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

如果說王陽明接任陸完之後,與陸完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陸完是一個人扛起來整個東雍的重擔,但是王陽明卻是有諸多弟子。王陽明在雍王長史任上,更多的是將更多的是將自己的弟子,安插在足以發揮出他們能力的位置上,他自己並不過制定規劃而已。

因爲,比起區區東雍一地的政務相比,王陽明更喜歡在學問上有所精進,而朱厚煌給他提出的雖然是一星半點,但是在王陽明看來,卻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更接近名家,與墨家的學說,之前根本沒有見過。

王陽明爲了做學問當聖人,可以說學遍佛道。但是又是從骨子上否定佛道之人,可以說從北宋以來的大儒,統統是以否定的心思學習佛道的,偏偏在佛道上面還很有成就。

朱厚煌展示出來的思維模式,在現代人看來習以爲常,而在大明人看來,卻是別出機抒,自成一道,又偏偏能自圓其說。與道吻合。讓王陽明不得不想了很多。

可以說朱厚煌本身不知道,他給王陽明帶來多大震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朱厚煌非常之煩惱。

無他,王陽明將東雍事務交給他的弟子們,或者說將他的一些功名不成的弟子拉進東雍的體系之中,雖然剛剛開始數日,還比較生澀,但是有王陽明這樣的大高手在後面指點,很快就很順暢了。畢竟現在跟隨王陽明的一羣弟子之中,做到省部級高官的不勝枚舉,在王陽明的指點之下,處理東雍事務,根本是小菜一疊。

王陽明除卻每日在長史府露一下頭,處理一下弟子們處理不了的事務,剩下的時間要麼去找朱裕,學習天文曆法的知識。

其實在朱厚煌看來,天文曆法方面,雖然術業有專攻,王陽明比不過朱裕,但也差不了多,但是朱厚煌覺得王陽明是去學習很多必須實際操作的知識,比如說對星空的測量,與計算。等等,甚至連水師學院的李大工也是王陽明請教的對象,被王陽明這樣的進士請教,李大工高興的合不攏嘴。甚至將自己手頭的事務全部放下來,用來回答王陽明的問題。

當然了,被騷擾最多的並不是別人,正是朱厚煌本人了。

王陽明從朱厚煌這裡得到了很多奇思妙想,當然了王陽明還想知道更多了。王陽明的求知慾,讓朱厚煌吃驚不已。

他剛剛開始,還想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告訴王陽明,但很快,他就放棄了,無他,王陽明的許多問題,都不是他能回答的。

西學與儒學是兩個不同的體系,這兩個不同的體系之間,固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有什麼不得不承認,現代的中國人都是西化的中國人。在古代中國人的天道之中,沒有朱厚煌這些理論的容身之處,而西方的體系之中,也沒有所有道德文章,上古先皇的位置。這些彼此對立的體系,在大明生活了十幾年的朱厚煌他能看出來,甚至朱厚煌不被衆多朝臣所接受也是如此。

無他,朱厚煌不信儒教,身上異類的氣息,不下於正德。

只是讓他結合東西之長,提出一套理論,卻不行了。面對王陽明刨根問底的提問,朱厚煌再也吃不消了。不得不再次巡查少府。

少府重心已經挪移到了北港府,故而朱厚煌這一段時間,在北港的時間多,在大員的時間少,這才能避開王陽明。

朱厚煌一心放在少府之上,希望他的少府能夠有一天能如西漢時期的少府以來,成爲超大型並且能夠控制經濟的國企。

也好更好的推行自己的想法。

有了朱厚煌的督促,少府的很多時期都進展很快。特別是鐵作,與鹽場的產量急劇高升,當然了這也要這一段時間進入東雍的,有很多青壯年,被朱厚煌的礦場的安置計劃,分別分配到各地的作坊與礦場之中。

而縱然朱厚煌不在大員,王陽明對科學的探索一點也沒有減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有了很深的成果。

王陽明親自計算卻演算關於星辰的問題,不管怎麼說天才就是天才,到什麼時候都能夠脫穎而出。

朱裕觀察了王陽明,確定自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教導在他們,就把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關於以月鍾法與經緯度的測定,一古腦交給了王陽明瞭。

王陽明沉迷於這這樣的研究之中,也就沒有多找朱厚煌了,這讓朱厚煌忍不住鬆了一口氣。

就在這樣平靜的時光之中,日子匆匆而過了。

這一日,朱厚煌正在新建的一座作坊旁邊。

“大人這個瓷器作坊,今後所產的日用瓷器,能彌補整個大雍的貿易缺口。”一個官員,身穿綠色小袍,一路小跑的躬身說到。

之前朱厚煌並沒有考慮過官員服飾問題。這個問題,還是朱厚煌在王陽明的提醒之下,才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在此之前,整個東雍所有官員穿着都畢竟混亂。在王陽明提醒過之後。所有人都穿着也都正式起來,所有人都穿着都是大明正式的官服。

之前的少府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兩處必要的民生大計之上。而此刻因爲安南之行,財政收入的緩解,讓朱厚煌有能力將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之上。

很快朱厚煌就注意到了大員明間的購買力。

如今的東雍可以分爲兩個部分,就是已經安置好的,還有還沒有安置好的。其中已經安置好的,就是以大員爲中心擴散開來的地域,包括澎湖。

這一帶因爲開發的早,最少也收了一兩季莊稼了,雖然還沒有朱厚煌還沒有收稅,並不意味着百姓手中一分錢也沒有了,恰恰相反隨着土地之中糧食的產出,還有朱厚煌徵安南時候發下來的賞錢,已經足夠一些百姓過上殷實的生活了。

朱厚煌看上了這部分購買力。所以纔想辦法開了好多場子,就是爲了供應民生所需的產品。

其實朱厚煌是窮怕了。

他太擔心他手頭的資金鍊斷裂了,上一次的事情,他可不想發生第二回,寧可穩着一點,也不願意,太過冒險行事。就在朱厚煌養精蓄銳,窩在東雍默默的種田的時候,有一件與朱厚煌有關聯的事情,發生了。

第一件事情,是正德終於承受不住臣下的壓力,開始回京,不過正德不痛快的很,不過是從南京回到了揚州,就將江南佳麗換做揚州瘦馬,找各種藉口,就是不回京師。

正德固然是被江南佳麗吸引了注意了,江南佳麗與北地胭脂,到底是有所不同。不過正德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還好,他到了南京之後,又是撤換,又是貶職,最少江南一些實權都撈在手裡面了。

不過,世界上太多的東西,就是零與一的關係。這邊有人得了好處,那邊就有人失去好處,這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正德這邊得了好處,自然有人失去了好處,而失去利益的人,越發覺得正德不好好的在北京帶着,反而來江南地頭折騰什麼啊?所以正德的舉動越大,反對正德的聲浪也就越大了,正德做出一個樣子來,雖然只是北上了一長江,但是對江南士人的心理作用上,好像已經離江南很遠了,畢竟已經是在江北了嗎?

但是正德即便是在江北,也從來過停止對自己的行動。對江南的控制,正在一點一點的加強。

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燒贛江四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機人的準備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二百九十章 捕魚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八章 練兵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
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燒贛江四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機人的準備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二百九十章 捕魚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八章 練兵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