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

這一日清早,劉表纔剛起身,就見治中鄧羲興匆匆地入帳來報,“恭喜主公!賀喜主公!曹孟德撤兵也!”

本就爲戰事輾轉難眠的劉表,乍一聽“曹操撤兵”四字,當即顧不得穿鞋,直接繞過屏風一把揪住鄧羲的衣袖追問道,“此話當真?曹操真撤兵乎?”

“千真萬確,絕無虛言。據探子回報,今早酉時曹營上下已人去營空。”鄧羲一臉興奮地朝劉表拱手解釋道。

劉表雖知鄧羲不會在這件事上騙他,可突如其來的勝利還是讓劉表忍不住用難以置信地口吻喃喃自語道,“曹操撤兵……曹操爲何會撤兵?”

鄧羲見自家主公直到此時任不敢相信曹操已撤軍,不由湊上前替其分析道,“主公明鑑,定是玄德公奇襲南就聚,燒了曹軍糧草,令曹孟德不得不撤軍。”

其實用不着鄧羲提醒,劉表也已然從曹軍的突然撤退聯想到了領兵偷襲南就聚的劉備。畢竟自打前日與曹操正面交鋒失利之後,劉表就將扭轉戰局的期望寄託在了劉備身上。只是這場勝利比他的預計來得稍稍快了一點,讓他多少有點不適應。不過在經過最初的一陣驚愕之後,劉表很快就又恢復了往日的風度與冷靜。就見他先是整了整凌亂的衣衫,繼而長袖一甩,朗聲下令道,“傳令全軍!孤要在曹營用膳!”

曹操撤軍的消息就像一陣春風眨眼之間就傳遍了整個劉營,前日在戰場上吃了曹軍暗虧的吳巨等人一個個都像是吃了五石散一般嗷叫着點齊兵馬直奔曹軍大營而去。沿途中吳巨等人非但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甚至連半個曹兵人影都沒見着,就一下子衝入了曹軍大營。覺得甚是無趣的吳巨並沒有在曹營多做停留,而是帶着人馬順着曹軍留下的痕跡一路繼續追擊曹軍。

另一頭劉表在得了先鋒傳回的確切消息之後,也興奮地下令催動戰車。馳入曹營耀武揚威。其實這會兒的曹營正如先前鄧羲所報早已人去營空,只留下馬廄、箭樓、倉庫等來不及拆除的設施淒涼地杵在原地。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劉表炫耀的心情。

此刻恰逢“食時”(上午七至九時)正是漢朝人用朝食的時候,就見劉表一面吩咐侍從備膳,一面得意洋洋地向身旁的文武邀請道,“來,來,來,孤請諸君一同用膳。”

然而就在侍從忙着在曹營中央鋪張的同時,天空之中突然冒出了三團耀眼的火球,引得不少好奇的兵卒紛紛駐足圍觀。不過更多的將校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得汗毛林立,連忙扯起嗓門大聲警號,“躲開!快躲開!曹軍霹靂車來襲!”

直到此時圍觀的小卒才意識到眼前的這三團火球並非什麼奇景,而是曹軍拋來的殺器。一時間營地裡兵卒如熱鍋上的螞蟻,連連驚呼。抱頭鼠竄。至於劉表本人更是吃飯的事徹底拋諸腦後,被黃忠等人直接護着就往外逃。而那三團火球依舊我行我素地砸在了大營之中。

只聽轟隆一聲震天巨響。被一枚火球擊中的馬廄眨眼間便化做了一團直衝雲霄的耀眼火球。巨大的氣浪夾帶着無數碎片像一隻無形的手將周圍的兵馬一把掀翻在地。絕大多數人則明顯感到自己腳下的大地都在隨之顫抖,彷彿傳說中引起地震的大魚正在地下游動。

面對此等常識的景象,劉表部的將士徹底喪失了理智,他們有的嚇得兩腿發軟匍匐在地不敢起身,有得則如無頭蒼蠅一般漫無目的地四處亂竄。然而他們的噩夢此時纔剛剛拉開序幕,隨着馬廄被炸上天。天空之中又飛來了三枚火球。這一次曹軍的準頭顯然又更上了一層樓,除了一枚落空之外,其餘兩枚火彈分別擊中了箭樓與倉庫。同馬廄一樣,伴隨着一連串如滾雷一般震耳欲聾的轟鳴。箭樓與倉庫的位置上接連升起了一團團碩大的火球,飛濺而起的火花點燃了周遭一切易燃之物,瞬間便讓整個營地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紅的、黃的、綠的、白的……曹操與帳下衆文武站在山坡上,看着各色火球如絢爛的花束一般在自己曾經居住的營地中連連騰起,一個個都如頑童一般或指指點點,或拍手稱快,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至於年幼的曹彰和曹植更是迫不及待地直接向曹操問道,“父親,此乃山崩地裂之術乎?”

曹操手捻長鬚環視了一番現場同樣好奇的部下,繼而大笑着頷首道,“正是!正是山崩地裂之術!”

衆曹將一聽曹操親口承認己方已掌握聞名天下的山崩地裂之術,剛纔又親眼看到霹靂車僅用六枚火彈便讓偌大個營盤陷入火海,哪兒還會有所懷疑,當即激動得接連山呼,“曹公威武!天佑曹軍!”

不過曹操與這次負責佈置機關的劉曄卻心知這還不是山崩地裂之術。原來當年許攸投靠曹操之時,除了透露袁紹的糧倉在烏巢,還向曹操提供了幾塊沾有火藥殘留物的木片。雖說許攸後來因烏巢之戰被曹操斬了祭旗,但他所提供木片卻被擅長機關術的劉曄與曹府之中的煉丹術士證實確實含有某種能助燃的丹藥。於是曹操便以求仙煉丹爲由,向民間廣招術士研究木片上的丹藥。

由於火藥本就是煉丹的附屬產物,經過三年多來的努力,曹府的煉丹士已然分析出木炭、硫磺、硝石三大火藥主要成分。但是由於不清楚黑火藥的具體比例,曹軍配出的丹藥威力遠不及齊軍。加之曹軍也不會像五行遁旗那般根據城池的結構埋炸藥。所以幾次測試下來,曹軍的火藥一直無法達到炸開城牆的效果。當然這種原始火藥用來縱火、爆炸還是綽綽有餘的。更何況爲了提升丹藥的威力,曹府的煉丹士們還在丹藥中添加了各種稀奇古怪的原料。這便使得曹軍丹藥爆炸之後能像現在這樣呈現出五顏六色的煙花效果,甚至一部分丹藥燃燒之後還能放出傷人的毒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軍的火器品種可能比齊軍還要豐富一些。也正因爲如此曹操替這種神奇的丹藥取了一個即貼切又穿越的名字——火藥。

不過曹操的回答顯然還不足以滿足曹彰與曹植的好奇。這不,曹植就又跟着向曹操追問道,“父親。爲何火球點燃馬廄後,站在一旁的人會被掀翻?大火能推倒人乎?”

面對如此專業的問題,曹操只能苦笑着朝劉曄求助道,“子揚,這是何故?”

“回丞相,火彈點燃火藥後會爆起一股強風,故會將周遭之人颳倒在地。”劉曄恭敬地拱手答道。

曹植聽罷,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脫口追問道,“火藥又是何物?”

“子建休得多言!”曹操輕咳一聲打斷了兒子的刨根問底。其實剛纔營地裡的爆炸效果可不是單純由火彈造成的。那六枚火彈的真正作用是點燃埋在馬廄、箭樓、倉庫之中的火藥。而據曹操所知。劉曄爲保萬無一失在營地內足足埋了千斤火藥,如此這般纔有了剛纔山崩地裂的效果。爲了不讓手下的武將誤以爲光憑火彈和霹靂車就能使山崩地裂之術,以至於日後在戰場上犯下致命的錯誤,曹操不介意讓手下人知曉火藥的存在。但涉及到火藥的具體情況,曹操可就不想讓人深入瞭解了。

曹植被曹操一喝立馬閉上了嘴。與此同時。一旁的文武也隨即意識到“火藥”可能是山崩地裂之術的關鍵之處,故而也跟着繞過這一話題。開始談論起日後如何利用山崩地裂之術攻城掠地起來。正當衆人聊得興起之時。忽聽身後傳來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曹操循聲回望,就見一隊騎兵正朝這邊疾馳而來,當先一員猿臂蜂腰的虎將正是曹操的連襟夏侯淵。

就見曹操半開玩笑着朝夏侯淵招呼道,“妙才錯過好戲也!”

夏侯淵倒是滿不在乎地翻身下馬向曹操笑道,“錯過便錯過。相較看戲,淵還是更喜好狩獵。”

言罷。夏侯淵從身後的箭囊中取出了一枚首級,衆人定睛一瞧赫然就是蒼梧太守吳巨的首級。曹操更是一臉欣慰地上前拍了拍夏侯淵的肩膀鼓勵道,“妙才辛苦也。”

話說,曹操早在昨日傍晚便已收到了曹純和許褚在南就聚成功伏擊劉備的戰報。爲了趕在劉表得到消息前再詐一把劉表。曹操一面讓劉曄在營地裡埋下事先準備好的火藥,一面親率大軍連夜撤出大營,從而做出自己因南就聚被襲而棄營逃跑的假象。今日一早劉表眼見曹營人去營空,果如曹操所測,立即派出兵馬攻佔曹營。不過曹操爲了釣劉表這條大魚,故意放走最先抵達曹營的吳巨,讓夏侯淵佯裝潰敗誘其追擊。待到麻痹大意的劉表本人也進入大營之後,曹操方纔下令劉曄以霹靂車投擲火彈點燃營地內的火藥。於是乎,便有了剛纔那番驚醒動魄的景象。

正如曹操所言,這會兒營地內的殉爆已然結束,除了蔓延全營的熊熊烈火之外,夏侯淵根本瞧不出對面的營地有何特別。然而就在此時,被烈火包圍的營地內突然衝出了一隊騎兵,其中一員武將還揹着一個人,而那人的服色瞧着赫然就是劉表。

“主公!劉表逃也!”夏侯淵驚呼一聲,旋即手扯繮繩單腳一踮飛身上馬就要追擊劉表。

哪曾想曹操擡手一擺,阻止了夏侯淵,“且慢!妙才莫要追擊。”

“主公?”夏侯淵瞪大着眼睛心急道,“劉表逃也!”

曹操卻依舊站在原地,目送着劉表等人漸行漸遠,傲然說道,“妙才,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夏侯淵眼見曹操搬出了《孫子兵法》,不由楞在了原地。而在場的劉曄等謀士則個個精神爲之一振。確實,這世上有些東西遠比死亡更能令人恐懼。依眼下的情勢曹軍要取劉表首級易如探囊取物。可是一旦劉表身死,其子劉琦必會被荊州文武推舉爲新主,從而興兵復仇。相反,以劉表的膽量在見識過山崩地裂之術又豈會再敢同曹軍交鋒。更何況那些隨劉表逃跑的兵馬也會將今日的所見所聞一併傳回荊州。正所謂“攻城爲下,攻心爲上”,曹操這次顯然是要用“山崩地裂”之術攻取荊州軍民之心,以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

想到這裡劉曄等人不禁心悅誠服地向曹操俯身一拜,“主公妙算!”

曹操被劉曄等人如此一奉承,心裡也是一陣洋洋得意。在曹操看來劉備兵敗逃亡,劉表嚇破膽,擋在荊州面前的兩大勁敵已然灰飛煙滅,接下來他所要做的就是一面出兵攻佔劉備所持的廬江郡以及江淮重鎮壽春,一面拉攏荊州本地宗黨豪強,迫使劉表徹底投降。如此雙管齊下,想來用不了兩三個月,長江以北諸郡將被他曹操盡收囊中。

且就在曹操暗自思量如何恩威並施奪取荊州之時,遠處又有一個騎兵朝這邊疾馳而來。但見馬上的信使滿臉風塵,一見曹操便翻身下馬奉上裝有戰報的皮匣道,“幷州急報!請丞相過目。”

曹操接過皮匣,揭開一瞧,原本掛在臉上的笑容瞬間就凝固成了一片鐵青。一旁的夏侯淵眼見曹操臉色驟變,心知情況不妙,於是也跟着下馬追問道,“主公出何事也?”

曹操並沒有立即回答夏侯淵,而是在衆文武關切地注視下,低頭將戰報上的寥寥數字又來回看了一遍,這才緊繃着臉一字一頓念道,“蔡安貞以山崩地裂之術,破平城,誅高幹。”<得意洋洋:瞧!這才叫放煙花。

小蔡(黑線):您這就是煙花。(未完待續。。)

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二十節狼煙起第67節打道回府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65節陰謀陽謀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東漢行政區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69節入北海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五節 名家豪族元旦告假通知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上架感言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49節驚天之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71節賢良之士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六節睢水血戰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
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二十節狼煙起第67節打道回府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65節陰謀陽謀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東漢行政區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69節入北海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五節 名家豪族元旦告假通知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上架感言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49節驚天之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71節賢良之士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六節睢水血戰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