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

建安八年十月,接到聖旨的蔡吉與孫策各領兩萬人馬會盟於介於微山湖與碭山之間的豐西澤。豐西澤乃是沛郡境內的一處湖泊,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豐西澤縱徒”便發生於此。話說當年漢高祖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爲沛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很多徒役們在半路上逃走了。劉邦估摸着照這樣下去沒等到驪山徒役就會全跑光,自己也難逃一死。於是在走到豐縣西大澤鄉時,他便停下來飲酒,並趁着夜色把人都放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半道上衆人遇白蛇擋路,劉邦大呼:“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裡,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爲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爲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爲這個哭啊。”衆人以爲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纔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遂更加堅定了逐鹿天下之心。

而今的豐西澤畔早已不見白蛇蹤影,唯有連綿不斷的各式軍帳、幡旗、戈矛在旭日下結成的壯闊行營,環繞水面形成兩道巨大的弧形。宛如兩尾相生相剋的陰陽魚。齊吳兩家會盟的大帳就設在豐西澤北面依山傍水的半山腰上,放眼望去山下兩家營地中的一舉一動都能瞧得一清二楚。此刻就見大帳內蔡吉坐西朝東,郭嘉、辛毗、趙雲等齊營文武分侍兩側。孫策則領着周瑜、魯肅等吳將坐東朝西。

“江東仕女夢中人。踏破荊州並蒂春。 舉衆爭衡壽不永,卻得孫吳百年身。”

在後世孫策和周瑜歷來都是少年英豪與美男子的代名詞。眼下坐在蔡吉對面的孫、週二人雖已不再年少,卻依舊完美地詮釋了何爲“雄姿英發”。孫策的容貌與孫權有幾分相似,然較之其弟身段要更爲修長勻稱,眉宇間透着一股子不怒自威的傲氣。素有“美周郎”之稱的周瑜則比孫策還要高上半個頭,不僅面若冠玉,儀表堂堂。連舉手投足都帶着令人如沐春風的氣質。無怪乎,蔡吉在入座後會情不自禁地多看二人兩眼。

且在蔡吉大膽賞美的同時,孫策和周瑜也在打量着蔡吉。依外界的種種傳聞中齊侯蔡安貞要麼兇悍如虎。要麼美豔如妖。平心而論蔡吉僅就外表而言那是既不獷悍,也不妖豔,至多也就是個華服美女而已。可孫策和周瑜卻絲毫不敢有所懈怠,甚至他們都沒有將蔡吉視做女子。因爲再華麗的衣衫。再沁人的薰香。再柔弱的外表,都掩蓋不了蔡吉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特殊氣息。那是一種唯有經歷過生死考驗的武人才會擁有的煞氣。正是這種煞氣讓孫策在看到蔡吉的第一眼起便已知曉面前的女子是他的同類。

眼見兩位傳世美男對自己如此警惕,蔡吉由不得暗自嘆了口氣。話說自打袁紹伏誅之後,蔡吉的女子身份就越來越不好使了。那些諸侯軍閥們非但不憐香惜玉,反而是對她處處提防,生怕一不小心就着了她的道。於是爲了緩解現場緊張的氣氛,蔡吉便主動向孫策示好道,“素聞吳侯好兵刃。孤有百鍊寶刀一枚,還請吳侯笑納。”

言罷蔡吉素手一揮。立即便有侍女蓮步輕移奉上寶刀。漢朝人好鑄刀劍,曹操就曾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馬、雀爲識,並命名爲百辟刀。闢者,襞也,即多層積疊、反覆摺疊的意思。百辟是百鍊一種形式,指的是工匠把“精鐵”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一輕,直到斤兩不減,即成百鍊鋼。孫策身爲一方霸主在這方面自然也不能免俗。眼見侍女手中的寶刀,刀鞘飾有金鈿,刀柄長而無環,與尋常環首刀形制有異,又聽蔡吉稱其爲“百鍊”,心癢難耐之下他當即接過寶刀揚手一拔。只聽一聲龍吟,長刃出鞘,光似流星,豔驚四座。孫策本人更是輕撫刀身由衷讚道,“好刀!”

然則獲贈寶刀固然是令孫策喜不自勝,可一想到自己兩手空空並沒有給蔡吉準備見面禮,他又隱隱有些汗顏。不由地心想該回贈何物好?首飾?衣衫?玉器?亦或是……在快速盤算了一通後就見孫策將手中的寶刀往案上一擱,衝着蔡吉坦言道,“孤來得匆忙未備厚禮,唯有碭山獵得虎皮一張,粗陋之物聊表心意,還望齊侯見諒。”

耳聽孫策用虎皮來當還禮,坐在後頭的孫權忍不住在心中暗暗苦笑,心想兄長真是不解風情。贈人虎皮?是譏諷蔡安貞悍如雌虎?還是暗示今日之會乃是與虎謀皮?

不過蔡吉並不像孫權想象中的那般小氣。面對吳軍力士獻上的虎皮,她不僅欣然笑納,還不失時機地奉承孫策道,“好一頭吊睛白額虎!吳侯真乃當世項籍。”

來自漂亮女人的誇讚總能讓男人醺醺然。此刻聽罷蔡吉所言,心情愉悅的孫策當即爽朗地大笑道,“齊侯過獎!過獎也!”

周瑜看着蔡吉一步步解除孫策的防範,打心底裡對這位女諸侯所表現出的睿智與內斂深感欽佩。自古以來無數英雄豪傑在取得一定的權利與地位之後往往會放不下身段。能身處高位又不爲所動者,要麼是天生視名利爲糞土,要麼就是不甘現狀另有圖謀。周瑜相信一個敢於拋頭露臉參與爭霸大業的女子絕不會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但這並不妨礙孫蔡兩家的合作。有道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蔡吉此刻伏低做小乃是爲了從孫策身上謀取利益。同樣的一旦摸清了眼前女子的底線。周瑜亦能有的放矢替孫策謀利。

想到這裡周瑜便明知故問地向蔡吉試探道,“此番天子招四家護駕遷都。據聞齊侯提議天子遷都襄陽,不覺荊州偏遠乎?”

面對來自周瑜的質疑。坐在蔡吉左手邊第二個位置上的辛毗當即接過話茬,侃侃作答道,“襄陽乃世祖故里,天子遷都理應首選漢家龍興之地。”

辛毗一席話固然是說得冠冕堂皇,周瑜卻是絲毫不爲所動。其實漢世劉秀真正的出生地是在陳留郡濟陽縣。雖然其後劉秀在南陽郡蔡陽縣長大成人並乘勢起兵,而在漢末蔡陽縣又給劃到了襄陽郡治下,但所謂“襄陽乃世祖故里”的說法終究還是勉強得很。更何況漢家的龍興之地又豈止蔡陽一處。

此刻就見周瑜揚手一指山下的豐西澤。似笑非笑着反問道,“沛郡亦爲高祖故里,何不遷都沛郡?”

周瑜這一問真可謂直擊蔡吉的軟肋。確實。論地位,論資歷,位於中原腹地的沛郡都比襄陽更適合安置天子充當國都。此前由於實力對比太過懸殊,一心只想借齊軍之力救天子脫險的吳碩沒敢在蔡吉面前提出異議。不過眼前的周瑜可就沒那麼多顧忌了。在他看來蔡吉既然口口聲聲自詡忠漢。那爲何不在自家門前劃幾個縣給天子做王畿呢?

蔡吉當然不是個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人。只要條件允許她不會介意讓出幾個縣給天子。然而沛郡終究不像襄陽扼守南北要害能一連牽制曹、劉、孫三家。此外曹家父子佔據沛郡多年早已在此地紮下根基。而荊北諸郡落入曹軍之手纔不過寥寥數月。兩相對比之下自然是割讓襄陽更能爲曹家父子所接受。

當然有些話是不可對外言明的。所以蔡吉擡手阻止了想要反駁的辛毗,繼而故作無奈地朝周瑜苦笑道,“若非曹公身陷當陽重圍,孤倒是想與天子毗鄰而居。”

依照蔡吉這會兒的說法,她是顧忌曹操在劉備手中,這才提議天子遷都襄陽。咋一聽起來倒也有幾分道理。畢竟若不是被劉備搶了先機,孫策與周瑜此刻也不會同蔡吉坐在一起商討遷都分封之事。故而蔡吉此話一出,感同身受的孫策立馬就一拍大腿大笑起來。“哈哈,齊侯真乃直爽之人!”

對於蔡吉的這番說辭周瑜卻是半信半疑。不過還未等他提出質疑。對面的郭嘉已然代蔡吉大方地向孫策徵詢道,“不知吳侯對新都之選有何見教?”

誠然卜都定鼎本就是在幾個備選城池中“卜算”出京師方位,理論上可以孫策也可以提名大漢境內任何一個郡縣作爲帝都。但帝都最終的位置還是得由漢廷連同曹、蔡、孫、劉四家諸侯商議後方可作數。所謂的“卜都”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更不可能孫策說定都吳郡就定都吳郡。所以周瑜一上來就拿遷都說事,並不是在打天子的主意,而是借擇都的名義與蔡氏討價還價。

此刻同周瑜早有默契的孫策當即大大咧咧地放話道,“孤提議天子遷都沛城,劃沛郡、彭城二郡爲王畿。至於王畿南門廣陵,交由孤拱衛便可。”

聽罷孫策一席言語,蔡吉忍不住重新打量了一番面前這位江東小霸王,並暗暗腹誹這哪兒是江東虎,分明就是大開口的南蠻獅啊!本來劃沛郡、彭城二郡爲王畿已是挑戰曹營底線,孫策竟還大言不慚地宣稱要將廣陵郡佔爲己有。須知歷史上廣陵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北岸的軍事重鎮。倘若沒有蔡吉亂入,篡漢後的曹丕會對東吳發起三次南征,其中有兩次都是以廣陵爲據點。至於孫策本人更是在一年多前趁着曹操與劉表、劉備交戰無暇東顧之際領兵圍攻廣陵。不過坐鎮廣陵的曹軍守將乃是昔年“計鋤呂布”的陳登,陳元龍。孫策屢次進攻皆敗於其手。莫看如今孫策橫掃江淮氣焰正盛,可他卻不敢讓主力深入中原腹地。因爲一旦曹軍穩住陣腳,駐紮廣陵的陳登隨時都能抄了孫策的後路,讓其有家歸不得。試問這樣一處軍事要地曹家父子又豈會輕易地拱手讓人。此刻孫策不顧現實大局提出如此唯利是視的條件,可算是讓蔡吉見識到了何爲“揚士多輕俠狡桀”。

然則未等蔡吉發作,郭嘉便已搶先一步對着孫策拱手正色道,“吳侯明鑑,吾家主上受天子之託調停三家爭端,旨在平息戰亂,護駕遷都。然吳侯所提事宜太過苛刻,恐難爲曹氏父子所接受。”

孫策和周瑜當然清楚自家的要求有多牽強。但正所謂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能多圈一塊地是一塊地。於是孫策劍眉一豎,虎起臉道,“吾江東兒郎爲天子披荊斬棘,區區廣陵不抵曹公性命乎!”

哪知郭嘉根本不吃孫策這一套,直接就毫不客氣地反問說,“而今兵圍當陽者可是吳侯乎?”

“郭治中此話何意!”孫策猛地一拍案大聲呵斥。

趙雲立馬擺出防禦的架勢以防孫策發難。郭嘉卻是面不改色從容應對,“郭某是提醒吳侯,此時此刻曹公亦在與劉玄德議和。”

如果說遷都襄陽是蔡吉整個計劃中最爲薄弱的一環,那曹劉議和就是孫策這會兒的軟肋。畢竟曹操、劉備那頭一旦議和成功也就沒他孫策什麼事了。無怪乎,郭嘉話音剛落孫策那咄咄逼人的氣勢也隨之弱了幾分。

眼見郭嘉一口氣打掉了孫策的囂張氣焰,蔡吉欣慰之餘便跟着便順水推舟道,“吾等今日在此會盟,旨在助天子遷都歸政,理應求同存異,共襄盛舉纔是。”

在一旁觀察許久的周瑜聽罷蔡吉所言,頓時眼前一亮,拱手問道,“敢問齊侯,如何求同存異?”(未完待續。。)

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68節一份大禮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61節張繡投降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八節 上兵伐謀東漢度量第59節浮生亂世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55節互爲犄角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43節人情債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46節名醫巫醫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62節進駐宛城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爵位別稱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45節復仇之火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
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68節一份大禮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61節張繡投降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八節 上兵伐謀東漢度量第59節浮生亂世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55節互爲犄角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43節人情債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46節名醫巫醫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62節進駐宛城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爵位別稱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45節復仇之火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