章 彈幕攻擊第十五卷 第五十三章 文武齊聚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十卷 第二章 念師恩加官進爵第十三卷 第二十七章 暹羅來投第七卷 第八章 操練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