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朝廷同意議和

慕容恪聞言,心裡又高興了不少,慕容俊將慕容評調回薊城,就相當於將整個燕國的主力兵馬全部交給自己了,這份信任讓慕容恪大爲舒心,並讓他更加堅定的要守住易水防線,從而保證都城薊城的安全。

“四哥,二哥先是給我們調來了五萬新兵,如今,又將評叔調回薊城,接下來,我們便可放開手腳的大幹一場了。”慕容霸激動的說道。

慕容恪點頭道:“二哥將大燕國幾乎全部的精銳兵馬都調到了易水,我們肩上的責任又重了一分,此戰,不論如何,我們一定要守住易水,決不能讓晉軍渡過易水,從而威脅薊城的安全。”

“二哥放心吧!有易水天塹,我軍一定可以擋住晉軍主力的進攻。”慕容霸自信的說道。

隨後,慕容恪經過一番思量,親手設計了威力巨大的錐形戰車,並讓麾下工匠立即進行打造。

慕容恪設計的錐形戰車,可是說根本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車,而是類似於攻城衝車的大傢伙,在錐形戰車的正前方是一塊巨大的擋板,可以阻擋敵方弓弩的射擊,從而保護操作士兵的安全,在巨大擋板的正中間,安裝了一根錐形攻擊頭,在攻擊頭的頂部,包裹了一層金屬,以增加撞擊的威力。

在錐形戰車的正面擋板後部,是一根厚重的橫木,在橫木的底部安裝了五組車輪。在橫木的左右兩端伸出了十根把手,每根把手足有五尺長,可以容納兩到三名士兵進行操作。十根把手便是二十名至三十名士兵,如此多的士兵,推動戰車向前衝擊,能夠形成的衝擊力可想而知。

慕容恪打算憑藉此種戰車,衝擊晉軍的卻月陣,並認爲,一定可以衝破卻月陣的戰車防禦圈。從而擊破晉軍的卻月陣。

爲了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慕容恪讓麾下工匠。在帳篷之中秘密建造錐形戰車,以防止錐形戰車被晉軍斥候發現,從而讓晉軍有所準備。

易水兩岸的晉軍和燕國大軍,都在進行積極的備戰。而在建康城方向,也出現了緊張的氣氛,當然,這種緊張的氣氛並不是燕國使者造成的,此時燕國使者還未抵達建康城。

而出現這種緊張局勢,完全是由於大晉的南王桓溫造成的,原來,在華安北伐燕代之際,桓溫的荊州軍團在向交州和廣州一帶進攻。並負責平定南部邊疆的異族叛亂,殷浩的揚州軍團也在收復青州和兗州一帶的原魏國勢力。

可以說,大晉朝廷的三支兵馬都在進行作戰行動。而且都是比較大的作戰行動。

如今,華安在北部的作戰行動雖然捷報頻傳,但仍與燕代兩軍在易水兩岸激烈對峙,而桓溫軍團卻是已經大破交州和廣州一帶的異族叛亂,並徹底的控制了交州和廣州,穩定交州和廣州之後。桓溫並沒有率領主力大軍返回荊州腹地,而是直接領兵進入揚州東南部的江州。

江州在揚州、荊州和廣州之間。屬於大晉的後方腹地,內部比較穩定,且不與任何敵對勢力接壤,因此,江州的武備是最爲鬆弛的,尤其是大書法家王羲之任職江州刺史的幾年,更是專注於民生和文化建設,對於軍事建設根本就是能省則省,以至於整個江州的總兵力從來不超過一萬人馬,士兵手中的兵器也是多年不曾更換,可謂是大晉朝廷軍事實力最弱的一個州了,如此武力孱弱的一個州,自然不敢阻止桓溫的主力軍團進駐了,爲此,桓溫與麾下的主力兵馬很快便佔據了江州,並逼近揚州南部。

當然,桓溫貿然進駐江州,並威逼揚州,並不是明目張膽的要造反,而是利用圍剿江州內部的一夥山賊的機會,率領大軍造成了事實的佔領,並以江州武備鬆弛爲藉口,要求鎮守江州,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如此一來,桓溫除了已有的地域遼闊的荊州之外,還擁有了交州、廣州和江州,勢力增強了不少,麾下兵馬已經高達三十萬之衆,可謂是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龐大勢力。

桓溫軍團佔據江州,這讓揚州方向的士族大臣心驚不已,懾於對方的強大實力,朝廷不得不同意讓其佔據江州,並以平定交州和廣州有功爲由,大力的賞賜了桓溫和其麾下的將士。

不過,桓溫並不滿足這些,爲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他上表朝廷,對屢戰屢敗的揚州刺史殷浩進行彈劾,要求朝廷罷免無能的殷浩。

桓溫如此要求,也算是合情合理,畢竟,在其平定交廣二州的時候,殷浩也領兵平定降而復叛的原魏國舊部,但桓溫已經凱旋而歸,而殷浩麾下的兵馬,卻因爲其無能的指揮,不但未能收復叛亂的原魏國舊臣,而且,自身損失甚大,青州全部和兗州大部,幾乎都處於獨立狀態,對此,殷浩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理應受到懲治。

但大晉朝廷卻並不想懲治殷浩,因爲,殷浩雖然在軍事上顯得頗爲無能,但是在士族之中頗有威望,若是將殷浩治罪了,揚州軍團一時之間就會四分五裂,從而無法對擁兵自重的桓溫,進行有效的抗衡,進而會讓整個揚州全部落入桓溫的控制之中。

朝廷很不情願治殷浩的罪,但如今擁兵自重的桓溫,已經以江州武備鬆弛爲藉口佔據了整個江州,並極力彈劾殷浩,若是朝廷對桓溫的彈劾不聞不問,一定會惹惱桓溫,進而有可能會讓桓溫有進兵建康城的藉口。

此時,面對桓溫彈劾殷浩的問題,大晉朝廷是左右爲難,既不想罷免殷浩,同時,也不願意得罪桓溫,討論了數日,都沒有任何結果。

當然,也有大臣建議讓華安麾下的軍團前往司州,以威懾桓溫軍團,但此時華安軍團與燕國主力大軍,正在易水南北兩岸激烈對峙,根本無法抽身南下,自然也就無力震懾已經進駐江州的桓溫軍團。

不過,很快,燕國使者的到來,讓大晉朝廷看到了一絲希望。

原本強悍不可一世的燕國,如今卻迫切要求以易水爲界,劃定燕國與大晉的版圖,並決定年年向大晉朝廷納貢,以換取與大晉的和睦相處。

燕國的這些條件,讓大晉朝廷的衆多大臣都覺得非常滿意,並全都贊成與燕國的議和,而後,燕國使者又向建康城的大晉官員進行大量的行賄,從而讓大晉朝廷的官員更加支持議和。

大晉朝廷的衆大臣與皇太后褚蒜子進行了一番細緻的商議,最終,以燕國的誠意和制衡桓溫軍團的需要,這兩個條件爲依據,決定與燕國議和,並決定讓前線的華安與慕容恪儘快和解,並各自撤軍。

當然,大晉朝廷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也考慮到了華安的感受,並分析華安是否會服從朝廷的命令,畢竟,華安與桓溫一樣,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並且皆被冊封爲王爵,能否服從命令,確實無法預料。

爲了讓華安能夠與燕國和解,並率領部分將士前往司州方向駐紮,朝廷首先極大的肯定了華安屢次擊敗燕代聯軍的成績,並給與了大量的賞賜,對於華安麾下立功的將士,也給與了應有的賞賜,並告訴華安,建康城所面臨的局勢,讓華安以安定社稷爲己任,不要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立即領兵鎮守司州一帶,以威懾荊州北部的大片區域,從而對桓溫軍團進行牽制。

大晉朝廷下定決心之後,便立即派遣一名官員和一衆隨從前往易水方向,準備向華安傳達朝廷的旨意。

在江州北部的潯陽城之中,南王桓溫正在等候朝廷的答覆,雖然,他認爲朝廷不會願意罷免殷浩,但一定會給自己一個交代,畢竟,其麾下的兵馬已經發展到三十萬之衆了,駐紮在潯陽城的十餘萬主力兵馬,隨時可以沿着江水順流直下,直取京城建康,有如此強大的武力做後盾,桓溫相信朝廷不敢隨意敷衍自己的合理彈劾要求。

“王上,京城方向傳來消息,燕國派遣使者求和,打算以易水爲界,劃分與大晉的邊界。”一名部將奔向桓溫的身旁,大聲彙報道。

桓溫聞言,心頭微微一驚,燕國此時求和,足以說明燕國在易水方向處於絕對的劣勢了,否則,以燕王慕容俊的雄才大略,是絕對不會低三下氣的主動求和的,而一旦燕國與大晉和解,對他來說是極其不利的,畢竟,只要華安麾下的主力兵馬被牽制在遙遠的易水方向,他麾下的主力軍團就可以毫無顧忌的威懾朝廷,從而爲自己博取最大的利益。

“朝廷的意思如何?”桓溫輕聲問道。

部將抱拳回道:“啓稟王上,朝廷已經答應了燕國的求和要求,並已經派人前往易水方向傳達旨意。”

桓溫聞言,陷入了沉思,自從他聽說燕國派遣使者前來求和,就已經猜出了朝廷的決定,畢竟,朝廷的衆大臣,大多都不喜歡打仗。

第八百三十五章 謝安遊說桓溫第四百四十三章 北門大捷第二百八十五章 產糧幾萬旦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天氣驟寒第二百七十二章 歷陽失守第四百九十二章 狙殺叛將第一千零三章 大局爲重第九百四十六章 慕容俊心情很糟第六百七十五章 候霸再現第六百四十七章 接收失地第一百七十二章 活捉‘桃豹’第四十一章 兄弟相認第三百一十二章 深入虎穴第一百二十二章 殲敵一百第三百九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八十二章 雄鷹鐵騎第八百六十八章 勸降叛將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皇帝重傷第八百九十五章 替身第八百五十四章 慕容燕侍寢第三百三十四章 青羌投手第六十九章 慕容燕第六百四十七章 接收失地第九百一十一章 華安準備返回洛陽第九百四十章 姚襄的毒計第三百一十三章 中計後撤第八百三十八章 不能遷都第九百九十五章 除夕的街道第五百九十一章 鄧羌第八百五十八章 財力不足第六百二十一章 粗魯的劉顯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正面決戰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奇襲華氏城第六百零六章 燕軍先鋒第六百八十四章 引蛇出洞第八百四十二章 親眷抵達洛陽第六百一十一章 鴆殺李農第九百六十一章 京城謠言四起第八百零八章 朝廷同意議和第五百八十二章 出兵北伐第一百一十九章 連失三城第八百九十三章 桓溫移師襄陽第二百零七章 釋放俘虜第二百九十三章 一萬輛輜重車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稱帝(全劇終)第八百九十七章 桓溫抵達襄陽第二百一十一章 欲加之罪第三百零七章 胥浦城下第六百零八章 反間計第五百七十章 回師南鄭第二百八十八章 夜宿牧場第八百七十章 北攻南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連失三城第七百章 輜重被截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陰謀被識破第二百九十五章 叛軍的戰前佈置第七百一十六章 王猛的憂慮第六百七十九章 廉臺之戰第九百一十六章 加急信件第一千一百章 安東都護府第八百二十章 司馬昱的建議第九百七十九章 招募工匠第九十二章 火攻第三十三章 生擒叛將第六百一十章 李農的選擇第三百六十八章 石虎逃入烏江城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返回洛陽第五百九十一章 鄧羌第四百三十章 茶館第三百六十章 刺探趙軍水寨第六百零七章 冉閔的困境第六十三章 天王石虎第十六章 春光外泄第七百九十八章 晉軍渡過沱水第九十五章 逃離家園第六百零六章 燕軍先鋒第五百一十八章 攻打下辨城第四百五十章 新夫人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攻破丸都第一百六十一章 火燒敵營第三百零九章 再襲右翼大營第七百九十五章 燕軍打算後撤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斯巴達軍團第六百零九章 魏軍大敗第四百七十五章 李疏渠第三百零三章 俘敵一千第九百九十一章 繁華的洛陽城第九百零七章 窮追不捨第四百一十七章 無當飛軍第三百二十章 三弓牀弩第四百七十一章 晉壽陳霆第三百三十七章 覆巢之下無完卵第五百三十五章 收攏人心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突圍第五百六十五章 吐谷渾入寇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瓦拉第三百八十三章 褚蒜子做媒第七百二十一章 代王的決定第六百七十二章 冉閔設伏第五百二十三章 華安增兵仇池邊境
第八百三十五章 謝安遊說桓溫第四百四十三章 北門大捷第二百八十五章 產糧幾萬旦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天氣驟寒第二百七十二章 歷陽失守第四百九十二章 狙殺叛將第一千零三章 大局爲重第九百四十六章 慕容俊心情很糟第六百七十五章 候霸再現第六百四十七章 接收失地第一百七十二章 活捉‘桃豹’第四十一章 兄弟相認第三百一十二章 深入虎穴第一百二十二章 殲敵一百第三百九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八十二章 雄鷹鐵騎第八百六十八章 勸降叛將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皇帝重傷第八百九十五章 替身第八百五十四章 慕容燕侍寢第三百三十四章 青羌投手第六十九章 慕容燕第六百四十七章 接收失地第九百一十一章 華安準備返回洛陽第九百四十章 姚襄的毒計第三百一十三章 中計後撤第八百三十八章 不能遷都第九百九十五章 除夕的街道第五百九十一章 鄧羌第八百五十八章 財力不足第六百二十一章 粗魯的劉顯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正面決戰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奇襲華氏城第六百零六章 燕軍先鋒第六百八十四章 引蛇出洞第八百四十二章 親眷抵達洛陽第六百一十一章 鴆殺李農第九百六十一章 京城謠言四起第八百零八章 朝廷同意議和第五百八十二章 出兵北伐第一百一十九章 連失三城第八百九十三章 桓溫移師襄陽第二百零七章 釋放俘虜第二百九十三章 一萬輛輜重車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稱帝(全劇終)第八百九十七章 桓溫抵達襄陽第二百一十一章 欲加之罪第三百零七章 胥浦城下第六百零八章 反間計第五百七十章 回師南鄭第二百八十八章 夜宿牧場第八百七十章 北攻南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連失三城第七百章 輜重被截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陰謀被識破第二百九十五章 叛軍的戰前佈置第七百一十六章 王猛的憂慮第六百七十九章 廉臺之戰第九百一十六章 加急信件第一千一百章 安東都護府第八百二十章 司馬昱的建議第九百七十九章 招募工匠第九十二章 火攻第三十三章 生擒叛將第六百一十章 李農的選擇第三百六十八章 石虎逃入烏江城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返回洛陽第五百九十一章 鄧羌第四百三十章 茶館第三百六十章 刺探趙軍水寨第六百零七章 冉閔的困境第六十三章 天王石虎第十六章 春光外泄第七百九十八章 晉軍渡過沱水第九十五章 逃離家園第六百零六章 燕軍先鋒第五百一十八章 攻打下辨城第四百五十章 新夫人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攻破丸都第一百六十一章 火燒敵營第三百零九章 再襲右翼大營第七百九十五章 燕軍打算後撤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斯巴達軍團第六百零九章 魏軍大敗第四百七十五章 李疏渠第三百零三章 俘敵一千第九百九十一章 繁華的洛陽城第九百零七章 窮追不捨第四百一十七章 無當飛軍第三百二十章 三弓牀弩第四百七十一章 晉壽陳霆第三百三十七章 覆巢之下無完卵第五百三十五章 收攏人心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突圍第五百六十五章 吐谷渾入寇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瓦拉第三百八十三章 褚蒜子做媒第七百二十一章 代王的決定第六百七十二章 冉閔設伏第五百二十三章 華安增兵仇池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