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絞肉機

那些負責填壕的瓦崗兵士抱着柴捆跑着跑着,就突然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上,所抱的柴捆扔出去很遠,人再也沒有起來。仔細看,卻是頭顱之上或胸膛上已被箭矢所洞穿。後來李密看出門道,他也讓一個刀盾手護着一名填壕兵士。並讓那些弓弩手分成幾波,連續不斷的輪射。但是這樣射擊密度就低了很多,許多長弓手乾脆冒着箭雨向城下進行精準射擊。

經過半個多時辰的苦戰,瓦崗軍在付出近萬餘人的傷亡後。終於在填平了洛口倉除臨着洛水與黃河城牆外的另兩面的壕溝。

在震天的喊殺聲中,大批瓦崗兵卒衝過壕溝,順着洛口倉的城牆架起一支支雲梯。這些雲梯一個接着一個,幾乎將所有城牆都覆蓋住了。成羣結隊的瓦崗軍兵士們攀梯而上。

此時,之前城頭上那些長弓手早已不見。城牆的牆頭只剩驍果軍的刀盾手和矛兵。一名瓦崗兵剛剛從城頭殘缺的城垛後露出腦袋,一支長矛夾帶着破空之聲疾刺而來,噗嗤一聲,矛尖不偏不倚正紮在他的兩眉之間,長矛拔出後,額頭赫然一個粗大的血洞,而後他就向後一仰,翻倒掉落城下而去。他左邊雲梯上的兵卒則是被一支連弩射入了太陽穴後,掉落城下。右邊的兵卒大半個身子都匍匐到城頭,正要把腿擡上來之時,一柄橫刀的刀光閃過,鋒利的刀刃將他的脖頸斬開三分之二,他的腦袋只靠剩餘三分之一的筋骨吊在身體上,殷紅的血液從動脈中噴薄而出,灑滿了城頭。

和這些瓦崗軍同批登城的其他兵士命運大抵如此,沒有一人能夠存活。瓦崗軍攻城的勢頭頓時一挫。但是後續的瓦崗兵卒繼續源源不斷涌了上來。他們發現守城的隋軍似乎並沒有什麼準備滾木擂石什麼的,放心大膽起來,也不再頭頂大盾小心翼翼的向上攀爬,而是口叼兵刃,手腳並用向上快速攀爬。

城頭的驍果禁衛們奮力截殺,地上已經到處是橫七豎八的瓦崗軍屍體,但如此還是扭轉不了城頭瓦崗兵卒越聚越多的趨勢。此時,後方傳來一陣陣鼓號之聲,那些正在廝殺的禁衛們立刻各自虛晃一招,邊戰邊向城下退去。

來護兒正站在城中的土崗之上,用望遠鏡四處觀察敵情。這個黃土崗高達六七仗,比城牆還高,是洛口倉的主體結構。三千個糧窟就是在土崗之上挖鑿而成。入城後需通過坡道才能登上這道土崗,進入存糧區。

此時,進入土崗的幾條坡道已被拒馬和臨時挖掘的壕溝封鎖,形成又一道防線。而那些長弓手已經退至土崗之上,沿着土崗邊緣還佈置着輕型弩炮。

城頭的那些驍果軍們邊戰邊退,已經退至下城的樓梯甬道出口處,在這狹窄位置,他們組織起窄而深的防線將城頭的瓦崗軍死死的封住,不讓他們通過此處涌下城中。

城頭的瓦崗軍們很快控制了三面城牆和三個城樓,只是在通往黃河水門城樓的甬道上被退至此處的驍果軍攔住。進入城樓的瓦崗軍開始操縱機械,試圖放下吊橋和拉起閘門。結果他們一試才知道這些機關盡被破壞,根本無法使用。

越來越多的瓦崗軍順着雲梯登上城頭,卻無法衝出下城樓梯的甬道。一層又一層的大盾疊在一起擁堵這些通道。長矛,刀槍,箭矢不斷的從盾牆後面襲來。兩軍在此擠成一團。片刻時間,頭就站滿了瓦崗軍。

城下指揮的李密開始還挺高興,沒想到攻城進展的這麼順利。但是到了後面,李密來越不對勁。他喚來令兵,要他前去查看,爲什麼兵卒都擁擠在城頭,不向城內衝擊。很快他就得到回稟,說是隋軍在下城甬道的樓梯口處拼死抵抗。

李密沉吟片刻,一拍大腿說不好。幾乎與此同時,土崗之上的來護兒將高舉空中的大手一揮喝道:“放!”。上百發火爆彈被彈射而出,如同百條火龍飛向三面城牆的城頭。城頭上那些擠擠攘攘的瓦崗兵士仰脖驚奇的看着這些突如奇來的火龍。眼中的驚訝迅速變成了驚恐。

隨着連續不斷的轟然巨響,城頭上騰起一條條沖天火焰,接着每個火爆彈的落點上,火勢如同迅速放大的一個圓環般鋪開。在城頭密集的人羣中,大批瓦崗兵士頃刻間就被燒成火人。這些“火龍”還在連續不斷的襲來,同時那些退至土崗的長弓手又開始不停的精準射擊,這一回,沒有敵方的弓弩手來“騷擾”他們。他們可以閒庭信步的一箭接着一箭的做出精準射擊,幾乎箭箭都能斃傷一名瓦崗軍兵士。

此時的城頭如同修羅場一般,哀嚎哭喊之聲嘶聲裂肺。許多“火人”從幾仗高的城頭跳下。幸運的反倒是那些在下城甬道上和隋軍廝殺在一起的兵士。但是他們也被背後突然擁來的人羣壓倒。將他們的身體壓到隋軍的刀槍兵刃之上,被活活戳死。

這些驍果軍兵士們在號令聲中齊齊向後一退,呼啦啦的一大批瓦崗軍兵卒被“衝”了出來,撲倒在地上,驍果軍兵士們上前一刀一個迅速的結果了他們。

當城頭再沒有人嘶喊時,那些下城甬道中的瓦崗軍要麼被斬殺,要麼就是跪地不停的磕頭求饒,顯然是如此慘烈的景象讓他們魂飛魄散,精神受到巨大創傷。

當驍果軍禁衛再次衝上城頭時,映入他們眼簾的滿是燒的焦黑的屍體,或是被重箭洞穿軀體的屍體,城下已沒有瓦崗兵卒攀登雲梯。

這些驍果禁衛沒時間去關注這些,首先就是將還靠在城牆上的雲梯一一用長柄武器撬倒。做完這些,纔將堆滿城頭的屍體一具具丟下城牆。

城下的李密和裴仁基捶足頓胸,氣憤不已。仔細清點兵力,發現在短短數個時辰的攻城時間之內,十五萬瓦崗軍就傷亡了近三萬人。聽到這個戰報,李密的臉頓時變的鐵青鐵青的。

第二十三章 廣濟之戰第九章 平英布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十五章 贛西交鋒第十章 立威第九章 歸義伯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二章 浮海洲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十九章 堅堡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二十一章 要槍不要炮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一百零三章 收復江淮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四章 鵬舉受審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八章 反圍剿第二十八章 春秋之戰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三十二章 張昌之亂第六十章 巨型“囚籠”第二十五章 大方陣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五十八章 皇子的對視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二十六章 克城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五章 漢營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五章 屈打成招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三十九章 設幕立僚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上的決戰第二十一章 要槍不要炮第十八章 混戰第十三章 豪傑末路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三十二章 張昌之亂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二十章 援助劉表第五十四章 密約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八十三章 奇兵進河洛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六十四章 龐統之死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六章 卻月陣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六章 天興軍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
第二十三章 廣濟之戰第九章 平英布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十五章 贛西交鋒第十章 立威第九章 歸義伯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三十章 大炮轟門第二十一章 破襲戰第二章 浮海洲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十九章 堅堡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八十六章 戰武關第二十一章 要槍不要炮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第一百零三章 收復江淮第六十八章 河東炮戰第四章 鵬舉受審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六章 錢塘黑影第四十一章 武卒銳士第八章 反圍剿第二十八章 春秋之戰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三十二章 張昌之亂第六十章 巨型“囚籠”第二十五章 大方陣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三十九章 洛口圍城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十二章 血染宮院第五十八章 皇子的對視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二十六章 克城第十章 李自成的難題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五章 漢營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一百零五章 赤壁不會重演第五章 屈打成招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三十九章 設幕立僚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二十七章 以死報君王?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一百零八章 長江上的決戰第二十一章 要槍不要炮第十八章 混戰第十三章 豪傑末路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七章 淮南反王杜伏威第三十二章 張昌之亂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七章 黎明前的襲擊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四十六章 洛口決戰第四十四章 魚鉤與誘餌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四十三章 姬昌屠黎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三十五章 先開口爲強第二十章 援助劉表第五十四章 密約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二十四章 兵進襄陽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八十三章 奇兵進河洛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六十四章 龐統之死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六章 卻月陣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十三章 初戰曹操第四十八章 算計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六章 天興軍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