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

漢章武二年十月底,益州郡豪族雍闓弒殺太守正昂於滇池,並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佔據益州郡作亂。

本郡豪帥孟獲亦糾集部衆,加入雍闓的叛亂行動之中。

而就在下一月,更大規模的叛亂行動在益州南中一地上演着。

漢章武二年十一月,牂柯郡太守朱褒下令封閉郡內的一切交通要道,並大肆捕殺境內忠於大漢的屬吏。

同月,越嶲郡叟王高定率部衆襲擊郡府,殺死郡將焦璜,並捕獲太守張裔,用實際行動響應着雍闓的叛亂。

及至章武二年十一月中旬,南中四郡中有三郡明確掀起叛旗。

只有永昌郡的局勢尚不明朗,而這三郡的叛亂漸漸有聯合在一起的態勢。

在短短的一月之內,南中就有了如此大規模的叛亂態勢,乃是因爲在雍闓得到諸葛亮南征的消息後,便第一時間派出了親信聯繫南中各郡的那些叛賊。

在以往南中四郡往往被當做一個整體,便是因爲南中四郡內的各地方豪族之間都有着緊密聯繫的緣故。

甚至早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初,雍闓與其他郡的地方豪強就在暗地裡達成了一種政治聯盟。

而就在這種如火如荼的叛亂態勢之下,短短一月之間整個廣袤的益州南部疆界,幾乎都脫離了大漢朝廷的控制。

當南中各郡的叛亂髮生之後,各種危急的消息不斷從各地送往在領軍南下的諸葛亮手中。

而在收到那衆多的緊急軍情之後,剛剛領軍到達南安的諸葛亮馬上下令召集諸將議事。

南安乃是犍爲郡中的一個縣,犍爲郡乃是益州北部的一個郡。

在兩漢的四百年間,由於益州與荊州一般所轄地域過大,所以無論是爲了方便政治管理,還是根據風土人情劃分,益州與荊州一般通常分爲南北兩部。

益州北部乃是益州的富庶地域所在,而益州南部通常指的就是南中四郡。

犍爲郡作爲益州北部諸郡中最爲靠近南中四郡的一個郡,在過往南中四郡發生時,官軍時常都會將犍爲郡作爲平定南中動亂的基地。

而南安是犍爲郡中水陸交匯的一個縣。

故而當初南中有所不穩時,劉備便讓趙雲領軍駐紮在此。

諸葛亮在領着五千梁州軍進入犍爲郡後,並又馬上南下來到了南安縣外與趙雲的大軍匯合。

可是讓諸葛亮有些沒想到的是,南中的那些亂臣賊子動作竟會這麼快。

他剛剛一到達南安縣便得知了南中三郡皆起兵反叛的事。

按時間推算的話,這就說明在他領軍離開成都沒有多久之後,南中的叛賊就得到了他領軍南下的確切消息。

否則不足以解釋,南中爲何會如此湊巧的三郡皆叛。

想到此諸葛亮心中就浮現幾絲冷意——看來他在成都的清理活動還不夠徹底。

可現在不是考慮這點的時候,面對着南中全境幾乎全部反叛的現實,身爲大漢南征主帥的諸葛亮,必須儘快拿出一個應對策略。

否則若不遏制南中四郡的叛亂態勢,想來不用多久,南中四郡的叛亂就會波及到益州北部諸郡。

這一點是諸葛亮最不想看到的。

在諸葛亮的召集之下,目前聚集在南安的所有文臣武將都來到諸葛亮的主帳中。

而在衆人到齊之後,諸葛亮便令隨軍的馬謖,當着衆人的面將他所收到的軍情給唸了出來。

在主帳內的一衆文臣武將中,有些人提前收到了一些消息。

但大部分人乃是跟隨諸葛亮剛剛南下,故而他們在剛聽完馬謖唸完的軍情之後,幾乎在場所有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嚴峻的神色。

從情報中可知,南中四郡只有永昌郡尚未有明確的叛亂消息傳來。

四個郡有一個郡未參加叛亂,這個消息聽起來還算可以,但能跟隨諸葛亮南征的人,都對南中四郡有着一定的瞭解。

在南中四郡中,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說,永昌郡都是四郡中墊底的存在。

而且他的墊底不是說與其他郡差的是一點半點,他們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十分大的。

可以這麼說,如果益州等三郡算貧瘠的話,那麼永昌郡幾乎可以稱之爲是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故而永昌郡是否參與叛亂,根本就不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

哪怕永昌郡是忠於大漢的,但永昌郡內的忠臣再多,他們也沒辦法爲朝廷的南征大軍提供半點助力。

從實際情況來說,益州三郡的反叛,等於是宣告了南中全境已然全部反叛。

千里南征已然是不容易,現在還要面對着如此棘手的局勢,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會不感到憂心忡忡。

諸葛亮在看到衆人臉上有憂慮的神色後,他倒沒有出言寬慰衆人。

目前南中的局勢的確是頗爲棘手,並且在漸漸朝着他最不想見到的態勢轉變,在這種情況下,衆人會心懷憂慮很是正常。

憂慮纔會慎重,慎重才能不會放下大錯,大戰在即,諸葛亮覺得這一點十分重要。

只是諸葛亮還是將目光看向在座的一位白袍英武大將,然後他便開口問道:

“子龍領軍鎮守南安日久,對南中各勢力想必瞭解不淺,當今南中叛賊勢大,子龍可有計略敗敵?”

諸葛亮詢問的人,正是近一年來一直駐守在南安的徵南將軍趙雲。

而趙雲在聽到諸葛亮的詢問後,臉上立即浮現思索之色。

可思索良久之後,趙雲最後只是挺直身體,對着諸葛亮一拜答道:“臣一時之間並無良策。”

聽到趙雲的回答,諸葛亮只是揮手繼續讓趙雲坐好。

雖然諸葛亮頗爲期待趙雲能給他提一些良策,但趙雲無計可施倒也不會讓他太失望。

凡人皆有所長,趙雲跟隨劉備多年,便是以“質性沉穩”四個字得到劉備賞識。

這樣性格的趙雲,防守纔是他的長處,至於進攻畢竟不是他的所長。

在見趙雲無有良策之後,諸葛亮又環視了一遍主帳內的諸將。

此番南征他雖然沒有帶太多兵馬南下,但人才倒是帶了不少。

李恢、張翼、馬忠、馬謖、楊儀等,皆是當今大漢儼有聲名的一時俊傑。

可這些俊傑在看到諸葛亮帶有期待的目光之後,卻情不自禁的紛紛躲閃開諸葛亮的目光。

不是他們心中有鬼,是他們現在對當前南中棘手的局勢,一時之間都沒有太好的應對策。

在看到諸位俊傑下意識的反應之後,諸葛亮倒也沒有動怒,他接着對在場諸人言道:

“吾意欲領軍繼續南下,進駐僰道,不知諸君對此舉有何看法?”

聽到諸葛亮的這個意圖,在場諸將的臉上立即就浮現了勸阻之意。

率先出來勸阻諸葛亮的正是新任庲降都督李恢。

李恢字德昂,益州郡俞元縣人。

建安十八年劉備征伐益州時,李恢聽聞這個消息後認爲劉璋必敗,便主動拋棄一切北上投奔劉備。

李恢的主動投奔,令劉備對他十分賞識。

當初馬超願意歸順劉備,正是李恢作爲說客說動的。

後來劉備拿下益州後,因爲李恢的功勞,便升遷李恢爲益州別駕從事。

當初劉備在入主益州後,由於隆中對有“南撫夷越”的戰略,他便設立庲降都督一職,負責管理南中的一切軍政要務。

可就在今年年初時,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病重,劉備有意挑選新的庲降都督人選,他便就此事詢問李恢的看法。

在聽到劉備的詢問之後,李恢毛遂自薦願意接替鄧方擔任庲降都督一職。

面對李恢的自薦,劉備笑着答應了。

不過由於今年南中的動靜引起劉備的懷疑,故而劉備雖然賜予了李恢符節及庲降都督的身份,但他一直沒有讓李恢前去上任。

他只是讓趙雲領軍南下駐守南安威懾南中。

而這次諸葛亮南征時,考慮到李恢的身份,便將他帶在了南征大軍中。

並且由於李恢庲降都督的身份,因此他算是目前帳內身份地位僅次於諸葛亮、于禁、趙雲的第四人。

當李恢出身後,帳內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他的身上。

而李恢接下來說出的話,也代表着帳內大部分人的心聲。

“臣聽聞古代賢人凡是領軍作戰的,無一不先考慮好大軍的退路,方纔定下出擊的策略,這便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道理。

現我軍位於南安這水陸交匯之處,進可威懾南中叛軍,退可保守益州北部諸郡,這正是兵法中所說的“不敗之地”。

而僰道地處郡界南疆,與南中僅一河之隔。

況時值冬季僰道水路不暢,加之僰道距離南安何止千里,轉運糧草十分不便。

若我軍有進攻之策略,進駐僰道倒也無妨。

可如今我軍暫無平敵良策,卻要貿然南下深入,一旦我軍有所不利,到那時我軍再想安然退回便難了。

故而我軍進駐僰道一事,還望丞相三思。”

聽完李恢的話後,在場大部分人臉上都流露出贊同之色。

他們倒不是畏敵,只是相比於貿然南下,他們目前更傾向於駐守南安進一步靜觀事態發展。

以靜制動,前人平叛南中動亂時都是這麼做的。

而諸葛亮在聽完李恢的勸阻後,他並沒有急着否決李恢的勸阻。

李恢乃是南中大姓出身,對於南中的地形,他可謂是在場諸將中最爲了解的一人。

單單從地理因素來說,李恢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但諸葛亮之所以要急着領軍進駐僰道,自然有着他的道理。

“德昂雖言之有理,然倘若南中叛軍不固守疆界,反而領軍北上,到那時僰道無大軍駐守,恐益北諸郡爲戰火所侵襲也。”

聽到諸葛亮的這句話,李恢突地一愣。

的確如他所說,僰道距離南中太近了,要是大軍貿然進駐僰道有所不利,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但同樣的是,由於僰道距離南中近,那麼只要漢軍大部進駐僰道,那麼僰道就會成爲一把時刻懸掛於南中頭顱之上的利劍。

在這把利劍未被折斷前,南中叛軍是不敢貿然北上的。

諸葛亮爲何這麼憂慮南中叛軍北上呢,那是因爲南中叛軍一旦北上,那麼益州北部諸郡就要遭殃了。

益州北部諸郡纔是益州的精華所在,以往大漢數次大戰的軍糧,便大多由益州北部諸郡中得來。

而目前正是益州北部諸郡剛剛播種完冬小麥的季節,一旦南中叛軍北上破壞那麼剛剛播種下的冬小麥,那麼造成的後果將會是十分嚴重的。

或許以諸葛亮對雍闓等人的瞭解,他們並沒有這番見識。

可是諸葛亮卻是知道,這次南中叛亂背後有着逆魏的影子。

雍闓等叛賊首領想不到,不代表逆魏想不到這一點,不輕視任何一位敵人,是諸葛亮領軍打仗的第一信條。

故而諸葛亮纔想着要早一日進駐僰道。

可諸葛亮的擔憂,不是所有人都懂。

就如李恢。

在聽完諸葛亮的擔憂後,李恢不理解地言道:“南中叛軍向來看重地利,他們又怎麼會輕易離開南中北上呢?”

不止李恢不理解,在場的大部分人也認爲諸葛亮有些謹慎過甚了。

看着衆人不理解的神色,諸葛亮正欲開口進一步解釋,在這時主帳內有一聲結巴的聲音陡然響起:

“賊,賊軍一定會北上。”

當這聲結巴的聲音響起之後,衆人立即都意識到這聲聲音的主人是誰。

除去那位立義校尉鄧艾之外,還能有誰?

作爲代替糜暘領軍南下的鄧艾,在他到達成都的那一日開始,便引起了各方勢力的關注。

鄧艾沒有什麼名氣不錯,可他的主君名氣可就太大了。

在糜暘名氣的襯托下,許多人一開始都認爲鄧艾也是一不凡之輩,不然糜暘怎麼會讓他領軍南下呢?

可就在他們有心的結交鄧艾發現他是一個結巴之後,許多人都對鄧艾感到頗爲失望。

不以貌取人,是任何人都懂的道理,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更何況鄧艾不是相貌不好,他是身有殘疾。

但讓衆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是大多數人都對鄧艾感到頗爲失望的時候,鄧艾今日卻在衆人面前主動發言。

而且他口中說的還是一定。

沒有足夠的韜略支撐,就怕是左將軍在此,也不敢在戰爭中輕言“一定”二字吧。

於是乎衆人都下意識將目光聚集在鄧艾的身上。

就連諸葛亮也是如此。

目前爲止,鄧艾是帳內唯一能跟得上他思路的大將。

但是諸葛亮也想聽聽看,他的好徒兒派來的大將,是否還有讓他更值得關注的地方。

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33章 誰敢殺我?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七百六十一章 繞道長沙 直取柴桑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257章 曹家千里 萬餘鐵騎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17章 駐守公安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443章 似若無敵 魏軍大敗第57章 江東烹鹿天團出發(求追讀,求票)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620章 死傷甚衆 公衡驚疑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568章 曹彰進攻 蔣琬出場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七百五十四章 頗有鋒芒 子瑜盜書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爺點名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437章 成都炸了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26章 早知道不去公安了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391章 風雨將來 陣陣悲泣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370章 分化打壓 釜底抽薪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
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600章 滿腔憤慨 請換青天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33章 誰敢殺我?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七百六十一章 繞道長沙 直取柴桑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257章 曹家千里 萬餘鐵騎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17章 駐守公安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443章 似若無敵 魏軍大敗第57章 江東烹鹿天團出發(求追讀,求票)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620章 死傷甚衆 公衡驚疑第624章 了卻遺憾 天命所歸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568章 曹彰進攻 蔣琬出場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七百五十四章 頗有鋒芒 子瑜盜書第636章 夏侯黯然 朱靈登場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277章 魏有良臣 三爺點名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437章 成都炸了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26章 早知道不去公安了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391章 風雨將來 陣陣悲泣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137章 龍戰於野 敵血漫漫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370章 分化打壓 釜底抽薪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