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

皇帝本身就代表着大義。

即便嘉靖現在的權力被楊廷和限制的死死的。

但是在張璁看來,那根本不是問題所在。

只要嘉靖謹言慎行,廣施恩德。甚至什麼也不用做,只要在皇帝這個位置上坐的時間夠久,很自然的就有權威。

這樣的先天優勢實在是太大了。所以皇帝與權臣的對決,除非權臣下決定要謀朝篡位,否則權臣就輸定了。

沒有第二種可能。

所以,張璁看來,嘉靖想要扳倒楊廷和,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找楊廷和的錯處,而是要立身正。讓楊廷和找不到嘉靖的錯處。

不能讓楊廷和找到廢立的把柄。

不過,這一點幾乎不用怎麼擔心了。

因爲嘉靖登基本就是楊廷和違逆正德的意思,否定雍王。才嘉靖登基之事,如果楊廷和再將嘉靖給廢了,且不說楊廷和有沒有這個威望,畢竟楊廷和力主否定雍王登基,並不是楊廷和一個人,而是整個文官集團都希望雍王登基。

但是嘉靖遠遠沒有到這個程度。

即便是楊廷和可以做到,楊廷和在天下人心中立即從力挽狂瀾的賢臣,變成了心懷莫測的奸臣。

楊廷和現在的最大財富,就是士林聲望。

被士林推崇,百官擁戴,纔是楊廷和能與嘉靖掰手腕的底氣。如果楊廷和失去了這些。他的下場可想而知了。

但是嘉靖想聽的不是這些。

嘉靖如果有足夠的耐心,就不會在殿試上表現的這麼明顯。

“朕難道要容忍楊某人這麼長時間嗎?”嘉靖說道。

張璁心中微微鬆了一口氣,的確他剛剛對嘉靖說的是大道正理,按照這樣做,嘉靖一定能將楊廷和按在地面上摩擦的。

但是這個結果,卻不一定合乎張璁的利益。

因爲嘉靖如果按照這樣行事,張璁這冒頭的小官,不知道被楊廷和扔到了什麼地方去了。說不定就在西南,西北的某個縣城之中一輩子冒不出頭來。

張璁說道:“陛下,預先取之,必先與之。如今楊廷和是百官之首,權傾朝野,但並不意味着滿朝上下都信服楊廷和,臣以爲,陛下要除去楊廷和。先除去王瓊。”

嘉靖皺起眉頭問道:“王瓊不是楊廷和的對手?朕如何要幫楊廷和?”

張璁說道:“王瓊乃先帝任命的吏部尚書,前日臥病在牀,纔有陛下登基之事,否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先帝固然任楊廷和以大任,但依舊令王瓊爲吏部天官加以制衡,如今陛下登基,楊廷和以擁立之功,聲望凌於衆人之上,再除去王瓊,則滿朝上下勢必不能制。文武百官擁戴楊廷和,是先帝之時,朝綱混亂,非楊某人不能與宦官爭權。而今陛下登基撥亂反正,他們自然生出離心。”

嘉靖問道:“這些人都楊廷和的黨羽,這樣做真的有用嗎?”

“陛下,即便他們不背叛楊廷和,陛下也可多親近一下大臣啊?”張璁說道。

嘉靖恍然大悟,他立即明白,先除卻朝中的異類。不是嘉靖一定要除去王瓊,而是王瓊是正德的死忠。嘉靖斷斷不可能留用的。

除去王瓊之中,楊廷和必須給自己麾下的人論功行賞。但凡這種事,必定有厚薄不一。嘉靖再越過楊廷和,去和其他大臣接近。如果能拉攏過來,自然是好的,嘉靖在外朝就有人了。即便拉攏不過來,也無所謂。他就不相信,楊廷和的心真的這麼大,一點點疑心都沒有。

而且張璁所言,是徹頭徹尾的陽謀,從頭到腳,即便楊廷和知道了,也無所謂。

怎麼清理前朝餘黨是錯,而是皇帝接近大臣是錯。

嘉靖細細一想,忍不住的說道:“好。張先生此言讓朕茅塞頓開。”

嘉靖還與張璁商議了很多細節,對於如何拉攏分化大臣,說了好多。嘉靖送走了張璁,心中依舊激動的不能自已。

他立即紛紛黃錦,不管用什麼辦法,都要讓張璁留在京師。

嘉靖的這麼多動作,如何不讓楊廷和察覺。

不過,短短數日之間,王瓊罷官回家,而嘉靖也在頻頻與各部大臣於宮中密談。連楊廷和也弄不清楚,嘉靖與這些大臣說了些什麼。

楊廷和捏了捏鼻樑,有些疲憊。

自從嘉靖登基以來,楊廷和就感到非常之忙。

先是處理雍王遺留下的問題,雍王離開大明之後,又開始撥亂反正,將正德遺留下來的問題,給一個處理了。

雖然正德在武功上有所建樹,但是在內政領域之中,卻平庸的一塌糊塗。如文官的不和,也讓朝政之中不知道埋下了多少隱患。正德的近臣之中,固然有能征善戰之將,但是可惜這些能征善戰之將,本身都不是什麼好鳥,剝削起百姓來,更是一個賽上一個,更不要說那些太監一個比一個沒有底線。

在正德看來,只有兵權在手,武力強盛,這都是小問題。

正德一出生就是命中註定的天子,看問題很少從底層看起,這也算是正德的毛病所在。楊廷和卻不能如此。

所以這幾個月來,一直在清理正德留下的爛攤子。

這個爛攤子還沒有清理好,嘉靖會不安分起來,讓楊廷和感到苦惱之極。

“父親,”楊慎看見楊廷和的樣子,有些擔心,他覺得自從嘉靖登基以來,楊廷和操勞過度,日日憔悴。讓楊慎看了心疼不已,說道:“凡是皆有定數,勢不可用盡。父親莫不如急流勇退,陛下想要什麼給他便是了。父親何必如此啊?”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楊慎也看的分明,他知道,如果楊家沒有篡位的決心。當這個權臣,是弊大於利。終究有一天,大權還要還給陛下,如此還不如急流勇退。

楊廷和看着楊慎,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我兒不知,這一段時間,我時常夢見先帝。先帝責我,這就是我給大明挑選的賢君嗎?我告訴先帝,當今年齡尚小,還沒有定型,尚有挽回的餘地,老臣定當竭力規勸,不會讓陛下失望。所以我萬萬走不得的,不過慎兒,爲父可以先放你一任知府,當風平浪靜之後,再做仕途進步如何?”

楊慎心中暗歎一聲,說道:“爹爹不走,孩兒也不走。”

其實楊慎很瞭解自己父親。

自從正德去世之後,楊廷和的心中的就有一塊心病。

這一塊心病就是違逆正德的意思,將興王扶上皇位。雖然楊廷和自己給自己解釋這是權變,這是爲了大明好,爲了天下好,也爲正德皇帝身後名好。

但是事實如何,卻是不容反駁的。

還有就是嘉靖居然不想繼承弘治一脈。弘治皇帝一脈居然有絕嗣的危險,讓楊廷和更是覺得自己對不住正德。

現代人無法理解古代人對子嗣的看中。這樣更讓楊廷和覺得對不起正德。

這樣內疚折磨,讓楊廷和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覺。一想起了就覺得自己要想辦法補救。他受兩代君王知遇之恩,豈能沒有報答之心。

所以他一定要嘉靖承嗣,就是這個原因。

否則楊廷和心中根本過不去。

楊廷和是一個忠臣,不過,並不是完全忠於嘉靖皇帝,比起嘉靖皇帝,他更忠於大明,忠於正德,乃至於最忠於弘治皇帝。

所以,他覺得於情於理,他必須將弘治皇帝,與正德皇帝身後承嗣之事料理的清清楚楚,再做退步的準備。

他可以將朝廷大權拱手相讓,但是萬萬不能弘治與正德兩帝在地下無人祭祀。

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十九章 經緯【2】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四百三十章 南征影響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三百五十四章 雲海關下二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一百二十二章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
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十九章 經緯【2】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四百三十章 南征影響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三百五十四章 雲海關下二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一百二十二章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