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

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

順着漢水一路東下,再從漢水的支流堵水轉向南下,不一日就到達上庸城外。

與西城一般,上庸就地處在堵水之旁,傍水立城。

由於這個特徵,導致上庸城三面環水,充當上庸城牆作用的,並不是土石,而是一道道水欄。

歷史上孟達佔據上庸後,爲修繕上庸的城防,故而將上庸三面外的水欄擴建爲一道道水寨,以此當做長治久安之法。

可惜,在上庸城東面門戶房陵城陷落的情況下,所謂的水寨圍城的防禦措施,在司馬懿的攻勢下,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當糜暘率領大軍到達堵水外時,看到那被一道道水欄包圍的上庸城,他對着一旁的鄧艾言道:

“上庸不可作爲治所。”

這句話表明了糜暘有將漢興郡治所,遷往別處之念。

歷史上劉封及孟達將主要駐軍地都放在上庸城,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當時的想法只想保守東三郡。

上庸處於西城與房陵之間,有兩處城池當做東西方的拱衛,地勢最爲險要,是最符合他們意圖的治所之地。

但是糜暘的想法與他們不同。

糜暘要的是積極進取,漢興郡是他將來的北伐的一個基地,但是亦是他將來北伐時的一個跳板。

在這種想法下,最好的辦法便是將治所遷往西城或者房陵。

西城靠近子午谷,房陵靠近南陽,都是比較不錯的進兵方向。

面對着糜暘的話,鄧艾自然明白糜暘的心意,他對着糜暘言道:“府君所言甚是。”

“然此事需等剿滅申氏兄弟後,再做打算。”

鄧艾的言語,讓糜暘微微點頭。

申氏兄弟不除,始終是他繞不過去的一個坎。

這時糜暘站在樓船之上,看向上庸城外不遠處,有堵水流經沖刷而出的一個河谷。

他看到那處河谷四周雖由山林掩蓋,但通向外面的道路因爲堵水的衝涮,並不窄小,有利於大軍進出。

而且其內部空間頗大,雖然比不上一些大型河谷,但足可容納下萬餘大軍。

糜暘在看到那處後,便指着那處河谷對鄧艾言道:“明日起,士載與伯岐便在那處河谷中練兵。”

在糜暘的指示之下,鄧艾的目光亦朝那處河谷中看去,深通兵法的他亦看到了那處河谷地理優勢。

那處河谷雖出於山林之中,但並非只有一條通道。

在此河谷中,可以防止有心人的查探。

又因爲河谷有一條通往外面的大道,地勢寬闊,有利於大軍展開陣勢。

加上對外的通道並不是只有一條,所以並不擔心敵人可以守住河谷的通道,將萬餘大軍都困死在河谷之中。

而且河谷中有着許多溪流,水源充足,的確是駐軍練兵的好地方。

大軍入谷者,有兩忌,一忌水源不足,二忌谷口窄悚,容易被敵軍圍困在谷中。

如今那處河谷這兩處弊端都沒有,的確是練兵的好地方。

至於爲何不選在上庸城中練兵,乃是因爲正常來說最佳的練兵地點便是在野外。

野外地形複雜,更加貼近實際戰場的真實情況,在野外練兵,有助於新兵快速成長。

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之時,因爲軍中頗多剛剛招募的新兵。

於是他便紮營於沔北陽平關外,實行治戎習武,操練士卒的前期北伐準備。

在決定好後練兵的地點後,糜暘便帶着一衆親信及五百親軍,朝着上庸城中而去。

而在糜暘不在的時候,臨時代理太守一職的申耽這時正帶領着一衆郡府僚屬,在上庸城外等待着糜暘。

在申耽看到糜暘出現之後,他連忙上前來到糜暘身前,對着他一拜,並將託在手中的太守璽綬交予到糜暘手中。

糜暘讓一旁的呂乂接過璽綬,而後他便與申耽及一衆上庸城中的僚屬進入到上庸城中。

申耽臉上的謙遜神色不似作假,他一方面領着糜暘朝着上庸城中走去,一方面對着糜暘講述着近來漢興郡中發生的一些政事。

對於這些政事,糜暘大多是當做笑話來聽的。

不管申耽對劉備如何忠心,或者說他對自己如何敬畏,他的立場不會變。

西城是申儀的大本營,上庸則就是申耽的大本營。

對於申耽來說,他怎麼會將自己大本營中的真實情況,都告知糜暘呢?

至於申耽亦獻上了一份戶籍、田畝總冊,對於這充滿水分的總冊,糜暘亦只是看看就好。

在申耽帶領着糜暘來到上庸城中的太守府之後,在大廳之中,申耽當即領着一衆太守府中的僚屬,對着糜暘正式參拜。

在帶領着衆多僚屬參拜過糜暘之後,申耽頗爲恭敬的獻上一份當今太守府中衆屬吏的名單,對於這份名單,糜暘才稍微來了些興趣。

手中展開竹簡,糜暘的目光全都傾注在這份名單之中。

在糜暘的注視之下,整個大廳中的氣氛,陷入了一片寧靜之中。

大廳中的衆僚屬看着值守在糜暘身後的一衆臣子,在那些臣子之中,他們看到了之前在上庸城中,地位僅在劉封之下的孟達。

他們見之前位高權重的孟達,目前竟然還站在張嶷等人身後,心中不禁對糜暘身後的鄧艾、張嶷等人內心中起了很大的好奇心。

鄧艾、張嶷、丁奉、丁封這些人雖然出身都不是很好,但他們的外貌都是相當符合當世審美標準的。

至於從小接受良好教育長大的呂乂,更是一身寬衣博袖,一副名士的派頭。

在不瞭解糜暘身後這幾人的情況下,廳中衆僚屬都暫且只能以貌取人。

而在以貌取人之後他們發現,糜暘身後的這數位皆是不凡。

也是,糜暘威名在外,怎麼會起用一些碌碌之輩作爲自己的下屬呢?

在廳中的諸位僚屬,可以說大多都是申耽的親信。

但同時他們久居官場多年,在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這方面有着不同尋常的才能。

因爲對於糜暘的敬畏,他們並沒有輕易對糜暘及其身後的那些人起了輕視之心。

諸位僚屬又將目光望向將大廳團團包圍起來的糜暘親衛,看着他們一個個虎背熊腰的樣子,他們的心中忐忑不安。

歷來新府君上任,要想做到政由己出,第一件事大多是起用心腹。

利用自己的心腹,將原來郡府中處在緊要位置上的官吏,盡皆替換,這樣就能初步達到控制郡政的目的。

在這種觀念之下,廳中僚屬看着糜暘盯着名單沉思不語的樣子,他們的心中都犯起了嘀咕。

府君,這是在打算將誰罷黜呢?

在這種不安的心思之下,廳中諸位郡府僚屬都有意無意的將目光看向申耽。

他們希望申耽一會在糜暘進行大範圍的人事任免之時,能出言爲他們美言幾句。

但這時申耽一副老神在在,似乎對任何事務都不關心的樣子,又讓他們的心中沒底。

就在廳中的諸位僚屬心中七上八下的時候,糜暘在看完了一遍名單之後,終於開口說話了。

糜暘捲起竹簡,而後將它放在一旁,隨後看着申耽言道:“一切官職很是妥當。”

糜暘此言一出,不僅廳中的諸位僚屬臉上浮現詫異之色,就是想盡力保持平靜神色的申耽,臉上亦出現了一絲波瀾。

糜暘的這句話,透露出他並不打算進行大範圍的人事調整。

看着廳中申耽及郡府諸位僚屬變幻的神色,糜暘心知肚明他們在擔心什麼。

相比於那充滿水分的戶籍總冊,申耽這呈報上來的郡府各官吏的名單,可謂是乾貨滿滿。

畢竟這事,根本就隱瞞不了。

而糜暘收集信息有個習慣,那便是優先捕捉關鍵信息,在掌管一郡之政的郡府之中,有三個職位最爲緊要。

一個是都尉,掌管着一郡的郡兵。一個是功曹,掌管着一郡的人事升遷。還有一個便是主簿,掌管着郡內一切的文書往來。

而這三個職位,目前全都是申氏族人。

在看到這一點後,糜暘便知道當今漢興郡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局勢了。

可以說,全郡的政事決策權,不在他這個名義上的漢興郡太守手中,而是在申耽這個“上庸縣長”手中。

這亦是當今地方的常態了。

例如之前那句諺語中所流傳的,汝南太守宗資與南陽太守成瑨。

他們二人既然能擔任太守一職,那必然亦是一時名士,有着許多門生故吏。

但他們最後落得一個主畫諾,一個但坐嘯的下場,並非是他們二人不想執掌大權,只是郡府中的關鍵職位,都被當地豪族控制了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宗資與成瑨不管名聲多大,最後只能是被架空的下場。

現在糜暘正面臨着與宗資和成瑨一樣的處境。

當然闢除郡府官吏是太守的權力,但是哪怕糜暘現在下令將都尉、功曹、主簿三職都換成他的人,若沒有一衆基層文吏的輔佐,那麼糜暘所換上的人,最後還是免不了被架空的下場。

太守要靠這三個職位執掌全郡,擔任這三個職位的人,要靠底下的一衆文吏來幫助他們發揮功能。

而郡府中的大部分文吏,大部分都是當地人士。

對於當地人士來說,他們基本都是當地豪族的支持者。

當地豪族藉助着支持他們的文吏,插手甚至執掌政權。

而文吏藉助着豪族在當地的影響力,能夠進入縣府或郡府中任職。

並且他們利用豪族在當地的影響力,讓郡府的文書可以在地方通暢無阻,達成一種史書上所美化的“郡政大治”。

這是一種牢固的合作與投資關係。

在這種關係之下,形成了一個東漢的政治怪圈,繞來繞去,外地太守要想執掌全郡,最後都需要當地豪族的協助。

在這種關係未被破壞之下,糜暘安插多少人進郡府中,亦是無用。

既然無用,糜暘還不如暫時聽之任之。

不然若強制安插進人,不僅達不到控制郡府的目的,可能還會引起申氏兄弟的戒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彈。

申耽在聽完糜暘的話後,他雖然內心中有着驚訝,但未嘗沒有着喜悅。

這時他想起了申儀在信中告知他的糜暘的表現,他心中開始對糜暘多了幾分認識。

只是申耽還是象徵性的對着糜暘拱手一拜問道:“目前郡府中大多官吏,多是原先劉封所委任。

之前府君尚未到來,耽爲了穩定郡政,遂並未進行變動。”

“今府君既然已經到來,若有何想變動人事的地方,還請府君明言,耽必傾力相助。”

在糜暘背後的孟達聽到申耽這麼說,內心中直呼申耽厚顏無恥。

當初他與劉封執掌全郡後,倒是想變動人事。

結果當他們一安插自己的人入郡府中,第二日上庸城中的郡府就亂了起來。

鑑於這種情況,劉封與他最後只能無奈放棄了貿然安插心腹的打算。

結果現在申耽竟然還好意思說,目前郡府中的各官職是劉封安排的,真是夠顛倒黑白的。

但看申耽在場,孟達並沒有貿然出來拆穿申耽的真面目。

只是雖然孟達不說,但糜暘對申耽的話是一個字都不信。

申耽雖然表面上恭敬,但從申耽的話語中,糜暘聽出了兩層意思。

第一:貿然變動人事,會引起郡政不穩。

第二:要想變動人事,那得需要他的協助。

不愧是將申氏幾乎發展成爲,地方諸侯的申氏族長。

申耽雖不如申儀那般是藏在暗處吐着信子的毒蛇,但卻像一隻笑裡藏刀的狐狸。

這種老狐狸,有時比申儀那種毒蛇更難纏。

怪不得歷史上劉封與孟達,被這兄弟倆玩的欲仙欲死,毒蛇與狐狸合力,的確不能小覷。

面對着申耽的假意建言,糜暘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他順水推舟的對着申耽言道:

“既然申君如此說,那吾心中倒是有個想法。”

在這麼說完後,糜暘喚出身後的呂乂,對着呂乂言道:“即日起,季陽便是這漢興郡中的郡丞了。”

呂乂面對着糜暘的安排,當即對着糜暘一拜:“乂領命。”

當糜暘此言一出之後,廳中出現了一股小小的騷動。

方纔府君不是無有調動人事之意嗎?

而申耽本來在聽到糜暘有對郡中人事進行變動的意思時,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冷意。

但隨後他聽到糜暘是安排呂乂擔任郡丞一職,他心中的忌憚又漸漸消失。

在糜暘任命呂乂爲漢興郡郡丞之後,他又當場對着呂乂言道:“以後吾大軍之糧草籌措調動,就由季陽負責。”

在糜暘這麼說之後,申耽心中的忌憚不僅完全消失,他眼神中更是浮現了笑意。

恢復正常更新。

三更開始~

(本章完)

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七百七十四章 何故發笑 思索滅魏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307章 雲長暈厥 玄德得訊第10章 三駁潘濬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246章 左將軍暘 夜論孫權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332章 賢妻在內 鄴城鐵販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101章 將帥失和 (再來追讀!)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五十四章 頗有鋒芒 子瑜盜書第334章 你方先來 以牙還牙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550章 擒賊擒王 不講武德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178章 子晟三答 君王親斟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推兩本書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640章 以假亂真 驚死賈詡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0章 三駁潘濬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48章 輔政之選 撫髯定婿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帶漢還鄉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573章 完美助攻 威震全場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572章 好宴開席 挑首示威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643章 尚有曹休 大勢鉅變第583章 連殺敵將 趙雲神威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561章 火燒合肥 江東野望
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七百七十四章 何故發笑 思索滅魏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307章 雲長暈厥 玄德得訊第10章 三駁潘濬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246章 左將軍暘 夜論孫權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332章 賢妻在內 鄴城鐵販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101章 將帥失和 (再來追讀!)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六百七十七章 蒞臨京口 孫權反擊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五十四章 頗有鋒芒 子瑜盜書第334章 你方先來 以牙還牙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550章 擒賊擒王 不講武德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475章 斬山爲梯 引發營嘯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178章 子晟三答 君王親斟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推兩本書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廟號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640章 以假亂真 驚死賈詡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0章 三駁潘濬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48章 輔政之選 撫髯定婿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帶漢還鄉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573章 完美助攻 威震全場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572章 好宴開席 挑首示威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643章 尚有曹休 大勢鉅變第583章 連殺敵將 趙雲神威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561章 火燒合肥 江東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