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

武昌城中的漢帝國皇宮是由原蒙古達魯赤花(總督)的園林改造而成。佔地十幾畝,坐落在離武昌城東門不遠處的鳳凰山腳下。

正值隆冬臘月,即使位於江南的武昌城也落了一地積雪,整個世界變的蒼茫一片。皇宮園林亦是冰雕玉瓊。

垂拱殿內卻是溫暖如春,陳理端坐在靠椅之上,批閱着一封封奏摺。如今漢國的官制已被陳理重新梳理一遍,用起了更爲近現代的組織架構。行政區劃上,丟棄了蒙元那套層級複雜的四級劃分,恢復了更爲扁平的漢代郡縣兩級制。只不過爲了適合百姓的習慣,郡還是稱爲州。

州縣機構皆分爲三司,即行政司,刑訟司和兵司。行政司的最高長官執政官即爲州縣的最高長官,但三司卻是相對獨立,執政官不能直接干預另外兩司運作和人事任免。刑訟司即是法院,將斷訟判案責權從地方行政中獨立出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兵司則是管理地方的內務部隊和民兵,負責地方防務守衛平叛剿賊等,直接由上級兵司管理,最終權力收攏在朝廷兵部和皇帝陳理手中。但執政官可以依據法典在危急時刻要求兵司協助。原有的舊漢軍兵士全部轉爲內務部隊,分駐各地。

一般情況下,除了敵軍寇襲本地外,內務部隊不會參予對外做戰。對敵做戰的主要由國防軍來完成,如今在武昌以及漢陽設置了兩個國防軍營訓練國防新軍,兵士是從內務部隊抽選出來。

國防軍實行的是志願兵制,有豐厚軍餉。內務軍雖然是義務兵制,但亦有津貼兵餉,足夠抵消其脫離生產帶來的誤工損失。

如今漢國沒有出海口,陳理也斷不可能和朱元璋做貿易,也不可能與蒙元的雲南樑王,北方王保保以及歸附蒙元的廣東何真做貿易。至於西邊的川蜀本來就偏僻閉塞,而且明玉珍在徐壽輝死後也斷絕了與漢國來往。

所以儘管有玄月城強大的生產力,但轉換不成真金白銀。另外湖廣人口大多數還是要投入到農耕生產上。漢軍的發展還是得走的精兵路線,暫時無法大規模暴兵。

所辛的是雖然無法開展貿易,但漢國當下管轄的境內礦產資源倒是豐富,並未影響玄月城中的工場打造各種裝備武器,生產用具。大冶的銅鐵,幕阜山上的粗大原木源源不斷的從長江水道運往玄月城,變成各種槍械,大炮,戰車,器械和船舶。

到了日中時分,奏摺終於批改完了。用完午膳,陳理就在親衛的隨扈下,坐船渡江來到玄月城中。

玄月城軍營校場上,傳來近衛軍們操練呼喝之聲。這個時代,系統給了陳理七萬的系統人口限額,這個比上個時代反而少了。因爲元朝國土面積雖然是宋的數倍,人口反而少了三千萬。

陳理對這些人口限額的使用已經有了規劃,其中大部分被陳理保留要用來生成風帆戰艦的水手。因爲這些有豐富的跨洋航行探險經驗的水手船長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訓練出來的,也不可能在內河水面上訓練出來,甚至不能僅依靠沿着海岸航行這種方式鍛煉出來。

要讓這個時空中的土著達到和這些系統水手完全一樣的專業水平,除了長時間的日常學習訓練外,還必須有幾次實際跨洋遠航探險的經歷才行。

陳理在夏越的陪同下匆匆檢閱完近衛軍後,就匆忙向工場行去。他此次前來玄月城的目的就是查看前些時日委託玄月城工匠們打造的新式裝備。

以往的時代,他的投擲熱兵器就是用弩炮或長弓彈射出霹靂彈霹靂箭。與靠捻線點火的原始震天雷不同,它們是依靠附在彈殼上的幾個設計精妙的燧石點火裝置來引爆的。

若是直接把霹靂彈裝到火炮上打出去,那太危險了,百分之九十的機率會在炮膛內就觸動燧發撞針,發生炸膛事故。除非將炮彈做成圓柱狀,將燧發撞針做在前端,也就是做成類似現代炮彈的樣子,才能將這種風險一定程度降低。但是滑膛炮打出去的炮彈是翻滾的,這就不能保證那個前端燧發撞針能觸碰到目標物,也就是非常容易產生啞彈。所以這個方案顯然是不行的。

陳理採用了一種當前工藝條件下最穩妥的方案,還是用延遲引信信管點火的方式,只不過這種點火方式不是用手工明火去點的那種原始方式。而是在發炮的一瞬間,用發射藥爆炸時產生的熱量將彈殼內木質信管中的延時引信點燃。

這樣避免了因手工點火時機不對而產生的炸膛,以及因暴露在炮彈彈殼外的捻線被氣浪撲滅導致的啞彈。但因管信長短和質量誤差,產生提前或延遲爆炸還是難以避免,使得實際威力大打折扣。

這種炮彈只適合用粗短的臼炮大仰角拋射出去。若要在長炮管的加農炮打出去,得將炮彈做成柱形或加裝個底託防止它在炮膛中翻滾才行。

弩炮並沒有被陳理完全拋棄。因爲陳理鼓搗出了單個兵士就可以隨身攜帶木柄手榴彈。原理和開花彈一樣,木質手柄同時也是信管,夾着引信。它投擲前,需投射兵士手工拔掉保險,而後將木柄末端在硬物上敲一下,以此觸發燧石撞機,點燃引信。但這也比手工用明火去點藥捻子的震天雷強百倍。

彈藥當然還只能是黑火藥,威力只有黃炸藥的幾分之一,爲了保證基本殺傷效果,只能加大尺寸,所以不可能做成現代手榴彈那麼小。爲此,陳理又特意設計了一種專門當做手榴彈投射器的單兵輕型弩炮,可以將手榴彈最遠投射近百步距離。.

陳理在玄月城外觀看了開花彈和手榴彈的試射。它們的命中率是無法要求的,只要啞火率,爆炸時機的準確率達到一定水平,就能滿足實戰要求。測試的結果,開花彈啞火率不到百分之十,手榴彈連百分之五也沒有。至於延時,開花彈基本能保證在落地後三秒內爆炸。對這個結果陳理甚是滿意。

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六十二章 血戰獅子堡第五十九章 情況有變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十六章 熱兵器時代的陣地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十九章 金山銀山第九章 平英布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一章 廢太子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二十八章 憂慮的曹操第十二章 家宴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五十七章 西進潼關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十五章 即刻登基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九章 黑暗時代初級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十六章 熱兵器時代的陣地第二十七章 兵入關中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四十七章 北上投唐第九章 翻臉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八章 反圍剿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六十二章 決戰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十六章 一個爛攤子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六章 登基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十一章 天上人間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十一章 亂襲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十一章 敗走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四十章 坑俘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六十七章 環狀營壘第五十八章 皇子的對視第五十六章 閬中的反擊戰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
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六十二章 血戰獅子堡第五十九章 情況有變第十章 廣陵戰灌嬰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三十一章 韓信之計第十六章 熱兵器時代的陣地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十九章 金山銀山第九章 平英布第九章 霹靂箭 vs 神臂弩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五十九章 十萬火急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一章 廢太子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二十八章 憂慮的曹操第十二章 家宴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三十一章 宰殺肥羊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五十七章 西進潼關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六章 直線進軍第二十七章 甕中之鱉第十五章 即刻登基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三十六章 老姬昌的伎倆第四十六章 朝歌之戰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二十四章 東都巨城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九章 黑暗時代初級第二十章 當機立斷第三十九章 稠桑塬函穀道第二十八章 兵過峽江第三十五章 大敗單雄信第七章 又一座小城第二十九章 被動的劉邦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四章 夜踏敵營第四十三章 河北戰場第四十九章 橫掃太行第十六章 熱兵器時代的陣地第二十七章 兵入關中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四十七章 北上投唐第九章 翻臉第三十二章 燙手山芋第六十九章 烏林達氏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三十九章 劉邦之死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八章 反圍剿第五章 兵臨城下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七章 流民通道第六十二章 決戰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一章 被開除國籍的少年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十六章 一個爛攤子第十五章 破城重器第六章 登基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十一章 天上人間第三十一章 掌控荊湖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五十八章 反向壕溝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十一章 亂襲第一百零六章 關羽的復仇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十一章 敗走第十二章 六合驚變第二十三章 王公公不見了第四十五章 河灣血戰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四十章 坑俘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六十七章 環狀營壘第五十八章 皇子的對視第五十六章 閬中的反擊戰第四十四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二十二章 大升級第七章 龍藏浦河口的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