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真臘

幾日的光陰一轉眼就過去了。真臘王終於召見王陽明瞭。

只是真臘王實在太囂張了,居然不能讓朱厚煌上殿。朱厚煌只能在驛站等候。等了大半天之後,才見王陽明回來了。

朱厚煌連忙迎上去說道:“王師,情況如何?”

王陽明長嘆一聲,說道:“幾乎上毫無進展。”

朱厚煌問道:“怎麼回事?”

王陽明說道:“因爲占城國主對我們太好,所以真臘國王對我們很冷淡,只是允許我們在真臘購糧,然後賞賜一些財物,將我們打發走。”

朱厚煌說道:“爲什麼這樣?”

王陽明說道:“因爲占城國與真臘矛盾重重,一直一來都不對付,幾百年來戰事時有發生。所以從民間到朝廷,彼此之間對立情緒很厲害。所以真臘對我們態度,非常冷淡。”

朱厚煌說道:“真臘忘了天朝之威了嗎?”

王陽明說道:“本朝已經數十年不履南洋了。”

朱厚煌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史書也不能盡信。南洋好像都中國的忠實的屬國一樣。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那樣的。

這些南洋小國,也都是在危機的時候,想起還有大明這個宗主國,沒有情況的時候,自成一體。

而大明的威風,在南洋到底有幾分,也說不清楚。

朱厚煌心中覺得憋屈,但是事情已經定下來,沒有什麼緩轉的餘地了。朱厚煌只能嚥下這一口氣,說道:“只能這樣了,還好真臘的唐人的勢力不小,我們只能通過他們購糧。”

“大王,明使是不是不能怠慢了一些?”一個真臘大臣小心翼翼的問道。

真臘冷哼一聲說道:“這明使與占城王勾搭在一起,不給些教訓,不行。而且他們也不是真正的明使,而是藩王使者,不過是來購糧的,孤見不見他,有什麼意思?”又好像是自言自語,又好像是在解釋。說道“再者,孤不是安排了唐人幫忙,他們只有有錢,自然能購買到糧食。”

其實兩人的對話,並不是漢語,不過是翻譯過的番話。

也許是真臘大王的默許。也許不管是不是正經的天使,反正是大明來的使臣。很受真臘的唐人的歡迎,再加上朱厚煌打得前站。王陽明與真臘本地的華商很是融洽。

“大人,東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雍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王陽明與唐人的老朽在一處推杯換盞,而朱厚煌與唐人的年輕人一起說話。而唐人一輩年輕人向朱厚煌問道。

朱厚煌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憑藉自己,說道:“我家殿下,一心想開拓東雍爲立身之基。”隨即將自己在東雍做的事情,刪繁就簡的說了出來。

一個年輕人“啪”的一聲將酒杯重重的頓在桌子上,說道:“恨不能追隨殿下左右。”

朱厚煌問道:“王兄何處此言?我看諸位在這真臘,還是很好的嗎?”

這位王兄就是諸位華商子弟之中最爲傑出的一位。

王兄說道:“真臘再好,也不是家鄉,不怕許兄笑話,我家在真臘也有數世之久了,但是在真臘也算是富貴,但是真臘國主,任人爲親,非 與真臘王室有親,決計不能登上高位。他們不習聖賢書,專任邪教。我家即便再在真臘幾世,也不會有什麼更大的進展了。”

朱厚煌心中一動,暗道:“這不是天賜人才與我?”

唐人即便在南洋有錢,但是對南洋各國來說,不過是客居而已。越南還好,不過越南怎麼說,還是在儒家文化圈之內的,但是在回回國家與印度教國家之後,對唐人的防範之心,更加嚴重。

所以唐人有錢可以,在這些國家想掌有實權,卻是不大可能的了。

而這個時代,錢還是比不上權力的。

這位王兄就遇見了天花板。

朱厚煌的東雍一直患有人才缺乏症,如果能從南洋引進一批人才,豈不是正合適,一來有了瞭解南洋內情的人,二來這一批人才與國內的人才不同,或許能牽制一下長史的權力。

朱厚煌以前有過這樣的心思,只是沒有現在如此強烈。

朱厚煌說道:“我記得科舉好像也不禁外國士子。”

“不禁有如何?”王兄說道:“我等又怎麼能與中原士子爭鋒啊?”

Wωω▪Tтkǎ n▪¢o 這一點上,他說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學習也是講究氛圍與積累的,雖然南洋大商人拼命培養子弟,但是他們的底蘊遠遠的比不上中原人士。普通士子如果沒有拜得名師,或者有家學淵源,是不可能有進士及第的那一天的。

更不要說南洋士子。

“我可以給王兄指出一條明路,不知道王兄有沒有意?”朱厚煌問道。

王兄一點驚訝也沒有說道:“許大人請講。”

朱厚煌一看王兄這樣的表情,就知道,這位王兄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好像早已等朱厚煌說這樣的話了。不過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說道:“我家殿下,在東雍缺乏人手,只是不敢以科舉之名,只是用吏試之名,但是能通過吏試的人,就能在東雍出仕?”

“哦,這東雍吏試難不難?都考些什麼?”王兄帶着幾分悠哉問道。

朱厚煌說道:“東雍本是荒蕪之地,底蘊不足,這兩年來,東雍吏試都是招收中原士人,只是中原士人,又怎麼肯去東雍荒蕪之地冒險啊?所以招收的都是一些沒有多大本事的人,以王兄的文才,能力,去了東雍,必然得中的。只是王兄不要覺得東雍廟小,不肯屈就。”

王兄說道:“能追隨雍王左右,是吾輩的榮幸,又有什麼不肯的啊?”

比起南洋,幾乎上所有海外唐人都將中原看成了夢想之地,就好像是後世的人嚮往美國一樣,嚮往中原。

所以能在中原當上官,即便是中原士子看不上眼王府官,也沒有絲毫看不起。王兄繼續說道:“我等南洋鄙人,又有什麼看不上?只是還請許大人引薦一二。”

朱厚煌說道:“那是自然,我家殿下求賢如渴,說不定我等有同殿爲臣的機會。”

這爲王兄在真臘這些唐人子弟之中威望不小,有王兄帶頭。這些人年輕子弟都來向朱厚煌討一封推薦信。

其實雍王吏試之中,不需要這個東西。因爲雍王吏試本來就沒有形成慣例,不需要推薦信,但是人都有僥倖之心,所以這封推薦信,人人都要。

朱厚煌寫了好百餘封推薦信,讓朱厚煌說的有些手痠。

朱厚煌也是牢牢記住了王兄的名字,王九川。

真臘的事情雖然不順利,但是通過民間渠道,也算是弄了一大批糧食,也算是功德圓滿,王陽明與唐商商議之後,將事情順順利利的辦下來了。

王陽明不想在真臘多待,朱厚煌也不想。所以事情一結束,一行人就離開了真臘的百塔洲。

好一了段時間,才上了船。

朱厚煌心中默唸,下一站應該就是暹羅,卻不知道暹羅這一站。順利不順利。

暹羅這個地方,就是後世的泰國。也算是東南亞小強國了。

暹羅這個國家,也不是有什麼好貨色,朱厚煌查宮中舊檔,也知道當初暹羅,也幹過爭奪貢品的事情。所以暹羅天高皇帝遠,對大明有幾分敬重,卻是難說的很,連真臘就看不將大明看在眼裡,更遠的暹羅,還有幾分。就難說的緊。

船離開了真臘,不過數日功夫。就到了暹羅。暹羅的首都並不是後世的曼谷,而是吞武裡。

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七十章 兵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
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七十章 兵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