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

陳常得起身一拜,抱拳揖道:“此事我只能急速趕回京師,上奏天子和知會左相知道,至於如何決斷,非我所能應。”

“告訴左相。”李國瑞很是疲憊的道:“北虜不足懼,其無有東胡跟隨同行,根本不敢深入我大魏境內,邊境上留數千人,廣張旗幟,見北虜騎兵則轟擊以壯聲勢,北虜不知虛實根本不敢深入,無所懼也。今到要緊關頭,東胡乃是我大魏生死之敵,若猶豫遲疑,百載良機稍縱即逝。”

陳常得不復多語,怎麼決斷,非他能答應,也就只能諾諾連聲,然後直接告辭而出,不做停留,直接出發,他從寧遠到榆關要兩天,從榆關到京師要四天,這是按正常每天百里左右的行程來定。如果是沿途在驛站換馬,每天行二百里乃至三百里,兩三天時間也就到京師了。然後京師的大人物用四百里加急,一天之內,回信就可以送到軍中。

也就是說最多五六天內,朝廷是否允准答應李國瑞的請求,到時候就可以知道了。

“天子和兩府會答應嗎?”李友德心直口快,直接便是道:“當初分左中右三路,招討使領中路,李太尉領左路爲左路軍總管,嶽大哥領右路爲右路總管,朝廷明白中路和右路是決戰的主力之師,左路說是提防北虜,其實據平州,榆關,負責困扼大軍後路。朝廷將一半兵馬交在招討使手中,雖然派了觀察使大人在軍中,各總管營中也有一路觀察,各廂都亦派出觀軍容使,但舉國之力放在李樞密一個人手裡,天子和兩府怎麼可能完全的放心?”

李友德頓了頓,沒有把話繼續說下去。

很簡單,李健所領大軍,防備北虜只是次要任務,控制平州,榆關,防止李國瑞大勝之餘,陣前突然將黃袍一披,然後率大軍佔據關外之地,通過榆關直接殺入京師。

唐末之時,藩鎮林立,曾經有強藩的節度使公然宣稱道:“天子,兵馬強壯者爲之。”

雖然大義上來說,李國瑞毫無稱帝的人望,各路的勳貴,官吏,士紳,百姓,俱不會心服。但套一句天子,兵馬強壯者可爲之,只要李國瑞能給三十萬禁軍厚賞,誰又說其不能立穩腳步,真的成了開國君主?大魏這些年來被東胡人所苦,北方殘敗,南方凋敝,天子不得人心,有不少人在觀天望星,看看大魏是不是已經到了亡國邊緣,是不是又到了三百年一更迭的時間,若李國瑞果真抓住時機,未嘗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李健率兵於平州,榆關,其六萬多兵馬未入榆關之內,是因爲這部份兵馬固然要防禦北邊邊牆,以防北虜真的趁虛入境,造成不可控的麻煩,還有一半原因,便是要控扼榆關,以防李國瑞突然倒戈一擊。

若李健率大軍入榆關,至寧遠一帶到鬆,塔,等諸山軍堡佈防,雖然大軍後路糧道可保無憂,但朝廷的風險可就是加大了。

若李國瑞一戰而勝東胡主力,威望就會高到無可復加的地步。

就算其不會披黃袍稱帝,但此後將兵馬沿邊展開,控制大片地盤和大魏一半的禁軍,只管叫朝廷提供錢糧,儼然自立,那也是會叫天子和兩府相當的頭痛了。

“若事事見疑,則世間無事可辦了。”李國瑞苦笑一聲,說道:“本朝雖未令將士將家小皆送往京師,但管軍以上,家小都在控制之內,我的家小便留在京師,難道我是侯景那樣的人物,爲了所謂大業,妻兒性命都不顧了?再者,本人自六歲蒙童開讀,讀的皆是聖賢之書,從古至今,從未有書生造反之事,若朝廷真的不允,我便只能辭讓招討使一職了。”

以李國瑞的身份地位,能以這般直白的話直述心曲,等若剖出心肝來給人看了,聽了他話的人無不動容,繼而十分感動。

而李國瑞的話也是相當有說服力,從招討使到管軍級別的將領,家小俱被管控,且禁軍向來層級分別,將士只知道遵守樞密院軍令,若李國瑞真要反,恐怕除了幾個嫡系將領外,不會有多少將領真的願意冒滅族的風險跟隨。

李國瑞不復多語,掀開中軍大帳凝視帳外情形。

太陽光十分黯淡,象是一個淺白色的圓盤,春寒料峭,冰雪未融,雖然已經是三月,似乎距離春天還是十分遙遠。

從榆關到塔山和錦州地方有二百里平原地方,足夠容納幾十萬人開荒種地。在此之前,這裡是大魏和東胡的緩衝地帶,兩邊均未在此駐軍,有一些榆關的大魏百姓,偷偷潛出來在這邊開荒種地,由於是未登記在冊的境外荒地,並不需要納稅,所以哪怕冒着被東胡輕騎發現後殺戮的危險,仍然是有榆關百姓偷偷潛出來開荒種地,這些年來,死在東胡騎兵強弓之下的人也並不少。東胡人並不想跨越遼河和渝水到榆關這裡來興造城池,他們連最近的營州也就是放了少量的兵馬,維持對營州地方的管制而已,只是偶爾會派出騎兵到榆關這裡來偵察,看到有種地的魏人百姓就會加以殺戮,這些年來,死在東胡偵騎下的百姓也是委實不少。

就算如此,仍然是有百姓冒死偷偷出來種地,因爲開出來的荒地不需要交一文錢的賦稅,只要出少量的錢買通守關的軍兵,叫他們可以正常進出就可以了。

每個壯年男子,不可以使用牛馬等牧畜之力,大約是可以在榆關外近水地方開二十畝地,這已經是到人力極限,畢竟偷偷出關,最多帶把鐮刀,帶柄鋤頭,沒有太多工具和畜力相助,二十畝左右就是極限了。

就算是開五畝,十畝,對百姓來說也是純賺,因爲不需要交分文賦稅。哪怕一畝只收一石糧,十來畝地就是純收入十來石糧,對普通百姓來說,最少是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純收入,有這些偷偷開出來的土地,每個普通百姓的生活都好了很多,最少可以給孩子吃飽,給妻子在冬天時制一身暖和的棉襖,抵禦嚴寒,這樣已經足夠了。

在聽到榆關百姓這樣說話的時候,李國瑞也只能沉默以對,不知道說什麼是好。苛政猛於虎嗎?朝廷,官府,賦稅,這些東西對百姓來說意義是什麼?如果沒有天子和朝堂,人人自己耕作,自己收穫,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往來,是不是更加美好?

但李國瑞還是搖頭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若無朝廷,則仍然是上古之時,部落之間爲爭奪耕地,草場,牧羣而廝殺不休,人類的歷史就是部族的擴大史,殷商之時以人殉祭天,一殺便是數百上千乃至幾千上萬人,非我族類,則可以連婦人孩童也能虐殺,成立國家,行周禮,敬天憫人,這纔是有華夏,有文明傳承,立國之後,纔可抵禦異族進入華夏來肆意殺戮,纔有道路,驛傳,貨物得以流通,信息人才可以交換,地方纔能富強,纔會有慈幼局,養濟院,漏澤園。大魏在沒有被東胡和海盜騷擾之前,也是國強民富,上下安樂,現在國家出了問題,便幻想着可以沒有國家,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李國瑞從榆關百姓的口中知道了很多細節,他知道再有半月左右就是遼西這裡開春之時,那時候道路邊和山坡上的柳樹會抽出綠葉,在看到綠色的時候,就是遼西大地春暖花開之時。

但那時土地也會從堅硬變得泥濘不堪,從早晨到中午地面都是化凍的狀態,殘餘的冰雪和熱力使得地面變得稀爛,就算魏軍臨時修的運糧道路,雖然夯實過,也一樣會處於較爲泥濘的狀態。

至於通往錦州的道路由於俱是山道,到時候更會溼滑難行。

要等月底時,天氣晴朗的日子達到一定的天數,地面的水氣被曬乾了,也不復結冰,那時候纔會恢復正常的狀態。

李國瑞看過不少史書,知道在秦漢之時,這片狹窄的遼西走廊近海處還是不能行船,也不能行車的泥濘沼澤,榆關百姓所說的情形應該是事實。

李國瑞面露憂色,朝廷若有決斷,就萬萬不可再拖延了,否則一旦等春暖化冰之時,二十多萬大軍,所需要的軍需最少是十萬民夫先期供給,由於山道難行,最少也得先動員幾萬人,用小雞公車推出幾萬石糧往前方,以爲大軍先期的糧站。

“招討使以爲朝廷會如何決斷?”和李國瑞同樣服紫袍的嶽峙走了出來,大軍之中高官顯貴極多,但夠資格在軍中穿紫袍的,現在惟有樞密副使的李國瑞和有太尉身份的嶽峙兩人,其餘的觀察使,轉運使,觀軍容使等,還有管軍大將也就是廂都指揮們,也都是一襲紅袍而已。

“朝廷會允准的。”寒風撲面,李國瑞卻是敏銳的在寒風中感覺到了一絲暖意,冬初之時,寒風撲面時,有一種後續不斷,綿延不絕的寒氣跟隨,而到了春季,雖然遼西這裡返春較晚,但寒風之中,還是有一種生機蘊藏,這種暖意很快使逐漸明顯,直到天氣回暖爲止。

“若朝廷能再撐半年便好了。”嶽峙面色剛毅,神色坦然而眼神中也是有明顯的遺憾之色。嶽峙不會爲未來發生的大戰而擔憂,這是一個天生爲戰爭而生的奇男子。儘管他不似李友德那樣侵略如火,暴戾剛烈,但也是一個最爲優秀的軍人。

戰爭,哪怕是幾十萬人規模的戰事,對嶽峙這種在軍中二十多年的軍人來說也就是和吃飯飲水一樣正常。哪怕是自己有戰死之險,有身故之憂,純粹的軍人也不會在戰前考慮太多自己,更多的則是從全局來考量得失,行軍佈陣,猶如國手布子,嶽峙在戰略上遜色於李國瑞,但其在戰術上的長處則彌補了李國瑞的不足。

此前的囤糧頓兵,與敵相峙,緩緩推進蠶食,以兩年時間築城的設想和戰略,便是嶽峙與李國瑞兩人合力完成。

這樣的戰略太耗國力,但穩紮穩打,幾乎是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嶽峙喟然長嘆,但旋即又振作起來,朝廷執意如此,定然也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他想了想,說道:“恐怕南方情形也不太穩……福建路流寇被殲滅大半,但還有相當的老營精銳和李開明一起跑到江西,朝廷有些擔心也是真的。”

嶽峙又略有不滿的道:“秦王雖然是人傑,但也太不將北方大局放在心上。福建路雖有海盜和流寇之禍,但咱們這裡的戰事才關係到大魏的生死存亡,此時他提出福建減賦,實在是不顧大局,朝廷下詔對其進行斥責,我看也是理所應當。甚至朝廷急於求戰,怕也是和此事有一些相關。”

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三百八十九章 銳陣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一百六十八章 郎衛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十三章 雅集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五十章 危機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二百八十八章 班底第三百八十六章 追逐殺戮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二十七章 潛藏的好處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五百章 弓弦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島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三百四十九章 乘風破浪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十一章 時光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四百一十九章 殺人誅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十七章 揚名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
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二百四十四章 擋不住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三百八十三章 冷眼相看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三百八十一章 撲朔迷離*首頁大封加更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三百八十九章 銳陣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一百六十八章 郎衛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十三章 雅集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五十章 危機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二百八十八章 班底第三百八十六章 追逐殺戮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二十七章 潛藏的好處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五百章 弓弦第四百七十四章 中山王纛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島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三百四十九章 乘風破浪第一百五十五章 右相計較(補昨天大章節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十一章 時光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三百六十二章 生存之法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四百一十九章 殺人誅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四百九十五章 捕盜第十七章 揚名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一百零一章 試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