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章 徐州地方

冬月初四,隨駕大軍在田野、空地中操練,一時間旌旗飛舞,鼓角爭鳴。

時大雪也,三萬餘人披甲持械,肅立於雪中不動,諸營按冊點名,一個不缺,遂人給絹兩匹,待回京後發放。

於是山呼萬歲,氣衝雲霄。

附近有許多百姓正在圍觀。冬天沒啥事,就愛看這個。

這也帶來了一個“廣告”效果,很多年輕人志願投軍,情緒還非常熱切。

邵勳沒辦法,令在朐縣揀選精壯勇武之士百人,編入侍衛親軍,連帶着之前爲了安撫地方大族、酋帥而在幽、冀二州挑選的二百人,親軍員額達到了三千八百,遂令將作監督造明光鎧三百領、器械若干付之。

會操結束後,大軍進一步解散,最終留在邵勳身邊的只有銀槍、黑矟各一營,外加侍衛親軍近一萬六千人。

從初五開始,邵勳便住在老宅內,分批接見各地官員。

當天來的是東海太守陳寔。

他以前在蔡洲苑徵李成之役時主要工作是轉運苑中米糧、果蔬、牲畜,算是合格地完成了此項任務,混了個太平功勞。

伐晉之時諸葛恢舉衆而降,但荊州、江州一帶還有小規模叛亂,陳寔再度轉運資糧,混了第二份薄功。

之後他就沒什麼表現了:沒捅婁子,也沒有絲毫出彩之處。

陳有根愛子心切,求上門來。

邵勳覺得老陳一輩子沒求過他幾次,再加上陳寔確實有兩份勉強說得過去的功勞,於是調任東海太守。

陳寔來此九個月了,好像什麼事都沒幹,每日也就看看公函,用印蓋章而已。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平庸的人。不過比起年少時已經有所進步了,聽聞那會可頗不成器,景福公主對他沒有半句好話。

邵勳看着這個晚輩,道:“國光,你來東海也一年了,就沒點自己想法嗎?”

陳寔有些緊張,默默想了想賓客們私下裡的教導以及這兩天從隨駕官員那裡打探到的消息,便回道:“東海方安,當無爲而治,以復民力。”

“卿豈不知國朝崇有爲新論?”邵勳故意問道。

“陛下說得是,臣知錯了。”陳寔趕忙應道。

邵勳微微有些失望,還是以前那個樣子,又問道:“民力漸復之後,你可有方略?”

陳寔默默回憶了一下,道:“臣請在東海開浦。”

邵勳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笑道:“爲何?”

“東都汴梁、西都洛陽皆位於河南,天下富戶、官員、府兵、禁軍亦多集於河南。如此,交廣之奇物可自海上運至東海,再經運河輸送入京。”陳寔說道。

“海上風波險惡,萬一沉船怎麼辦?”邵勳問道。

“一開始或船毀人亡多些,但施行數十年後,會慢慢好起來的。”陳寔說道。

邵勳不置可否。

當然,陳寔說的話也不能算錯。

元代從江浙海運糧食至大都,高峰時一年三百多萬石,也就比明朝內河漕運少了幾十萬、一百萬石的樣子,支出的運費成本卻遠遠低於內河漕運。

至於損耗率(包括沉船、擱淺及受潮損失,即起運多少、到港多少計算),在一開始(1283年)爲8.4%,慢慢降爲了2.6%(1305年),又十餘年後(1321年)變成了1%,再五年後(1326年)則爲0.8%,損耗率再度上升要到元末了,那也是因爲海盜……

老實說,這個損耗率是低於明代內河漕運的,而且穩定性頗佳,每年都有海運,元末以前少則二百多萬石,多則三百數十萬石。

唯一的劣勢就是容易受海盜滋擾,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護航,或者乾脆社會治理能力過關,從陸地上根除海盜存在的土壤,畢竟人家總要上岸的不是?

如今的航海技術肯定不能和那會比,但只要開始發展,就會有進步,不發展永遠不會有進步。

邵勳也不準備海運糧食,損耗率兜不住,無利可圖,但運輸價值較高的胡椒、蔗糖、檀香木之類卻是可以的,因爲其利潤太高了,十倍輕輕鬆鬆。

用這些高價值商品的運輸鍛鍊航海技術,引發從造船到天文、潮汐、季風、洋流等方面一系列的進步,待到他的大梁朝滅亡前夕,差不多就成熟了。

當然,如果後世子孫廢掉海運,那他的努力就白費了。

“貨至東海後,如何輸至汴梁?”邵勳又問道。

“臣復請疏浚沂水再開挖新河至海浦,溝通下邳。”陳寔說道:“若貨物能水運至下邳,就能進汴梁。”

“徐州還需休養生息。”邵勳說道,不過他沒完全否定陳寔,又補充道:“自海浦卸下之物,多爲輕便貴重之貨品,陸運一段無妨的,到下邳後就能水運了。” 說完,又似笑非笑地看向陳寔,道:“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麼?”

陳寔一驚,硬着頭皮道:“是……也不是。”

邵勳懶得和他兜圈子了,道:“明日將獻上此策的僚佐請來天成宮,朕另有任用。”

“臣遵旨。”陳寔鬆了一口氣,這關應該是過了吧?

Www▪ тTkan▪ ℃O

“東海荒地甚多,朕欲令少府於此植栽良材,你遣人打探一下,哪些地方合適,徑彙報上來即可。”邵勳說道。

“陛下,東海平曠,山嶺甚少……”陳寔提醒道。

“你也沒那麼不堪嘛。”邵勳笑道:“誠然,良材可取自江南大山之中,又或者自遼地採伐。但東海不能一點都沒有,朕還想在鬱洲置船屯呢。就這麼辦吧,無需多大地方,你先去挑。”

“是。”陳寔應道。

揮手令陳寔退下後,邵勳又手擬了三份詔書,分別是設鬱洲船屯、開鬱洲浦、建鬱洲坊市。

是的,他放棄了直接設縣的想法,因爲鬱洲島上幾乎沒什麼人,全是森林和荒草,只有少許百姓在上面開荒種地,連捕魚的都沒幾家。

Wωω⊙TTKΛN⊙C○

溫麻縣就是由溫麻船屯升格而來的,因造船而興,聚集了大量人口,慢慢就達到了置縣的標準,鬱洲可循着這條舊路走。

寫完詔書後,他又翻看起了陳寔帶來的戶籍冊子。

東海七縣共有近八千戶、39600餘口,比起開平中還下降了,吳兵總想打我老家啊。

多年前從東海郡分出去的蘭陵五縣就不一樣,計有10200餘戶、49100餘口,比東海的情況好不少。

這兩個數字大體都是比較準確的,雖然比起真實人口還少了一截。

初六日,邵勳又接見了徐州刺史杜尹。

他在任也三年多了,之前一直忙着戰後恢復工作,而今終於緩過一口氣來了。

邵勳照例詢問將來的施政綱領,杜尹提出疏浚泗水,並改造邗溝,修建船閘之類。尤其是邗溝,淤塞嚴重,且因地勢問題導致來水困難,航運很不穩定,經常讓漕船在河道里擱淺,一等就是十餘日乃至數十日,故請整治——曹魏時,魏文帝南巡時就遭遇過這類尷尬事,大批船隻擱淺在河道中,讓東吳覷到了機會。

邵勳不意陳寔、杜尹二人都提到了治河之事。

他還是有些猶豫的。大規模修治肯定不行,如今連年用兵,沒這個國力。小小修繕一下,湊合着用得了,反正如今北方也不是很需要南方的糧食,賦稅大可存於廣陵,一旦有事,就近調用即可。

“若治河,耗費的民力可不小。徐州諸郡有多少戶口?多少錢糧?你可清楚?”邵勳問道。

杜尹早有準備,當場呈上一份奏疏。

邵勳接過看了看。

彭城七縣約一萬四千戶、七萬口,下邳七縣約三千戶、不到一萬二千口,臨淮十縣約四千戶、一萬五千餘口,廣陵八縣約二萬一千戶,口超過十萬,堂邑一縣(僑郡僑縣悉數罷廢)約六千戶、二萬八千餘口……

只能說,淮水兩岸的郡縣戶口比起晉朝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有的多了,有的少了,細究一下,全是人爲的。

徐州真正人口密集區還是在北半部分。

比如,東莞八縣有12600餘戶、53300餘口,琅琊九縣則較爲嚇人,計有34000餘戶、168500餘口——東安等晉季臨時析置的郡悉數罷廢。

總而言之,徐州九郡不足六十萬人口,水泊遍地、田地荒蕪,開發程度嚴重不足,甚至還有熟地返荒的現象出現。

在這個節骨眼下治河是不太理智的,修繕一下即可。

於是邵勳說道:“朕發慕容鮮卑、高句麗俘衆五萬,爲徐州修治溝渠,卿備好糧械,多發兵士,萬不能出了岔子。其他的不要想,把邗溝修治好就行,大梁如今需要休養生息,沒那麼多餘力大肆開河。”

“臣遵旨。”杜尹道。

其實他也沒指望天子完全同意,只不過覲見了不能沒有話說,不能沒有自己的理政方略,所以提了這事——事實上這也是徐州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頭等大事,問題只在於國力不足,只能先開個頭罷了,故提這事並沒有錯。

“徐州飽經戰亂荒萊遍地。”邵勳又道:“卿可遣人巡查諸縣,分劃出一部分土地,以爲軍田。待有餘力,朕要在此設府兵。此事緊要,勿得遲疑。”

從初六到十五,邵勳又依次接見了彭城、下邳、東莞、廣陵等郡的太守以及廣陵度支校尉,忙得很。

十六日,張碩、唐劍等人奉命渡江北上,至天成宮入覲。

第三十九章 問對有人給出的安陽之戰方略第六十章 有事真上第二百零六章 善後與二羊第四十六章 撤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變第二十五章 拓跋第二十六章 但隨我行第1035章 賭神(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都可以談第794章 新兵第1180章 陰館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1064章 幕後第1127章 探親(上)第1420章 天淵池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1010章 一月戰爭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七十三章 人心第三十九章 進兵方向第二十八章 農官兵田,阡陌相連第1302章 家傳絕學第三十三章 宿命第三十八章 慰問第1335章 意志的比拼第1305章 三人第六十九章 王家第十一章 西州士人第九十九章 巡視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1035章 賭神(下)第1016章 葛公(不是)第822章 程府第四十二章 我有多少兵?第872章 道第六十章 關中閒子第1243章 老區第一百二十八章 偶遇第1017章 試探?第1028章 樣板第955章 亮子第795章 官員第一百三十三章 滾!第986章 第一次朝賀(上)第1418章 上進通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舊地重遊第九十四章 不一樣的青州第四十九章 涼州鴟苕第1070章 哪裡最爲緊要?第1288章 新人第八十七章 過河第1205章 逐漸分流的兩撥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低頭第二十五章 奉帝“出巡”第二十二章 決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權第八十八章 洛陽城裡無好人第1190章 人事調動第1016章 葛公(不是)第1431章 出發第六十四章 兩個皇帝第842章 說客第944章 祖、王第一百十一章 露布飛捷第一百三十五章 醞釀第1272章 露華問對第一百六十章 穩定與返回第九十四章 和平?休戰罷了!第1325章 歸正第三章 勸羊第六十二章 出征前的陳郡第853章 分化(下)第一百零七章 富婆通訊錄第1137章 忠勇之士太多了第1440章 自信又普通第854章 貴種第四十三章 來了,都來了第十三章 離別與戰術第1242章 在途第五十五章 形勢第一百六十二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1225章 宣城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一百八十二章 歸正(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居家與工作(上)第1061章 合理戰術: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第八十七 驅虎吞狼第一百零七章 授官第一百十一章 圍魏救趙(下)第854章 貴種第四十三章 興廢在此一舉第四十三章 興廢在此一舉第六章 巡河(下)第三十三章 開會第1391章 閒居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1322章 孤立的據點
第三十九章 問對有人給出的安陽之戰方略第六十章 有事真上第二百零六章 善後與二羊第四十六章 撤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變第二十五章 拓跋第二十六章 但隨我行第1035章 賭神(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都可以談第794章 新兵第1180章 陰館第一百七十四章 我徂安陽第1064章 幕後第1127章 探親(上)第1420章 天淵池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1010章 一月戰爭第一百三十二章 堅持第七十三章 人心第三十九章 進兵方向第二十八章 農官兵田,阡陌相連第1302章 家傳絕學第三十三章 宿命第三十八章 慰問第1335章 意志的比拼第1305章 三人第六十九章 王家第十一章 西州士人第九十九章 巡視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1035章 賭神(下)第1016章 葛公(不是)第822章 程府第四十二章 我有多少兵?第872章 道第六十章 關中閒子第1243章 老區第一百二十八章 偶遇第1017章 試探?第1028章 樣板第955章 亮子第795章 官員第一百三十三章 滾!第986章 第一次朝賀(上)第1418章 上進通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舊地重遊第九十四章 不一樣的青州第四十九章 涼州鴟苕第1070章 哪裡最爲緊要?第1288章 新人第八十七章 過河第1205章 逐漸分流的兩撥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低頭第二十五章 奉帝“出巡”第二十二章 決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動權第八十八章 洛陽城裡無好人第1190章 人事調動第1016章 葛公(不是)第1431章 出發第六十四章 兩個皇帝第842章 說客第944章 祖、王第一百十一章 露布飛捷第一百三十五章 醞釀第1272章 露華問對第一百六十章 穩定與返回第九十四章 和平?休戰罷了!第1325章 歸正第三章 勸羊第六十二章 出征前的陳郡第853章 分化(下)第一百零七章 富婆通訊錄第1137章 忠勇之士太多了第1440章 自信又普通第854章 貴種第四十三章 來了,都來了第十三章 離別與戰術第1242章 在途第五十五章 形勢第一百六十二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1225章 宣城第1048章 登,金幣拿來第一百八十二章 歸正(上)第一百五十六章 居家與工作(上)第1061章 合理戰術: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第八十七 驅虎吞狼第一百零七章 授官第一百十一章 圍魏救趙(下)第854章 貴種第四十三章 興廢在此一舉第四十三章 興廢在此一舉第六章 巡河(下)第三十三章 開會第1391章 閒居第三十七章 搞一下第1322章 孤立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