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

由於朱厚煌的催促,楊慎並沒有停留多久,在順着大運河而下,在山東匯合了戚景通。

戚景通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大漢,世襲指揮使出身,是一個標準的武人,楊慎與戚景通交談一二,覺得這戚景通是非常的穩健,是那一種,打勝仗之後,不會擅自追擊,打敗仗之後,不會一潰千里的將軍,不能指望他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是那一種標準的宿將。

九月出頭,楊慎終於來到了澎湖。朱厚煌不在東雍,而是早早的來到了澎湖迎接楊慎。其實按朱厚煌的意識,應該早早的到福州迎接,不管怎麼說,他都是一藩王,不能擅自離開信地。只好在這裡等候楊慎。

朱厚煌一見楊慎,立即說道:“楊師,能以楊師爲助,則大事可成了。”

楊慎看向朱厚煌,心中一陣感嘆,朱厚煌的變化非常之大,在朱厚煌身邊的人感覺不到,但是楊慎卻清楚的感受到朱厚煌的不同,這短短的半年之內,朱厚煌身上的富貴輕浮之氣都被磨掉了,雖然瘦了好多,也黑了好多。但從氣質上從一個大男孩,變成一個大丈夫了。

是大男孩的朱厚煌,雖然有很多奇思妙想,不管怎麼的都讓人有一種不靠譜的感覺,而現在的朱厚煌卻有一種能讓人信任的氣質。

楊慎行禮道:“臣雍王長史楊慎,見過雍王殿下。”

朱厚煌上前一步扶住楊慎說道:“楊師何必如此。雖然你的官名是長史,但是在孤看來,你就是孤的丞相。”

楊慎與朱厚煌與寒暄不多,直入正題,楊慎與朱厚煌並肩走在澎湖的街道之上,現在的澎湖已經變化不少,不像是海外的一個小島,反而像是福建的一個小鎮一般,不管是語言而是建築風格與福建一脈相承,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楊慎說道:“這裡好像根本不像是莽荒之地,反而是像是福建小鎮。”

朱厚煌說道:“這裡本來就不是什麼蠻荒之地。你看這什麼?”朱厚煌反手從懷裡面掏出幾枚銅錢來。

楊慎拿過來,雙手一撮,將銅錢撮開,看上面寫着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字眼。楊慎微微一想道:“這些都是宋錢?”雖然是反問,但是卻很肯定。

朱厚煌說道:“知道這些銅錢是從哪裡發現的嗎?是在東雍島上,所以我們所做的事業,根本不是開疆擴土,而是恢復華夏舊疆。”

楊慎將這幾枚銅錢收起來,說道:“就讓看看這華夏舊疆是什麼樣子。”

朱厚煌說道:“請。”

朱厚煌帶着楊慎遊覽澎湖,現在的澎湖已經與之前不大一樣了,以前的澎湖不過是一個海商與海盜的聚集地。雖然有一些人家,但是也是半黑半白的,但是這一段時間之內,不管是駐紮在澎湖的水師,還是在從福州三 衛之中,留下的一些人。都給這個小島帶來了勃勃生機。因爲有水師的存在,澎湖附近畢竟平靜,沒有那些海盜在這一片海域活動。還有東雍開擴的大量需要,澎湖的漁民數量與收入大大增加。大量活躍的漁民讓澎湖市面繁華起來。

對於澎湖這個地方,朱厚煌再也不用擔心了。因爲已經進入正常的軌道之中。不像大員哪裡還是一個大軍營。

朱厚煌與楊慎一起遊覽了澎湖,並在新建澎湖縣衙之中翻閱了澎湖的資料。

澎湖的資料很詳細,吳行之數學家的習慣,讓他將整個澎湖縣資料匯成了數據表格,非常詳盡。朱厚煌推掉了所有事情,與楊慎一併遊覽整個澎湖,然後去大員,將大員的所有資料,並且自己的所有規劃,合盤拖出。

楊慎觀看這所有正在建設,或者說已經完工的工程之後,並沒有立即爲朱厚煌出謀劃策,而是找了一間靜室沉思。

朱厚煌只好找新到的戚景通交流感情了。卻沒有想到戚景通是一個慎言慎行的人,三棍子下去打不出一個屁來。雖然是武將,但是一副老夫子的樣子。緊守所謂的君臣之禮,不敢跨雷池一步,讓朱厚煌覺得好生無趣。

不過數日光景,楊慎就從閉關之中走了出來了。

楊慎直接給朱厚煌說道:“你花錢花的也太厲害了吧,二十萬兩就這麼隨隨便便花玩了,算了以前的我就不管了,不過今後開支上,就由我做主了。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建立雍王府,以雍王府下設縣,爲大員,澎湖兩縣,如過以軍屯,則設軍。理清上下關係。殿下你說,並設品級,以縣中雜役爲從九品,捕頭,文吏爲九品。縣中六房主事爲從八品或八品不等,而縣尉,縣丞爲從七品,縣令七品。這都是按照殿下的官吏一體,不過臣更喜歡叫做,廢吏設官。”

朱厚煌不由的拍案稱奇,說道:“楊師高見。”

有時候一些事情,不看你怎麼做,就看你怎麼說了。明明一樣的東西,但是在楊慎的嘴裡面一轉,就變得不一樣起來了。

楊慎繼續說道:“地方框架殿下已經安排好了,而雍王府的框架,臣的意思是這樣的。雍王府比照六部設六司,六司主官,正六品,臣雍王長史正五品。並且按照殿下的意思,分設少府另,從五品。殿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上到下這麼多官位的人選問題。各部主事,以及下面的文吏,全部空缺。整個雍王府擴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如果殿下不介意的,臣這就寫信,爲殿下延請一些友人。不過有一點需要殿下注意,殿下想雍國自立,就要注意人才的培養,絕不能疏忽,故而請殿下設學校。每縣一所,並設教諭,從七品掌管教化事務。

朱厚煌一拍大腿,道:“孤怎麼忘記這一茬了。”

朱厚煌一心想在這個世界之中種下科學的種子,有什麼比辦學校更加有效的事情啊?朱厚煌立即說道:“設雍王府學,令朱裕掌管。”

“朱裕?”楊慎並不是太贊同這個人選的,不過想想,東雍這裡的確沒有什麼合適的人選。自己要掌控整個局面,不可能專任一方,而唐寅在科舉上的污點,又怎麼能爲人師表。但是除卻他們兩個之外,都不是正統儒家出身,或者說沒有科名在身,怎麼能成爲府學的山長啊?

楊慎說道:“殿下,何不請名家大儒來此講學,一來可以爲殿下搏一個好名聲,二來,也可以也可以爲殿下帶來一批人才。”

朱厚煌說道:“楊師傅,你還記得孤在京師所說的話嗎?孤纔不要什麼名家大儒了。孤覺得這些名家大儒從來不是孤助力,而是孤的敵人。”

楊慎張開嘴,想勸勸朱厚煌認請現實。世界上很多東西並不是你喜歡就不存在的,雍王這一個態度,會給他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的,只是剛要開口的時候,楊慎忽然想起了,心中暗道:“怎麼給父親減輕壓力?現在朝野上下都爲父親清丈田畝,清算人丁的事情而矚目,如果雍國這裡出現一個如此不遵理教的藩王,大概要鬧翻天了吧。雍國如果小一點,還不算什麼,如果雍國發展的越好,並且越來越大的話,那麼就是全天下理教中人的一根刺,這一根刺越大,就越是讓所有人感到不舒服。這樣一來,就是不是能分擔父親的壓力?

楊慎想到這裡,就也不反駁了,說道:“好。”

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八百零三章 奴隸貿易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七十章 兵變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燒贛江四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
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八百零三章 奴隸貿易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七十章 兵變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燒贛江四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