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

第一百三十七章龍城飛將

朱祁鎮不知道眼前的石亨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真話與假話也不重要。就好像朱祁鎮也不知道自己現在說的話,是真話還是假話。

因爲這些承諾隨時會因爲形勢變化而變化,真假虛實,存乎一念之間,朱祁鎮永遠給自己留下數道後手。

朱祁鎮說道:“這一次燕然大捷,你是首功之臣,今後加祿萬石,例比親王,並且封石彪爲燕然伯,石後爲冠軍伯,今後石家一門三爵,比起中山王一脈不差多少。”

其實在大明制度之中,公侯伯爵位分別並不大,主要是一個禮節上的,其次就是祿米上的。一般來說,勳貴最少的幾百石,多則數千石,超過萬石的根本沒有。

因爲大明親王的祿米才萬石了。

這一次,朱祁鎮對石亨的賞賜,卻是下了血本。

石亨萬石俸祿,就是無王爵之名,有王爵之實。而且石亨死後,他的追贈之中,定然是追贈某王。

就好像是徐達一般,徐達的王爵也是身故之後追贈的。

石彪在燕然大捷之中,獨領一軍衝鋒陷陣,所向無前,這個爵位是應該的。

但是應該有爵位,卻未必有了。畢竟一門數爵,是很受忌諱的。

這一次石彪封爵,也算是朱祁鎮開恩了。

而石後的爵位,卻是更是白撿的。

石後乃是石亨的孫子。

古人娶妻早,石亨而今四十多歲,正是當打之年,卻已經有孫子了,而他這個孫子卻是長子所留,而今不過孩提之年。留在家中根本沒有上戰場。

但是有朱祁鎮如此之封,小小年紀就會是冠軍伯了。

而且看朱祁鎮爲石家爲取的伯爵名字,一個燕然,一個冠軍。都是美字佳名。可見朱祁鎮對石家的寵信之極。

大有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一般,子嗣沒有寸功,紛紛列侯。

石亨大喜說道:“臣謝主隆恩。”說着就要下跪。

朱祁鎮攙扶住石亨,說道:“你我君臣何須如此。只是有一件事情,楊洪推薦你,卻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石亨順勢起身,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龍城孤懸漠北,非名臣重將不可鎮守,卿乃朕之飛將軍也,可否爲朕分憂。”

石亨心中暗暗咬牙,暗道:“楊洪。”切骨之意,深入骨髓之中。但也無可奈何了。

石亨不是沒有野心的人。

www¸ тт kдn¸ c o

而朱祁鎮用張輔,孟瑛兩人的先例,已經給他們指明瞭武臣權力巔峰,那就是入內閣,成爲武英殿大學士,大明名義上的次輔。

如此一來,不僅僅天下軍事大事,都不繞得過他,乃至各地事務,也能干預,權力之大,僅僅次於首輔,與皇帝。

這個位置,石亨豈能沒有想過。

甚至石亨冒險打一場燕然之戰,未必不是想借助戰功一窺此位。

只是楊洪讒言,卻讓石亨一切希望都破滅了。

皇帝就這樣說了,石亨還能有什麼辦法?他總不能說臣不願意吧。

他只能說道:“臣遵命。”不過,他心中並不是太甘心的,說道:“陛下,臣鎮守龍城,有幾個件事情,要事先說明。”

朱祁鎮說道:“請講。”

對朱祁鎮來說,暫時將石亨扔到漠北,冷凍處理。如果石亨能在龍城冰冷的環境之下,冷靜反省清楚,將來未必沒有用他的時候。如果實在拎不清楚,等風頭過了之後,再處置石亨,朱祁鎮也有的是辦法。

所以,毫不在意石亨的條件。

石亨說道:“臣剛剛從龍城回來,雖然龍城水草豐盛,但是冬長夏短,縱然有青貯之法,也供應不得大軍,故而駐守龍城大軍,貴精不貴多,臣請兩萬騎駐守龍城,而且朝廷要供應龍城儲存三年之糧。”

“最好以臣舊部爲佳,如此才能如臂使指。”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暗道:“石亨真是一個榆木疙瘩。”

有些話,他即便不說,朱祁鎮也不可能不給石亨派一箇舊部。但是石亨卻強調這一點是什麼意思?

真以爲你石亨舊部,不是我大明的軍隊,而是你石家軍不成?

朱祁鎮對此並沒有一點生氣,他知道感嘆,如果石亨這樣下去。不是他想留就能留下來。但是他依舊在石亨棺材上埋上一柸土,說道:“準。兩萬騎估計不夠,現在留在龍城的朱儀部,也歸你指揮。”

石亨說道:“謝陛下。”

“再有,就時候漠北聚集北京千里迢迢,消息來往不便,而且騎兵作戰瞬息千里,很多時候都要當機立斷,請陛下與臣專權,與瓦刺交戰,可以先斬後奏。並有徵召當地部落從徵的權力。”

朱祁鎮更加感到石亨飄了,飄的很嚴重。

石亨說的有道理嗎?

當然有道理。

如果不是鎮守龍城有這麼多的問題,朱祁鎮爲什麼要石亨去。有些權力,朱祁鎮也是會給石亨的。

但是朱祁鎮主動給,與石亨自己要,卻是完全不同的狀態。

而且聽石亨的要求,要專權,要舊部,要三年之糧。要漠北各部聽從石亨的命令。

石亨哪裡是去鎮守龍城,分明是去當漠北王的。

但是朱祁鎮心中轉了一個圈,依舊說道:“準。”

朱祁鎮爲什麼這樣做,就是他要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以大明而今的國力,在漠北駐兵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翻開歷史看看,有幾個朝代早漠北駐兵,就可見其中的困難。

這還是朱祁鎮打通了東北水路,可以通過水路,從遼東進入松花江,然後從松花江逆流而上,距離克魯倫江就不遠了。

當然了。

克魯倫江雖然是黑龍江的支流,並不匯入松花江之中,水路或者繞道黑龍江,或者中間走一段陸路,然後再轉水路。

總之,這一條後勤線,尚需要加強。

而且一條後勤線,在朱祁鎮看來,還不夠保險,畢竟讓北京與龍城之間,有一條直通的馳道,才能讓朱祁鎮放心。

在此之前,朝廷對龍城決計是鞭長莫及的。

不管派誰去鎮守,就很容易形成藩鎮的局面。

只是後世談藩鎮而色變,其實細細推敲,藩鎮利害,全在朝廷,朝廷強勢,藩鎮不過是朝廷手中的惡犬。朝廷弱勢,這惡犬決計要反噬主人的。

既然如此,讓石亨坐鎮龍城,也不是一件壞事。獨鎮一方天高皇帝遠,甚至很多法度,距離朝廷遠了,也就不會管的太細。

可以說整個漠北就是石亨的自留地。

這也算是朝廷待功臣之道,不可謂不厚,將來清算的事情,自然是石亨辜負朝廷之恩,而不是朝廷辜負石亨之功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路,是你自己選的。將來有什麼結果,就不要怪朕了。”

朱祁鎮說道:“還有其他要求了嗎?”

石亨說道:“沒有了。”

如此大勝,大寧這邊的慶祝,纔剛剛開始,之後還有大宴,告廟,耀兵,獻俘,等等重要的意思。

其中花銷自然不少,但是這是國家大禮,並非朱祁鎮想省就能省下來的。

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
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