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何爲大義

”陛下,我大漢當如何改元?”丞相張必先向皇位上的陳理問道。實際上,這只是一個過場,禮部的那些文儒早就爲陳理備好了摺子,陳理只要打開就有多個選項供他選擇。

不料,陳理並沒有急於回答,而是對殿下的羣臣問道:“先帝在世時,用的國號是大漢,年號是大義。朕想問問,當年先帝爲何要用大義爲年號?”

“這…”張必先一時語塞,其他諸臣自然更是答不上來。這個事大家一是本就不知道陳友諒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二是陳友諒以【陳漢】代【徐宋】雖然事起有因,但從以儒家禮法爲基架的傳統道德觀看,依舊是不義之舉。然而陳友諒偏偏以“大義”二字爲年號。所以諸臣平時都避尊者諱,一般不提這陳年舊事。

見羣臣無語,陳理便自己提起了舊事:“當年,還爲徐宋舊將的先帝駕舟攻伐吳地,徐壽輝卻試圖暗殺於他,被先帝事先發覺,將其反殺。此事卻被各種敵人污衊爲先帝陰謀弒君,但只要有點腦子的人就知道,當年先帝大權在握,要殺徐壽輝什麼時候殺不行,偏偏要把他帶到千里之外的前線採石磯殺掉。若非迫不得已,何至於此。”

陳理瞥了一眼默不作聲的羣臣,情緒突然激昂起來:“但是先帝。他的大義不是這些老九儒生能理解的大義。先帝的大義,也是大漢帝國的大義亦是朕的大義,就是驅逐北虜,恢復漢統,復我中原。此乃民族大義。”

“所以,爲繼承先帝遺志,我們的漢國不是陳漢,不是一個一姓王朝之國,而是繼承千年華夏法統的民族國家。因此朕決定不設年號,而以朝代號記元,蒙元之前的正統王朝都是以朝代號做爲國號。但從我們漢國開始,國是國朝代是朝代。當下這個朝代就是陳朝。”

陳理這席話若是換在應天府朱元璋的朝堂上,那底下羣臣必定認爲這番話荒唐無比,加以反駁。但陳理的朝堂上大多是江湖出身的大老粗,沒那麼多儒家的理論洗腦,聽着陳理說的耳朵順暢,就覺得其說的好。

這一點也可以從國號上看出,張士誠,朱元璋兩個重用儒家,依賴地主階級的政權就是中規中矩的依據“地理封國”來定國號,他們因爲控制地盤主要是先秦時期的吳地,就以吳爲國號。

以“地理”約定習慣,“中國”的含義與近現代時空中的爲民族國家概念的“中國”一詞也是不同的,前者就指在秦漢疆域這麼一大塊華夏故土內佔據了主要區域的王朝均可以中土之國—中國自居,而不管其他。

在蒙元之前,這沒什麼問題。即使有五胡之國,遼金等,他們也沒有佔據到明顯多數的地盤,還是有理由不承認他們爲正統。但自蒙元起,再以“地理”法來判斷,爭議就大了。

再看韓山童,徐壽輝,明玉珍這些農民起義軍領袖。前二人國號用的都是宋,其中徐壽輝被朱元璋的史官篡改成天完,僅僅因爲徐宋在韓宋之前,讓繼承韓宋的朱元璋覺得自己不正統。實際上天完只是徐宋短暫使用過的年號,後來覺得不吉利,改爲天啓和天定。

陳友諒以漢爲國號,明玉珍就乾脆來個最早的,以史記中記錄最早的夏爲國號。這些農民起義軍領袖又不姓趙不姓劉的,起兵的地方也和這些稱號無關,爲什麼要複用前朝國號?

也許這只是他們樸素的民族主義所至,他們複用這些國號,只是因爲他們感覺這些朝代是自己所歸屬民族的國家。他們這種樸素的民族主義無疑是在蒙元的民族壓迫下產生的。

現在,陳理硬生生的在地理概念的“中國”和家族王朝概念的“某朝”之外又加入了一個民族國家概念的“漢國”。比梁啓超提前了五百多年,只是因爲歷史環境背景不同,範圍定義的比後者窄。

同期,遠在四萬裡之外的西班牙半島上,西班牙人的八百年復國戰爭快到了收尾階段。三萬裡之外的莫斯科公國亦對蒙古帝國繼承者之一的欽察汗國展開反擊。歐洲大陸上,還有一系列的歐洲民族國家正在形成。

此時就是東西方文明差距形成的歷史大拐點所在。而原有時空中的那個歷史勝利者朱元璋在這個重要時刻,還是充當着歷史復讀機的角色,讓華夏文明繼續依賴在儒家這具老弱腐臭的軀體上原地踏步。兩百年後,讓歷史悲劇再在自己子孫身上重新上演一次。

也許,這就是夏華魂穿到陳理身上的歷史使命所在。

……

就在陳理登基稱帝之時,應天城內的一處府邸卻是黑白一片,院中遍掛招魂幡。靈臺上的棺木之中,躺着周德興的屍體。雖然屍體經過清洗,沒了血跡,但他的臉部依舊是處處皮肉外翻,煞是猙獰恐怖。

前來弔唁的吳國文武百官絡繹不絕。這周德興可不是一般的將領,他和徐達還有湯和二人從小就和朱元璋一起給地主家放牛的發小。其親密關係不亞於親兄弟,是朱元璋淮泗集團中的“親友團”,乃核心中的核心。當然在原有的那個時空中,功成後的朱元璋依舊毫不猶豫將其中兩人除掉了。

披麻束白的徐達與湯和二人抱頭痛哭,淚水都打溼了前襟。他們二人在聽到周德興身死的消息後,各自馬不停蹄的從駐地趕回的應天。

“吳王駕到!”一個宮廷太監的尖利聲音響了起來。衆人連忙跪伏於兩旁,齊聲說道:“參見吳王,吳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元璋面容憔悴又肅穆,虎步生威的走到棺柩旁,將跪伏於旁的徐達湯和扶起,怒聲說道:“孤已將那失職的北營守將和僞漢太子陳善兒斬殺剝皮。這漢軍乘我軍大勝驕兵之時,偷襲我軍僥倖得手。等來年一開春,孤即發大軍,踏平湖廣,誓要將張定邊那廝碎屍萬段。爲我家兄弟報仇雪恨。”

三人一席話後,朱元璋方纔離去。只是他自始至終沒有透露周德興是怎麼死的。這也是他要求當日參戰者,知情者嚴格保守的秘密。

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五章 奪宮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十三章 虛張聲勢第十八章 混戰第十八章 妲己遇險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三十四章 滿庭芳滿江紅第十章 洗腦所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十五章 即刻登基第四章 風雨欲來洛陽城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六十二章 攻城利器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六十三章 大捷第二十五章 南下的秦瓊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八十三章 奇兵進河洛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十七章 入城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六章 東宮復立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五十章 軍中紅顏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二十八章 春秋之戰第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大兗州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章 殺人神器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十九章 金山銀山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十六章 北歸之策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九十二章 兵鋒北向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六十章 伐周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四十九章 太行之圍第三十四章 提前四百年的水淹七軍第五十六章 閬中的反擊戰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五章 急紅了眼的多爾袞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三章 朝會上的爭論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六十一章 一戰定生死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七十七章 進軍東川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一章 廢太子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
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五章 奪宮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二十章 生擒崇伯虎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十三章 虛張聲勢第十八章 混戰第十八章 妲己遇險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三十四章 滿庭芳滿江紅第十章 洗腦所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十五章 即刻登基第四章 風雨欲來洛陽城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六十二章 攻城利器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九十章 真正的主攻方向第二十一章 汝州血戰之交鋒第六十三章 大捷第二十五章 南下的秦瓊第二十五章 進擊的步人甲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三十一章 鏖戰應天第八十九章 陝縣之東第三十五章 淮西張浚第八十三章 奇兵進河洛第二十七章 不可能的奇襲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十七章 入城第十四章 兗州之戰第六章 東宮復立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三十七章 夜襲與殺伐第五十章 軍中紅顏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二十八章 春秋之戰第十二章 天上掉下個大兗州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四章 殺人神器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三十六章 霸王之威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十九章 金山銀山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三章 秘密部隊第十六章 北歸之策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九十二章 兵鋒北向第三十三章 和談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試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四十一章 窮寇末路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三十章 兵不血刃入長安第三十五章 意外的決戰之機第二十六章 火槍之威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六十章 伐周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一章 賦閒的岳飛第二十九章 進退失據的朱元璋第四十九章 太行之圍第三十四章 提前四百年的水淹七軍第五十六章 閬中的反擊戰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五章 急紅了眼的多爾袞第十九章 漢軍的反擊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三章 朝會上的爭論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六十一章 一戰定生死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七十七章 進軍東川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七十八章 斬張鬆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六十三章 引狼入室第一章 廢太子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