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

壘起七星壇,豎起星宿旗。建安三年(198年),三月三黃帝誕辰之日,于吉在數萬袁紹軍將士的衆目睽睽之下,身披鶴氅,跣足散發,登上了九尺神壇,頗有一番傳說諸葛亮借東風的架勢。只不過于吉今日所借並非東風,而是請軒轅黃帝靈,助蔡吉部攻破易京城牆。

其實原本于吉是打算挑選二月二龍擡頭之日做法,比便將“天崩地裂”之術解釋爲,借龍擡頭之日引地龍萌動來破壞城牆。只可惜漫長的挖隧道過程讓于吉錯過了二月二的吉日,於是他只得將“做法”的日子改在了三月三。好在三月三乃是黃帝的誕辰,而太平道又是以黃帝爲至高之神,故在這天施法于吉也能有足夠的理由讓衆人相信“天崩地裂”乃是黃帝顯靈。

漢朝原本就是一個陰陽五行、符籙咒語盛行的時代,對於神靈的敬畏可以說是篆刻在每一個東漢人心底的符文。而連續兩年來對易京城的圍攻也早已令袁紹軍上下產生了一股子言喻的厭戰情緒。此刻乍一聽說,能請軒轅黃帝顯靈破壞易京城牆,在場的絕大多數袁軍將士自然是將仙風道骨的于吉視作了活神仙,一個個都伸長着脖子,只等見證奇蹟的一刻來臨。

相比底下衆將士即敬畏又期盼的神情,作爲三軍統帥的袁紹雖也一身甲冑,正兒八經地端坐在戰車之上觀看于吉開壇做法,可在眉宇之間卻分明帶着一絲不屑與懷疑。卻聽他不耐煩地向身旁的郭圖小聲問道,“公則,汝說蔡安貞找來這麼個老道來裝神弄鬼。究竟意欲何爲?難道說那老道真能請來黃帝助陣?”

此時的郭圖顯然也對請神之事半信半疑,但作爲一個儒家信徒他還是謹慎地向袁紹提醒道:“主公,子不語怪力亂神。古往今來還未曾聽說有請神破壞城之事。”

卻不曾想郭圖的話音剛落,一旁的逢紀就慌忙駁斥道,“噓!公則莫要妄論神靈。子是不語。可沒不信。否則鄉人禓,孔子又何以朝服立阼?”

逢紀此話一出,就連向來脾氣剛烈的審配也跟着附和起來。“是啊,只要神靈肯保佑袁氏攻克易京,又何須在乎是打破城牆。還是讓兵卒神力附身呢。”

袁紹聽兩個幕僚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點道理。畢竟能給己方增加士氣總是件好事。想到這裡他便回頭向袁熙下令道,“熙兒,待會兒道長施法完畢,汝即宣佈黃帝已顯靈,發兵攻城。”

袁熙其實也被蔡吉突然上演的這麼一出請神大戲鬧了個一頭霧水。不過耳聽父親如此吩咐,他自然是不敢有所怠慢。在將袁紹的命令轉達下去之後,袁熙便將目光又投向了七星壇。但見此時的七星壇下各有二十四人手持旌旗、寶蓋、大戟、長戈、黃鉞、白旄、朱幡、皁纛,環繞四面。壇上四邊則立有四人。戴束髮冠,穿皁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代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于吉就被這一干神徒簇擁在神壇的中央。手持七星劍,腳踏太極圖,蹦跳旋轉間,口中還唸唸有詞。如此這番景象不僅令在場的袁紹軍將士瞧得屏氣凝神,更是將易京城頭的公孫瓚軍嚇得大氣都不敢多喘一下。

隨着日晷的指針投影在了午時的刻度上,神壇上的于吉突然大喝一聲,用七星劍憑空拋出了一個火球。且就在衆人的注意力都被這火球吸引之際,忽聽平地一聲轟天巨響,整個大地瞬間爲之一顫。包括袁紹在內的城上城下衆人,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便在第一時間本能地選擇趴下身子來躲避這驚天一震。而就在衆人抱着腦袋瑟瑟發抖的當口,一股夾雜着烈焰的烏黑濃煙已然自易京北門的城牆升騰而起。

“黃帝顯靈了!”

也不知是誰第一個吼了那麼一聲。緊接着神靈顯靈之類的呼喊聲頓時就傳遍了整個袁紹軍營。那些被炸懵了的袁紹軍將士紛紛從最初的驚恐中回過了神來。而當他們帶着敬畏的心情再一次擡頭打量之時,立馬就望見了另一個更爲實際的神蹟——易京城牆上裂出了一道三人多寬的大口子。

“黃帝顯靈!易京城破!殺!”

神情激動的袁熙拔出佩劍,漲紅着臉,向麾下的將士發出了總攻的命令。而事實上,此刻的袁紹軍上下早已在此神蹟的鼓舞下,自發地向易京城發動了進攻。相比之下,身爲統帥的袁紹則顯得要後知後覺得多。但見驚魂剛定的袁紹一面整着頭上歪斜的金盔,一面則在嘴裡一個勁地呢喃,“顯靈了。顯靈了。真顯靈了。”

至於郭圖、逢紀等文臣謀士這會兒的反應也不比袁紹強到哪兒去。待見郭圖扶着車鸞臉色蒼白,而逢紀則乾脆癱倒在地兩手抱頭屁都不敢放一個。倒是審配反應還算迅速,眼見袁熙已下令總攻,連忙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向袁紹恭賀道,“恭喜公主,易京城破也!” Wωω◆tt kan◆c○

“易京城破?對!易京城破了!” 回過神來的袁紹頓時爆發出了一陣狂喜大笑,“孤有神靈庇佑!哈哈哈,袁氏有神靈庇佑!”

一旁的袁熙、文丑、審配、逢紀等部將謀士見狀亦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紛紛直起身子,拔出長劍指天高呼:“神靈庇佑大將軍!神靈庇佑袁氏!”

且就在袁紹等人被眼前的“神蹟”打雞血之時,忽見一小卒匆忙來報道,“大將軍,蔡使君、於道長求見。”

袁紹耳聽蔡吉和于吉來訪,當即一反早前冷漠的態度,熱誠地點頭應答道:“快快有請,快快有請。”

不多時臉色微紅的蔡吉便與一臉淡然的于吉一同來到了袁紹面前。蔡吉臉色微紅是在爲黑火藥炸藥第一次在戰場上應用成功而感到激動。配合着眼下“神靈庇佑袁大將軍”的氣氛也算是應景。至於于吉這會兒雖依舊是一副化外高人的模樣,可他身上的內衣早已溼了個通透,也不知是剛纔跳大神跳的,還是被劇烈的爆炸給嚇的。

當然。一心沉浸再被神靈庇佑,以及攻克易京城喜悅中的袁紹可沒功夫去管那些細節。卻見他三步並作兩步走下戰車,二話不說便衝着于吉深深一拜道:“紹見過老神仙。”

經過先前那一出成功的表演,信心爆棚的于吉毫不怯場地扮演起了老神仙的角色道,“袁大將軍不必多禮。老道乃化外之人。本不欲干涉世間俗事。只因蔡使君稱易京城久攻不克,導致城外生靈塗炭,故老道才依蔡使君之邀來此請神破城。”

正所謂花花轎子人擡人。于吉在袁紹面前表了一番蔡吉請仙出山的功勞。蔡吉當然也不能不有所表示,所以她跟着也幫于吉吹捧起來,“大將軍。於道長曾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乃是當世的活神仙。”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及剛纔平地一聲驚雷以及易京城上的那道口子來得有說服力。因此早已將於吉視作神仙的袁紹,像是生怕對方會突然化風而逝似的,趕緊一把抓住了于吉的道袍懇請道,“請神仙留下助我。”

于吉折騰那麼久等的就是袁紹這句話,不過自己這會兒既然演的是神仙,自然就得有神仙的架子。所以面對袁紹的挽留,于吉並沒有即刻就答應。而是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模樣沉默不語。一旁的蔡吉見狀連忙配合着于吉的表演,噗通一聲下跪懇求道:“請神仙助大將軍成大業。”

有了蔡吉的帶頭在場的其他袁紹部將幕僚也跟着一窩蜂地跪了下來,齊聲道。“請神仙助大將軍成大業。”

于吉眼見這譜也擺得差不多了,便長嘆一聲。伸手反托住袁紹的雙臂,點頭答應道,“罷了。諸君既然如此誠心,那老道就助大將軍一臂之力。”

袁紹得了于吉的答覆,再一想到剛纔那山崩地裂的法術,頓時便覺得自己從此以後將有黃帝庇佑,攻城掠地將不再話下。於是在得意之餘,袁紹不禁攙扶着于吉一同登上了戰車衝着在場的部下大聲宣佈道,“哈哈,今有老神仙相助,孤大事可成也!”

在場的袁紹部衆眼見自家主公得到如此化外高人相助,自然是跟着一起齊聲祝賀。然而在這一片歌功頌德聲中,郭圖的目光卻始終緊盯着蔡吉。雖然郭圖說不出蔡吉所引薦的這位老神仙究竟有什麼問題,也不能否認剛纔請神破城的事實。但不知爲何他總覺得這一刻時間在倒流,自己彷彿又回到了三年前的東萊。當時在黃縣城中一干武將文吏也是如此羣情激昂地認一個年未及笄的少女做主公。

且不論郭圖心中擁有怎樣的不安,至少蔡吉確實是在一天之內打破了易京城的城牆。無數堅信自己受神靈庇佑的袁紹軍兵卒,如潮水一般不要命地涌向易京城。而易京城頭的守軍則早已被那場突如其來的爆炸嚇得三魂丟了兒魄。不少守城的兵卒在爆炸響起後不久便丟下武器,哭爹喊娘着跑下了城頭。

不過就算是如此,易京城上依舊有不懼鬼神,堅持固守的人存在。趙雲就是其中一員。雖說趙雲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同時也對軒轅黃帝充滿了敬畏之情。可他並不相信黃帝會站在袁紹那一邊,幫他打一場毫無正義道德可言的戰爭。而袁紹本人也沒有足夠的德行獲得神靈的幫助。更何況趙雲在冥冥中還覺得倘若神靈真有心憐憫世人,就應該平息戰亂,讓漢室重整威嚴,而不是特地跑來讓易京城裂道大口子。

總之在像大多數人一樣經歷過最初的驚駭之後,趙雲很快就從爆炸的騷亂中鎮定了下來。而人一旦情緒鎮定,自然也就能做出客觀的判斷。根據趙雲的觀察易京城牆上的那道口子其實並不算大,也不可能放太多敵軍進城。只要帶上一票兵馬趕去阻擊,很快就能將洞給堵上。抱着這樣的想法趙雲開始在城頭上召集敢死之士。

只可惜城頭上像他這般還保持理智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當趙雲好不容易湊滿百名壯士,正要下城堵洞之時,袁紹軍已然帶着雲梯、衝車擁到了易京城下。喪失了士氣的易京城眼下就如紙糊的老虎一般不堪一擊。不一會兒的功夫便有數十名敵軍爬上了城頭。於是趙雲只得率領部下留在城頭阻擊敵軍。然而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周圍的弟兄越來越少,而敵軍越來越多。連帶着趙雲也只得將防守圈縮小到了北門的城樓之上。

一柄長槍如毒蛇吐信一般朝趙雲的胸腹間猛刺,趙雲一聲怒喝,飛身而上,一手揮劍斬斷了槍頭,一手挺槍在對方的咽喉之上留下了一朵血色霧花。趙雲已經不記得他斬殺了多少敵軍。但周遭遍佈的橫屍則顯示死於他刀槍之下的袁軍不下百人。且就在趙雲喘息之際,身後忽然一個沙啞的聲音“趙將軍!”

趙雲聞聲回頭一瞧,但見長史關靖正懷抱這一個襁褓與幾個浴血的侍衛站在他的身後。聯想到易京內城固若金湯,而看對方的樣子卻是一路廝殺惡戰而來,趙雲不由疑惑地張口問道,“關長史,汝怎麼來了?”

可誰知關靖卻直接大步上前將手中的襁褓往趙雲面前一獻,跪地懇求道,“此乃主公麼子。懇請將軍快將其帶出城去。”

趙雲望着襁褓中的才幾個月大的嬰兒,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待到聽說關靖是將公孫瓚的最小的兒子抱了出來,他更是大吃一驚,慌忙追問道,“什麼?袁紹的人馬已衝入內城?”

關靖被趙雲一問,當即露出一臉悲切之色,“非也。是主公聽聞神靈助袁紹破城,性情驟然大變,先是斬殺了續公子,在在內城瘋狂追殺妻兒子女,之後又於高臺之上引火**。靖好不容易纔將小公子抱出內城,還請趙將軍看在主公僅留這一骨血的份上,護送小公子出城。”

“啊!”趙雲怎麼都沒想到在自己苦戰的時候,公孫瓚會用這種方式結束基業。

然而還未等趙雲回過神,關靖已然將手中的襁褓塞進了趙雲的懷裡道,“戰馬就在樓下。以趙將軍的,單人單馬定能將小公子護送出城。”

襁褓柔軟的觸感令趙雲回過了神來,於是他趕緊向關靖問道,“關長史不一起突圍?”

“聽聞君子使他人陷於危難之際,必當患難與共。吾身爲長史卻未能給主公出謀劃策,致使公孫氏基業毀於一旦。事到如今,吾又豈可以獨存?”關靖言罷,便帶着一干侍衛頭也不回地朝燃燒着熊熊烈火的城牆走去。

子龍gg又要做保姆咯(爲毛要用“又”囧)~~~請大家狠狠砸票將龍保姆留住喲~~~(未完待續)

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東漢行政區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42節中秋祭月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四節 東萊見聞東漢度量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56節建安朝賀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二節初抵錦西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64節鏖戰之夜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五節 故人來訪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73節賈文和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60節龍爭虎鬥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59節浮生亂世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
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東漢行政區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42節中秋祭月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四節 東萊見聞東漢度量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56節建安朝賀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二節初抵錦西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64節鏖戰之夜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五節 故人來訪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73節賈文和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60節龍爭虎鬥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59節浮生亂世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