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

朱厚煌提出的條件送到了楊廷和手裡面。

楊廷和一看,眼睛微微一縮,暗道:“看來,朱厚煌也是色厲內荏。”

楊廷和起身來來回回的走動。好一陣子才鬆了一口氣,說道:“時機不對。不過也要先插上兩手。”

等楊廷和信來到了楊慎這裡,楊慎展開一看,微微皺起眉頭。隨即展開了。

“要求在東雍安置朝廷官員,監督雍國情態。”王陽明皺起眉頭說道:“有一點過分了吧。”

“不過分,以上條文,一個字也不能改。”楊慎說道。“如果王大人,不能決斷,就去請示雍王殿下吧。”

這一條不在朱厚煌交代給王陽明的條文之中,他不好決斷,只好去請示朱厚煌。

不一會兒朱厚煌來到這裡。

朱厚煌聽王陽明細細聽王陽明說過之後。轉過頭來說道:“楊大人,如果楊閣老一直是這個態度,那麼我們就不用談,直接去京城談便是了。”

楊慎說道:“殿下,如果你非要如此的話,家父說過,他自然敢奉陪,只是他願意做於少保。只是不知道殿下您又想做什麼?”

朱厚煌知道,楊廷和的意思,如果朱厚煌不見好就收的話,他不介意打到底。

如果說對佛郎機的戰爭經驗是什麼,就是你可以做決定戰爭何時發生,但是卻不能決定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

所以,有時候適可而止纔是上之上也。

朱厚煌沒有不知道如果朱厚煌真的兵臨城下,面對是楊廷和的一封條件更好的條約,還是一場長達數月的攻城戰。而且是見不到勝利的攻城戰。

朱厚煌心中長嘆一聲:“罷罷罷。反正在天津這一帶打下多少地方,到最後也只能退走,多站一點,少站一點地方,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而且朱厚煌並不以爲自己在東雍的一舉一動,真能避開正德的耳目,東雍是正德在時錦衣衛東廠重點經營地點。東雍大大小小的事情,只有正德想知道的,就立即能夠知道了。

而楊廷和這一場大清洗,還在錦衣衛東廠狠狠的清掃了一大片。讓錦衣衛與東廠上層亂成了一團漿糊。很多人投奔東雍。

特別是在東雍的暗樁,大批大批的暴漏。所以大明對東雍的滲透直接落後了好幾個月的進展。

朱厚煌不認爲,區區幾個官員。能將東雍的底細掏乾淨。

“好,這一條孤答應下來。”朱厚煌說道:

“好,雍王快言快語。”楊慎說道:“其實以上都是虛言,家父只希望殿下能答應一件事情,其他的都好說。”

朱厚煌說道:“何事?”

楊慎鄭重其事的說道:“只要殿下答應,從今以後,有生之年,不再踏上大明一步。家父就答應,先帝之時如何,今後依舊如何?”

朱厚煌閉上眼睛默默思量,他長嘆一口氣,他想了有想,東雍好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到現在還離不開大明的人力物力。他很想說一句硬話。但是一想起東雍的基業,比如龐大的建設開支,比如海軍軍費開支,等等。都需要貿易利潤來填補。與佛郎機之間的貿易出現了波折。東雍的財政已經出現了問題。如果大明的貨源又出了問題,那麼東雍的財政等着崩潰吧,連發現紙鈔,也撐不過去。

東雍財政體系崩潰,也就東雍還能控制在朱厚煌的手中,至於其他的地方,比如說峴港,呂宋,古晉,星港,馬六甲等地,等着崩潰吧。

朱厚煌說道:“好,孤答應。只是必須加上一句話。如果朝廷不以二心待孤,孤有生之年,再也不踏上大明一步,如有違背,天打雷劈。”

這一刻朱厚煌真有一點相信楊廷和的誠意了。

如果雙方真能相安無事,朱厚煌一心開拓海外,也是一個極好的分工與選擇。不過朱厚煌數年的歷練,讓朱厚煌知道,不要看說道這麼好。即便是能維持三四年,朱厚煌已經燒高香了。

甚至一兩年之內,就維持不住,也是很可能的。

雙方的協議一達成。

楊廷和立即下達聖旨,重新確定了朱厚煌,雍王,南洋都護,又有一個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其實在明代已經沒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銜了。楊廷和用這個漢魏時纔有的古官稱,就是一種暗示,他既給東雍這邊與大明不同的體制,安上一名頭。也是一個暗示,暗示雍王之後,不再是大明王爺。而是外藩了。

朱厚煌接旨之後,從天津撤離。

不過,朱厚煌也不是什麼老實人,大批天津的民夫,還有軍戶,足足有一兩萬戶百姓,從這一帶擄走了。

還從天津撈了數萬兩白銀。

其實天津這個沿運河城市,含金量是相當大。如果朱厚煌死勁的撈,幾十萬兩也這撈出來。不過畢竟是大明,不是海外。朱厚煌還是留了幾分情面。

不過,大軍從東雍來需要大把的時間,同理從天津回到東雍,也需要大把的時間準備,而且又帶了一兩萬戶百姓。準備時間需要更長了。

不過,當朱厚煌跟着一隊船隊一起離開了天津之後。楊廷和知道了雍王離開之後,長長了鬆了一口氣,不過這時候,他又要面對另一個棘手的敵人。

楊廷和皺起眉頭,不說話。靜靜的聽着下面的人說話。

“陛下,說他是以弟繼兄,是來繼帝位,但不是以皇弟身份來繼皇嗣。登基大典,陛下不滿意,他要以藩王的身份直接登臨皇位,而不是以皇嗣的身份登基。”

“楊閣老,不知道您對此事有什麼意見?”

楊廷和說道:“我會與陛下談一談的。”

楊廷和在正德皇儲之事上的所做所爲,在文官看來,幾乎是撥亂反正之功。此刻的楊廷和把握大明至高權力,是一等一的權臣。

所有文官對楊廷和都變得恭恭敬敬的。

楊廷和對嘉靖的舉動,並不是很滿意。但是可以原諒。因爲楊廷和對此有經驗,當初正德登基的時候,楊廷和那時候是正德潛邸舊臣。

弘治皇帝剛剛去世,正德還沒有登基。只是準皇帝的時候。就開始小心翼翼的發佈詔書。向羣臣試探自己權力界限在什麼地方。在楊廷和看來,嘉靖皇帝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只是嘉靖皇帝比正德要差一點。他選擇的切入點,並不是多好。

楊廷和覺得教授一下小皇帝,如何試探自己的權力界限。

楊廷和拜見嘉靖,沒有一個內侍敢攔截。不一會兒,嘉靖立即上前迎接道:“楊先生此來,朕有失遠迎。”

“陛下,君臣有別。老臣當不得陛下遠迎。”楊廷和說道。

嘉靖心中冷哼一聲,說道:“原來還知道,朕是皇帝啊。”但是臉上依舊是笑容和煦,說道:“哪裡,楊先生三朝元老,朕初繼大統,有諸多不懂之事,還請楊先生多多指教。”

“指教不敢說。”楊廷和說道:“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做的的確不妥。”

嘉靖本來只是客氣一下,沒有想到楊廷和真的說了,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臉上笑容不變,但是衣袖裡面的手卻慢慢的握緊了。

“禮儀者,天地之大倫也。”楊廷和說道:“禮部所擬的程儀,是諸位大儒精心擬定的,本無大錯,陛下橫加干涉,恐怕有非禮之嫌。陛下,初登大寶,當以謹慎爲先,不可妄動,妄動擇失儀,失儀恐天下輕之。故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四百章 善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四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
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四百章 善後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四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