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

“一旦飛蝗入境吉將親赴災區與百姓一起滅蝗!”

蔡吉此話一出立即就引來了在場衆人的一片譁然。只見太史慈頭一個站出來反對道:“小蔡府君,此事萬萬不可!災區魚龍混雜倘若一個不慎爆發民變,陷小蔡府君於險境之中,那可如何是好。”

“是啊。小蔡府君千金之軀萬不可輕易赴險。”段奎跟着勸說道。眼下的段奎已然將蔡吉當做了自己的軍師,自然是不希望看到這擁有鬼才的神童被無知的愚民所傷。

其實不僅是段奎擔心蔡吉的安危,管統同樣也不想讓自己剛向袁紹推薦的傀儡有所差池。於是他當即撇開了與段奎之間的矛盾點頭附和道:“太史將軍和段老言之有理。滅蝗之事交由各縣縣令督辦就行了。更何況還有太史將軍率部坐鎮重災縣。小蔡府君還是留守黃縣吧。”

“還請小蔡府君三思而行啊。”黃珍跟在後邊附議道。

蔡吉見在場諸人都勸自己留下,一面欣喜於自己這府君在衆人心中總算是有了些分量,一面又不禁在心中苦笑太被人當回事有時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別看蔡吉剛纔又是提供滅蝗之法,又是點撥救災練兵,又是提議以工代賑。彷彿是要將自己肚子裡的乾貨一股腦兒地掏出來成就管統段奎等人的功績似的。但經歷過上一世諸多救災活動的蔡吉卻清楚,救災過程中最奪人眼球的不是奮戰在一線的官兵,不是在幕後統籌的公務員,也不是在臺前捐獻鈔票的富翁,而是在現場打傘視察的官員。沒錯,蔡吉此刻就是想到災區去充當一位冒險視察的父母官!]

須知老百姓有時候是很單純的。特別是在遭受巨大災難的時刻人的心理尤其地脆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會記住在身邊噓寒問暖的人,而不會在意那些在幕後制定佈置救災計劃的人或是在後方捐獻大筆錢財的人。因此如果不出意外蔡吉只要適時地在各個災區露個面,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管統段奎等人的功績攬到自己身上,並以此爲自己打響名聲收買民心。要知道名聲和民心這是蔡吉目前最缺的兩樣東西。同時亦是她日後在東萊發展的根基。畢竟蔡吉不像袁紹袁術那般出身世家,也不像曹操那樣有人才輩出的曹氏、夏侯氏家族做後盾。她現在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一雙手,以及太史慈、張清、李達、鈴蘭乃至段奎管統等信任她能力的人。故而蔡吉若想在漢末闖出點名堂她就必須得從民心上下手。就這一點來說蔡吉與徐州的劉備還是頗爲相似的。你可以說他們是在沽名釣譽,卻不得不承認沽名釣譽也是一種亂世生存之道。更何況他們在沽名釣譽的同時還確確實實救了不少百姓的性命。]

因此就算面對衆人的強烈反對,此刻的蔡吉依舊要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抗辯道:“諸君的心意,吉在此心領了。然此番天降橫災諸君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吉口口聲聲說要與諸君同心協力,又怎能事到臨頭藏身於深府之中呢?吉自付文無管郡承、黃功曹之才,不懂勸督農桑;武無太史將軍之功,不會領兵救災;財又不及段老之富,無力救助饑民。吉有的只是一顆赤誠之心,並希望能以這一腔赤誠激勵百姓。故吉在此懇請諸君成全吉的這份赤誠之心。”

言罷蔡吉當着一干人等的面深深作了一揖。直將太史慈感動得起身相扶道:“小蔡府君放心。慈定保汝周全!”…,

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十八節太平餘孽東漢度量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66節天下未平第49節驚天之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十三節 大將軍東漢度量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上架感言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東漢度量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上架感言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33節一將難求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
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十八節太平餘孽東漢度量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66節天下未平第49節驚天之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十三節 大將軍東漢度量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上架感言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東漢度量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上架感言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33節一將難求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