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

朱厚煌好像根本沒有察覺到正德心思之中的隱秘變化。自顧自的說道:“對,正是周制封建。”

他解釋道:“自周之後,凡是封藩之國,百餘年之內,必然掀起叛亂,如果消弱諸侯王的權力,又達不到屏藩皇室的作用。正是他們沒有抓住周制封建的重點。”

“重點?什麼重點?”這個說法,正德還真沒有聽過,提起興趣問道。

“夏君夷民。”朱厚煌頓了一頓說道:“世人只看到東周時間諸侯之間紛亂不已。但是卻沒有發現在西周時期,王室權力還掌握在手中,而早期的諸侯爲什麼不反叛王室,非不願也,實不能也。當時中國不過,現在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一部分,其餘地方都爲東夷,南蠻,北虜,西狄所據。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時,奠定了中國版圖,如果按開疆擴土之最,自古以來無能超周之外。何以,皆以封建,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封國不足百年,皆叛,而周以封建,有八百年天下,開疆擴土爲歷代之最。

蓋因,周之封建,夏君夷民。”

正德的歷史功底要比朱厚煌強多了,朱厚煌不過是將前世的一些觀點整理一下。而正德卻是實實在在的從小讀經史長大,雖然他讀史不精,但是覺得朱厚煌總結出夏君夷民實在精闢。

“周征戰天下,多能敗而不能服,如有越南,連年不定,而以封建之法,用夏君治夷民,則十數世後,則爲中國之土。秦定中國版圖,多賴周之力,而漢亦開擴西域,而西域何在?如當年成祖,封一王以鎮越南,則越南早定,爲中國版圖。陛下欲將武功於天下,莫不以夏君夷民之策,開疆擴土。”

“再者,本朝定鼎以來,天下太平,中原一帶不見戰亂,百餘年矣。至於陛下,乃有劉六劉七之亂,乃至於賊犯京師?何也?乃本朝福澤將盡?非也,乃是太平日久,盛世滋丁,而天下田畝有限,人丁滋生無限,土地兼併,以至於流民四起,如果移流民以至新開之地,一舉兩得,既能穩定封國,也能消弭中原隱患。”

正德本來聽着朱厚煌說的還挺認真的,慢慢的忖出來味道了。

“說吧,你想封到什麼地方去?”正德說道:“你說了這麼多不就是想以周制封建之法,封建而已,說吧,你想封到那個地方啊?”

正德即便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明君,但是這麼多年的朝堂上的爭鬥下來,如果連最基本的揣摩人心的手法都不懂的話,早就不知道怎麼死了。

朱厚煌也沒有想過隱瞞正德的意思,說道:“琉球。”

正德皺起眉道:“琉球國乃大明藩屬。朕豈能無罪而奪國?”

朱厚煌有一點哭笑不得,因爲正德的想法之中根本沒有臺灣的地理概念,朱厚煌給他提起琉球,正德首先想起來的是現在沖繩,古時候的琉球國。琉球國才巴掌大的小地方,朱厚煌又怎麼能入眼啊?

朱厚煌說道:“不是小琉球,而是大琉球?”

“大琉球?在何處?”正德問道。

“在福建之東,澎湖之東,與福建隔海相望,不過一二日海程。”朱厚煌心中有些忐忑,因爲現在他已經做了他所有能做的了,而史前遺蹟不在他的控制範圍之內,能不能成功就要看正德的決斷了,這樣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情況,讓朱厚煌覺得很不舒服。

“哎。皇弟何必自苦於此。這大琉球島,這麼多年來,朕都沒有聽說過,想來不過是一荒島,縱然皇弟有避嫌之心,何必自竄於荒野之地。是顯得朕這個皇兄不能容人嗎?”正德確確實實爲朱厚煌感動了。

是的,臺灣在後世人的眼中是一塊寶地,但是當時人眼中,是一塊的的確確的蠻荒之地。對大明士大夫來說是根本連看都懶得看上一眼的荒蕪之地。朱厚煌再怎麼說藩王是養豬,但也是養得世界上最貴的豬,以他的身份願意去臺灣蠻荒之地,實實在在是自苦。

此刻正德有一點想將朱厚煌封在北京附近的想法。

朱厚煌聽正德語氣,有一點不許的意味,頓時立即說道:“臺灣長約千里,寬二三百里不等,西岸多平原溪流,東岸多高山峻嶺。如果竭盡地力有一省之地。數代經營之後,也能算一方沃土。”

正德心中那股帝王的疑心,說道:“是嗎?”

“的確,”朱厚煌用肯定的語氣說道:“臣弟研究過此地,足以爲一國之基。”

正德說道:“東南沿海有一個強國,對大明是好事?”

朱厚煌暗暗咬牙,這是最後一個考驗了。說道:“大明東有朝鮮,日本,南有越南。緬甸,南海諸國。北有蒙古女真諸部。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這些諸國存在,在東海上多一親藩。有何不可。再者要做到臣弟口中說得一省之地,也需要數代,數十代經營。再者等東海上有強國。也是後世之事了,到時候是削藩,是移藩,都無所謂了,臣弟屍骨早已腐朽了。哪裡管的了這麼多?”

正德說道:“那你爲了什麼?”

朱厚煌忽然一笑道:“先王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那是爲了什麼?先王創業之艱難,子孫後代承之,如今大明版圖,幾乎與秦代無疑,臣亦有追思先賢,名列世家。”

太史公做史記,有世家。但是後代都沒有繼承,這些世家一般都是各路諸侯。朱厚煌的意思,就是想他也想開創一個諸侯國。

正德想了想去,這一件事情,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能下決定的。

皇帝也做不得快意事。

其實大明藩王的一檔子事情,誰不知道,明眼之人誰察覺不到,只是不過誰也不肯輕易開口,就是不想弄得離間天家父子的罪名。不想有功於國家,而得罪藩王。其實正德自己也很煩惱。他現在感覺到藩王是國家大患,但是怎麼處理,正德也是一頭漿糊。

很多事情,並不是對就能做的。想朱厚煌所說的,那些辦法,根本就是新一輪的削藩。不要看藩王現在一點兵權都沒有,但是潛勢力驚人,特別是太祖所封的那幾個藩王,比如秦藩,比如楚藩,比如蜀藩。都是富甲天下,雄踞一方,這些藩王都是比皇帝還要富有的存在,那一個逼得過緊,就是一場叛亂。

這一點上,明明是正確的事,也不能立即立即施行,這裡面拿捏分寸,都需要好好衡量。這些權衡利弊的事情,根本不是正德自己能做得出來。

必須要楊廷和來。

不得不,正德就是這麼無奈,他一面上討厭文官對他的約束,但是一方面,他又離不開文官的支持,很多事情的處理都需要文官的支持。他也離不開文官的支持。這一點上正德也十分清楚。所以面對藩王問題,他也需要文官。即便是他決定了事情嗎,沒有文官層面的支持,也推行不下去。

而朱厚煌的問題,作爲對整理藩王其中一個環節。不過也需要文官層面的支持。

“這件事情,我記下了。不過這一件事情,並不是朕一個說可以就可以的。你先回去吧。讓朕想想。”

朱厚煌自然行禮退下來了。

正德想了好一陣子,忽然說道:“來人,將關於大琉球的所有資料全部給我找出來,一件不少。”

整個豹房燈火通明,很多太監都忙了一夜。

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七百三十七章 江上追逐三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三十章 宣府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
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七百三十七章 江上追逐三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三十章 宣府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三百三十八章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