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收降秦叔寶

秦瓊已經急紅了眼,他抽出雙鐗親自上陣衝殺。一名王庭重騎從他身邊掠過,鋼刀向他的頭頸部位直劈過來。秦瓊用左手的鐗將之一擋,封住對方兵刃來路。而後右手的重鐗向這名重騎已暴露出來的後背拍去。

秦瓊的那對重鐗正是重甲的剋星,重甲可以防禦刀槍利器,卻是卸不去這鈍器的力道。那名被擊中的重騎甲士頓覺一股力道襲來,五臟六腑如同移位一般,腦袋裡面一陣眩暈,而後哇的吐出一口鮮血。顯然他受到了很重的內傷。甲士身體在馬鞍上晃了兩晃差點栽下馬來,但他畢竟是來自系統的王庭重騎,非常人所能比,最終還是穩在了馬身之上,避免被千軍萬馬踩成肉泥的下場。

秦瓊瘋狂的揮舞着雙鐗,又連續打傷數名從他身邊掠過的重甲騎士,自己也受到多處刀傷,最深的創傷是大腿之上被劃開的一道長半尺深達一寸的傷口。但畢竟他一個人難挽大勢,根本阻擋不了本方兵士的潰敗。

但是,這千騎鐵甲穿過退入狹道的秦瓊大軍,並擊潰兩千佈置在狹道末端正面的瓦崗軍後,並未再行反覆衝殺狹道中的瓦崗軍。而是在那裡排成陣型,靜候不發。同一時刻,大批隋軍步卒從汝水上游而來,將狹道的上端出口也封堵住。如此秦瓊和其殘軍就被封堵在土崗和汝水之間,成了甕中之鱉。

秦瓊的幾千殘軍以秦瓊爲中心聚集成一團,如同一條遇到危險而盤成一團的蛇。顯然隋軍是想生擒俘虜他們,否則現在都不用隋軍發起攻擊,僅憑那些長弓手的重箭和普通弓弩手的箭矢就能讓秦瓊的這幾千殘軍變成刺蝟。

秦瓊手持雙鐗,立於馬上,用絕望的眼神望向隋軍這邊。他看到一名隋將突然策馬而出,來到兩陣之間。秦瓊是認識這人的,而且還是老相識。正是來護兒,秦瓊曾經是他的麾下參將。

來護兒也認出了秦瓊,笑呵呵的說道:“秦瓊,多年未見了,你可還認得某家?”

“原來是來將軍,怎會不識。如今我們也是有緣,能在此有個了斷。”秦瓊冷聲迴應道。

兩人沉默片刻後,來護兒突然說道:“秦瓊,我不想講什麼大道理。只說一句,這以後的天下還得姓楊。降了吧。爲了你自己,還有你身後的這些瓦崗兄弟,降了吧。”

他看着秦瓊嘴脣微歙了兩下,接着說道:“聖上已經頒佈了大赦詔,想必你已知曉。我從洛陽出發之前,聖上特意派御使追上我交待儘量說服你歸降,而不是斬殺你等。所以只要你現在歸降,聖上肯定會完全赦免你,還會重新重用你。”

秦瓊眯起佈滿紅絲的雙眼,將雙鐗並執於一手之中,策馬也來到陣前說:“來兄可敢與我一戰,若我敗了,既歸降於朝廷。”

來護兒低頭略微思索一下,就擡起頭說:“好,一言爲定。”說罷就持槍策馬上前。

兩人不在多說,很快你來我往打成一團。類似這種武將單挑的事自南北朝後基本上就見不到了。雙方兵士都聚精會神的緊張看着戰局。

但來護兒卻不知道,這秦瓊如此要求還有個心機,那就是他此前派出迂迴到汝水上游襲隋軍後方的那支騎兵。如若他們能及時趕到戰場,從後方殺隋軍個措手不及,還能反敗爲勝。這倒不是秦瓊有十分堅定的反隋立場,而是他覺得這一仗輸得稀裡糊塗,輸的太難看。無論是否歸降隋庭,他都希望能找回點面子。

雙方戰了十幾個回合,秦瓊抓住對方一個破綻,揮鐗打在來護兒的肩甲之上,縱然來護兒的肩甲是天興城工坊特製的精鋼環片甲,也將來護兒震的胳膊如同脫臼般疼痛。手中的長槍自然也掉落在地。其實,這秦瓊僅僅用了六成力,若是他全力一擊,定會將來護兒的胳膊打折。

來護兒忍着劇痛,策馬返回本方軍陣之中。扭頭對秦瓊喊道:“叔寶,你贏了。可以不用投降,可是我也不能放你走,咱們只能在此做個了斷了。”

就在他說話的這個時刻,遠處滾滾千騎踏馬而來。秦瓊看得清楚,心裡一喜,暗道:“終於來了。”但這些兵馬近了,卻讓秦瓊失望之極。

原來這些並非他的瓦崗騎兵,而是隋軍騎兵,正是那一千天興軍輕甲飛騎。其中的千夫長策馬來到來護兒的跟前,耳語了幾句。

來護兒聽後,哈哈大笑起來,高聲對秦瓊說道:“秦叔寶,你還在寄希望你那三千精騎吧。可惜他們已經被我輕甲飛騎殲滅了。”說罷,他讓兵士將瓦崗軍騎兵的一些俘虜押了上來。

在接戰之前,來護兒就令這原來這一千輕甲飛騎在土崗周圍進行縱深偵查警戒。因爲輕甲飛騎的百夫長以及斥候都配有千里鏡。因此很容易的就發現了向汝水上游迂迴的瓦崗騎兵動向,並順勢做了狙擊。結果是意料之中的,輕甲飛騎用他們特有的奔襲遠射之法全殲了對方。

秦瓊這才完全死了心,他看看後面的這幾千已經噤若寒蟬的瓦崗兵卒,知道他們再無士氣出戰。此時來護兒又高聲叫道:“好吧,叔寶,實話告訴你,你若不降,可以自行離開,這是聖上的旨意。但你的兵卒不能走,他們只能降或者被殲滅。”

秦瓊這纔回應說:“此話當真,皇帝能知道和在乎我這個籍籍無名之輩?”

來護兒開始正色道:“你來大哥用什麼說笑也不敢拿聖上說笑,當然千真萬確。我也不知道聖上怎麼知道你的,你當年在軍中爲將之時,品階並不高啊。”

秦瓊此時再沒什麼懷疑,一咬牙對來護兒說:“如此這般,我秦瓊降了便是,我也不需要朝廷對我本人有什麼承諾,待我返回東都之後,任由皇帝和朝廷發落。只要來將軍能善待我手下這些兄弟即可。”

來護兒大喜,連聲說:“這還用說嗎?別說你的這些兄弟,按聖上的意思,這幾年天下反叛之人只要不是處心積慮顛覆大隋朝,頑固不化的對抗朝廷,都會給予赦免。”

此時傳來叮叮噹噹之聲,秦瓊以及他的兵士都將兵器丟落在地。

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二十四章 遠襲第三十四章 橘子洲之會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九章 鉸刀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四十七章 黑山軍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二十章 大漢嶽皇大誥第二十三章 廣濟之戰第三十五章 英雄獵手第一卷 甲申正月第四十二章 以速克謀第六十一章 纏鬥第四十章 坑俘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四十章 絞肉機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八十章 大敗諸葛亮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三十二章 隴西之軍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四十章 鞠義的先登營第八章 反圍剿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七章 絕處逢生第二十章 毒計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二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五章 漢營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一章 戰火中的少年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三章 破繭而出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九十五章 岌岌可危的洛陽城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四十二章 以速克謀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四章 自立於世第三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五十九章 孫劉聯合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十章 智取歷陽
第四十章 鐵馬長弓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二十四章 遠襲第三十四章 橘子洲之會第五十二章 殺兄弒父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一百零一章 決戰之日第二十九章 鉸刀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四十七章 黑山軍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二十三章 項伯投敵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二十章 大漢嶽皇大誥第二十三章 廣濟之戰第三十五章 英雄獵手第一卷 甲申正月第四十二章 以速克謀第六十一章 纏鬥第四十章 坑俘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十四章 巧婦有米第十二章 吳山腳下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二十二章 進軍漢中第十九章 兵過雍樑第二十八章 火繩機銃第四十一章 對決韓信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三十八章 鶴與螳螂第十章 雞飛狗跳第二十四章 費仲之策第四十章 絞肉機談談三國時期武將個人勇武對軍隊和戰爭作用第十一章 漢中攻略第十一章 州縣三司與開花彈第十四章 廢物戰車第五十章 最後的任務第二十章 油筒火龍第二十七章 流寇依然第二十四章 最後一搏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二十九章 程昱辯鄴城第八十章 大敗諸葛亮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一百零九章 一統天下第三十二章 隴西之軍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四十章 鞠義的先登營第八章 反圍剿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七章 絕處逢生第二十章 毒計第四十三章 擒韓信第十九章 朝堂之辯第二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三十四章 攤牌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十七章 說服楊沂中第十四章 千里突襲衡山水師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軍第五章 漢營第十章 智取歷陽第五十五章 前哨戰第一章 戰火中的少年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九章 拔除眼中釘第四十一章 東線戰場第五十八章 人間蒸發第三章 破繭而出第五章 隔代對射第九十五章 岌岌可危的洛陽城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三十四章 鍾繇借兵第四十二章 以速克謀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六十四章 御馭宇內(本卷完)第三章 青銅盾衛第八十五章 進佔弘農第四十七章 火力碾壓第四章 自立於世第三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八章 佳人之請第五十九章 孫劉聯合第四十章 軍制改革第六十四章 真定城巷戰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四十八章 河洛長弓第三十六章 奇兵出擊第十章 智取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