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

被蔡吉留在原地的不單單是蔡夫人,還有她名義上的未婚夫曹丕。⊙頂⊙點⊙小⊙說,乍一聽聞曹操兵敗華容,這位曹家的二公子可謂是又驚又駭如墜冰窟。須知早在來龍口的路上,曹丕便已從蔡吉的口中獲知其父曹操在赤壁慘敗,三十萬曹軍幾乎死傷過半。可誰曾想才短短几天的功夫曹操竟又一次在華容遭受重創,以至於受困當陽而進退不得。

父親現下可還安好?叔伯們是否已援師當陽?當陽城可還牢固?能否擋住孫劉聯軍?——誠然曹丕一早便已認識到他只是父親丟在齊營的一枚棄子,可這會兒卻還是忍不住在心中暗暗關注着曹操的安危與曹軍的勝負。

且就在曹丕躊躇着是否要去進一步打探消息之時,先前躲在隊伍後頭的何晏偷偷湊了上來向其耳語道,“子桓,大事不妙也!丞相不僅兵敗華容,還被劉備十萬大軍困於當陽城內危在旦夕。”

曹丕詫異地回頭看了何晏一眼,繼而將後者拉到一處不引人注意的角落,沉聲追問,“此話可當真?”

“此事早已傳遍龍口。坊間皆道,齊侯因捨棄曹蔡聯姻,與孫劉兩家一同舉兵伐曹。”何晏說到這裡臉上隨之露出了惶恐之情。其實也怪不得何晏如此膽小,就在去年他還與曹丕一同受困於尊經閣,若非蔡吉及時趕到後果不堪設想。現下蔡吉要是真如外界所言解除了曹蔡聯姻,那他和曹丕豈不是要再次成爲衆矢之的?不。搞不好還會被推上斷頭臺成爲祭祀戰旗的祭品。想到這裡,何晏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顫,繼而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袖懇求道。“子桓,汝此番定要勸服齊侯堅守曹蔡聯姻,否則…否則餘等性命堪憂也!”

“毀約與否,齊侯自有決斷,何時輪得到丕一介質子多言。”曹丕自嘲着搖了搖頭。想當年曹丕也曾爲受困官渡的父親向蔡吉求情。可如今回想起來是否出兵官渡蔡吉心中其實早有定數,根本用不着他這麼個質子來插嘴。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如果蔡吉覺得曹蔡聯姻對她還有利就會繼續保持下去。倘若蔡吉覺得此婚約已無利可圖。那曹丕便是跪在其面前痛哭哀嚎,也不可能改變那位女諸侯的決斷。

眼見曹丕不肯去求蔡吉,何晏不禁在心中暗暗腹誹。汝與齊侯相伴兩年有餘,便是養只飛蒼,養條走黃,也終會有所牽絆。何況是人乎。不過考慮到曹丕的脾氣。何晏終究是沒有將這話說出口,而是苦着臉向其哀求道,“便是不求維繫曹蔡聯姻,以子桓侍奉兩年之情,亦可勸齊侯饒餘等不死。”

何晏一席話倒是提醒了曹丕。想起昔年蔡吉在桑樹下的許諾,曹丕不由平復了一下心緒,轉而向何晏安慰道,“叔平放心。齊侯曾向丕許諾,無論曹蔡交戰與否。皆不會取吾等性命。”

“此話當真?”何晏顫巍巍地問道。

其實當年蔡吉是許諾不會殺曹丕,並沒有提到何晏。但曹丕相信以蔡吉的胸襟同樣不會爲難何晏。所以他當即斬釘截鐵地朝何晏點頭道,“千真萬確。”

何晏聽罷曹丕所言近乎喜極而泣,就見他猛地抱住曹丕連聲道謝,“多謝子桓!齊侯果然捨不得子桓!”

曹丕一把推開黏在身上的何晏,繼而紅着臉悵然若失道,“哪有捨不得之說,不過是利益使然。”

一句利益使然道盡了蔡吉對曹蔡聯盟的態度,即曹蔡聯盟能持續多長時間取決於這一聯盟是否對蔡吉的長遠利益有利。正如此時的蔡吉就端坐在議事堂上認真地傾聽着底下文武各抒己見,以便對新形勢作出恰當的判斷。

“劉玄德真有十萬大軍乎?”看着新近送來的情報,蔡吉略帶譏諷地笑了笑。

對於這個時代諸侯出兵喜歡蛤蟆吹大氣,謊報兵力的做法,蔡吉一直都嗤之以鼻。將己方的兵力翻個兩三倍,甚至十數倍,聽着是很威風,能唬住對手也是最好。可萬一沒能嚇住敵人,反倒是被對方擊潰了呢。那烏龍可就擺大了。就像這一次的赤壁之戰,曹操對外宣稱領兵三十萬南下伐吳,結果被周瑜三萬人打得水師盡毀丟盔卸甲,憑白成就一次史詩級勝利。而現下劉備這所謂的十萬大軍不說摻了多少水分,至少是收編了不少劉表的舊部或是曹軍的降部,方能在短時間裡將兵力膨脹到如此地步。但這些新加盟者往往只能打順風仗,一旦戰事不利必會陣前倒戈。正如歷史上的關羽領兵北伐,一開始威震華夏引得荊州部曲紛紛來投,那聲勢嚇得曹操差點遷都。可隨着呂子明白衣渡江,糜芳等後方守將反水,關羽只得率軍撤退,聲勢泄了圍繞在他身旁的數萬大軍也就散了。最終這位戰神敗走麥城之時身邊僅有十餘騎相隨。

當然吐槽歸吐槽,蔡吉這會兒最關心的還是接下來該怎麼走。所以在將情報收起後,蔡吉便向羣臣發問道,“諸君以爲孤當如何應對當下之局?”

“曹操既已受困荊州,吾等理當趁勢奪回幷州所失之地!”說這話的是剛剛從遼東歸來的管承,由於走的是海路他和辛毗所率的艦隊竟比蔡吉車駕還要早一天抵達龍口。

然而管承的話音纔剛落,坐在對面的崔琰便已張口反對道,“主上與曹丞相結有姻親之盟,此時攻曹,恐被世人詬病爲落井下石。”

管承卻是不以爲然地反駁道,“曹軍奪我平城毀約在先,主上又何須同其講道義。”

事實證明抱有解約想法的可不止管承一人,同爲蔡氏老臣的黃珍也跟着附和道,“主上明鑑,曹操殘忍嗜殺。倒行逆施,早已人神共憤。主上與此獠撇清干係,乃是順應天道。必得世人稱讚。”

黃珍一席鏗鏘有力的進言直說得堂下文武羣情激奮。曾經侍奉天子左右官拜羽林郎中的李達更是直起身子抱拳向蔡吉請戰道,“達願爲先鋒,直取許都,救天子於水火!”

話說早在衣帶詔事件爆發之時,李達就曾經請求蔡吉出兵許都解救天子,最後卻被蔡吉用“尊皇攘夷”給塘塞了過去。眼見性格耿直的李達再一次主動請纓出戰,蔡吉不禁在心中暗自苦笑了一下。顯然直接出兵並不是蔡吉想要的最佳選擇。至少此舉沒有讓她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蔡吉又不能就此直接拒絕李達。

於是在略微沉吟了片刻後,蔡吉便扭頭向坐在一旁的郭嘉徵詢道,“奉孝先生以爲如何?”

面對蔡吉丟來的包袱。郭嘉環顧了一圈在場同僚,手搖摺扇朗聲作答道,“嘉以爲以今日之局,主上有上、中、下三策可選。下策爲。坐觀成敗。待曹孫劉三家分出勝負後,再做定奪。中策爲,響應孫劉,起兵伐曹,直取許都。”

黃珍等人耳聽自己的建議被郭嘉評做了中策,頓時個個喜上眉梢。在衆人眼中郭嘉深得蔡吉信任,被他認可的策謀,蔡吉十有**也不會反對。甚至就連坊間都盛傳齊侯對奉孝公言聽計從。

不過這會兒的蔡吉可不會滿足於中策或下策。就見她忙不迭地向郭嘉追問道,“那何爲上策?”

是啊。倘若立即起兵伐曹只是中策,那上策又是什麼?被蔡吉吊起胃口的衆人紛紛將視線轉向了郭嘉,希望能從他嘴裡聽到驚世之策。哪知郭嘉卻是隨手將摺扇一合,拱手賣起了關子,“恕嘉才疏學淺,上策還需問計於文和公。”

乍一看起來郭嘉似乎是在拿衆人開涮,可蔡吉卻並沒有因此而生氣。相反此時的她已然瞧出郭嘉之前所謂上、中、下三策的說法其實是在給賈詡做鋪墊。想來郭嘉定是已然知曉賈詡想法與衆人相左。未免這位老先生有所顧忌,郭嘉方纔先以中策、下策之說安撫衆人,再以上策之說引出賈詡的真實想法。那麼賈詡究竟有何計策,能讓郭嘉甘當綠葉鼎力相助?

在好奇心的促使之下蔡吉趕緊回過身,對着一直沒有發言的賈詡恭恭敬敬地俯身一拜道,“還請文和公賜教。”

以賈詡智略自然也瞧得出郭嘉這是在替他搭橋鋪路。於是在向郭嘉投去意味深長的一眼之後,賈詡清了清嗓子拱手應答道,“回主上,依老夫之見,上策爲應詔勤王。”

隨着賈詡一字一頓地將“應詔勤王”四個字說出口,不少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了費解的表情。須知天子早在半年多之前就已經發出了衣帶詔號召各地諸侯討伐曹操。蔡吉若想“應詔勤王”只需再次祭出衣帶詔便可。但是如此一來這上策與中策又有何區別呢?抱着如此疑問,黃珍忍不住向賈詡探問道,“應詔勤王,可是指衣帶詔?”

賈詡搖了搖頭,繼而沉聲解釋道,“衣帶詔真僞存疑,做不得數。唯有天子親下聖旨,獨召主上入京,方可令天下諸侯信服。”

經賈詡如此一提點,包括蔡吉在內的齊營文武當即茅塞頓開。當然賈詡還有一點沒有言明,那就是不論衣帶詔的真僞如何,蔡吉現在應詔討伐曹操,都不過是在拾人牙慧。在世人眼中奉衣帶詔討伐曹操的主力終究是孫策和劉備,而她蔡吉最多也就是個落井下石的角色。而倘若漢天子另下一份聖旨,獨召蔡吉入許都勤王,那情況可就大大不同了。這一道聖旨不僅彰顯了蔡吉在天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還能讓她在接下來與孫策、劉備的交涉中掌握主動權。此策完全滿足了蔡吉對於名望、大義、領土的需求,如若成功實現確實堪稱上上之策。只是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

“天子正困於曹氏之手,如何能下旨召主上勤王伐曹?”李達的一聲問話,將不少人從臆想中拉回了現實。沒錯。自打衣帶詔時間爆發後,漢天子劉協就被曹操囚於深宮之中,根本無法同外界取得聯繫,更不要說是發詔書召蔡吉討伐曹操了。

然而賈詡卻對李達的疑問嗤之以鼻,就聽他冷哼了一聲道,“應詔勤王,既可伐曹,也可救曹。”

乍一聽聞“救曹”二字,氣急之下李達豁然起身指着賈詡厲聲質問,“先生此話何意?”

哪知賈詡根本不理會李達的怒火,倒是一旁的辛毗插了一句道,“伐曹也好,救曹也罷,經此一役曹孟德怕是再難挾天子以令諸侯。”

“嗯,以助曹孟德解圍,換天子入東萊也未嘗不可。”崔琰的從弟崔林也跟着點頭附和起來。

其實李達只是想盡臣子的一份綿薄之力救天子出虎口。可是偏偏總是有人以各式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來阻止主上出兵救天子。李達自認口笨嘴拙無法像吳大夫那樣舌戰羣儒。所以他只能鐵青着臉地看着堂上的謀士你一言我一語地說着他完全聽不懂的話,一時間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智深,汝先坐下。”蔡吉暗自嘆了口氣替無所適從的李達瞭解圍。其實蔡吉又何嘗不知李達心中所想,但就如崔琰所言,伐曹也好,救曹也罷,都只是蔡吉換取利益的籌碼而已。並且她本人也並不打算迎天子入龍口。所以一番斟酌過後,蔡吉終於緩緩表態道,“上策雖妙,然恰如智深所言,下詔與否,不在天子,而在曹氏,故此策怕是難以成事。”

衆人聽罷蔡吉所言或交頭接耳,或點頭稱是。但無論是何種反應,似乎大多數人都認爲賈詡所說的“應詔勤王”難以實現。且不談許都的天子無法下旨對外求援。即便是曹家,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也不會貿然借天子的名義向蔡吉求援。畢竟自打平城易手之後,曹、蔡兩家間的矛盾已然成了公開的秘密。眼下就算蔡吉主動提出馳援曹軍,曹操怕是也不敢接受這份“好意”。

不過就衆人以爲“上策”沒戲之時,郭嘉卻是自信滿滿地朝蔡吉進言道,“主上此言差矣。既然下詔與否,在曹氏,不在天子,那便讓曹氏下詔來求主上。”

蔡吉深知郭嘉從不無的放矢,他既然敢如此放話,那必會有相應的應對之策。想到這裡,蔡吉不由心念一動,趕緊追問道,“奉孝先生,此話怎講?”

郭嘉與賈詡交換了一下眼色,繼而似笑非笑地反問道,“主上可還記得黑山杜長乎?”(未完待續。。)

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64節鏖戰之夜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52節大夫吳碩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47節積善道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四節入虎穴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40節蒙面男子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八十八節 黎明之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55節互爲犄角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
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64節鏖戰之夜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52節大夫吳碩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47節積善道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36節雁門張遼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四節入虎穴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40節蒙面男子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八十八節 黎明之前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55節互爲犄角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