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

就在莫登庸焦急的等待援兵的時候。

沈希儀也在做最後的準備。

沈希儀聯絡各第土司,從岑猛開始,一個接着一個聯繫土司,用半年的時間聯繫了整個廣西土司。

大大小小的土司手中總共抽調出十萬大軍。

不過,這十萬大軍分到每一個人,都是山林之中奔跑的漢子,矯健的很。但是放在一起,只有用一個詞來形容:“烏合之衆。”

的確是烏合之衆。

每一個土司派出的兵力不同。最多的如同岑猛,有數萬人之衆,幾乎掏空岑猛的底子。有的不過應付沈希儀而已,只派出百餘人而已。

這本來就已經夠混亂了。還要處理土司之間的矛盾。大明政府對這些土司從來是拉一派打一派,從來只怕土司之間相處和睦,卻不擔心土司之間的矛盾。

而且土司之間,也有自己的矛盾,比如爭奪水源,爭奪土地,等等矛盾,彙集在一起,幾乎都成了血仇。比如岑氏幾個土司之間,就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彼此之間恨不得殺了對方,如果沒有大明壓制,早就打成一團漿糊了。

所以,沈希儀要處理的事情就複雜多了。他首先要做是,要確立各地的土司兵馬召集在一起,這些土司之中。

沈希儀希望好更好好的準備一番,這才南下,讓麾下烏合之衆,好好的整頓一下,所以提前派出人信使,但是由於道路的緣故,各地土司的狼兵,也在陸陸續續的到達。

沈希儀爲了彈壓大軍,也帶了五千士卒,這五千士卒都是從整個廣西所有軍隊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裝備有最好的火器。

以一省之力武裝五千人。這五千人的戰鬥力還是可以保證的。

不過,沈希儀還是低估了其中的難度。

沈希儀停留在太平府,等待各房土司來匯合,卻不想陸陸續續不過來三分之一而已。其餘的土司都沒有到了。

至於什麼問題,沈希儀也不知道。

單單是不到也就罷了。

對這一點,沈希儀早就有所準備。他不指望這些土司個個都聽話,但是另一個問題,卻已經破在眉睫了。

不是別的,就是狼兵的軍紀問題。

狼兵的軍紀想來被詬病,或者說,在輿論的評價之中,似乎狼兵根本就沒有軍紀這個東西。

當然說狼兵沒有軍紀是完全錯誤的。蓋因所有軍事行動都必須有組織,就必須有規矩,反正是有戰鬥力的軍隊都是如此。

狼兵的戰鬥力不錯,證明他們本身也是有組織性,只是在他們的心中卻不把劫掠當一回事情,甚至當成了家常便飯,謀生的一種手段。

所謂之窮山惡水出刁民。正是如此也。

這些當狼兵的山民,大抵都能劃到刁民的行列之中,他們與儒家的價值觀完完全全的背道而行。

從小受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薰陶。根本不在乎什麼禮義廉恥。

面對平民他們天生就有搶劫的慾望。在他們看來並不是惡,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所謂畏威不懷德,就是指着他們。

如果沈希儀有足夠的兵力支持的話,也能壓制住這些狼兵。但是沈希儀的部下雖然精銳,但是數量上,在出徵的所有兵馬之中,是絕對劣勢。

沈希儀本來還用不同狼兵之間的矛盾相互制衡,太平知府向沈希儀抱怨。講出狼兵的種種惡行。

沈希儀連連賠笑,將太平知府送了出門。

沈希儀雖然在品階上要超過了太平知府,但是太平知府是文官。而沈希儀是武將。沈希儀天然比太平知府低一頭。

沈希儀將太平知府送走了,沈希儀使勁揉了揉了笑的有些僵硬的臉旁。心中暗道:“恐怕在這裡不能久留了。”

此刻沈希儀還是能控制住局面,如果時間一久,恐怕舊有的矛盾激發。到時候一場火併。

沈希儀下定決心。

立即調兵遣將。數萬大軍按照各土司的關係分成數路。

岑猛自領一路,沈希儀將一些靠近大明的土司,和一些小土司的兵力,與自己的部下匯合在一起,作爲一路。另一家大土司,韋朝蠻爲首,與其親近的步卒爲一一路。

三路大軍,走鎮南關一路向南而去。

一進入安南地界。

狼兵的兇性就再也按捺不住了,而且沈希儀並沒有想阻攔的意思。

阮世恩說道:“沈大人,上天有好生之德。還請大人憐憫一二。”

沈希儀打着官腔,說道:“阮公公,您不要爲難本官,你們請狼兵來援的時候,難道不知道狼兵到底是什麼德行嗎?在大明本官都約束不住。現在更無法約束了。”

阮世恩被莫登庸重用,被派到大明身邊當特使。宦官天生就是伺候人,所以在察言觀色上是一等一的角色。他自然能看出來。沈希儀所說的言不由衷。

不過,阮世恩也不是真的愛民如子的角色。他心中暗道:“就當是給大明狼兵的報酬而已。”

當初大唐向回紇借兵。回紇兵也是一路搶劫,甚至將長安城給搶了數次。

這些廣西狼兵的名聲在外,也知道他們不是什麼好東西。這些劫掠在阮世恩的心中早就有所預料了。

“沈大人。”阮世恩說道:“狼兵所做所爲,奴婢不在乎,只是南方戰事緊急,還請沈大人快些行軍方可。”

沈希儀說道:“你也看,不是本官不想,而是本官辦不到。”

沈希儀哪裡辦不到。而是不想辦。

不管這些土司再怎麼囂張,都是大明的臣子。不會不給大明面子,特別是沈希儀是主管他們的將領,更是會給些面子。

不要看狼兵現在搶的很囂張。但是不過是下面的人自發行動而已。雖然上面的土司默許,但是並不是狼兵整體都投入搶劫之中。沈希儀想控制還是可以。

反正在什麼地方搶不是搶嗎?而且安南的精華就在以升龍爲中心衝擊平原之上。而剛剛過鎮南關一帶,根本不是安南繁華之所。

只是沈希儀按着不讓向南而已。

沈希儀這樣做,不過,就是想南方兩敗俱傷。他才引軍南下,一舉奠定大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沈希儀這樣想,阮世恩卻按捺不住了。說道:“沈大人,只是南方戰事緊急,還請沈大人快些。勞軍的所需的金銀珠寶。奴婢雙手奉上。”

沈希儀說道:“哦,南方的情況很危機嗎?”

阮世恩咬着牙,說道:“事到如今,就不瞞沈大人。如今升龍局面危機。”

沈希儀眼睛一眯說道:“你說升龍局面?難道現在戰事已經蔓延到的升龍嗎?”

阮世恩低頭說道:“是。”

沈希儀簡直不敢相信,說道:“什麼?”

要知道因爲天氣的原因,在雨季之中不能動大兵,所以雍王動兵的時間應該與他相差無幾,他這邊剛剛整合大軍進入安南地界,那邊雍王就打到了升龍城下。

速度何其之快。

沈希儀心中暗道:“雍王不愧爲先帝另眼相看。用兵之道,彷彿鬼神。”沈希儀問道:“雍王進軍爲何如此之快?”

阮世恩來的時候,莫登庸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讓大明詳細知道莫氏的底細。阮世恩本不想說這麼多,但是事到如今,也隱瞞不得了。他說道:“半年前大敗,我莫氏損失慘重。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所以莫氏兵力不足,根本不足以守升龍之南,所以雍王大軍一到,南方各城池,紛紛投降,雍王另有一軍。從海防出發。”

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殺與招撫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十章 長史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十九章 經緯【2】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三十章 宣府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陸完的計劃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十九章 經緯【2】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
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殺與招撫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十章 長史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十九章 經緯【2】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三十章 宣府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陸完的計劃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十九章 經緯【2】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