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

蔡吉並不知曉魯肅正在擔心東萊興起的雜學會和傳統儒學起衝突。不過就算知道了她也不會太過在意。在蔡吉看來儒學是個講究入世的學派,入世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內聖外王"四個字。爲了達成此目的儒學不會介意去融合其他學派的學說。哪怕是在後世遇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儒家學者依舊立志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

所以蔡吉自信只要她足夠強大,儒家非但不會排斥雜學,反倒是會去主動融合雜學。而作爲一個穿越者她所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適合科學發展壯大的環境,並將自己的所知所學流傳下去。正如此刻的蔡吉就在書房之中仔細回想着上一世學過的知識。

從力的三要素到密度、壓強,從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到混合物、氧化物......這些知識點在後世固然僅有初中水準,可每一個定律、公式和概念都需要配上嚴謹的推導與證明,以及相應的試驗,方能令物理和化學以學說的姿態被這個時代的學者所接受。可蔡吉上一世終究是文科生出身,這一世又心繫天下公務繁忙。只有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她才能每天抽出一個時辰來回憶上一世學過的理化知識。所以整個回憶整理過程進展得十分緩慢。有時候碰上不知道該如何證明的定律或概念,蔡吉就只能以假設的方式交給徐嶽等人去研究論證。

這種情況以化學居多。畢竟化學比較抽象,既不像物理形象分明,也不像數學脈絡清晰。一個不小心化學很容易就會被人誤解爲法術。倒是段芝結合他的煉丹經驗,規範了化學試驗用語,令講武堂的化學試驗效率大大提高。只是這樣一來便更是讓人將化學視作了煉丹術的分支。蔡吉倒是堅信唯有堅持科普方能改變世人的偏見。不過......眼下看來自己今天怕是又卡住了。

在心中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蔡吉擱下筆伸了個懶腰,一擡頭就見對面的曹丕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牘前謄寫《齊孫子》,即後世所稱的《孫臏兵法》。燈光下少年的身姿挺拔而又修長。兩旁高高堆起的竹簡在他的筆下不緊不慢地化作了一頁頁薄薄的書卷。

蔡吉相信以曹丕的資質,待他謄寫完所有竹簡差不多就能將整部《齊孫子》給背下來了。其實蔡吉不論是在上一世還是在這一世,都擁有超強的記憶力。只不過她當年將精力都花費在了英語與歷史上。前者讓她在上一世得以進入銀行工作,後者則助她在漢末掙下若大家業。現在看來若是當年能再加把勁將數理化教科書都背下來那就更完美了。

正當蔡吉在心中自嘲自己上一世沒能背下整座圖書館之時。鈴蘭端着一壺麥茶兩碟栗子餅走進了書房。蔡吉見狀將食指覆上嘴脣示意鈴蘭不要打攪曹丕。後者立馬會意地留下茶點,悄然退出了書房。

曹丕抄完兵法,就見自己面前多了一碟栗子餅。這種由板栗混合飴糖製成的胡餅香酥可口是齊侯府的名點,此刻正散發着誘人的甜香。只聽"咕嚕"一聲。年輕的**發出了誠實的聲音,令少年的面頰迅速飛上了兩抹紅暈。

蔡吉見狀莞爾,便將碟子又往前推了推道,"趁熱吃。"

曹丕汗顏謝過。旋即擦乾淨雙手取了一塊栗子餅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誠然肚子已經餓得咕咕直叫,少年依舊一口一口吃得頗爲斯文。那守禮嚴謹的樣子儼然帶着幾分曹昂的影子。

一想起曹昂,蔡吉的心中便泛起了一絲淡淡的漣漪。就兩個月前許都傳來消息。已升任爲右將軍的曹昂最終在曹操的安排下娶妻成婚。女方是泰山羊氏之女。而非之前一直流傳的前太傅馬日磾孫女。而前者家族的實力遠大於後者。須知泰山羊氏在歷史上乃是漢魏名門士族之家,幾乎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職,並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稱。其中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西晉開國元勳羊祜,羊叔子。正是此人遺策滅吳,助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所以哪怕那個女孩只是羊家的偏支,這樁婚事對曹操來說依舊是有利的。

不過在蔡吉看來,以曹操目前的名聲。曹昂還能與這等名門聯姻,多半還是丁夫人暗中活動後的結果。畢竟歷史上曹操幾個兒子的嫡妻就屬曹植的原配崔氏還算出身世家名門,其他幾人出身都不顯赫。也難怪曹操的孫媳婦毛皇后會譏諷說,"曹氏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毛後雖然因此被廢,但她的這句話卻道出了歷史上儒家對曹氏一族的不滿態度。

須知儒家素來重視婚姻之事,有所謂"正家而天下定"的說法。對於統治者的婚姻,不僅體現在一系列的繁文縟節上,更重要的是強調以德立後的原則。而如今曹羊聯姻,符合了儒家的價值觀,滿足了曹操的切身利益,那自然就是一樁天造地和的好姻緣。至於當事人是否美滿幸福根本無人會去關心。

我又何嘗不是如此--蔡吉自嘲着品了一口略帶苦澀的麥茶。另一頭曹丕已將碟中的栗子餅吃得一乾二淨。蔡吉見狀一邊替曹丕倒了杯茶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問道,‘子桓在講武堂可還習慣?‘

許是難得碰上齊侯親自爲自己倒茶,曹丕顯得多少有些受寵若驚,但見他略帶拘謹地拱手答道,"回齊侯,能在講武堂求學,實乃丕之榮幸。丕恨不得日日枕典席文。"

不管曹丕這話拍馬屁也好,表忠心也罷,至少這幾個月來他抄書的速度與質量是讓人有目共睹的。此外徐嶽、徐幹等人也不止一次提及曹丕在講武堂學習認真,思維敏捷,頗受師生們的好評。於是看在對方如此賣力的份上,蔡吉決定給眼前的少年一個小小的鼓勵,"勤奮學習固然是好,然則子桓還需勞逸結合,莫要爲求學傷了身體。"

"喏。"曹丕見蔡吉又是倒茶。又是關心自己的身體,不禁有些暗暗欣喜。心想此番總算是做了一件令齊侯高興的事。話說自打上次蔡吉讓北海名士徐幹指點曹丕學業之後,曹丕便敏銳地意識到蔡吉可能是希望他成爲一個不幹政的文人。爲了驗證自己的猜測,曹丕到龍口之後便主動進入講武堂求學。並積極協助禰衡整理尊經閣的書卷。當然他每日依舊會早起習武一個時辰,以磨練自己的武藝。而眼下蔡吉的反應無疑證明曹丕之前的判斷是對的。想到自己只要老老實實地在講武堂研究學問,齊侯便不會爲難自己,曹丕一直以來緊繃着的神經終於有了一絲鬆懈。

蔡吉眼見曹丕低着頭一副如釋重負的模樣。不禁暗自苦笑了一下。其實她本人也不想成天找曹丕麻煩。只要曹丕安於現狀,蔡吉不介意花心思將其培養成一個傑出的學者。想到這裡蔡吉又好奇地向曹丕詢問道,"子桓,依汝看來講武堂哪個學派最受學子歡迎?"

"當是雜學。"曹丕不假思索的答道。這個時代的人習慣將玄學、儒學以外的學問統稱爲雜學。算學是雜學。醫學是雜學,蔡吉提出的物理、化學也是雜學。而雜學總是比枯燥的儒家經典更能吸引年輕人。就見曹丕興致勃勃地朝蔡吉比劃道,‘前日仲苗先生依齊侯所言將一重一輕兩隻石球。同時自高閣擲入池中。未曾想兩球竟真同時落水!墨學如此精妙,無怪乎戰國時,儒墨能並稱顯學。‘

眼見曹丕將物理劃歸了墨家,蔡吉是既欣慰又無奈。欣慰的是科學能被這個時代的學者欣然接受,而不用像後世的歐洲中世紀那般受到宗教的萬般阻擾。事實上哪怕是眼下最爲保守的學者也不敢輕易指責年輕的蔡吉信口開河。因爲蔡吉擁有中原最大的藏書館--尊經閣。

須知漢末資訊落後,書籍普及率又低,家中藏有四千卷書的蔡邕就已是當世大文豪。蔡吉比蔡邕更熱衷收集書籍。尊經閣的書卷比當年洛陽太學還要多。因此就算蔡吉本人學識不夠,但僅憑一座尊經閣就足以令她在漢末士林擁有一席之地。

無奈的是由於之前有關物理的記述多出自墨家經典《墨子》,使得絕大多數的師生都將物理當作了墨家的分支。以爲蔡吉在收集天下典籍的過程中得到了墨家某部不外傳的秘籍。但蔡吉卻不認爲這是好事。

誠然墨翟在《墨子》一書中,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並在中國邏輯史上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以及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但墨翟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侷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所以“墨家邏輯學”只是“啓蒙體系”而非“完備體系”。

例如,墨經中雖然也提到了具體的衡量概念——量,但墨家學者並沒有更進一步的去闡述量的具體操作理論,而是通過在實踐中遇到具體的情況舉出具體的例子來把量標準直接賦予在類的內涵之中的,也就是說“‘類’指所立之辭的典型事例。如《大取》列舉了十三個一般判斷,在‘其類在’的字樣下都附帶有作爲事實證明的典型事例。”

因此將物理化學簡單的歸入墨家名下,非但不利於日後的學術研究,還十分容易令這兩個學科因墨儒兩家的矛盾,陷入毫無意義的道統之爭中。

在蔡吉看來物理就是物理,化學就是化學。作爲研究事物規律的兩大自然科學,理化不因被歸入現有任何一家學說之中。因爲大自然的規律既不會因道德倫理而改變,也不會因詭辯而消失。就像蘋果不會因學者是君子就飛上天,也不會因對方是小人就不掉地上。一個物理學家可以是佛教徒,可以是基督徒,更可以是穆斯林。一個化學家也可以同時研究玄學、儒學、墨學,只要他自己感興趣就行。

然而以蔡吉目前水準還不足以令理化擺脫墨家道家的影響成爲獨立的學科。不過如果有外來學說來進行相關印證的話,情況或許能好點。有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若是能證明相關理論是放眼天下皆準的定律,相信士林就不會再單純地將理化事做某個學派獨有學說。

想到這裡,蔡吉在心中算是有了定奪,就見她擡頭向曹丕吩咐道,"子桓,明日汝隨孤去趟崔府。"

“喏。”曹丕拱手稱喏後,又有些好奇地向蔡吉問道,“齊侯可是要向季珪先生討教學問。”

“也算是。”蔡吉略帶含糊地回了一句,順手便將她的那份栗子餅遞給曹丕道,"汝正在長身子,多吃點。"

曹丕接過栗子餅先是一楞,旋即像是突然想起什麼似的,擡頭對正要起身離開的蔡吉請求道,"齊侯,明日可否多帶一人去?"

蔡吉停下腳步道,"可是何平叔?"

"非也。"曹丕搖了搖頭。

"哦?那是何人?"蔡吉感興趣地問到。

"交州人孫亞夫。此人對雜學甚感興趣。"曹丕表面上雖說得不動聲色,心裡卻多少有些惴惴不安。其實曹丕與孫亞夫並不算熟絡。兩人談話最多的一次還是在七月間的尊經閣上。但也就是那一次接觸讓曹丕覺得那個叫孫亞夫的男子絕非等閒之輩。特別是此人肆無忌憚直視蔡吉的舉動,更是令曹丕打心眼裡覺得厭惡。於是此後的數月間曹丕暗自對孫亞夫上了心。而他越觀察就越覺得對方有問題,甚至有可能連"孫亞夫"都只是化名而已。可惜曹丕目前並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自己的判斷。而他若是直接向蔡吉報告此時又難免被視作嫉妒對方,從而徒增笑柄。所以曹丕決定來個反其道行之,將孫亞夫推薦給蔡吉。一旦此人接近齊侯,就勢必會被調查身份。屆時是忠是奸定能真相大白。

面對曹丕的進言,蔡吉在側頭想了想後,最終點頭答應了下來。

————————

最近幾節有些內容可能比較枯燥,放丕仔和權仔出來調節一下氣氛o(n_n)o哈哈~

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31節虓虎來襲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42節中秋祭月第60節龍爭虎鬥第68節一份大禮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30節戰雲密佈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62節進駐宛城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十三節 大將軍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
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31節虓虎來襲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42節中秋祭月第60節龍爭虎鬥第68節一份大禮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30節戰雲密佈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62節進駐宛城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十三節 大將軍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11節少年英雄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