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赴任應天府

應天府在隋唐時稱爲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跡之地,宋朝的國名也因此而來,宋真宗時,應天府被冊封爲南京,正式成爲大宋三大陪都之一。

應天府的官職設置比較複雜,這也是和應天府的地位有關,它首先是陪都南京,朝廷設置了南京留守,爲南京留守司長官,掌管宮鑰及京城守衛、彈壓、修葺之事,畿內錢穀、兵民之事皆總之,因爲職權上和應天知府多有重疊,所以這個官職一般都由知應天府事兼任。

其次,應天府是京東路的治所,下轄兩府、十五州、兩軍,使應天府內官衙衆多,包括安撫使司、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和提舉常平司等四大職能官署。

再其次,應天府又以京城的規格設置了南京牧和應天府尹兩大官職,南京牧是虛職,一般是由親王遙領,而應天府尹目前由琅琊王趙文惲兼任,也只是名義上的主官,而實權掌握在知應天府事的手中。

這也是宋朝地方官的特點,州府的名義主官應該是刺史,但刺史都由京城大大小小的權貴們兼任,真正權力掌握在朝廷派出的朝官手中,叫做知某某州事、判某某州事等等,這樣一來,地方權力都掌握在朝廷手中,這也是宋朝吸取了晚唐乃至五代十國的地方割據的教訓而採取措施。

雖然宋朝確實避免了漢末、唐末藩鎮割據的悲劇再現,但也造成了另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宋朝三冗之一的冗官,需要設置的官職太多,朝廷財政負擔極其沉重。

一般知州都是六品以上朝官出任,範寧是從四品高官,所以他得以出任應天府這樣的京畿要地。

在妻女和母親妹妹抵京十天後,範寧離開京城,前往應天府赴任。

第一次赴任,範寧沒有攜帶妻女,他需要自己先穩定下來,纔會把妻女接到應天府。

應天府緊靠開封府,相距京城約三百里,府治宋城縣,乘船走汴河可以直接抵達。

範寧乘坐一艘兩千石的客船,同行之人有他的兩名新幕僚公孫玄策和張博,另外還有四名武藝高強的護衛,再有就是侍妾阿雅和幾名使女茶童。

幕僚是大宋官場上的一個特殊羣體,宋朝有大量讀書人,而考中進士功名的只是極少數,大部分讀書人只能另謀生路,讀書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又要臉皮面子,不肯上街叫賣,所以讀書人的就業難題一直讓朝廷頭疼,發展教育事業是讀書人的一個出路,另外,依附豪門權貴也是讀書人的一條出路。

但就算依附豪門權貴也要分三六九等,宰相的幕僚叫做幕僚,縣令的幕僚也叫幕僚,區別就在於他們各自的本事。

朱氏文淵堂的十三名文士都是頂級人才,像公孫玄策是慶曆三年的進士,因沒有後臺背景,被分配去秀州做州學助教,做了五年助教,前途無望,一怒之下辭職回鄉,被朱家收羅進文淵堂。

張博是太學出生,在平江府學教書,八年前被文淵堂收入。

隨着朱家權勢漸漸衰落,兩人對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這次被朱元甫推薦給了範寧,着實讓兩人心情舒暢。

船艙內,公孫玄策和張博正在下棋閒聊,兩人都是平江府人,長得都很清瘦,相貌儒雅,一看便是飽學之士。

張博放了一顆棋子笑道:“你有沒有感覺到郭懷兄有點後悔了?”

他們口中郭懷也是文淵堂文士,他和另一名文士選擇跟隨朱孝雲,昨天衆人聚在一起喝酒,也算是爲他們二人踐行。

公孫玄策淡淡笑道:“我當初就勸過他,大衙內雖然是吏部左侍郎,權勢很重,但他爲人比較寡恩淡情,太過於謹慎小心,跟隨他只是面子上好看,不會有什麼前途,最多是府上的清客,沒什麼意思,郭懷後悔很正常。”

“那我們這位官人呢!你怎麼看?”張博又笑問道。

公孫玄策笑道:“十年前我曾在玄妙宮請太清真人給我算過一卦,說我是大器晚成,年輕時清貧無爲,中年得遇貴人,時來運轉,我今年三十九歲,算是步入中年吧!”

“你是指範官人是貴人,爲何大衙內不是貴人呢?”

“我不看好大衙內,他在關鍵時刻居然沒有選邊站隊,這樣的人成不大事,他的吏部侍郎已經到頂了,接下來只能進殿閣爲學士,進不了知政堂。”

“那範官人呢?”

公孫玄策指指張博,又指指自己,“你我都選他,心裡應該明白,不用我多說。”

這時,茶童貴哥兒在門口道:“官人請兩位先生過去喝茶。”

張博笑道:“我們馬上就來!”

他們收了棋,起身向主艙走去。

主艙位於二樓,是範寧的起居處,船艙寬大,視野開闊,極爲舒適。

阿雅正陪同範寧閒聊,見兩人上來,便起身退了下去。

“官人找我們?”

範寧笑道:“兩位先生請進!”

兩人對望一眼,走進船艙,範寧一擺手,“請坐!”

待兩人坐下,範寧給他們各斟一杯茶,“這茶不錯,兩位嘗一嘗!”

兩人端起茶盞,放在鼻前聞一聞,又慢慢品了一小口,只覺得香味濃郁,比他們平時喝的鳳茶還要香上幾分。

“這是....龍茶?”公孫玄策忍不住驚歎起來。

範寧點點頭讚道:“不愧是文淵堂出來的,果然有見識。”

文淵堂享受的都是頂級待遇,不僅每月的俸祿高,而且穿有錦衣,食有美味,居有大屋,平時喝的茶都是朱家提供的鳳茶。

就算是這樣,他們也沒有享受過龍茶,只有真正的皇親國戚纔有機會得到天子的賞賜。

範寧也是因爲開拓海外疆土有功,天子趙禎破格賞賜了他一百斤龍茶,他剩下已經不多,平時也捨不得喝,只有招待客人時纔會拿出來。

這時旁邊張博卻在打量手中的茶盞,只見手中茶盞浮光妖豔,紫紅相映,如瑩潤的瑪瑙,凝厚深沉,他也忍不住驚歎道:“這是官窯鈞瓷!”

範寧豎起拇指讚道:“張先生也是好眼力!”

張博臉一紅,這麼極品的茶盞,能看不出來嗎?

龍茶官窯,範寧待客可謂誠意十足,三人喝了一盞茶,範寧笑道:“這次去應天府上任,吏部官文已經先去了,隨時可以上任,不過我想兩位先生在城裡先逛上兩天,如何?”

公孫玄策和張博對望一眼,兩人立刻明白了,範寧是讓他們先了解民情。

這時,公孫玄策沉吟一下問道:“聽說官人還兼任監察御史?”

範寧取出一面御史金牌放在桌上,兩人立刻振奮起來,監察御史是銀牌,範寧拿出的卻是御史中丞的金牌。

範寧淡淡道:“我的本位官依舊是左諫議大夫,同時掛御史中丞頭銜,這是韓相公給我爭來的,未必是好事。”

兩人都聽懂了,張博小心翼翼問道:“這次去應天府任職,有任務?”

“應該是,聽說出任應天府是鉅鹿郡王的意思,但具體有什麼用意,我暫時還不知道。”

公孫玄策想了想道:“估計韓相公的意思也是想讓官人先站穩腳跟,掌握大權,然後纔會安排任務,我建議官人先不要想得太多,就正常上任,穩定幾個月後再考慮別的事情。”

範寧點點頭,“你們認爲我上任第一步應該做什麼?”

兩人異口同聲道:“奪權!”

範寧還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他開闢鯤州,在鯤州擁有絕對權力,沒有人能夠和他抗衡,但在大宋國內,他卻是第一次出任地方官,着實令他一頭霧水。

“和誰爭奪權力?”範寧不解地問道。

張博微微笑道:“朝廷在設置地方官府職權時,有意識地將通判與知州的不少權力相重疊,一個是地頭蛇,一個是代表朝廷,這樣就導致通判和知州相互制衡,不會出現地方上一權獨大。

但這樣設置權力的後果卻導致地方官場鬥爭激烈,幾乎每一個知州上任都會面臨奪權和架空的局面。”

範寧忽然想到朱佩給自己說過,他父親朱孝雲當年去青州任知州,心情鬱悶好幾年,看樣子他當年應該是被架空了。

範寧點了點頭,“那我就好好的嘗試一下。”

第七百五十二章 遼國西遷第五百二十五章 再回鯤州第八十九章 終於進帳了第五百零四章 王妃抉擇第六百八十五章 視察井陘第四百四十七章 天機迴轉第二百三十五章 尋找壽禮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五百六十七章 曹後的下注第六百七十章 安撫軍心第四百九十七章 連薦二人第五百五十六章 白色樹油第五百七十一章 北方消息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六百九十六章 遠程火攻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四百七十五章 匿名舉報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六百七十五章 遼國情報第三百二十章 先下狠手第六百一十九章 御駕親臨第七百二十五章 從容部署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三百零八章 探礦協議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一百三十五章 縣考第四百九十九章 蘇亮進京第六十二章 有了藉口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軍第十八章 再遇小蘿莉第七百三十五章 錦州失守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之劍第六百八十一章 舊陷新阱第六百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王手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忿忿不平第二百九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一百一十八章 危局中的機會第四百零四章 矛盾爆發第九十一章 各取所需第三百三十二章 之美第四十八章 趁虛而入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陸大戰第四十三章 一招鮮第三百五十九章 兩族火併第二百一十四章 公然欺君第四百七十五章 匿名舉報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五百四十五章 另補缺口第三百九十七章 正式立案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抵達京城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辭而別第四百九十六章 矮種小馬第一百六十六章 舊曹門瓦子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五百四十一章 奪取呂宋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石破天第四百六十七章 組建變法司第一百一十八章 危局中的機會第七百零六章 聯名上書第三百章 南湖解惑誠惶誠恐,老高稍微說兩句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三百八十四章 酒樓遇舊第十六章 退學記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器局試雷第七百四十五章 草原貴客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王手段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報回京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二百三十六章 國子監報到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碼長崎第三百三十六章 張三孃的心思第七百五十九章 他鄉遇舊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城唐縣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二百二十八章 兄妹入宮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二百四十三章 長遠佈局第三百四十一章 瑣事爭吵第二百一十九章 關撲風波第四百五十八章 秘密抓捕第二百四十二章 幕後是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臂之力第二百四十二章 幕後是誰第二百三十二章 縣學演講第二百七十四章 耽羅國(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耽羅國(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心結難解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六百零四章 完顏計劃(上)
第七百五十二章 遼國西遷第五百二十五章 再回鯤州第八十九章 終於進帳了第五百零四章 王妃抉擇第六百八十五章 視察井陘第四百四十七章 天機迴轉第二百三十五章 尋找壽禮第一百七十一章 誰是大東主第五百六十七章 曹後的下注第六百七十章 安撫軍心第四百九十七章 連薦二人第五百五十六章 白色樹油第五百七十一章 北方消息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六百九十六章 遠程火攻第三百一十二章 家族恩怨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四百七十五章 匿名舉報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六百七十五章 遼國情報第三百二十章 先下狠手第六百一十九章 御駕親臨第七百二十五章 從容部署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三百零八章 探礦協議第六百九十一章 出兵河北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一百三十五章 縣考第四百九十九章 蘇亮進京第六十二章 有了藉口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軍第十八章 再遇小蘿莉第七百三十五章 錦州失守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之劍第六百八十一章 舊陷新阱第六百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王手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忿忿不平第二百九十一章 殺一儆百第一百一十八章 危局中的機會第四百零四章 矛盾爆發第九十一章 各取所需第三百三十二章 之美第四十八章 趁虛而入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陸大戰第四十三章 一招鮮第三百五十九章 兩族火併第二百一十四章 公然欺君第四百七十五章 匿名舉報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的思路第五百四十五章 另補缺口第三百九十七章 正式立案第六百七十二章 教改法案(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抵達京城第三百零九章 朱佩離去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辭而別第四百九十六章 矮種小馬第一百六十六章 舊曹門瓦子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五百四十一章 奪取呂宋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石破天第四百六十七章 組建變法司第一百一十八章 危局中的機會第七百零六章 聯名上書第三百章 南湖解惑誠惶誠恐,老高稍微說兩句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三百八十四章 酒樓遇舊第十六章 退學記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器局試雷第七百四十五章 草原貴客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王手段第六百一十七章 捷報回京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宋鯤族第二百三十六章 國子監報到第二百九十六章 砝碼長崎第三百三十六章 張三孃的心思第七百五十九章 他鄉遇舊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城唐縣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年大宴第二百二十八章 兄妹入宮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二百四十三章 長遠佈局第三百四十一章 瑣事爭吵第二百一十九章 關撲風波第四百五十八章 秘密抓捕第二百四十二章 幕後是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臂之力第二百四十二章 幕後是誰第二百三十二章 縣學演講第二百七十四章 耽羅國(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耽羅國(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心結難解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六百零四章 完顏計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